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在別人的事情上,跟明鏡似的;自己的事情上跟糊塗蛋似的?

花未眠,心眠矣


您好: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牽扯著自己的那很神經呢,肯定偏向於自己去處理問題以不讓自己的那根神經感覺到疼,所以處理自己的問題大多都是感性的,在別人看來就是欠妥的。

而反過來咱們去看別人的問題,因為它沒有涉及咱們的切身利益,所以讓咱們去處理的結果大多就是理性的,看當事人的處理方法也是欠妥的。

所以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有道理的。

所以,生活中一定要有貼心的朋友,在你迷茫、迷惑的時候,朋友的一句話就會點醒夢中人啊。及時的提醒和指正可以讓我們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慢慢的我們會學會理性的正確處理問題,眼界會更加寬闊,而不至於讓自己越活越自私、越活越狹隘。

朋友是人生財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祝吉祥!


尤主明


身體有病,要靠醫生來診療;心靈生病,要靠自己來醫治。 If you are sick in the body, you have to rely on the doctor to diagnose and treat; if you are sick in the mind, you have to treat it on your own.



水木清華76318705


看問題的主體、受體不同。

別人的事,是你在看,是獨立的主體、受體之間的關係,是線段,有始有終。

自己的事,自己看,自己是主體,又是受體。那你是受體看主體呢,還是主體看受體呢,所以,因、果顛倒,果是因,因亦是果。那麼,它是圓。圓,就沒有缺口、沒有始終,故稱糊塗蛋。


九諼草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啦。

因為在別人的事情之後,大部分的時間都會比較沉著冷靜,可以很理智的思考這件事情的對與錯。有可能會把這件事情起因經過結果或者他中間會發生什麼?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思考一遍。

但是在自己的事情上很有可能你的感情會大於理智,你的這個做事就會比較衝動。然後也不會想那麼多。這種事情也是比較常見的。


茯苓桃子酒


這就叫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因為我們沒個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我們的耳朵從來都是聽別人講話從不關注自己的聲音,這就是人類的缺點,大家有沒發現



鄉村一哥臥龍先生


心明智多,情深意長,處事縝密,用情專一,凡事都知如何處理,決斷英明,而多愁善感,心生掛念,又似清官難斷家務事一個道理。故這類人只可為將相!不能成諸侯,沒有狂野決絕心,然皆是命,一切皆是緣,萬事皆因果,祈願好人一生平安幸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16789f7ed62547e28372aeb97e76e0dc\

善緣148877321


不是,別人的事你只是看到了表面,覺得很清楚,很明瞭,不復雜,好解決。自已的事情你想的有些多了。無論什麼事,分,大事,小事,輕,重,緩,急,該解決的就解決,家裡的事要好言好語商量著辦。單位的事情,可以和關係近些的同事請教,

事情辦成是辦事的能力,辦不妥當也是能力的問題。不能由著性格來,要多說話,會說話。不能說;”這不行,那不行”肚子裡不答應,嘴裡說”好商量”辦事的方法很重要。看三國,都說劉備丨U戰|U敗,孔明說是丨U敗|U戰。意思就差多了。


用戶108650913403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好的詮釋了,我們在議論和指教他人時,總是能夠大談闊論,討論其中利弊;思維、邏輯很慎密,層次很清晰的評價和分析其對與錯。而這一切的一切,也只有我們在俯瞰他人的經歷時,才會有的表現和認知。99%的人在自己經歷這些事時,都不會有此時的思維與其處理方式……


流浪的蒲公英卍


個人覺得 往往自己的事容易情緒化衝動然而別人的事我們可以冷靜對待往往看到想到分析的比較周全 贏了那句名言 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謝謝



Xiao豐在SG


您所說的這個問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此解!其實是不願意面對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從而選擇了逃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