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中國漢字字體有多少種?

精神心理在線


從書法學習的分類上講,大概可以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幾大類。其中篆書又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籠統指的是秦以前的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用來占卜的文字,一般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起源)、金文(商周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石鼓文。小篆是秦統一六國後相傳由李斯創造的統一文字。隸書形成於秦後期,在漢代得到普遍使用。漢代後期到三國、晉,楷書、行書、草書都陸續成熟並發展起來。所以今人學習書法即以此幾種書體為大類以粗分。

當然要說現代電腦中的字體,就有幾百種了,在此不一一討論。








鄴水朱華1


當前,頗有權威的大型工具書《辭海》一千三百餘萬字,所收錄的單字,也只有一萬四千八百七十二字,比《新華字典》僅多了三千七百餘字。

國家出版局抽樣調查統計:我們現在最高用字量只有六千三百多字,而最常用的字八百零七個,次常用的字一千零三十三個,也就是說,一般的書面使用文字只有一千八百四十個字。

擴展資料: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河南安陽,有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從此,中國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時期。按中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

它已經比較複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彙,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助動、形容詞等數大類,而且還能組成長達170多字的記敘文。所以學者們肯定甲骨文決不是我中國文字的初創階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經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了。 



華夏名人數據庫在線


中國的漢字字體有多少種?一般來講有兩種說法得到比較普遍的認可。第一種說法就是篆書、隸書、楷書、草書這四種字體。第二種說法就是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這五種字體。


第一、篆書

我們現在說的篆書一般是指秦代的小篆。在書法學上把秦代之前的文字將它們統稱為“大篆”。其中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等等。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推行“書同文”的政策,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命令丞相李斯等人編寫教材以做推廣。李斯就有編寫《倉頡篇》。



第二、隸書

隸書萌芽於戰國中後期。在秦代的時候,它是處於一種輔助的書寫字體。到了漢代,取代了小篆字體成為官方文字。

我們現在所說的隸書一般是指漢代的隸書,漢代以後雖然隸書也有發展,但是它的結體形狀已經發生了變化,從漢代的扁方形變成了正方形。



第三、草書

隸書字體後面的發展,向楷書和草書同步進行。草書一般來說包括了大草或者叫狂草,章草以及今草或者叫小草。

章草可以說是隸書的快寫字體。而大草或者叫狂草已經是抽象符號化了,沒有草書基礎的人,或者沒有聯繫上下文章的內容,可以說大草或者叫狂草是非常難以識別的。我們現在所謂的草書基本上是指今草或者叫小草這種字體。在近代,于右任先生有專門編輯標準草書一書,以便學習草書的人進行草書字體的識別。



第四、楷書

楷書是萌芽於漢代末期,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盛行,到達隋唐集大成達到巔峰,自唐代以後至今,楷書的字形基本沒有什麼改變,唯有書寫風格的差異而已。

楷書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中有兩次達到了巔峰,它們分別是“魏碑”和“唐楷”。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講,楷書應該是包括“魏碑”和“唐楷”這兩種字體。

在書法史上有四大楷書書法大家。分別是初唐歐陽詢、中唐顏真卿、晚唐柳公權以及元代的趙孟頫。



第五、行書

行書字體可以看作是楷書字體的快速書寫字體。在中國書法史上所遺留下來的碑帖,行書、草書這兩種字體的作品是最多的。

行書字體,由於它的風格自由、瀟散,因此受到很多書家的喜歡。行書字體包括了行楷和行草這兩種。

行楷,就是在行書字體中楷書的筆法佔的比例多;而行草則是在行書字體中草書的筆法佔的多。

書法上有傳天下三大行書字帖。天下第一行書為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天下第二行書是中唐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書是宋代蘇軾的《黃州寒食帖》。



綜上所述

中國的書法字體,就基本上如上面所說的為主,當然還有其它的字體,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國家都有他們本國的文字。但是這已經是屬於文字學、考古學方面的範疇了,從書法學的角度來講,基本上就以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這五種字體為主。

我是書法有云,一個書法愛好者,從事線下軟、硬筆書法基礎教學,偶爾有點瘋,喜歡,就關注我吧。

書法有云


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宇天少


中國漢字字庫有421款,爨體、楷書、宋宣、書譜、摺疊、漢隸、行書、草書、狂草、甲骨文、秦篆、今草、小篆、楷書、魏體..........,常見的有宋體、楷書、隸書、草書等。




你說我很忙


中國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很複雜,主流字體有:甲骨文,金文,篆,隸,楷,行,草等。

在此基礎上,又可細分為:大篆,小篆,行楷,狂草,大草,小草,魏碑等。

再往細分,一人一體,歐顏柳趙,二王行書,黃庭堅行書,米芾行書,趙佶瘦金體……直到現在的田楷等等等等。

中華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具體有多少種字體,恐怕也沒有一個精確答案,但是,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能感知到字體無窮無盡,今人後人也將不斷推陳出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天其書法


你知道的中國漢字字體有多少種?

書法字體有五種,篆、隸、草、楷、行。

篆書

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篆書是最有內涵的,同樣寫起來也是最難的。

它起源很早,在書寫的更迭之中,逐漸被人捨棄,但它依然用哪種深邃的內涵,靈動的線條表達古典的美,內心的美。

隸書

內心的思想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隸書在篆書之後,是一種非常優美的書體。

有波、磔(zhe)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只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 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

隸書有著自己獨有的思想性,用柔美的筆畫,嚴謹的章法,嚴肅但不死板,方直但不生硬。有思想,有內涵。

草書

纏綿的意境 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

草書是中國書體簡化的極端,有著極強的藝術價值。

楷書

方正的柔美 楷書,漢字字體的一種,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它是由隸書演變來的。也叫正楷。是我國發展時間最長的一種書體。

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著名書家有楷書四大家: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

楷書一般作為入門書體,其上可追篆隸,下可及行草,有承上啟下之作用。

行書

速度的軌跡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以宋代的最為著名,有米芾、蘇軾、蔡襄黃庭堅等。

行書行書代表作《蘭亭序》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行書的出現是書寫簡化,以及速度加快的結果。


超級科學奶爸


中國的文字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博大精深,字體結構經過數千年不斷創造,改進而成,有較強的規律性和前瞻性!

篆體:分大篆和小篆。

隸體:結構扁平,筆法奇縱,有自然渾厚之風,也有古樸感,但比篆體穩重、秀麗。

楷體:形體方整、端正,筆劃平直清晰,筆調靈活、書寫簡便。

行體:接近手寫體,是介於楷體、草體間的一種字體,有如行雲流水,生動活潑。

宋體:字體方正、稜角分明、結構勻稱。具有典雅工整、安穩靜穆的風格。

仿宋體:為宋體的結構,楷體的筆法,筆劃粗細一致,結構勻稱,筆鋒顯露,字形清秀。

美術字體:是經過藝術加工而產生的造型新穎、表現力和感染力都很強的新型字體的現代表現手法!


LEITing


篆體:分大篆和小篆。②隸體:結構扁平,筆法奇縱,有自然渾厚之風,也有古樸感,但比篆體穩重、秀麗。③楷體:形體方整、端正,筆劃平直清晰,筆調靈活、書寫簡便。④行體:接近手寫體,是介於楷體、草體間的一種字體,有如行雲流水,生動活潑。⑤宋體:字體方正、稜角分明、結構勻稱。具有典雅工整、安穩靜穆的風格。⑥仿宋體:為宋體的結構,楷體的筆法,筆劃粗細一致,結構勻稱,筆鋒顯露,字形清秀。⑦美術字體:是經過藝術加工而產生的造型新穎、表現力和感染力都很強的新型字體。


我愛你中國北部灣


大概是這麼一個過程吧!字體嗎!總是應比較成熟好看的。

甲骨文用硬的工具刻在甲骨上的,談不上字體。

後來澆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或稱“鍾鼎文”就非常漂亮了,筆劃簡㨗渾厚。

只是不知道後來怎麼又出現了大篆文,太複雜,既難懂,又難寫,幸虧時間不長。

秦朝用李斯的小篆統一了文字,小篆體很漂亮,從秦始皇祭泰山遺留下來的石刻上可以看到。

文字首要的功能是記事,傳遞信息,越簡單易寫越好,秦朝時在民間巳大量使用隸體,因隸書比小篆體簡單好寫,這有大量考古竹簡為證。後來字體的演變到了井噴時期,行書,楷書,草書–行草,狂草,讓人目不暇接!

但有一點是永遠不會變的,寫字是為了用他記錄事件,傳遞信息。不會只是為了寫字而寫字,那就失去了文字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