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華老先生形意拳經解(一)

拳經,是武林前輩長期習武用武的經驗之談;是行意拳各項技術的總根底;是練功的基本依據。以拳經為指導進行鍛練,可以不走或少走彎路,獲得事半功倍之效。過去由於門戶之見和保守思想的影響,前輩們在傳徒授藝時,多采用身傳口授,只准默記而不許錄,傳之久而不免遺失謬誤。且歌訣簡單,令人費解,給後學者帶來諸多困難。筆者現將前輩所授形意拳經原文,擇其重要者,選錄數段,分成幾個小題目,結合個人練功實踐的體會,加以註解和說明,希望對形意拳愛好者,能起到參考作用。

第一節論氣

精養靈根氣養神,元陽不走方為真。

丹田練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註解:

蓋人非氣血不生。氣血充足則精神健旺,氣血虧損則精神萎靡。故內家拳之根本是內氣。而丹田乃內氣之府,練拳者必先培養氣血聚于丹田,丹田氣足,然後引之內達於臟腑,油然見於面而為神,發於四肢而為力。欲知養氣之道,須先明精、氣、神。

精 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睪丸之精,女子陰水,各種內分泌以至唾液、眼淚……等與生俱來的津液,統稱之為先天之精。飲食營養之精華,即水谷之精,隨血液以流佈全身者,謂之後天之精。先天之精賴於後天之精以為榮養。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氣發動之地,用提肛縮腎之法,將精自玄牝之門(在雙睪與前陰之間)提到天根,再將無形之精練成微妙之氣,謂之練精化氣。

氣乃是人體生物場中的一種能量流,也是生命現象的根源。道家命之為“元陽”。此能量流的強弱與周流情況,決定了人體生機是否旺盛和身體是否健壯。它確是與生俱來,但通過鍛鍊可以使其增強。兩腎之間叫命門,大約在第四、五腰椎間,對正前方臍之下,恥骨之上,此處叫作丹田。丹田之外為腹肌,命門之外為腰肌,腹肌與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體發力之源。一個人如果內氣能流較大,內臟功能甚強,各臟腑間工作又能協調一致,再加上有比較堅強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體魄雄偉,動作敏捷,發力沉實。拳家術語叫作“元陽充足”。練精所 化之氣,周流於臟腑之間,達於四梢,上通泥丸,下徹湧泉,叫化為出有入無之神,神足則光聚於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動的總的表現,《內經》曰“神充則 體健, 神衰則體弱,神去則身死。”又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摶謂之神。”可見神與氣的基礎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寶。如果精耗陰虛,則元陽之氣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禦外物侵襲的能力而易於生病。所以練拳之人,要隨時注意保護津液,攪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慾,不喪腎精,以充實元陽。

練 功時,總要舌頂上顎。但並非努力去頂,乃是將舌尖輕輕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顎與前齒之間為宜。如此則任督二脈在上邊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嚥下,不可唾掉。同時還要收穀道、縮前陰,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脈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運行,當元氣充足,真陽發動之時,微微有洩精之感,這時必須定住精神,將精慢慢引導至四肢,不可令其走洩,則筋骨漸漸強壯,體魂自然雄偉。再者,練氣日久,必然身體強壯,精力旺盛,還要善自保養。如自恃體健而不知節慾,任其走洩,則不但無功,將反受其害。青壯年習武者,宜切實注意!

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

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

註解:

三 體者,在人體外為頭、手、足,內為上、中、下。在拳中則統一為陰陽,陰陽歸總為一太極也,亦即一氣是也。在形意拳中,則為起點無形之橫(先天之橫)拳也。 此無形之橫乃是人本來之真心,空空洞,不帶一絲一毫拙力,至虛至無,即老子所云:“無名天地之始”。用現代科學術語講,就是“發生”,由無到有。故此處之 所謂虛無,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為其中暗藏著一點生機(發生)。此生機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氣”。此虛無中含此真一之氣,若有若無,非有非無,活活潑潑,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謂真空乃是釋家之語,即佛經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老子云:“有名萬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現代科學語言, 叫作“變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萬物以至於無窮。因虛無中有此一點生機,故曰“虛無生一氣”也。在練功中,虛極靜篤之時,海底(氣海)有一 點生機微微發動,如邵子所云“一陽初發動,萬物未生時”。即靜中寓動,靜極而動也。靜為陰,動為陽,是動靜之機即為陰陽之母。虛極之時,出手橫拳圓滿無虧,生機發動,則變化以至於無窮。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力,純任自然,以積蓄其虛靈之神。呼吸亦似有似無,與手足動作起落進退相合,謂之調息。練到身無其身,心無其心,謂之神形俱杳。郭雲深先生談形意拳時說道:“吾拳之道無它,神氣二者而已矣。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即指此也。

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內藏精氣神,神藏氣內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問真象須求真。

真形合來有真訣,真訣合道得徹靈。

誠心練養精氣神,近在眼前變化中。

註解:

這 一段講練拳時外形與內氣的關係,即內外配合的重要性。這是練拳的“竅”,不通此“竅”,則功夫難成。筆者學拳之初,老師曾作歌曰:“武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可見練拳時“竅”之重要。常見苦練十數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竅”之故也。關於練氣之竅,先人有口授而少見於書傳,以致後之學者,難明其究竟,今姑簡釋之。

蓋練氣養生者,元氣充足則可以延年益壽,自不逮言。然而並不能將丹田之氣發之為絕技。欲使此浩然之氣發為武術絕技,必加以專門練習,即不但要善於聚,而且要善於運。技擊所運之氣謂之“渾元氣”,與經絡之氣不同。此氣並不完全按十二正經之順序周天運行,而是全身之氣渾然一體,根據動作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則一齊凝結,潛伏于丹田;發時—齊貫通於四梢,上下鼓盪,左右開合。每於臨敵挫陣之時,若有一團氣力堅凝於腹臍之間,倏然自腰而背直貫於頂,自覺心明眼亮,勇氣倍增。起落鑽翻橫豎隨時而用,龍虎鷹熊鷂馬猴鼉蛇臺燕雞變化咸宜,毫忽之間,勝敗立分。此即渾元一氣之功也。

練此渾元一氣,必講架勢,蓋氣雖為架勢之本,而架勢則所以運用氣力者也。二者互為表裡,互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練時應先從乾坤樁和三體樁開始,以打通氣路,按照拳經規定的要求,即前邊所述八要中:舌頂齒叩穀道提,三心並三意連……諸法以充實丹田,導氣使自肝、心、脾.肺,腎五道關層層透過,一無阻攔。即拳經所云:“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之意。然後以劈、崩、炮,鑽、橫五拳為基礎,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以內氣之運行帶動外形之變化,使丹田之氣由背骨往上回住於胸間,充於腹,盈於髒,衝於頂,凝於肋,隨架勢之變化而充於四肢,倏忽之間千變萬化,此乃形意之根本。無論對初學者還是對有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樁功和五行拳作為基本形式進行練功的,對於這些架勢無論從外形上或內氣上講,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在拳經上都有明確的規定。例如對劈崩二拳有“劈拳高舉出雲門,肺葉舒張氣暢伸,少商指引意中氣,修殘補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頂頭肝氣伸,身似駑弓手如箭,消息一動定乾坤”。以三體樁而論,從調神上講,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進入松靜境界,無物無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這即是“虛無”。從調氣上講,引導丹田一股熱 流循任督二脈周流,再走五氣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湧泉,頭手四肢,息息相通,周流無間。全身氣勢騰挪,意在動與不動之間。從調身上講,則有雞腿、龍身、熊膀,猴背、虎抱頭之勢。其對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身軀與四肢,前腳與後腳……全身各部分之間的關係,都有嚴格規定,這就是“真形真相”。雞有蓄力騰空 之意,熊有扣膀豎項之力,猴有沉肩鬆勁出力之勢,龍身曲曲折折變化神奇。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無論是靜是動,總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開合,丹田呼吸。兩蓋骨極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內抱,襠要外開,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則湧泉之氣自能從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後掀。胸要虛涵,腹要沉實,腎水上潮,以濟心火,心腎相交,則真氣漸聚,精神乃長。故善於拳者,練勁,養氣調水火,行似龍,動似虎,步如猴,內外相合,精、氣、神俱在其中矣。真訣合道之時,則內外神形相合,以身體動作旋轉,縱橫往來,一氣流行,無有停滯,循環無端,名曰“停息”,亦即拳術中脫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謂得道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