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沒有海,為什麼要叫“上海”?

樵歸雪滿巖


上海其實三面都是水,

東面大海

北面長江

南面杭州灣,

只有西面才是陸上西大門。

從地圖上看,向東海微微突出一塊,所以又稱遠東第一大都市。

地處中國海岸線的中間位置~

長江入海口。

外地人為什麼會說上海沒海呢?

主要是他們來上海很少會去上海的浦東海邊,連吳淞口都很少會去。

因為上海沿海以灘塗為主缺少開發的價值,浦東國際機場就建在海邊呢。

以前上海主城區在浦西(黃浦江以西),浦東開發後,陸家嘴地區拔地而起,沿海並沒有怎麼去顧及,一直人煙稀少路途遠也沒什麼景觀,海水還是黃顏色的…


角落的風鈴


首先更正一下題主,上海是有海的,上海浦東(臨港位置)、奉賢、金山,都是臨海的。另外,上海海拔最高的地方,是金山區的大金山島,就在海里。只不過這些地方距離市中心較遠。

回答“上海”二字的出處,上海之名,最早見於《宋會要輯稿》中北宋設置的上海務,之後熙寧年間成書的《水利書》記載了上海浦。宋代,吳淞江下游有一條名為上海浦的支流。"浦"一詞原指河川匯合之所或入海處,但在吳地常指河川的小支流。

“上”一詞,在江左地區的河流名稱中,又常指靠近源頭一面。反之,下即指靠近河口附近的地區。在今虹口的提籃橋地區尚有下海廟的地名。宋朝經濟發達,催生了酒業的發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設置酒務以徵酒稅,稱為上海務,上海一名由此傳播。

此外,上海的簡稱“滬(滬)”來源於古時當地人創造的一種名為“扈”的捕魚工具,東晉時松江入海口稱之為滬瀆(今上海市青浦區東北舊青浦鎮西)。《晉書》和《梁書》就曾多次提到過“滬瀆”。別稱“申”則因相傳上海西部地區曾為楚國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唔股豐登


看了幾個答題的,發現無論是提問者,還是回答者,都不具備上海本地話的基礎!

“上海”中的海字,其實根本就不是大海的意思。在上海本地話裡,“海”具有“位置”、“那邊”的意思。譬如:南邊叫“南海”,北面叫“北海”……依此,因為當時在黃浦江上下游,中間隔著吳淞江有兩個碼頭,上游的叫上海,下游的叫下海。至今在海門路依然有一個著名的“下海廟”,那裡就是下游碼頭所處的區域。





聽見指甲劃過黑板的聲音


上海🈶海呀











Aidencc


題主的這個題意立錯了。應該是:上海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在已經過去的至少九百年的歷史上,這個故稱為“滬瀆”“春申”的地方,有十六條經過吳淞江黃浦江入海的河流,稱為浦。其中一條河流稱為下海浦,位置大約是今天楊浦區一個稱之為下海廟的地方,是當時漁船集中下海的碼頭(魚汛期開捕儀式)。大約在今天外灘十六鋪附近有一條浦叫做上海浦 ,是捕魚歸來集中下貨交易的地方。後來這個水產交易點商賈雲集人員富湊而成為一個集鎮,依榜上海浦河流之名久稱為上海鎮,然後發展為上海縣。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的時候 條款中只有上海這個地名,還沒有上海市。當時的上海地方行政機關上海道臺衙門在今天的上海老城廂人民路和中華路構成的環城路內圈。上海市的出現是1845年英國駐上海領事在一條貨輪上宣佈上海開埠之後經過幾十年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民國建立後才有了上海市這個地名。


菩提新客


上海怎麼沒有海?東海算不算海?問這問題是蝦啊!領導!

古代吳淞江經陸家嘴北面到吳淞口進入長江,有一條小河在虹口地界匯入吳淞江,名叫下海浦,附近還有條上海浦,慢慢聚集成村鎮,上海這個名字就叫出來了,完全是隨機的。附近那條下海浦邊上還建了座下海廟,供奉潮神,現在轉變為尼姑庵了。

滄海桑田,後來吳淞江航道淤塞,自陸家嘴以下被支流黃浦江奪取,自身反倒成為黃浦江的支流。個人推測推測上海浦、下海浦名稱的由來:可能是由於地處吳淞江下游,離海不算太遠,或者由於江面寬廣似海,於是民間就隨口把匯入大河的小河叫做海浦。浦是當地對小河的稱呼之一,上海當地對小河有涇、浦、塘、港、江等各種稱呼。靠上游一些的那條就叫上海浦,靠下游一些的那條就叫下海浦。隨著上海市區的擴展,上海浦、下海浦這些小河如今都湮沒在歷史中了,只留下些許傳說和地名。


第九區春蟲蟲


上海怎麼沒有海?崇明外面,金山外面不是海?難道是湖,是河?看看地圖後再提問吧!


無心睡眠177027207


上海沒有海。那麼魚香肉絲一定要有魚嗎?螞蟻上樹這道菜一定要有螞蟻嗎?況且上海挨著海,東海還不夠嗎?


海上貝勒爺


上海什麼時候沒有海了?靠海難道不是海嗎?


Dasanway


誰說上海沒有海[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