請問有沒有讀完一本書,在您一生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終身受益?

執著的淡頂


關於讀書及其受益如何,從古至今文人騷客或能達賢聖皆有論斷。

在此簡單地說幾句,借用詩句,如下。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紙上得來終非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總之,(有名人說)你所讀的書,會在你人生的某個階段給你幫助。


詩哥杜士成


若說讀一本書,就對人一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是不會相信這種事情存在的。但若說讀一本書,在人生某一階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這個我相信。

所幸我在讀書方面還有些經驗,也能舔著臉談一談。

我少年時期,大概八九歲時,讀了《水滸傳》,猶記得那時候連字都認不全,很多字還得去查字典,但就這麼磕磕絆絆兩個學期,我居然就把一本水滸讀完了。從那時起,我就對那些“說走咱就走,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英雄傾慕不已,恨不得自己也能有一身通天武藝殺富濟貧闖蕩天涯,這也是我後來習武的直接因素。

水滸英雄的價值觀,尤其是武松的價值觀深深地影響了我,我直到25-6歲都還是武松迷弟,而且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有很重的江湖習氣,愛打抱不平,講義氣,一言九鼎,為此屢屢受挫,吃了不少虧。

26-7歲,開始反思自己,尤其是結婚有了孩子過後,我開始意識到,人,要仁義,但不能是那種江湖般的仁義,因為江湖早已是傳說,我們終究得面對現實的苦難。所以我回過頭來,讀了很多近現代作品,直到我讀到了《百年孤獨》。

這是我唯一三刷的書,我為作者那平淡描述下隱藏著的驚濤駭浪所震驚,其後五六年,都沉浸於一種自我思索卻又毫無所得的,孤獨的痛苦之中。

就在我為自己的孤獨不停撞擊現實的牆壁時,我得到了一件禮物,那是一句話,因為那一句話,自詡讀過很多書的我才發現,以前的書都白讀了,於是我又從塵封的書架上,翻出了我高中時期讀過的那些書:《大學》《中庸》《論語》《十三經注疏》……

這一次,我終於真正讀懂了書裡的那些話,真正地和古聖先賢進行思想上的交流。

於是,我開始嘗試,把知與行合而為一。

但很快,我就發現了問題——儒家的思想,你一旦篤行,都會發現這類問題——於是我開始打開另外一本書,那也是一件禮物——《道德經註解》

迄今我仍在這本書裡尋找最寶貴的那個答案,但我已經能預期未來。在讀過這樣的書過後,我越發知道,自己學到了什麼,是不能為外人道的,自己得到的,都是對的,但一說出來,就錯了,原因很簡單,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

所以,就寫到這裡吧,如果希望知道答案,就自己去看。


三不君


對我影響最大,讓我感動多次的一本書就是《平凡的世界》。

記得上中學時收音機裡播放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首先吸引的是李野默那磁性的聲音,聽一段時間之後,又被書中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在困境中迎難而上的奮鬥故事所感動。

我所在的鄉村和書中所描寫的一模一樣,貧窮落後,曾經有一段時間迷茫頹廢過,後來聽了這本書後,被孫家兩兄弟的奮鬥經歷所激勵,一鼓作氣,振作起來,南下廣州,開始了青春的奮鬥歷程。後來又在書店裡買了這一套書,放在枕邊,時常翻閱。潘石屹說《平凡的世界》看了七遍,馬雲也因為看了這部書受到了影響,才有了從一個三輪車伕到學校英語老師再到中國首富的巨大飛躍。可見這本書對人們的影響有多大。

在南下廣州打拼的歲月裡,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就想到了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咬一咬牙就堅持過來了。心中也有個和他們一樣的夢想,從農村奮鬥到大城市。經歷一番打拼,我在廣州也有了一個工廠,也買了房和車,娶妻生子,日子過的幸福美滿。我把這本書也傳給我的孩子們看,他們也從中受益,發奮圖強,考上了重點大學。

我強烈推薦,沒有看過這個書的人一定好好看一遍,終身受益。



快樂的三朵


孔聖人


平步青雲雲中有雨孔雲


曾國藩謀略大典,其中講述了曾國藩個人經歷、處世為人、勸誡親人有良好德行等等。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無論何事都要有恆,有志,有意。做事堅持、有毅力,對於我影響挺大的。


勤奮的草根


無量之網可以看看



五色節點


南懷瑾全集,包括萬象,談古論今,出世之方,救世之藥,入世之學都在內。文詞之美,無以倫比。


自在法雨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讓我看到了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階層,不同的信仰


資深策劃


其實,單說一本書帶來巨大的變化的,這真的少之有少。但另一方面來說,每一本書都教給了我一些細微的東西。這些細微的東西疊加,讓我不斷完善自我的思想和見識,影響了我的一生。

《活著》教給我苦難、死亡就是正常的生活;

《燦爛千陽》教會了我女性也有男兒的光輝;

《追風箏的人》帶給了我生命中的忠誠堅守;

從小至今,所讀過的書每一本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塑造我的人格。



一把糖


強烈推薦《了凡四訓》。

一、先說說我推崇這本書的背景。

很慶幸讀到了這本書。現在想來,真的彷彿是緣分一般。

我是比較相信緣分的,我一直認為,人的一生中,遇到什麼人,經歷什麼事,又有哪些遭遇,能接觸並閱讀什麼書,都是看緣分的。

自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看書這件事就基本被我丟掉了。一來呢,是工作確實忙,而且因為是初出校園的小白,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就都花在提升職業技能上了;二來呢,那幾年也確實沒有看書的心態了,人也很浮躁,靜不下心來。

這樣過了三四年,工作比較順手了,生活的閱歷也有些了,也有些空閒時間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展望自己的未來的時候,某個瞬間,忽然就覺得,活的很空虛,也很無奈,就覺得不能再繼續這麼浮躁、空虛下去了,是應該再讀點兒書了。

於是,我開始慢慢去挑選一些書。當時是很盲目的,心裡也沒有個方向說是要看哪些類別的書。去了圖書館很多次,拿起這本,放下那本,剛拿起來看兩三頁覺得還行,後來就看不下去了,就原放下了。

機緣巧合,我就看到了這本書。拿起來一讀,就感覺放不下了。也許這就是我說的緣分來了吧。於是我趕緊借回去,花了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就讀完了。

二、書的內容。

書從了凡先生少年時的一次算命經歷說起。算命先生給他算的科舉能考到什麼名次,能做到什麼官職,多少歲去世。前面的,都應驗了。

於是,了凡先生就徹底無慾無念了,也可以說是心灰意冷了。因為,如果按算命先生算的,人這一生,從出生那時起就都註定了,那麼,就不需要去努力了,也不需要去想了,反正,該來的遲早都會來的,不該來的,再怎麼努力也求不來。

後來,在一次與雲谷禪師對坐的時候,經禪師點撥,了凡先生終於開悟了。“命由我立,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終於認識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改命的不二法門。

於是,他開始發願行善積德。

慢慢的,他發現,算命先生曾經給他算好的結果,有些就不準了。他考試的名次,比算命先生算的要靠前。

有了結果反饋,更堅信了通過行善積德來改命的可靠性。

於是,了凡先生和夫人,一起發願,行善積德。當然了,結果也越來越好。

當然,書中對什麼是真美善,也有充分的論證。

三、這是個總結。

我當時讀完這本書,真好像是醍醐灌頂。

從那以後,我的人生準則就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有了更可靠的衡量依據。心態也不一樣了,對生活中的某些事,覺得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希望題主有空讀讀,也推給更多的人去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