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用名言警句讓作文錦上添花?附:88句經典名言警句!

如何巧用名言警句讓作文錦上添花?附:88句經典名言警句!


如何巧用名言警句讓作文錦上添花?附:88句經典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閃耀著理性的光輝,在初高中作文中既可作為論點,又可作為論據。在小學寫作中恰到好處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為作文增色添彩,錦上添花。課下常閱讀,常積累是寫好文章的基礎。

下面,讓我們以歷屆中考高分作文為例,介紹名言警句在作文中的妙用方法。

巧做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引用名句作標題,言簡意賅,意蘊豐富。例如中考滿分作文標題:《道是無情卻有情》、《繁華落盡見真淳》、《剪不斷理還亂》、《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分別引用劉禹錫、元好問、李煜、三毛的名句,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讀者過目難忘。

用作題記

題記是寫在作文標題之後、正文前面的一段簡短的文字,或交代寫作緣由,或渲染氣氛,或點明文旨。好的題記能吸引讀者,引導讀者思考。

例如高分作文《獨上高樓》的題記:“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那時花開》的題記:“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練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我的美麗鄉愁》的題記:“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趙二柱的故事》的題記:“了卻父母心頭事,贏的鄰里一片情。”


考生們引用名句作題記,氣勢非凡,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

用作開頭

萬事開頭難,作文也是一樣,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引用名句作為文章的開頭,先聲奪人,美不勝收。

例如:《軟硬兼備和諧我》的開頭: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和諧的自然景觀圖;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是和諧的生態景觀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和諧的生活景觀圖……

萬事萬物得以正常運行都賴以和諧的氛圍,我們每一個人當然也不例外。

只有造就一個和諧的自我,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好,才能看見風景深處的風景。


作者藉助名人名言引出文章的中心論點,自然貼切,新穎別緻。

鑲嵌文中

在文章的正文中恰當引用名言警句,或作論據,或用來抒情,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例如:高分作文《深入靈魂的熱愛》的片段:

竹子長得太美了,多少丹青畫師、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這是多麼唯美的畫面!辛棄疾的“一鬆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鄭板橋的“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這是多麼傾心的熱戀!我願意像古人一樣,與竹子交朋友,和竹子做知己。


另一高分作文《享自然,品人生》的片段:

流沙一指,蘭花清幽,縱使昔日的美景悠然長去,卻仍是滄海明月,天長地久。唯願找到李太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灑脫,唯願尋得海子“面春大海,春暖花開”的希冀,唯願覓得林徽因“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美好。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引用名句,使文章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

用作結尾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文章的結尾如同開頭一樣重要。結尾引用名言警句收束全文,結尾引用名言警句收束全文,餘音繞樑,意味深長。

例如高分作文《不要傲氣要骨氣》的結尾:

相反,只有那些有骨氣的人,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受人敬佩之人。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砍頭不要緊,只要主意真”的夏明翰。……

他們都像文天祥一樣,用自己的骨氣書寫出一曲曲的人間正氣歌。做人就應該像他們那樣,“調得身體軟硬度,不要傲氣要骨氣”。


作者引用名言作為結尾,乾脆利落,發人深思。

在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一定要遵循準確、貼切、自然的原則,要根據寫作的需要靈活、恰當地加以選擇和運用,切忌為引用而引用,否則就有畫蛇添足之嫌。

附:88條經典名言警句

1、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2、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1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1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1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1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1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18、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1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20、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

2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2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2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2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

25.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2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2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29.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3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3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33.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

34.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35.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史記·留侯世家)

36.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37.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38.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漢書·枚乘傳)

39.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漢·枚乘·上書諫吳王)

4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41.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後漢書·王霸傳)

42.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馮異傳)

43.夜場論壇,金石為開。(我們正在努力)

44.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傳)

45.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後漢書)

46.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南朝·蕭鐸)

47.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

48.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元行衝傳)

49.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太宗·贈蕭禹)

50.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52.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從軍行)

5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李白·論詩)

54.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唐·李白·上李邕)

55.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唐李白宣州謝朓餞別校書叔)

56.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57.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元·高明·琵琶記)

58.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記)

59.常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元·楊顯之)

60.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元·李開先·寶劍記)

61.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滸傳)

62.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明·吳承恩·西遊記)

63.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明·吳承恩·西遊記)

64.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元·虞韶)

65.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無名氏)

66.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馮夢龍·古今小說)

67.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

68.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69.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

70.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顧炎武·日知錄)

71.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清·曹雪芹·紅樓夢)

72.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清·曹雪芹·紅樓夢)

73.心病終須心藥醫,解鈴還須繫鈴人。(清·曹雪芹·紅樓夢)

74.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7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趙翼·論詩)

76.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清·蒲松齡·聊齋志異)

77.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78.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自嘲)

79.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魯迅)

80.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81.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82.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毛澤東·清平樂)

83.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毛澤東·長征)

84.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憶秦娥)

85.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毛澤東·菩薩蠻·大柏地)

86.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到韶山)

87.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元·虞韶)

88.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無名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