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清代康熙後期景德鎮官窯。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瓷器,故名。燒製一件成功的郎窯紅作品非常困難,可謂“千窯難出一寶,一色珍貴難求”。民諺至今還流傳著:“若要窮,燒郎紅。”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清康熙 郎窯紅釉刻乾隆御題詩梅瓶《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題》款「比德」、「朗潤」印25.7 公分 拍品已售 1,875,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清康熙 郎窰紅釉刻乾隆御題詩膽瓶《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題》款「朗」「潤」印18.1 公分1,875,000 港幣 1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清康熙 郎窰紅釉刻乾隆御題詩膽瓶《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題》款「朗」「潤」印18.1 公分1,875,000 港幣 底部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局部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局部2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膽式瓶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膽式瓶局部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 (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 (2)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 (3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小花觚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小瓶 (2)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小瓶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圓爐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折腰碗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2郎窯紅釉折腰碗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直頸瓶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三足爐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三足爐2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蒜頭瓶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蒜頭瓶局部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細頸瓶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菊瓣碗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菊瓣碗大圖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爐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梅瓶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梅瓶局部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梅瓶局部2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花觚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花大圖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花囊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花囊2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花囊3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乳足爐 (2)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乳足爐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弦紋瓶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弦紋瓶 1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弦紋瓶 2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大盤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膽式瓶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膽式小瓶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墩式碗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高足碗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高足碗大圖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葫蘆瓶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葫蘆瓶局部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窯紅釉葫蘆瓶局部2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 局部1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 局部2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2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局部


聯合共鑑-郎窯紅(“紅的攝人心魄”)


郎廷極(1663-1715),清代隸漢軍鑲黃旗,奉天廣寧(今遼寧北鎮)人。湖南布政使、山東巡撫郎永清子。康熙間以門蔭授江寧府同知,遷雲南順寧知府,累擢江西巡撫,督造官窯瓷器,世稱郎窯,官終漕運總督。卒諡溫勤。卒年五十三。

據清廷與饒州府(景德鎮原屬饒州府管轄)御窯廠來往的造辦文書記載“脫口以雪頂為佳,流釉以牛毛絲為妙,釉不過足以雞翅木紋為尊。”郎紅色澤寶光正紅,釉面似紅寶石般溫潤誘人,備受康熙帝喜愛,受到皇家極力推崇。乾隆皇帝更是痴迷於其中,亦賦詩讚美:“世上硃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現如今,能收藏一件郎窯紅瓷,都是“累世之福,如得天眷”之美事。

郎窯紅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經130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焙燒而成。氧化銅在所有呈色金屬氧化物中最為不可控,呈色機理也最為複雜敏感,銅對窯內溫度、氣氛變化和窯外天氣十分敏感,1度的差別就會使瓷器呈色大有差別。或發黑、變綠,或產生“燒飛”現象,無法顯色。即使用同一配方,在同樣的條件下燒製,只因擺放位置不同,器物呈色也隨之不同。因而燒製一件成功的郎窯紅作品非常困難,可謂“千窯難出一寶,一色珍貴難求”。民諺至今還流傳著:“若要窮,燒郎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