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銀潭醫院ICU奮戰二十餘日 桑嶺:雖然艱難,但我們不能打亂仗

在金銀潭醫院ICU奮戰二十餘日 桑嶺:雖然艱難,但我們不能打亂仗

廣東首位奔赴武漢的醫生桑嶺在金銀潭醫院ICU已奮戰二十餘日,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實現流程化救治

文/羊城晚報特派武漢記者 張豪 李斯睿 湯銘明 圖/羊城晚報特派武漢記者 湯銘明

1月23日至今,桑嶺(見上圖)已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ICU隔離病房奮戰了二十多日。

他,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廣醫一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重症醫學科的一名“80後”副主任醫師,也是廣東第一位奔赴武漢戰“疫”前線的骨幹醫生。武漢“封城”首日,他就接到調令,被選派參加國家衛健委抗擊新冠肺炎專家隊馳援荊楚。二十多天來,他白天到重症監護室(ICU)臨床診治,晚上會同國家級專家編寫重症患者救治流程指南。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實現流程化救治,一步步穩紮猛打,把一個個病人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

2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視頻連線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前線。桑嶺參與了這場連線。事後,他在朋友圈中寫道:“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打贏這場戰役!”

“病例太多了,專家必須下沉到醫療組”

1月23日上午,接到緊急調令後,桑嶺便隻身一人乘坐高鐵從廣州出發。因武漢交通管控,他先到臨近武漢的城市再轉車,當晚8時抵漢。第二天一早,他就前往金銀潭醫院交接,開始投入到抗疫戰中。

金銀潭醫院七樓的ICU中主要是危重症患者,他們年齡普遍較大,基本都是60歲以上,不少老人本身就有腦血管、糖尿病等基礎病史。新冠肺炎來勢洶洶,他們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由於患者過多,ICU裡醫療力量不足,其他科室不少醫護人員前來支援。然而,他們對重症科室操作不太熟悉,往往救治效率不高。

“第一次去給我感覺就是亂,很多醫生不知道從哪裡下手。當然這不怪他們,突然到一個陌生的科室,會存在一些困難,他們都已經盡力了。”說著,桑嶺不由得眼睛泛紅。

“當時形勢比想象中嚴峻,金銀潭醫院的病例數量還在不斷攀升。作為專家組成員,我們必須下沉到醫療組,要負責給病人臨床診治。”桑嶺說。從第二天開始,他便和來自浙大附一的一位專家一道,堅持每天去ICU給病人臨床診療,並開展臨床研究工作。

“定個小目標,先救活一個ICU重症患者”

在桑嶺眼裡,醫生的幸福其實很簡單:挽救一個病人就能讓他們開心很久。然而,最初來到金銀潭醫院,一個兩個重症病例救治接連失敗,讓醫護人員的信心備受打擊。“感覺心態有點崩了。”桑嶺說,“當時我就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對於ICU裡插上氣管插管的重症患者,先救活一個再說。”

65歲的俞阿姨是金銀潭醫院收治的一名新冠肺炎患者,轉到該院ICU時病情非常糟糕,已出現嚴重的呼吸窘迫綜合徵。由於資源緊缺,無法使用人工膜肺(ECMO)。瞭解情況後,桑嶺認為,更重要的是結合既往經驗儘可能地去保護患者的氣管功能。

鎮靜鎮痛、俯臥位通氣、肺保護性通氣……一系列操作之後,俞阿姨終於從死亡的邊緣被拉了回來,其後成功拔除氣管插管,轉出ICU。

“小目標”的實現,也讓ICU的醫護人員備受鼓舞,士氣高昂。有了第一例拔管成功,就有第二例……越來越多病人好轉,得以離開ICU。

“重症患者救治流程指南已編寫完畢”

來到武漢以後,桑嶺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晚睡覺前,他都會拿出一張小紙條,寫滿了第二天的計劃。白天到ICU給病人臨床診治,晚上會同國家級專家編寫重症患者救治流程指南,每天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當當。

工作間隙接受採訪時,他的手機依然響個不停。不少醫生在診治過程中遇到拿捏不準的問題時,都會來向他請教。

對於新冠肺炎,國家衛健委已陸續出了多版診療方案指南。但對於具體的治療操作,尤其在重症救治方面,不少醫生仍有疑惑。於是,桑嶺每晚都會與其他國家級專家一同,研究編寫簡單明瞭的診療流程圖。他告訴記者,目前,這份流程指南已編寫完畢,正上報國家衛健委,作為新冠肺炎第五版試行診療方案的補充。

“雖然很艱難,但是我們不能打亂仗,現在這種緊要關頭更要冷靜應戰。”桑嶺說。讓他欣慰的是,救治率正不斷提高,迄今至少有三名患者成功拔除氣管插管,轉入普通病房,情況都在向好的方面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