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楔子: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樂府雙璧之一的《木蘭辭》,帶著一千四百年前的金戈鐵馬撲面而來,北魏和柔然汗國的的刀光劍影、塞外風沙、戰馬嘶鳴猶在耳邊!花木蘭代父從軍擊敗入侵國敵的故事!流傳千古,至今令人神往!

巾幗英雄花木蘭人的故事,在華夏可謂家喻戶曉,其事蹟最早現於南北朝的敘事長詩《木蘭辭》,被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

這首詩文字宛約動人,又不乏直白質樸,既有女兒情思,又有壯懷激烈。花木蘭的事蹟流傳千古,但是花木蘭之身世卻已不可考,只能從詞風詩韻中推斷該詩作於北魏。

如果從史實上來尋找花木蘭的蹤跡,能夠契合的是公元429年發生的北魏破柔然之戰!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據《魏書·世祖紀上》所載:“車駕東轅,至黑山” 。 據《魏書·列傳第九十一》:“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 。

史料中提到的“燕然山”,在南北朝以後後世通常簡稱為燕山。所以由此可推斷花木蘭從軍的故事應當出現於北魏時期。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有著多少令人神往的故事?

在華夏曆史上,南北朝被稱為“亂世”,自三國到十六國,大約有150餘年的時間處於朝野動盪、戰爭頻繁、諸強對峙、征伐連連、政局混亂之中,從整體來看是歷史的倒退!

然而,從更為宏觀的歷史上來看,鮮卑的漢化、魏孝文帝的改革、六朝的招撫,促進了華夏的大融合,到了隋唐時期,凡諸七越、蠻、侯、匈奴、羯、氐、羌、鮮卑、烏桓等各族,已經逐漸消失,融合在以漢為基礎的華夏一統當中。

並且,南北朝的亂,從歷史來看是多民族、多勢力在整合和過渡過程中的必然,

是一個國家由分向合的必經之路。從時間軸來看,南北朝自420年至589年,這160年的歷史,上承秦漢魏晉遺風、下啟隋唐大氣包容!在經濟生產、政治形態、民族融合、地方治理、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離亂中有生機、血火中有昇華,這才有了隋唐的氣象萬千、大治而立。

研究南北朝的史料連篇累牘、汗牛充棟,今天,我們從《木蘭辭》中,來小窺一下南北朝時期的些許歷史細節。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一、由“木蘭當戶織”看北魏時期的紡織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前四句交待故事的起源,用“木蘭當戶織”為由頭,我們可以結合史料推斷出很多有趣的細節。

首先,木蘭是平民家的女子,有父母和弟弟!能夠聽到織布機“唧唧”的聲音,說明這是安靜的夜晚,不然,父母隔著一層門戶,如何聽到女兒的嘆息?

平民家的孩子,白天忙於家務,晚上則要織布勞作,古人以家庭為單位織布,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家穿衣保暖的需要。而織布多以麻、棉為原料,以當時的道路交通情況、經濟作物分佈情況,可以推斷花木蘭家應該在北方地區。

北魏時期,由於南北融合和民族遷移,紡織工匠帶來了先進的紡織工具,以及承自兩漢的高超的紡織工藝,使當時的紡織業極為發達。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據《南史宋武帝紀》記載:上多次“賜群臣布帛各有差”、“賜天下鎮成將士布帛各有差”“以綢綾絹布百萬匹..賜王公以下”。可見,以布帛為主的紡織品能夠成為皇上賞賜臣下的物品,說明紡織品既是硬通貨、也是緊俏貨。

而據《梁書侯景傳》所載:元翊時,開左藏庫令百官任取之,

“多者過二百匹,少者百餘匹”,可見庫藏之豐富。那麼,是不是南北朝時期紡織業的整體產量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了呢?

當然不了!這裡面有個極為尷尬的兩難選擇:即糧棉爭地。隨著人口的增加,糧食產量必須要上去,不然就要餓肚子,更無法籌措軍餉、維持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但種糧食多了,作為紡織主要原料的棉花就種得少了。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當然,這個矛盾不僅僅南北朝時無法解決,即使是後世的盛唐、富宋、強清都無法找到很好的辦法——只要天下大定,人口增長到一定數量,糧棉爭地的矛盾一定會突顯出來。直到一千多年後,人類掌握了讓石油變成“布匹”的化工技術才徹底解決了這個矛盾。例如七十年代非常流行的“的確良”,就是用滌綸製造的。

而考古的發現也證明了:在南北朝時期,不僅棉布開始流行於世,印染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工藝水準!1960 年,吐魯番阿斯塔那309 號高昌時期的古墓葬中,出土了一副殘長37 釐米,寬25 釐米的絲棉纖維混合織物,至少使用了大紅、粉紅、黃、白四色構成幾何圖案,其精美複雜程度令人驚歎!

紡織業是半工業化鏈條上最為重要的一環,其上,是農耕技術、灌溉水利、曆法天時的進步,其下,是商貿流通、道路運輸、水運造船諸業的發達,須知昔日松江布匹,造就了多少豪商大富。從這裡也可以推斷出北魏的國力正處於一個上升的階段!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二、從“夜見軍貼、可汗點兵”之急迫,無不透露出國家面臨的危局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短短十個字,卻反映了南北朝時期,天下動盪、徵代四起、戰爭頻繁的混亂現狀。在這種情況之下,與其說送徵兵名冊的官吏高效,不如說環境使然。時時刻刻防備周邊國家、不同部族,甚至是內部將領的作亂,

讓每個王朝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越是處於戰爭狀態的國家,其效率就越高,軍情如火、分秒必爭。不然,完全可以等到白天再送嘛!

而從前面所說“唯聞女嘆息”中我們可以知道,花木蘭的父親也沒有睡著,輾轉反側、憂心忡忡。他擔心的戰爭的兇險莫測,個人力量在戰場上何等渺小,若自己有個三長兩短,老妻、弱女和幼子,何以生存在這亂世?

自十六國始,整個華夏都陷入了動盪之中,戰爭對經濟發展和人口數量都造成了嚴重的摧殘。“可汗大點兵”中的一個“大”字,既說明了當前敵人之彪悍,也從側面反映當時的兵役制度。

在北魏之時,各州州兵均為民間徵發而來,在部隊經受訓練的同時逐步投入戰場。北齊兵役法規定“凡適齡男子,均須役於軍中,定期番代,故稱番兵”。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最初對於民戶服役是有年齡限制的,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大體上南北朝前後的的徵兵年齡都差不多。但是由於征戰頻繁,實際上服兵役的時間和徵兵的範圍經常超出,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西魏北周時“凡人自十八以致五十有九,皆任於役”,可為明證。

那麼,我們可以推斷,花木蘭的父親,甚至不是第一次服兵役了。從花木蘭的年齡我們可以判斷,他的父親年齡至少在三十以上,在當時的年代不可能“躲”過徵兵。“大”點兵顯然是要組織一次大型軍事活動,是什麼樣的軍事活動呢? 這個我們留到文章後面講!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

花木蘭隨軍早上出發,傍晚就宿河岸邊。第二天傍晚,就到了黑山頭,此時,已經能夠聽到燕然山胡騎戰馬的嘶鳴了, 花木蘭替父從軍,是對柔然這個遊牧民族的戰爭。

《太平寰宇記》記載:“自周、秦、漢、魏,前後出師北伐,唯有三道。”中道便是出黑山,即今日包頭昆都侖河谷北之陰山。敵人的鐵騎到了離家門口僅兩日路程的地方了!可見情勢危急。所以,花父才再次被徵召。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十二卷是虛數,不可能真的下了十二道徵兵令,故應當是指徵兵名冊由府城一級一直到縣鄉一級都有花父親的名字。一方面說明了徵召的範圍之大,另一個方面卻又引出一北魏時期的承自秦漢“受田制”。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花木蘭一家為什麼憂愁?因為兵役是躲不掉的。花家共四口人,花木蘭和母親是女性不在徵召之列,弟弟年紀小也沒有被徵召,而是精準地“定位”到了花父。朝廷為什麼對丁口掌握得如此詳備?而且,朝廷如果沒有“實惠”,老百姓憑什麼服兵役?

就是因為“受田制”。所謂“十八受田,二十充兵,六十免役”,就是百姓在成年之後會分得一定數量的土地,當百姓逝世後會收回再重新下發。

“受田制”一舉三得:一則土地有人耕作,減少了土地拋荒和失地遊民的數量。二是可以收取賦稅、糧草,充實國庫和軍力。三是通過授田數量,可以掌握百姓丁口。

顯然,受田名冊就是第一手的戶籍資料,它的數據是相當精準的,通過對授受田畝的統計,結合農業生產數據,基本上就可以瞭解一個地區的

經濟、民生,包括——戰爭潛力和動員能力!

所以,老兵!出征吧!花父“榮幸”地登上了徵兵名冊!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三、“從此替爺徵”——穿透花木蘭父親身上籠罩的謎霧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這兩句詩,二十個字所包涵的信息量非常大。我們前面也說過了——花木蘭的父親是個曾經參加過戰爭的老兵,在這裡再次得到了印證。

第一,花木蘭作女子,代父出征孝心可嘉,那麼,她是如何說服父親的?沒有任何一個父親會讓自己的親生女兒替代自己走上殘酷的戰場,這是為人父的恥辱,也是一個老兵的恥辱。

花父之所以同意,是因為他覺得花木蘭的武藝足以保命,有很大機率在戰場上活下來。她的師傅當然自己的父親!而走上戰場的花木蘭能夠被皇帝接見,當然是立下了相當的戰功,可見花木蘭除了武藝不錯之外,兵法戰策也有一定水準——這絕不是一個普通平民百姓家的女子。

第二、花木蘭如何混入軍隊?當然是女扮男裝了,然而這裡就有個很大的漏洞了。只有不認識花木蘭和她父親的人,才能夠既沒發現花木蘭的性別,更沒有發現花木蘭“頂包作弊”。

問題在於,鄉縣最基層的如保甲、里正之類的工作人員,是認識花老大的!難道他們

不點名、不核對、不檢查一下,就敢帶著這群新兵趕到集合地點?他們就不怕捅了婁子行軍法?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那麼,他們憑什麼冒著風險幫助花老大糊弄上面的軍官?要麼花老大花了錢,要麼花老大威望極高威名極盛,要麼花老大是鄉間一霸無人敢惹!或者,花老大跟負責徵兵的是“軍中舊識”?——所有的推測都在證明著花老大的不凡!

第三,花木蘭的父親年紀不過三旬,正值壯年,為何忍心讓女兒代父親上陣?一個能夠聽到女兒“嘆息”的父親,會那麼冷血無情嗎?只有一個可能,花父從軍之時,在戰場上受過重傷,而且是那種恢復之後外表看不出來,卻對體力、健康有著嚴重損害的傷勢。

我們無從推測花父具體受過什麼傷,但能夠活下來,說明花父親的身體底子相當好、運氣也相當好,所以能在缺乏醫藥的年代存活下來。

如果我們再大膽一點,有沒有可能前來徵兵的,不僅僅和花父並肩戰鬥過,花父還幫他擋過刀槍?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如果這樣解釋,就能夠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出征之後,沒有上過戰場的花木蘭能夠在最殘酷的“第一輪”戰鬥中生存下來,這中間有沒有花父當年軍中同袍的暗中照顧?

而花木蘭立下功勳之後,竟能視金錢富貴為糞土,捨棄一切飄然回鄉,這等心胸氣概,與父親的教誨密不可分!而且花木蘭回鄉之後恢復女兒身,也不怕身份暴露之後的麻煩,花父真是罩得住啊!

而且,花老大明明已經應徵從軍打仗去了,可他明明還在家裡種田啊?難道花老大在家裡躲了十年沒出門?難道左鄰右舍都視而不見?

據1982年曹熙先生髮表《木蘭辭新考》,明確花木蘭確有其人,"花"是後人加的姓,木蘭本名穆蘭,穆是鮮卑人的姓。須知,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我們是不是能夠再次品出點什麼?

南北朝以致十六國前後,動盪血火的歲月固然給老百姓帶來了流連失所的痛苦,但也鍛鍊了一批鐵血軍人!讓燕趙三晉之地,形成了民風彪悍、襟懷大氣的豪邁氣象!

小結:我們來給花父畫個像吧:一個參加過戰爭的老兵,曾經在殘酷的戰場上為保家衛國流過血,放棄了榮華富貴和心愛的人隱居鄉親,自食其力,培養一對兒女長大!當國家有難時,他又會再次披甲上陣!壯哉英雄!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四、花木蘭購買裝備,背後反映出了經濟北魏時期經濟的復甦與發展

自東漢末年,北方的農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直到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才得以恢復。到了八王之亂時,又因為戰亂再次遭受破壞

再繁華富庶也經不起這樣反覆折騰啊!百里無人煙,千里皆赤地,百姓流離失所。這種情況直到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才得到改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崛起於北方,同時他出臺了多項有利民生經濟的政治,北魏國力得以迅速增長,也為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從花木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首先證明了花木蘭鮮卑人的身份!因為騎兵是鮮卑人的特權!更重要的是在買馬的過程中,可以可以看出當時的北魏整體的經濟狀況。

第一,建立起了商品流通的機制

,民間有了交易的集市,牲口、糧食、皮具、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得到,商品齊備,物資豐富。說明當時的經濟已經有了較大的復甦。能夠提供如此豐富的商品,也說明了運輸暢通、道路得到修繕、治安比較良好。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第二,交易市場的規模較大、專業化分工較強,各類商品分類就業,可能還有了行業協會和市場管理機構,以確保利潤和維持交易秩序——民間自發的集市不可能達到這種規模。

第三,花木蘭在這兒買的是馬具,鞍韉即馬鞍和下面的墊子。轡頭就是套在馬肚子上的馬勒,包括嚼子和韁繩,顯然她來的是一個專業的馬市。也就是說這已經形成了一個規模相當大、馬上用品齊全的牲口交易市場。馬具的製作是相當複雜的,能夠公開在市場上售賣,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了市場的流通規模!

有這麼大的牲口交易市場,相應的就有能夠各類生活用品乃至食鹽、鐵器、農具等諸多用品交易的場所,當地的繁華可見一斑。北魏能夠得到這麼快的發展,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 人口大量減少之後土地充裕;
  2. 相對安定的環境又讓人口得以迅速增長;
  3. 民族大融合和人口遷徙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工藝
  4. 良好的農業政策和優越的自然環境。

此外,工業也有了相當大的發展,除了紡織的規模化之外,以“百鍊鋼”“灌鋼法”等先進的冶煉技術,使農具、武器的質量得到了提升,聞名天下的北魏“相州軍刀”便是此時出現的!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此外,南北朝時期的造紙、製陶等與秦漢相比,工藝、產量都有了相應的進步。尤其是北魏的鮮卑鐵騎

滅大夏、平北燕、滅北涼,在軍事上解除了周邊的威脅之後,北魏的經濟更上了一個臺階。

但是,花木蘭從軍居然要自己買裝備,也折射出府兵制度的弊端,百姓在服役時,裝備、糧草個人自己解決,把因戰爭、訓練而產生的鉅額軍事轉嫁在了老百姓頭上。百姓從軍不僅僅會付出生命的代價,導致家庭喪失主要的勞動力,婦、幼、病、殘都要勞作來提供軍事、維持生活,所以府兵制逐漸廢馳,改為募兵制!這就相當於不從事生產專事戰爭的職業軍人了!

當然,從這幾句詩也能夠看出,花木蘭家還是挺有錢的!花也還真不是一般的老百姓。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五、北魏的對外之戰:長勝不輸背後的國家危機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花木蘭代父從軍,參加了北魏對柔然的“總攻”。

那麼,北魏和柔然汗國到底有著什麼恩怨呢?兩國乃世仇!柔然人的前身是拓跋部的逃奴,在北魏的前身代國時代逃離,在西拉木倫河北岸開始發展壯大。最初,柔然部是奉拓跋部為主的,按時上貢,雙方實力的不平等維持著這種脆弱的關係。

不久,代國為符堅所滅,柔然汗國控制了漠北廣大的地區,獲得各部落的效忠和支持,成為了草原的實際控制者!而北魏自拓跋珪始,便逐步走上了漢制,骨子裡已經由遊牧民族向農耕文明轉變。在傳承上,北魏朝廷是代國鮮卑族的一支,從來沒有對大漠形成有效的統治。

那麼,北魏、柔然在各自的地盤上不斷髮展壯大

,兩個軍事集團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碰撞,從此拉開了雙方漫長的對抗序幕。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在戰爭最開始時,實力弱小、尚在休養生息且陷於北方統一戰爭的北魏,一直被柔然吊打,甚至威脅到了魏都平城,故北魏不惜投入鉅額費用、徵集大量民夫修築長城,在長城一線置軍鎮六座,以為對抗柔然的前鋒。

這種對峙直到429年被打破,也就是花木蘭從軍的這一年。北魏出現了一個軍事天才拓跋燾,打破了雙方的戰略平衡!這一年,他決定畢其功於一役,集結優勢兵力北出長城,柔然大敗,部眾分逃,原本被柔然控制的敕勒諸部歸附北魏,柔然就此走向衰落,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湮滅在漠北的風沙中!

在華夏的歷史上,一個英明果毅的君主,往往能夠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例如光武帝之於漢、明太家之於華夏、拓跋燾之於北魏!這樣的君主什麼時候出現,誰也不知道!只能說是氣運使然了!

從柔然汗國的衰弱中我們發現,活躍在遼闊的大漠戈壁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始終缺少農耕文明那樣的凝聚力,儘管西北的遊牧民族始終是中原的大敵,給中原帶來了無數的刀兵征伐,但從歷史的整體來看,遊牧民族整體是居於劣勢的。

429年北魏王朝對柔然汗國的這場戰爭,充分體現了拓跋燾傑出的軍事才能,這場戰爭的勝利,一舉消除了北魏來自北方的威脅!也成就了巾幗英雄花木蘭!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花木蘭的功勳載入史冊,她卻不慕榮華富貴,寧願回鄉陪伴老去的爹孃

年事已高的父母,相互攙扶著迎接讓一家人自豪的花木蘭。“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百戰將軍恢復了女兒身!

那麼,陪伴她十二年、現在又和她一起相伴回鄉的夥伴,是不是花木蘭芳心暗許託以終身的良人呢?我想,那應該是另外一個動人的故事!

趣讀《木蘭辭》:小窺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只鱗片羽

結語: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木蘭無須知名!唐乾封元年,唐高宗泰山封禪,歸途過毫州朝木蘭祠,追封木蘭為“孝烈將軍”。“孝烈”千古,青史有榮!巾幗無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