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中國出了這麼多厲害的互聯網公司,但基本沒有自己設計過編程語言?

小魚刺-改


這個問題跟我們集成電路產業面臨的問題一樣,我們能夠設計和生產很好的集成電路,但是芯片這種基礎產業之前都是以買為主,重應用,輕基礎,導致了一旦國外卡脖子,整個行業的短板就暴露出來。

軟件行業也是如此,我們能夠設計很好的應用軟件,但是在操作系統、工具軟件、編程語言這種底層基礎領域卻發展遲緩,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編程語言這種底層基礎性產品,開發週期長,盈利能力弱,整體開發成本高,技術難度大,導致很多企業沒有投入這個領域的動力,需要國家進行牽引,扶持一些具有實力和能力的頭部企業投入到這個領域。

二是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了大量的經典產品,這些產品佔據了用戶市場,深入人心,即使開發出來,也很難去撼動已有產品的市場地位,這個也讓企業畏難,缺乏投入該領域的動力。

三是這種基礎產品,需要大量的資源配套,比如若干的提供支持的基礎硬件廠家、大量的應用生態、大量的應用場景,這個是單個企業沒法去實現的,需要行業、國家進行支持和扶持。

四是國外的編程語言主要是英文,我們的語言也對於我們開發編程語言提出了新的挑戰,當然我們也可以用英文。

五是我們的基礎硬件行業還不夠強大,編程語言很多與基礎硬件是關聯的,需要硬件功能上的支持。

綜上,先到者通吃天下,再發展壯大和迭代,導致後來者沒有發展空間,但是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作為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我們具備了支持基礎產品和產業發展的條件,逐漸重視起來這個問題,目前體現在操作系統上,還有一些常用的應用基礎軟件,如WPS辦公軟件,華為的手機操作系統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在編程語言上發力,當一個新的切入點,比如5G等出現和成熟,我們也許開發新的編程語言,彎道超車。


鮋魚科技


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就算現在宣傳的很多國產操作系統,也是改造的Linux,加上Windows,Mac OS三大PC操作系統都是美國人發明的,手機移動端安卓和IOS兩大操作系統同樣美國人發明的(還是比較期待華為的鴻蒙)。編程語言是幹啥的,就是編個程序跑在這些個系統上的,當然得順著人家的母語來寫代碼最簡單。只能很遺憾地說,互聯網公司沒辦法改變這種生態,你可以再聯想一下美國最近的制裁名單,題主所說的那麼多很厲害的互聯網公司基本沒有,因為美國知道你做的再大,也威脅不到美國的生態鏈,只能靠華為這種降維打擊才能奏效。

扯遠了,國產的中文編程語言是有的,大名鼎鼎的易語言就是,是一個叫吳濤的程序員發明的。雖然有名,很多程序員也是隻聞其名,完全不想學習它,因為幾乎沒有網站程序是用易語言編寫的,用易語言編寫的遊戲程序也是極少的,在互聯網行業的招聘網站中很難找到易語言工程師的崗位。易語言在互聯網技術生態中,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易語言現在在哪比較流行呢,遊戲外掛,屬於黑灰色產業,也比較有中國特色。

我們來欣賞一下易語言IDE界面,基本上分分鐘畫一個EXE界面。

再加上一些中文邏輯,左鍵按下彈出信息框123,是不是很簡單,會中文的都能看明白代碼。

有人說易語言根本不算編程語言,只不過是把中文翻譯成英文,所以執行效率肯定沒有原生態的英文編程語言高,只適合初學者。在中國不懂英文的程序員根本不存在,堅持了20年易語言不知道還能活多久,且行且珍惜吧!

所以說中國互聯網雖然繁榮,並不代表我們的底層技術厲害,我們一直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的。所以國人不要過渡膨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經歷了這波美國製裁,相信很多中國公司看清了這點,也期待我們有真正意義上自研的編程語言。


SuperBean


軟件行業一直是美國和西方國家制定標準規範,包括創造編程語言、制定使用規則等。同時還研發很多高級軟件,操作系統。中國就不行了,真的是國情不一樣,國外程序員可以幹一輩子,五十歲,六十歲的都有,水平相當的高,他們做設計做標準,低級工作讓我們來做,或者印度人做。

軟件行業和別的行業差不多,中國也在慢慢進步,目前雖然沒有自己的編程語言,但是在支付領域,雲服務,國產操作系統,以及手機系統等,都已經有很大進步,,不亞於他們做。

刷臉支付國外根本沒有,二維碼支付也沒有,華為的鴻蒙系統,微信小程序都是世界一流。

期望國內的環境越來越好,走研發路線,向華為和阿里巴巴學習,真正的研發,好產品開源,推動產業升級,走向世界。


古城老王


這個問題問的太深了,不用說語言,我們先看看有沒有誰單獨搞過瀏覽器架構吧,國產瀏覽器看起有很多,但其實都是在瀏覽器大廠架構基礎上進行開發,一款成熟的瀏覽器所需要的研發經費是驚人的,花鉅額的費用開發出來用戶接受不接受還是問題,那不如交點錢咯。沒辦法,你不可能造所有的東西,回到語言上同樣道理,涉及更多的軟硬件兼容,全世界碼農使用習慣等等一系列巨複雜的問題。打個簡單的比方,見過有人拿英文練習寫毛筆字的麼?


超限戰場


以下都是個人觀點,不一定準確。

在關鍵字跟庫函數名稱中用到中文的並非沒有。很多人舉了例子,比如易語言。但是計算機編程語言是獨立的語言,與中文英文呈並列關係,既不屬於中文也不屬於英文。不但中文不能用於編程,英文本身也是無法用於編程的,著名圖靈獎得主高德納發明的文學編程語言試圖使用英語直接編程,但其實他這個離用語言文字編程尚有很大距離,而且顯然這個語言既不普及也不流行。

編程語言並不是英文,編程語言中大多數使用英文字母,僅僅是因為這些字母更方便輸入而已。而如果你製造一個用中文的編程語言,你勢必需要一個更適合這種新語言(它並不是真正的中文)的輸入法。編程語言本身與人類自然語言無關,只是恰好使用了英文字母而已,使用這些字母的原因僅僅因為他們更容易用鍵盤輸入,這與英文沒有直接關係。


達迅科技


有歷史發展必然性,編程語言的發展都是基於當時的語言無法高效解決面臨的問題而發展出來的。現今的語言已經很成熟,你沒有必要因為喝點水而必須修口井的。


喜馬丑牛


開發編程語言雖然有難度,但沒有那麼難,就好像上班要10公里,可以坐地鐵為啥非要步行?別談理想,傷錢。

另外國人不是沒有參與編程語言開發的,當語言有bug或特性不滿足需求的時候,會給維護語言的開源社區提PR,好多語言可以看到中國程序員和公司的貢獻。

不要所有的問題都站在民粹的角度看,外國有了,我們必須有,全球化的視角下外國有不一定是一個國家做,很可能是各國都有參與,編程語言,開源數據庫,linux 內核等由社區維護就是全人類的智慧貢獻的產物。不要糾結所有東西都要國人自主研發的,這樣不是愛國,是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