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阿里袞的政治智慧:智除“花和尚”,避免了一場官場醜聞

乾隆朝中期,清王朝發展至鼎盛狀態,不法妖孽也隨之叢生,類似“燒香者既眾,唯男婦雜沓”

,以“西山老佛”自居,實則行穢亂之事的順義民婦張李氏一樣,藉由淺陋醫術或請香觀相之能,於民間乃至王公勳貴間交通、行騙。

一代名將阿里袞的政治智慧:智除“花和尚”,避免了一場官場醜聞

清朝盛世景象

在近代學者馬敘倫所成《石屋續瀋》中,就記錄了這樣一位手眼通天、背景強大的“花和尚”

法和尚者,乾隆初年惡僧也,以地窖藏妓女,交通貴家眷屬。

按照佛教五戒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要求,法和尚所行確實有夠荒唐。除此之外,生活於乾隆、嘉慶年間的皇室宗親——愛新覺羅·昭槤,也曾在《嘯亭雜錄》中,對上述“法和尚”有過更為明確的記載:

乾隆中,有法和尚者,居城東某寺,勢甚薰赫。所結交皆王公貴客,於寺中設賭局,誘富室子弟聚博,又私蓄諸女伎日夜淫縱,其富逾王侯,人莫敢攖。

在相關史料記載中,對於這位“法和尚”的發跡之因並無過多記載,但根據其身居某寺廟的和尚身份,再加上其

“所結交皆王公貴客”,大抵和上述“西山老佛”張李氏的起勢之因類同,即用迷信手段贏得某位王公勳貴的信任,隨後逐步成勢。擁有一定影響力後,再在寺廟中設立賭局、蓄養妓女,引來更多的勳貴子弟;同時,以近身修煉為由,交通勳貴家眷,遂成一代“名家”

一代名將阿里袞的政治智慧:智除“花和尚”,避免了一場官場醜聞

一個花和尚,緣何引起了一代名將的注意?

自己的行當逐漸形成規模後,結交了眾多王公勳貴的法和尚,自然擁有了非比尋常之能量。在法和尚所居的寺廟中,除了專供拉攏和引誘勳貴子弟的賭坊和妓院,這裡還變成當時勳貴之間相互往來、賣官鬻爵、交通消息的所在。幾乎成為錢權中間人的法和尚,擁有如此強悍之政治後臺,自然是驕縱非常、無法無天。

清朝中期的官場雖然貪腐成風、吏治敗壞,但畢竟還有著奉公守法、嫉惡如仇的正義之臣。出門名門、家族勢力強大的一代名將阿里袞,即為當時“惡壞國法”、“惡亂朝綱”的代表性人物。

一代名將阿里袞的政治智慧:智除“花和尚”,避免了一場官場醜聞

強悍如阿里袞,依然要遵循官場之潛規則

阿里袞,出身滿洲八旗之首——鑲黃旗,其所在家族即為清朝滿洲勳貴的代表性家族——鈕祜祿氏。清代開國五功臣之的額亦都,是其曾祖父;康熙朝輔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是其祖父;乾隆朝初期第一寵臣訥親,是其兄長。阿里袞本人更是屢建戰功,官至副國的強悍人物,列像紫光閣、入祀賢良祠。

法和尚之不法行徑被阿里袞得知後,自然不肯坐視不管,遂“令番役陰夜逾垣擒之,盡獲其不法諸狀”。所謂“捉賊捉贓、捉姦拿雙”,武將出身的阿里袞竟然對於案件偵破、罪證掌握也極為精通。尤其是阿里袞對於辦案人員的選擇,更是精心思慮之後的決定。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所謂番役者,其義殆不可曉,蓋相沿明季廠役之名也。也就是說,阿里袞沒有派遣普通將卒,更沒有直接從順天府尹選派衙役,而是直接選擇了“專司緝捕盜賊、訪拿逃亡及娼賭兇棍等事”,隸屬於內務府慎刑司的番役,前往寺廟抓拿法和尚。

一代名將阿里袞的政治智慧:智除“花和尚”,避免了一場官場醜聞

就法和尚結交王功勳貴的巨大能量,如果阿里袞直接從法和尚所在寺廟的轄區派遣警力或兵力,勢必會導致行動失敗。所以,阿里袞直接繞過所有該管衙門,從朝廷辦公廳選派類似明朝錦衣衛的得力干將,將法和尚人贓俱獲。

這還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阿里袞對法和尚的懲治過程。根據《嘯亭雜錄》的記載,將法和尚抓拿歸案後,阿里袞立即

“遍集諸寺僧寮,立斃杖下”。沒經過任何衙門的審問,也未向任何領導請示彙報,阿里袞就召集了京中所有寺廟的和尚在一旁觀刑,一頓亂棍將法和尚直接打死了!

如此負面典型,為何處理如此匆忙

作為當時踐踏國法的負面典型,阿里袞在抓獲法和尚以後,為何如此急切甚至草率的處理?這正是阿里袞政治智慧的巔峰表現。對於法和尚,這樣一個手眼通天、背景強大的“大人物”,阿里袞的處理絕無半點疏漏。

一代名將阿里袞的政治智慧:智除“花和尚”,避免了一場官場醜聞

清代杖責

根據《嘯亭雜錄》的說明,阿里袞之所以如此迅速、果決的杖斃法和尚,乃“恐獄緩,為之緩頰者眾”之因,也就是說阿里袞擔心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審理法和尚的不法之事,其背後的王公勳貴們擔心自己的劣行會被法和尚揭露,或者為了保留這樣一個可賭可嫖、可賣官鬻爵的“世外桃源”,肯定會紛紛出來為其求情。如此一來,法和尚會被無罪釋放也不無可能。

但現在看來,阿里袞之所以這樣做,乃繫有意掩蓋官場乃至皇室宗親醜聞的同時,避免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的無奈之舉。如果按照馬敘倫的描述,阿里袞果真將法和尚上交朝廷,上奏乾隆皇帝,勢必會掀起一場官場醜聞,株連一大批王公勳貴。如此一來,阿里袞就會得罪一大幫當朝勳貴,就基本能夠宣佈政治生命的終結。命京中和尚觀刑,直接將法和尚杖斃,在起到警示、敲打效果的同時,還能讓那些心有慼慼的王功勳貴們明確自己的劣行再無暴露可能,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一代名將阿里袞的政治智慧:智除“花和尚”,避免了一場官場醜聞

後記

作為乾隆朝數一數二之滿族勳貴家族的代表性人物,阿里袞對於不法之徒的處理尚且如此慎重,如此審時度勢,明哲保身,可見當時吏治之敗壞、不法勳貴之盛。清之政權,自乾隆中期始啟衰敗之程及至迅速滅亡,自在情理之中。

參考文獻:《嘯亭雜錄》、《石屋續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