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肆惡少”隨處可見——唐朝長安城哪來這麼多“街頭惡少”

“街肆惡少”隨處可見——唐朝長安城哪來這麼多“街頭惡少”

唐朝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解放民族天性,吸收外來文化,呈現出一片祥和之景。但在許多資料記載中還是可以看到在唐朝都城長安的大街小巷時常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市井之人集結,這些人通常將他們稱作街肆惡少,這些惡少的出現給長安城增添了一些不確定因素,那麼這些街頭惡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街肆惡少的來源

1、貴族門閥後代

街頭惡少的來源多種多樣,最初是由權貴子弟引起的熱潮。門閥權貴子弟一向是特立獨行的存在,這些權貴子弟仗著自己的家族勢力有恃無恐、為非作歹,隋朝就已經有這樣的現象出現,比如隋朝大將軍宇文述的兩個兒子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就依靠著父親的職位囂張跋扈,從不將任何人放在眼裡。

這些貴族子弟因為其

家族背景在長安城胡作非為,而地方官也不敢逮捕他們。他們還私藏兵器用來報私仇。唐朝詩人張籍的詩中也有所描寫,他們整日在市井中鬥雞打架,搶奪別人的武器,還時常在夜晚找人報仇,醉宿在酒樓裡。這些人最喜歡挑起爭鬥,往往結伴滋事。其中不少人都是有祖輩父輩的官職庇護,並且自己在朝中也有職務,所以他們是衙門最為頭痛、最難整治的一個群體。

唐玄宗一朝的記載更是不少。李白詩中就描寫過:"風流少年時,京洛事遊遨;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告急清憲臺,脫餘北門厄。"鬥雞酗酒、結伴滋事、炫耀財富等,是玄宗朝以後這些紈絝子弟及其追隨者的風格。到唐後期街頭惡少的成分有所變化,活躍在京城的街頭惡少來源於不同的社會階層。

其中官僚貴族子弟及其奴僕仍然是最難整治的群體。唐代宗時的宰相元載的兒子們都是遊手好閒之徒,只知道享樂,還聚集了一大幫無業人員到處為非作歹,被京師之人稱為"牟賊"。諸如此類的事情在長安層出不窮。

“街肆惡少”隨處可見——唐朝長安城哪來這麼多“街頭惡少”

這些權貴子弟在京城的囂張以及所作所為絲毫不影響他們的仕途。在玄宗朝之後,出現了五陵少年的群體,德宗以後,京城民間社會各種勢力活躍起來,從隋朝延續至唐初的的權貴子弟到唐朝後期的五陵少年,惡少的成分發生變化,市井子弟成為了惡少的主要成員。

2、沒落世家子弟

一些家族沒落的世家子弟,也在京城開始為非作歹,他們常常拉攏一些社會地位較低的街頭惡少在京城鬧事。五陵少年就是那些沒落世家子弟的代表。很多同樣落魄的子弟就會追隨五陵少年拉幫結派

隋朝的沈光祖上都在朝為官後來因政治原因而沒落,他本人早年也是混跡於市井之中,成為惡少群體依附的靠山,後來跟隨隋煬帝建功立業,成為隋煬帝身邊的得力干將,為保護隋煬帝,死於戰爭之中。

這一類沒落的世家子弟,在京城囂張的方式和權貴子弟大不相同,他們的目標就是靠立軍功來升遷。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好管理的,但到了後期街肆惡少的情況就越來越不容樂觀。

二、為何街肆惡少成員如此複雜

1、貧民階層

顯然唐初期的街頭惡少基本上依附於門閥甚至沒落貴族,那麼到了唐後期,活躍於長安的惡少則有了本質上的不同。活躍在大街小巷的惡少已經從權貴豪戚子弟轉為一般城市貧民和市民子弟了,他們活躍的手段就更加世俗了。唐代有許多詩人的詩中就有形容這些市井之人大量在長安聚集,常常要以萬計。

“街肆惡少”隨處可見——唐朝長安城哪來這麼多“街頭惡少”

這些坊市惡少,奇裝異服,扎著長髮,戴著高帽,平時散開上衣露出胸前的刺青紋身成為時尚和標識唐代的地痞流氓們卻將刺青當成了一種時尚,這也從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在都城長安出現了許多街頭惡少流行在身上刺青的現象。不僅囂張於街肆,並且敢與官府叫板,挑戰權威。

這些人往往依靠京師禁軍中的一些勢力,或者動武搶劫人財,或者進入酒家敲詐勒索或在大路上威嚇行人。一旦趕上政治動盪的時候,這些人更是渾水摸魚、趁火打劫,有時候還因為私怨肆意殺人,甚至幫派之間也是互相攻擊,成為當時社會的亂源之一。

還有一個叫張乾的勞力"札左膊曰:生不怕京兆尹,右膊曰:死不畏閻羅王"。力者張幹,這種京城惡少認為自己是尚武功、有膽識的英雄行為。當地的官吏對於這些亡命之徒也不敢怎麼樣,甚至不敢過其門,不敢率領自己的手下從他們的門前經過。大致可以看出這些人都是

以勞動為生,是社會階層比較低的人。

唐朝還有一種叫做"不良人"的官職,擔任這一職務的人都是官府徵用而來,用來抓捕罪犯的小吏。有些人在被官府徵用之前還真做過行為不良的人,也就是有惡跡的人,各個層次的人有,雖然他們之前做過壞事,但罪行較輕,能夠改過並且可以團結在一起

書中對於不良的解釋,是這樣的:"唐代府衙將曾經有過惡劣記錄的人徵用為為官府辦案的小吏,稱為'不良',俗又稱之為'不良脊爛',其統管者稱'不良帥'。因此有很多街頭惡少也可能會成為不良人。

至於官府為什麼任命這些人為不良人,沒有史料解釋過,大概是因為官府人手不夠,而這個人群數量極大能夠填補空缺,而且這些人長期混跡於社會,人脈豐富消息靈通,調查起犯人來具有優勢。

“街肆惡少”隨處可見——唐朝長安城哪來這麼多“街頭惡少”

況且這些人雖然並沒有犯過大罪,但也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讓他們進入國家的統率範圍內,便可以轉變為為官府服務的積極力量。而且在這項政策實施之時確實有不少不良人化消極為積極,為官府做出了貢獻。

2、府衙差役眾多

長安有各類官署匯聚,任職人員包括各級官吏和擔任各類職務的人。《資治通鑑》雲:"官自三師以下一萬七千六百八十六員,吏自佐史以上五萬七千四百一十六員。"書中記載的各級官吏,可以說除州縣地方職任,大多集中在京城各官署裡。唐後期官吏數量在成倍的增加,尤其是關鍵部門,雖然傳統的政府職位很多已經被後來興起的官職所取代,但各個部門仍然有大量的雜役

長安各類官署中官與吏的比例大致可以達到四比一,那麼長安的胥吏應不少於四萬,若加上不在編制內的雜任、雜職掌,人數會更多。雖然在各種史料並沒有過多提起這些群體,但也也是引起長安街頭人員混雜的原因之一。譬如各宦官機構差役、各個大臣府中的門客等。在唐後期能夠看到與這些人有關的記載。

3、外來流動人口

很多人關於唐代長安城的人口數量做過一個大概的估計,外來流動人口大概有五萬,當然這一數據遠遠少於真正的人數。其中,

外地湧進都城的外來流動人口沒有計算充分,是主要原因之一。對於流動人口有不同形式的劃分。

長期的流動人口包括各地前往長安經商的商人、地方州府吏員進京公幹、外國公私人等、留學生、僧徒、每月2900餘在京當值的諸使司丁匠幕士。還有一種季節性的流動人口,包括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州府派往長安的朝集使等。

“街肆惡少”隨處可見——唐朝長安城哪來這麼多“街頭惡少”

胡族商人與外國使者也是影響社會治安的一大隱患人群。一般來說,這兩類人員還是按照法律辦事的,但是有時一些特殊情況出現,會使外來人口成為社會治安的隱患。安史之亂後,由於回紇曾出兵協助唐朝軍隊抵抗叛軍,回紇兵自以為自己功勳卓著,就成群結隊在長安城無法無天甚至公然殺人。

據《資治通鑑》記載,"回紇留京師者常千人,商胡偽服而雜居者又倍之"。他們在長安開商鋪、賺取收益,官府也沒有辦法管理。

有些胡族商人有雄厚的資本,不少禁軍將領都向他們借錢來以賄賂宦官謀取職務。導致了商人和軍隊的勢力相互勾結,更加橫行霸道。唐代宗時,有一回紇使者搶奪別人的子女,被衙門抓捕,但他竟然還毆打官吏,目無王法

甚至還出動三百騎兵,對皇城造成了極大威脅,迫使宮門緊閉。

更有回紇使者搶奪長安縣令的馬揚長而去,縣令不敢依法處置他,更不敢找他理論,只能就此作罷忍氣吞聲。這些人成為了唐後期社會混亂的主要原因。

三、結語

雖然長安街頭惡少之惡行成風,但從唐初期至後期惡少的成分可以感受到唐朝的包容性。唐朝的人享受著豐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同樣也以博大的胸懷兼容幷蓄,外來文化不斷傳入中原,匯聚於長安,使長安呈現出了國際性大都市的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