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高齡,仍在傳承經典,簡析《古巴花旦》裡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

《古巴花旦》是魏時煜執導的香港紀錄片電影,將不為人知的古巴華人歷史呈現在觀眾眼前。古巴華人的歷史源於1847年,171年後,《古巴花旦》參加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參展。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第一部影片,讓觀眾哭掉了半升眼淚。該片通過兩位古巴耄耋之年的老人平凡而又波瀾壯闊的人生,一致致力於傳播中國戲曲文化,帶領觀眾感受著戲曲文化的魅力。


90歲高齡,仍在傳承經典,簡析《古巴花旦》裡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

《古巴花旦》劇照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只戲曲方面,劇種大約是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字更是驚人:可以萬數計。這其中,比較有名的劇種:如京劇,越劇,吉劇等等。

中國的戲曲與西方的戲劇表現形式完全不同,中國戲曲有著獨特的審美觀念與表演體系,才得以在歲月輪轉和滄海桑田之中流傳了幾千年。唱唸做打,說不清的愛恨情仇;生旦淨末醜,言不盡的離合悲歡。


90歲高齡,仍在傳承經典,簡析《古巴花旦》裡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

《霸王別姬》劇照

一曲霸王別姬,陰陽和合,剛柔相濟,其中的俠骨柔情不知迷得多少痴男怨女,如痴如醉,乍夢乍醒。經典就這樣一代代傳承,我們也品味著戲曲的藝術魅力。

作為中國人,傳承中國戲曲文化,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然而,我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卻是兩位耄耋之年的古巴老人在孜孜不倦的傳承著中國戲曲文化。接下來讓我們走近這兩位老人,89歲的黃美玉和87歲的何秋蘭。

1 . 兩個古巴女孩,年少接觸中國戲曲粵劇,這一愛就是一輩子。

90歲高齡,仍在傳承經典,簡析《古巴花旦》裡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

演出中的何秋蘭和黃美玉

今年89歲的黃美玉,出生於1929年,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古巴人。黃美玉有一半的中國血統,卻只會零星的粵語,如自己的中文名字,年紀,而粵劇中的臺詞則全靠西班牙文注音死記硬背

1935年,古巴華僑公立中華學校成立了。4歲的何秋蘭和6歲的黃美玉成為了同學,一起學習了中文。美玉看到了已參加國光劇團演出的何秋蘭,“我喜歡他唱戲的樣子”,於是美玉也加入了劇團。

劇團中和他們一起學習的大多是古巴生的華人,經過嗓音測試,秋蘭適合演花旦,美玉適合演小生,兩個女孩因相同愛好越走越近,形同姐妹。成年後的黃美玉考入了哈瓦那大學,學商務和外交法。畢業後黃美玉進了外交部,後來在科學院工作。


90歲高齡,仍在傳承經典,簡析《古巴花旦》裡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

年輕時的黃美玉和何秋蘭

今年87歲的何秋蘭,出生於1931年。何秋蘭是純正的古巴人,卻會講普通話,會寫繁體字。原來,何秋蘭一出生,親生父親就得病去世,最後幾經波折,母女二人被中國男人方標帶回家中。

養父方標是個戲曲迷,來自廣東,從小就痴迷粵劇,和著名粵劇行家關德興一起學藝,後因家中反對學戲,19歲時從廣東來到古巴,自此再也沒有回到中國。在方標的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祖國母親,他愛祖國,愛戲曲,他把這種熱愛傳承給了古巴女孩何秋蘭。

多年的共同生活中,何秋蘭認為“方標是真正的爸爸”,因為不管他去哪兒,都會帶著秋蘭,養父方標生活中和秋蘭只講中文,還買了很多粵劇唱片給她,所以秋蘭才會在唱詞頁上標註漢字發音,甚至可以花一整天時間聽粵劇。

何秋蘭不僅會說中文,還喜歡寫漢字,就這樣她學會了寫繁體字,並把抄好的歌詞送給劇團中其他女孩。

何秋蘭在八歲時第一次登臺演出,雖然是一個小小的角色,卻讓養父方標開心不已。對於方標來說,那是中國戲曲文化在古巴的傳承,這其中意義非凡。

90歲高齡,仍在傳承經典,簡析《古巴花旦》裡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

何秋蘭和養父方標同臺演出

何秋蘭和黃美玉所在的國光劇團經常去巡演,所到之處,受到了當地廣大華人的熱烈歡迎及一致好評。這些遠在古巴的華人,距離祖國雖然遙遠,但是他們都熱愛看戲,因為這是接觸祖國最好的方式,這份美妙的東西,讓他們憶起了自己的家鄉和文化。

2 . 耄耋之年,兩位熱愛中國粵劇的老人,終於來到了夢寐以求的中國,同時也完成了紀錄片《古巴花旦》的拍攝。


90歲高齡,仍在傳承經典,簡析《古巴花旦》裡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

黃美玉和何秋蘭在廣東佛山祖廟演唱

年少時兩人在國光劇團的演出持續了十餘年的時間,到了1958年劇團解散,何秋蘭也結婚了,婚後她就在唐人街工作。至此30年間,她和黃美玉,再也沒有聯絡過。

1995年古巴哈瓦那華人區成立了促進會,意在復興唐人街的經濟和文化,便把以前唱戲的女孩們重新找出來,希望她們繼續唱戲,30年後,美玉重回到唐人街,看著唐人街的一片蕭條,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在重組的戲班裡,黃美玉與何秋蘭再度相逢在一起。

導演魏時煜自2011年起跟拍黃美玉與何秋蘭,小到舞臺,大到表演服裝及妝容都很簡陋,歷時七年時間,2018年紀錄片《古巴花旦》完成。

2009年,《古巴花旦》的攝影師劉博智,邀請秋蘭和美玉去中國。秋蘭說:

那是她從小的夢想,但是沒有機會。

20011年4月,何秋蘭和黃美玉,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他們不僅遊覽了廣州,佛山,香港,還去了秋蘭父親的老家開平,在佛山祖廟,兩人在老戲臺上過了把癮,這把癮讓她倆念念不忘,常常高興的晚上睡不著覺。


90歲高齡,仍在傳承經典,簡析《古巴花旦》裡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

黃美玉和何秋蘭合作演出《王寶釧》

回國後,何秋蘭寫了一篇小小的自傳,她說:

我們實現了人生最大的夢想,在中國度過了21天,到不同的地方演出和演唱,在各大學受到熱烈的歡迎,收到很多的禮物,我能成為一箇中國戲劇演員,是方標賜,他不僅是一位好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好父親。

至今,在何秋蘭的家中,依然保存著從方標老家寄來的錦旗,身在他鄉,心懷祖國。

2014年11月黃美玉和何秋蘭第二次來到中國,黃美玉還找到了父親的親人。

2019年3月15日,黃美玉與何秋蘭第三次來到中國,這次她們不是來遊覽,而是受邀在香港油麻地戲院,舉行連續三晚的演出。

第一場演出結束後,89歲黃美玉和87歲何秋蘭太累了,黃美玉甚至拄著柺杖在臺上演出。很多觀眾在演出結束後,湧進後臺與他們合影留念,期間,她們幾次囑託觀眾:

不要忘記粵劇,這是一種古老的記憶,是父親祖父的記憶,是曾祖的記憶,大家都愛功夫、太極,卻沒有人喜歡唱戲,我們試著不讓這種文化在古巴消失,但是我們已經老了。

兩位古巴老人對粵劇深深地喜愛,就是因為中國戲曲屢演不衰,她們的血液中已經融進了中國戲曲文化的元素,中國戲曲也展現出了它頑強的生命力,展現出了中國戲曲文化本身就是一座座蘊藏豐富的文化寶庫。

3 . 無數人被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吸引著,這中間有名人、有普通人、有學者、有工人,每個人都在為傳承戲曲文化做著貢獻。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戲曲正在慢慢地淡出我們的視線。然而,戲曲之所有能夠流傳千年,與它本身的創作方式有關。戲曲就是把一些廣為流傳的小故事,配上地方方言及民俗樂器完成,它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且生活氣息濃厚。

90歲高齡,仍在傳承經典,簡析《古巴花旦》裡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

《牡丹亭》劇照

白先勇先生為傳承經典文化,獻計獻策,親力親為,把可能成為“文學偉人”的時間和精力,都交給了崑曲復興。白先勇致力於推廣復興崑曲藝術,製作推廣了青春版《牡丹亭》。自年少與崑曲結緣,白先勇先生再也沒有忘掉崑曲,時至今日,這部戲的火熱程度仍未消散,並且使越來越多的觀眾愛上崑曲。

白先勇說:

崑曲無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集音樂、舞蹈及文學之美於”一身,經過四百多年,千錘百煉,爐火純青,早已達到化境,成為中國表演藝術中最精緻最完美的一種形式。

傳承藝術的豈止白先勇先生,還有著名的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老師,為了支持抗美援朝,帶領演出團隊不辭辛苦,輾轉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半年時間演出180餘場,還曾帶領隊伍來到朝鮮戰場,冒著隨時隨地會被敵機轟炸的危險,為志願軍戰士演出。

90歲高齡,仍在傳承經典,簡析《古巴花旦》裡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

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

在傳承京劇方面,有一個清新獨特的存在,那就是王珮瑜,這個18歲就躋身“京劇名家”行列的小生,來到奇葩說,是為了普及京劇文化,並在現場開啟了一段振奮人心的演講:

京劇是國粹,然而我們已經不能夠像一百年前京劇還一統天下的那個時代一樣,假設所有人都是愛戲的,懂戲的,會聽戲,所以我這些年做的非常多的一件事就是,走到更多的年輕人裡面,去告訴他們京劇美在哪裡?

網友評價她“當她談到京劇的時候,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寵愛的感覺”。

90歲高齡,仍在傳承經典,簡析《古巴花旦》裡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

王珮瑜

在崑曲《牡丹亭》演出現場,觀眾席放眼看去大部分都是年輕人,百分之九十的人是第一次看,結束後他們站起來拍手拍十幾分鐘不肯走,後來很多年輕人說:崑曲是真美啊

有這樣一些熱愛戲曲的人,在孜孜不倦地宣傳著戲曲文化的魅力,並一代代傳承著,他們想盡辦法來吸引年輕人愛上戲曲,戲曲也在不斷地創新中。

簡言之,戲曲文化是我們的文化也是我們民族的標誌,我們應該做好傳承和發展。戲曲文化,究其根本,需要融入更多的時代因素,來促使戲曲發展,也需要更多的如白先勇先生、常香玉老師、王珮瑜先生等這樣傳承戲曲經典的人物來推動戲曲文化的發展。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蘊涵著優秀的傳統。中國戲曲生生不息,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是中國戲曲傳承發展的不竭源泉。地方戲曲劇種不僅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中的瑰寶,更是表現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傳承與弘揚戲曲文化,是每一箇中國人的責任。


90歲高齡,仍在傳承經典,簡析《古巴花旦》裡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

臉譜藝術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