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山不向我走來,我便向山走去

失望,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情緒,即現實不及我們預期時產生的失落感。

這樣的情緒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的場景下都會出現,比如高考失利,比賽被淘汰,追求被拒絕,談客戶遭冷遇,想法被家人打擊等等。這些場景都會消磨我們的熱情,打擊我們的信心,讓我們質疑自己,甚至產生自暴自棄,逆反的想法。

能駕馭自己情緒的人,才有機會駕馭人生。


「路途」山不向我走來,我便向山走去


管理失望,首先應該去管理方向。有句話說選擇大於努力,是這樣的,靠腳走路再快也趕不上飛機,所以如果方向選對,即使當下還沒實現目標,但至少都是一步步在推進的。

就像選擇一個好的伴侶,兩個人即使力量再小,但是朝著共同的方向在努力的,日積月累,也能過上富足的生活。而如果選擇一個有惡習的伴侶,即使另一個人再優秀,收穫多少被揮霍多少,那麼就會陷入無盡的失望當中。


「路途」山不向我走來,我便向山走去

管理好方向,接著需要管理正向預期。預期有多麼高,失望就可能有多麼深。打個比方,一個年賺10W的人定個“小目標”賺它一個億,每年七七八八花掉存下來三四萬算不錯了,每當夜深人靜想起這一個億的目標,不禁淚水打溼了枕頭,久久無法入眠。

王健林說小目標1個億,是因為他1986年第一桶金就賺到了1000萬,所以1個億是能夠理解的。我們在設計自己的預期時,能否不只是沉浸在幻想中,還要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去一步步地走。


另外,不是說一切正向的東西都是穩定可實現的,還得預留對如下降空間之類的預期,即反向預期。

打個比方,我在A行業一年能掙30W,別人在B行業一年能幹80W,所以就很心動,那麼這種預期的設計不能只是在30W到80W。雖然我們都知道如果賺的還不如現在的行業,何苦換行業,但面對新領域的諸多不確定,有可能幹的比別人80W還好,也有可能虧得血本無歸。因此我們不能只是預期成功,對可能導致的失敗一無所知。


「路途」山不向我走來,我便向山走去

管理反向預期時的僥倖心理是很多人的通病,一次發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偶然事件,很容易被當成是大概率事件,覺得自己運氣就是比較好,所以在管理預期時,容易偏於樂觀,而對失敗準備不足。

不要去做只是贏得起,卻輸不起的事情。這不是不給自己留退路,相反,這將在上場時的心態上就已經輸了。因為輸不起,所以怕輸,冒進,不肯止損,對出現的壞苗頭視而不見,無形中已經註定了敗局。

有句已經說爛了的話,叫做方法總比困難多,其實真是至理名言,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來說,與其耗費大量精力在消極失望的情緒裡,不如思考如何推進一個很有可能實現的小目標。就算實在沒有辦法什麼都推進不了,不如就讓目標飛一會兒,也許當下這個時機這個問題無解,過段時間又會有新的轉機浮現。


「路途」山不向我走來,我便向山走去


很多時候我們的失望不僅僅來自於事情本身,更來自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和看法,不被理解和認同。


這裡想分享一句話,能夠理解進去,就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人人都傾向於“先看見才相信”。包括我們自己也是一樣,你說當年馬雲找了這麼多人跟他幹,真正能相信他的有多少,最後他成功了,大家都紛紛想去跟著他幹,可惜門檻已經比較高了。因為他有實力讓別人看到,別人想跟著他幹,也得拿出實力讓他看到才行。


「路途」山不向我走來,我便向山走去


所以有人不理解,不認同,最關鍵還是在於自身沒有讓人先看見能夠實現的希望。

兩個年輕人,一個一無所有,一個事業有成,我們會更相信事業有成的人的能力,因為他有成績擺在那裡讓我們看到,能夠在一個人剛開始時就能看到他的潛力願意不遺餘力去支持的情況不是沒有,只能說可遇不可求。


我們自己都是更傾向於相信看見的人,就別介意別人在沒看到我們的成績時不夠理解和支持我們。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


預期落空是一種人生常態,管理好自己努力的方向,設計好前部預期和後部預期,不斷尋找辦法去做成成績,自然可以贏得更多的支持與認同。


山不向我走來,我便向山走去,路在前方,也在腳下。


【路途心聲】

管理失望,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從學業到工作,生活,隨時都會遭遇失望,好在餘生還長,路途還有友人相伴,如果自己消化不了,藉助他人的力量也未嘗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