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大佛消失600年後重見天日,66米高大佛為何神祕失蹤?

黃權衝


高達66米的蒙山大佛為何會神秘失蹤?難道是被愚公移山了嗎?答案顯然不是!實際的原因很簡單:那便是因為蒙山大佛的頭顱斷裂不見,而身體因風吹日曬淹沒在群山岩石之中。不仔細觀察根本看不出這是一段被人雕刻修飾過的山體。



蒙山大佛修建於北齊年間。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蒙山大佛就位於我國的山西省太原市。曾經因為頭顱丟失,身體殘缺而喪失蹤跡,就連當地人也無法準確的指出大佛所在的山體位置。因而被人傳聞神秘失蹤了600多年。

蒙山大佛的修建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在當時,佛教已經傳入中原地區許久,當時的統治者及民間的百姓對於佛教的信仰日漸加深。全國各地紛紛修建寺院、佛塔、大佛石像等等。蒙山大佛就是在北齊皇室文宣帝高洋的批准下進行開鑿修建!


後來到了隋唐時期,佛教文化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進一步在中原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唐朝的開國皇帝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都曾親自來到過蒙山大佛禮佛!自此以後蒙山大佛及所在的開化寺便名聲遠播。來此禮佛的人絡繹不絕。這樣的場景一直延續到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時期,由於天下戰亂不堪。百姓流離失所,佛教僧侶也無法正常的禮佛唸經。開化寺及蒙山大佛便在這一段歷史時期遭到破壞。尤其是蒙山大佛頭顱下落不明,而佛身由於風吹日曬破爛不堪。當天下再次統一之後,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的兒子晉王朱棢在開化寺選址修建了法華寺。至於蒙山大佛因為無跡可尋則沒有再次修復。


自此以後,蒙山大佛便只停留在文獻記載和當地百姓的口口相傳之中。沒有人真正知道蒙山大佛的具體位置和外貌特徵。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全國各地開始重視當地的歷史文物古蹟。並且想要通過開發本地的歷史文化遺址來帶動經濟發展。太原市有關部門也開始著手對蒙山大佛遺址進行考究。

1983年,終於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並結合當地老百姓口中的家傳找到了蒙山大佛保留的遺址。但是不仔細看,真的看不出這是一座大佛的佛身坐相。而頭顱依然是不見蹤跡。


2006年,當地有關部門為了實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旅遊創收目的。開始著手對蒙山大佛進行修復工作。剛開始設定的方案是採用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修復蒙山大佛的頭顱,這樣的行為確實不是修復古代文物的正確方法,頗有為了儘快拉動經濟收入不惜破壞文物狗尾續貂之嫌。隨後不久正在施工的蒙山大佛修復工程被叫停。

後來請了一批文物專家對蒙山大佛修復工程進行重新設計和論證。然而最終在多次比選之後,依然考慮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對蒙山大佛頭顱進行修復。只不過儘量減少對佛身的影響,畢竟佛身才是真正的古文物。


2008年蒙山大佛在經過了兩年的修復工作之後終於面向世人露出真容。加固後的蒙山大佛佛像頭顱重100多噸,而整個修復工作共灌漿450噸以上。隨後不久蒙山大佛開始向社會開放,訂的門票價格為90元。後來因為門票太高引發爭議而遊客銳減後下調至70元。

現在當地政府又打算對蒙山境內的其他8座佛身進行修復。其情況與蒙山大佛基本類似,均是佛像頭顱丟失佛身與周邊山體混淆在一起。也就是說在周邊總共有9座大佛曾經共同存在。目前修復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座而已。不知道久坐大佛同時修復完之後。門票的價格又該怎麼定呢?


珞珈山的貓


眾所周知,佛教雖然不是我們中國本土的宗教,但是卻能夠在中國廣泛地傳播,尤其是古代,無數人將佛教當成自己的精神寄託,甚至在某些時段佛教的社會地位超過了儒教!為了彰顯自己的信仰,很多地方修建了佛教寺廟和佛像,這些宗教文化建築經受歲月的洗禮,一代代流傳至今。

說到佛像,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樂山大佛,它算得上當代宗教性的文化景點的標杆,不過還有一座佛像本身可以和樂山大佛相媲美,只不過它消失了近600年,直到近些年才進入人們的視線,它就是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的西北方向,它是一尊摩崖大佛,這一尊大佛是當今世界所發現的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它始建於公元551年,比赫赫有名的四川樂山大佛還要早上162年。

蒙山大佛高達66米,是在山崖石壁上開鑿而成的,它最早是佛教淨土宗道場早期的開化寺廟建築。據史料記載,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淵曾來到此處遊玩,見到這樣宏偉的建築一時興起,便給這裡的寺廟賜名開化寺。

而後公元657年之時,李治和武則天也曾到過這個地方,眾所周知武則天對於佛教是無比推崇的,所以為了表示自己虔誠的信仰,她還專門下令為這座大佛製作一件獨特的巨大袈裟,這般做法引起了無數百姓的關注,很多信仰佛教的人都會前往蒙山大佛處禮拜祈福。

但是到了唐武宗時期,蒙山大佛的命運就開始發生轉變。公元844年,唐武宗下令全國實行滅佛政策,隨後開化寺被廢,蒙山大佛這一龐然大物自然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歲月是一把殺豬刀,無論是誰都逃不開歲月的摧殘,蒙山大佛亦是如此。

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山大佛所遭受的自然風化侵蝕越來越嚴重,再加上歷朝歷代都會有戰爭爆發,佛像飽受戰火的摧殘,連大佛的佛頭都崩落了,佛像腹部以下部位也全部深埋在山石之中。就這樣,這一座有著800多年輝煌歷史的“佛之巨人”漸漸消失於人們的視線當中,而這一消失就是近600年之久。

一直到1983年,蒙山大佛才重現人間。當時有一個叫王劍霓的太原人,他在調查地名之時發現這裡有很多的地名都與寺廟相關,更讓他不解的是這裡居然還有一個較大肚崖的地方。

為了解開困惑,他決定進一步調查,最後驚奇地發現原來這個大肚崖就是曾經蒙山大佛的胸部,佛像的頭部早已不知去向,露出的高高的胸部,胸部以下的部位全都被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度可達數十米,這也難怪這麼多年一直沒有人發現蒙山大佛在此處。

消失了600年的蒙山大佛再次被人發現,這讓調研組十分的激動,儘管成功保留下來的只有佛像的身體,但是再這麼說它也是一處難得的宗教文化遺蹟,值得我們保護。2007年,太原市政府對現存的蒙山大佛佛身進行了保護開發,他們仿照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為其重新修建了一個12米高的佛頭。現如今,蒙山大佛已經成為一處著名景點,不但得到了保護,還能讓遊客領略其濃重的文化內涵,可謂是一舉兩得。


執筆灬寫史



答:“蒙山大佛消失600年後重見天日,66米高大佛為何神秘失蹤?”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一定要說得麼這詭異嗎?

一座66米高的大佛憑什麼會“神秘失蹤”?

這事兒,要說有多簡單就要有多簡單。

塑造在荒郊野嶺裡的石佛像,在善男信女眼中是寶,在普通民眾眼裡,就和普通石頭差不多。

石佛像本身又不會跑會飛,怎麼會“神秘失蹤”?止不過信佛的人不在旁邊了,沒人打理,沒人理會,風侵雨蝕,併兼雷擊地震什麼的,它自然就倒了,卻又無人問津,天長日久,野樹瘋長,野草叢生,它就支零破碎,變得不成樣子了。

事實上,它的遺址一直都在那兒,沒有“失蹤”。

為什麼又“重見天日”了呢?

因為善男信女又回來了,他們按圖索驥要找到佛像的遺址並不難。

佛像雖然坍塌破碎,但資金到位,馬上可以重建,這不,它又建成了,這就是“重見天日”了。

整件事,一點都不復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個大佛像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後來的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武則天,以及後唐武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等等,都是善男信女,都曾來此禮佛,香火極盛。

史書載,曾出現過“一日燃油萬盆”的壯觀。

我的天喲,那燒的都是民脂民膏呀。

因為改朝換代,那些提煉民脂民膏的統治者連自己的性命都顧不上了,就顧不上這偌大一個佛像了。

日來日去,佛像就荒蕪下來了,以至於佛頭崩落、佛腹以下掩埋於土石之間,也無人過問。

顯赫一時的大佛就此湮沒於人世。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原山西佛教會會長王建屏的兒子王劍霓到市政部門工作,此人也是個善男信女,從老人口中聽說過蒙山大佛,就由當地村民陪同下參觀了遺址,做了些勘測,整理了些數據,比如佛像露出的胸部高度有多少多少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又達多少多少米,佛像背後的山崖頂上的平地又有多少多少古建築遺蹟,等等。發表在1983年12月11日的《人民日報》上,文末,夾雜了幾聲感嘆。

這幾聲感嘆觸發了另一個善男信女的心絃,他,就是山西省公路局退休職工李晉祥。

李晉祥很有一股唐僧取西經的精神,他吭哧吭哧地給中國國家文物局寫信,一封沒回音就寫第二封,第二封沒回音就寫第三封……

中國國家文物局最後將他的信轉至山西省文物部門和太原市市長辦公室。

省文物局隨即責成市文物局督促當地政府,加大對大佛的保護和開發力度,於是,蒙山大佛就“重見天日”出來。

“重見天日”的過程中,出現過不怎麼好的經過。

2006年9月,新修佛頭的工程開工,按照計劃,先要在大佛佛頭的位置挖一個坑,打上混凝土基礎,再在其上新建鋼筋混凝土材質的佛頭,工程原預計在2007年5月完工。

鋼筋混凝土是現代化的東西,用來修復古董,其實不是修復,而是破壞。

所以,在2007年1月,工程快要完工了,政府意識了這點,指稱用水泥修復佛像不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則,緊急叫停了施工。

隨後,太原市晉源區政府請來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專家勘測蒙山大佛所在的山體,並重新制訂了大佛的保護、重修計劃。

但專家也沒轍呀,除了用鋼筋混凝土,還能咋地?

最後,重新制訂的方案就是在佛身上多選幾個點,將擰起來的幾根鋼筋打入,多灌入水泥,再加些石英沙,嗯,就這麼著。

2008年10月,一座“不倫不類”的蒙山大佛就“重見天日”嘍!

但蒙山大佛一經面世,因為門票費、香火費等,曾引來了一片質疑聲。


覃仕勇說史


蒙山大佛位於山西省晉源區寺底村,現在人們參觀的是已經修復好的蒙山大佛中的最大的一個,其實在其周圍還有8個大佛尚未修復。這些佛像是北齊時期的產物,周圍共有9座,個個靠著山,頭頂高出後面山崖,在佛像後面還有很多古代寺廟的遺蹟。

在歷史上,蒙山大佛曾經有過自己的輝煌,像李淵、武則天等多位皇帝,都曾經來此祭拜過,並留下大量的財物。據稱,元朝最後的年頭裡,因為局勢混亂,這座大佛竟然在戰火中神秘消失,直到上世紀的1983年,山西的一位工作人員,在進行地名調查的時候,意外讓這座大佛重新出現。

從元末到再度被發現,期間經歷了600餘年,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大佛究竟去了哪裡?中間因何始終?

我們先來看看這座佛像本身的信息

蒙山大佛建在一處山崖下,在唐朝史籍的記載中,它“高二百尺”,如果換算成今天的單位,足有63米高。除去高達12米的頭顱,和山體持平的部分也有50米左右。這樣的高度極為顯眼,600多年的時間,怎麼可能一直沒人看到?

實際上,人們看不到它,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是它的腦袋丟了。這就要說說這座大佛是怎樣再度被發現丟了,1983年的時候,當地的工作人員在考察地名的時候發現,這裡的許多地名,其實都和寺廟有關係,比如寺底村,不但有個“寺”字,更有一個“底”字,於是這位工作人員敏銳地感覺到了什麼。

通過進一步的考察得知,這裡有一個叫大肚崖的地方,他去了一看,結合相關的記載最終發現,這座佛像正是始終已久的蒙山大佛。但是,這時候的蒙山大佛卻沒有了腦袋,所以歷史上人們甚至都很少注意到這裡有個巨大的人身像。

原因二,腦袋丟了以後,身體就陷入了山體的包圍中。現在佛像的腦袋,是後來為了發展旅遊業而加上去的,但是在這之前,腦袋的部位一直空著。沒有了腦袋的大佛,個頭低了許多,甚至和身後的山崖持平。

所以,在過去人們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從上面走,看大佛和尋常的石頭山沒什麼區別;一種是從下走,雖然能看出來是個人像,但是沒有腦袋,根本沒人會多想,甚至在旁邊山崖的遮掩下,很多人壓根就看不到它。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座無頭大佛,竟然就在人們的視線裡低下“消失”了!而且,這一消失就是600多年。

實際上,題目中的說法有點問題,在消失的這600年中,大佛應該是早就丟了腦袋,在很長的時間裡,它渾身就只有50米左右的高度。如果是六十多米的話,那就代表著腦袋還存在,可是如果大佛的頭存在,高處山崖的它,人們又怎麼會看不見呢?

如今,經過修繕的大佛已經被投入到旅遊業中,附近的8座大佛也在考慮修復,在未來,這沉寂了600多年的地方,恐怕又要成為一個佛教聖地了。


小小嬴政


蒙山大佛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論高度,它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蒙山大佛生於北齊551年,有1500年的歷史,比四川樂山大佛早162年。它高66米,比已炸燬的西方公認“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高,時間還要久遠100多年。這樣的一尊大佛卻從人們的視野中神秘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為何會神秘“失蹤”600年?這600年間,佛像究竟到哪裡去了?

(一)消失於戰亂中

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淵曾來此禮佛,並將寺名改回開化寺。另一說李淵禮佛是在稱帝之前,禮佛回去後當夜“夢化佛滿空,毫光數丈”,登基後李淵將寺名改為開化寺。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巡幸幷州,與皇后武則天同遊童子寺、開化寺。武則天還曾專門為大佛製作了碩大的袈裟。足見蒙山大佛在當時的地位。因此蒙山大佛在歷史上的影響很大,吸引了很多善男信女。

公元844年,唐武宗滅佛,開化寺佛閣被廢毀,蒙山大佛遂暴露在風雨中。後來李克用參拜蒙山大佛後,重建開化寺佛閣。此時的蒙山大佛雖然得到修補,但其實已經受到了第一次創傷。 元朝末年,隨著戰火的延伸,飽受戰火摧毀和自然侵蝕的開化寺毀廢,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蒙山大佛也一齊被毀。佛頭崩落,腹部以下掩埋於土石間。顯赫了800年的大佛就此湮沒。


(二)重見天日

說到蒙山大佛的重新被發現,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王劍霓。 1980年至1983年間,參加地名普查的市政工作人員王劍霓重新發現了蒙山大佛。王劍霓的祖父王建屏是山西佛協會創始人,曾擔任山西佛教會會長。王劍霓幼時就曾聽祖父講過太原西山大佛的故事。這也為後來王劍霓發現蒙山大佛埋下了伏筆。 調查地名時,王劍霓發現太原蒙山一帶有很多帶“寺”字的地名,還有一處地名叫做“大肚崖”,於是懷疑這裡是不是曾經存在過寺廟和佛像。


實地調查時,他發現“大肚崖”其實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的頭部已經遺失,露出的胸部高度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達數十米。佛像背後的山崖頂上的平地還有綿延大約五百米的古建築遺蹟。佛像背後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遺址,散落有殘碎磚瓦,還有刻著“杭州天目山峰徹禪師”的斷碣。蒙山大佛為單體佛像,龕內外沒有脅侍像的遺蹟。 遺憾的是,大佛的頭部已經遺失,其他部位也有或大或小的磨損。


如今,大佛頭部已經被成功復原,在歷史學家、媒體等的幫助下,失落了600年的大佛,又重見天日了。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蒙山大佛又不是人,自己不會跑,不會跳,怎麼可能平白無故消失呢?其實,它不是消失了,只是被廢棄了,它的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被埋藏在大佛胸下山坡泥石裡了。實際上,蒙山大佛從來沒有消失,只是暫時“隱身”而已,他從臺前到了幕後。現在,消失600年的蒙山大佛被修繕了,重現人間。

蒙山大佛消失之謎:


公元844年,唐武宗在滅佛運動中,拆除了開化寺佛閣,它後面的蒙山大佛暴露在風雨中。開化寺後被歷代皇帝所參拜,修繕,蒙山大佛才有了保障,沒有被風雨所侵蝕。然而,在元朝末年,這個大動亂中,華夏大地上遍地打戰,無數紛爭,數以萬億的老百姓流離失所。即使是佛教的忠實信徒,他們也沒有在在這場大災難中倖免,被改朝換代的戰爭弄的流離失所。信徒們心中最敬仰的蒙山大佛也沒有給予他們安靜祥和的世外桃源。


他們在戰火中,連自己都顧不了,“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因此,信徒們慢慢拋棄了心中的信仰,減少了上香磕頭的次數,不再打理大佛了。經過了不知道多少年,蒙山大佛被風雨所埋沒,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好像消失了一般。

實際上,它一直都在那兒,只是從世人眼中、心中“失蹤”而已。

蒙山大佛“重見天日”之探究


雖然在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跟著開化寺一起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可是史書上給記錄了下來,還有那些善男信女們。古代經歷了多次佛教的興盛期和衰弱期,曾發生了三武一宗滅佛事件,他們大肆拆除佛教寺廟,逼迫僧侶們還俗,進行農業勞動。這四次大的滅佛行動,不只是蒙山大佛遭殃,佛教也差點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現代,沒有戰亂,人們心中又想起了曾經的信仰,懷念曾經的生活。

因此,這些蒙山大佛的善男信女們,重新尋找心中的寄託,他們按圖索驥,尋找數年,終於在山西太原找到了蒙山大佛。1983年,發現的大肚崖其實是蒙山大佛的胸部,胸部以下被埋在土石之中,厚達數十米的大佛頭部已經遺失,簡直不倫不類。又過了近20年,2001年,蒙山大佛被列入太原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數年的準備工作,2006年開始修佛頭,於2008年1月,修繕完畢。


總結:蒙山大佛從建成,經歷了數個朝代的興衰,一直屹立在人間,並沒有從世人眼中消失。蒙山大佛只是在戰亂中,被善男信女們暫時忘卻了而已。當時,華夏大地上紛爭不斷,大佛也救不了那些忠實信徒,漸漸被遺忘。600年後的現在,人們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又把心中的信仰重新拾起來而已。

希望將來,蒙山大佛永遠不要再次蒙塵,不要下次再次消失,常常接受善男信女的香火供奉,生活越來越好。


魁哥說歷史


中國是一個佛學文化興盛的國家,歷史上曾在兩段時間內大規模修改佛像,分別是南北朝和唐朝。這兩個時期出現的佛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依山而建,石窟內開鑿。魏晉南北朝建造佛像更傾向於小而精臉的寺廟供佛,供應龐大的寺廟需求,大佛像的建造較少。而唐朝的則更傾向於建造的體積龐大的佛像。

目前已知的中國十大古代時刻佛像中,有8座是唐朝時期留存下來的,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四川樂山大佛。在這種不同時期造佛像的特點下,佛教發展的第一個巔峰期的南北朝,能夠不同於當時的造佛趨勢,留下這麼一座大佛像,很難不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它本身存在著極高的科考價格和旅遊價值。

蒙山大佛是處在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已被山西省文物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大佛尺寸為: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曾有記載“高二百尺”,按唐計量單位換算約合今63米,是世界第二大佛,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大型佛像,比著名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還要高出8米,出現的時間也早了一百多年。

蒙山大佛的淵源

魏晉時期,社會時局動盪不安,中原地區已經成為了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交鋒的前線,鮮卑、羯、氐等少數民族成為了統治階級,人數佔優的漢人成為被統治對象,以此引發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傳統的儒學道教並不能解決問題。統治者為了能夠安定民心穩坐天下,開始大肆推廣佛教文化,佛學的興盛帶動的寺廟建築,大佛像的建造就成了社會各階層尋求心理安穩的“一劑良藥”,在這種訴求下,蒙山大佛就出現了。

據史書記載,蒙山大佛本是開化寺後山佛像,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文宣帝高洋賜額開化寺,寺後鑿石通蹊一里,依山鑿刻佛像,這就是蒙山大佛。不過,也有學者認為,蒙山大佛出現的時間晚於開化寺,應該是在天保十年(公元559年)建造。不管是哪個時間點,可以明確的是,蒙山大佛的出現時間節點就是在北齊文宣帝天保年間。

隨著朝代更迭,蒙山大佛經歷了南北朝結束,隋唐更替,始終受到善男信女的虔誠供奉。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後唐武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武則天登基後,還專門派人為大佛製造袈裟,曾出現過“一日供奉燃油萬盆”的盛景,可見當時的大佛香火之鼎盛。

蒙山大佛為什麼會消失600年?

在經歷了南北朝和唐初兩個佛教發展的高峰期後,中國的佛教文化發展達到頂峰,唐代的寺院經濟日漸膨脹,不僅能夠從國家手中獲得大量的免費土地,還擁有不繳納賦稅的特權,唐代的宗教的保護性政策,嚴重影響到了國庫收入,導致王朝後期的經濟發展陷入無解的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公元844年(唐會昌四年),唐武宗發動毀佛運動,大規模拆毀佛寺和強迫僧尼還俗,開化寺佛閣也因此被拆毀,蒙山大佛也被棄之不顧。公元945年(後晉開運二年),當時還是北平王的後漢高祖劉知遠到開化寺焚香禮佛後,同意出資重修佛像和佛閣,才有了蒙山大佛的再次出現。

然而,上天並沒有讓蒙山大佛的劫難因此結束。時間來到元朝末年,當時的社會局勢同樣動盪,各種農民起義以烽火燎原之勢,遍及整個神州大地。蒙山大佛的所在地開化寺被毀壞殆盡,殘垣斷壁中,只餘下少量的僧房舍利塔尚在。寺院被毀,僧人逃散,已經無人可以在打理這尊大佛。慢慢的,這尊大佛徹底淡出人們的視線,至今上個世紀才被發現。

那麼,這樣一尊大佛為何會被“埋沒”600年呢。很重要的一點是,大佛的佛頭遺失,缺少佛頭的大佛,慢慢的與周圍的景物融為一體,“消失”在世人的視線裡。沒有的佛頭的顯著標志,哪怕是有人經過,也很難想象到,這裡曾經矗立著一尊大佛像。關於佛頭的遺失,專家們給出了三種結論,一、元末被戰敗元軍毀壞。二、被侵華日軍用炮火毀壞。三、地震活動導致毀壞。不管是什麼情況造成的,這都是大佛能“隱身”600多年的重要的原因。

蒙山大佛的現世與修復

值得慶幸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市政部門工作的王建霓先生,參加了太原市地名普查工作,由於信仰佛教,曾經聽聞過蒙山大佛的事情,於是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對大佛遺址進行了相關數據的測量,並將這些數據整理成文,發表在《人民日報》上,這開始引起了很多善男信女的關注。後來,山西省文物局責成當地政府,落實對大佛的保護和開發制度,終於在2001年,蒙山大佛被列入太原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啟動關於大佛的修繕工作。於是,蒙山大佛就這樣重新回到世人的目光中。

然而大佛的修繕工作並不順利。2006年9年,大佛的修復工作開始,工作重點在於佛頭。原計劃是以混凝土為基礎,搭建鋼筋結構在澆築混凝土,形成以混凝土為核心的佛頭。可是等到這項工程快結束時,當地政府的修復工作被叫停,因為水泥修復的方法並不符合文物保護的標準。隨後,當地政府請來了地質大學的專家重新勘測,制定出全新的重修計劃。

由著名的雕塑學家苗新田負責佛頭的設計及建造工作,關於佛頭的設計工作,是以晉源區花塔村出土的北齊石佛頭像為主要參考依據,在保留北魏式“秀骨清像”風格的基礎上,融合了印度芨多風格的藝韻,充分體現了北齊佛像的時代風格特徵。並結合多種史料,對照大佛殘軀基本形體的比例,也參考了河北響堂山等北齊的石佛頭像的共性,最終篩選出符合大佛形體的佛頭基本造型。

就這樣,在多方努力下,2008年完成佛頭安放,完成修復的大佛景區正式開放。2011年,山西省政協委員聯名提議,希望政府能夠能夠及早著手修復蒙山大佛的另外八尊佛像,將其形成一個比美國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的規模更大的佛教朝拜聖地,更利於文物保護和旅遊資源開發。一旦其他八尊佛像完成修復工作,屆時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雄偉壯闊的北齊時代大佛像群。

總結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蒙山大佛的出現,只是統治者為了安穩民心,實現自己天下維穩的需求的手段,這種做法可行效於一時,不見得能夠真正為民眾帶來福祉。歷史的年輪滾滾向前,時間埋葬了曾經的繁華,關於大佛真正的盛景,或許只能在史書中略窺一二。但是,佛像的存在,卻讓一千多年後的我們,可以領略到古代工匠高超的製造工藝和歷史更迭的脈絡,這也不吝於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這也許是大佛帶給世人真正的價值。

參考文獻:《太原縣.太遠志》、《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


我是小芊芊,一個喜歡戲說歷史的小妞,每天聊點趣味歷史小知識,留下你對歷史的見解,友情分享,歡迎留言評論,歡迎你關注我呦!

小芊芊愛歷史


蒙山大佛, 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的石刻佛像,然而他卻無緣無故的消失了近六百年,它為什麼會失蹤,大家跟隨我的文章來一看究竟吧。

一尊巍峨莊嚴的大佛,幾百年來在人們的視野中悄然而神秘地消失。曾受眾多香客頂禮膜拜的蒙山大佛,突然間就消失了 無影無蹤,也許大家不知道的是 ,蒙山大佛成於北齊551年,比大佛比樂山大佛還要早162年,它的身高66米 ,是一尊特別碩大的龐然大物,比 世界公認的“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要高,而且時間上也比它早100多年。



說了這麼多, 大家還不知道蒙山大佛在哪裡吧,它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上,所以叫蒙山大佛,但是,元朝以後它就神秘的失蹤了,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才被當地一個叫王劍霓的老人所發現,此佛像距今已經有1500年的歷史,據《北齊書》“幼主恆紀”中記載著“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 由於《北齊書》 記得不詳細,關於這尊大佛的歷史 也只能略知一二。


由於武則天是山西人,她當年稱帝之後,還給這尊大佛,定製了一套特別碩大的袈裟,披於佛身之上,然而隨著朝代的交替,這尊大佛 逐漸的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再加上 受到戰火的摧殘和風雨的侵蝕,大佛在元末的時候隕落, 被埋於泥土之下,直到1983年被當地人發現之後 這尊大佛才能重見天日。

2007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加固了佛身,並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2008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眾開放。


佳寧姐姐說歷史


蒙山大佛位於太原市寺底村附近,是一座依山開鑿的摩崖佛像。

據唐書記載蒙山大佛修建於北齊天保年間,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等人,都曾拜祭過,所以很出名。

至於說神秘失蹤有點太誇張,66米高的大石頭,而且依山而建,既不會自己長腿跑了,也沒有人能偷走。只是年代久遠沒人打理,荒廢了而已。

其實太原人原本自己也不知道蒙山大佛的存在,後來之所以能重建天日,原因也不復雜,一切都是因為利益。

近代蒙山大佛被人重新提及,過程純屬偶然。1983年,太原一名市政工作人員王劍霓,在調查地名時發現蒙山縣有很多帶寺的地方。

他就覺得很好奇,蒙山又沒有什麼很有名的寺廟,怎麼會有這麼多帶寺的地名?

出於好奇心,他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發現寺底村附近歷史上不僅有一座古寺,還有一座摩崖大佛,而且在唐代香火還非常鼎盛。


當時的人都比較單純,沒想太多,僅《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後來這事就不了了之。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寺底村的百姓發現了商機,就準備集資開發蒙山大佛旅遊。

但最後他們一討論,發現開礦比開發旅遊更加掙錢,於是就把這筆錢辦了一個煤礦廠。

2005年寺底村的村辦煤礦被有關部門叫停,這個時候村民們又想起了10年前的那條發財之路,於是又開始集資開發旅遊。

2006年9月,修復蒙山大佛的工程開始動工。但在修復佛頭時,工程被緊急叫停。原因是水泥修復佛像不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則。


工程已進行到一半卻迫停工,寺底村村民心裡很不爽,但沒有辦法,人家給的理由很充分。

2006年11月,有關部門召開會議確定了蒙山大佛的開發計劃,並將相關的修復工作交給了專業的雕塑公司。

但不久村民們發現所謂的先進三維技術,也不過還是鋼筋混泥土。然而事已至此也沒辦法,老話說的好“胳膊擰不過大腿”。

蒙山大佛修復後,又出現了一些新插曲。原來由於多年開採,大佛附近出現了很多采空區。安全問題得不到保障,旅遊計劃暫時擱淺。

2008年之後,太原市先後申請了不少經費,用於地質治理和旅遊開發。

2017年7月,蒙山大佛景區全面完工,山西蒙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也揭牌成立。


隨後旅遊公司對外公佈,從8月1日日開始景區開始收費,門票70元一張。不過試運營期間僅收50元。

消息傳開後,太原市民紛紛表示質疑,原來免費現在怎麼收費了?有關負責人解釋說,現在是4A級景區了,要市場化運營,當然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不過質疑歸質疑,並不影響蒙山大佛景區的火爆,試運營僅九天就賣出了一萬多張門票。

現在寺底村村民也開心起來了,隨著遊客的逐漸增多,家家辦起了農家樂及其他小生意。

村民收入增加了,旅遊管理公司也賺得盆滿缽滿,蒙山大佛也成了太原市的旅遊名片,總之現在各方都皆大歡喜。



花木童說史


“蒙山大佛”或許在名氣上比不上“樂山大佛”,但其所具備的歷史意義和歷史影響性卻是非常大的。而且蒙山大佛它的創建時間要比樂山大佛早162年。也許就如今而言,蒙山大佛或許不能與樂山大佛想媲美,但以二者的地位論的話,蒙山大佛絲毫不比樂山大佛差。

即使如此,為何如此輝煌的蒙山大佛,會在歷史上足足消失600年呢?

其實這座66米高的大佛這600年裡其實說神秘失蹤,倒不如說“隱身”了。

畢竟“蒙山大佛”位於太原市的一個山崖之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摩崖石刻大佛,與樂山大佛同樣是在山崖上被開鑿出來的,即便是在現在要想將大佛轉移都顯得不切合實際,更何況是在科技水平相對落後的古代呢?況且在600年前真的有人轉移大佛也必定會引來流言蜚語,不可能會沒有隻言片語的記錄。所以“蒙山大佛”一直都在,只是“隱身”了而已。

這個要從公元844年唐武宗時期說起,當時的唐武宗對佛教有一絲的偏見,於是下令要將寺廟全部毀掉,就在那一年,開化寺佛閣被摧毀,蒙山大佛就這樣暴露在風雨之中。雖然後來李克用重建開化寺的佛閣。然而任何事物都敵不過時間的消磨,隨著朝代的更迭,元末明初蒙山大佛因為受到戰火的摧殘,導致其常年裸露在外遭受大自然的侵蝕,開化寺和蒙山大佛也就跟著一起被摧毀了,整個大佛的頭部直接掉了下來,腹部以下的部位也被掩埋在石土底下,就此湮沒600餘年。

一直到1983年,在參加地名普查的市政工作人員王劍霓,無意中重新發現了蒙山大佛,這座目睹唐朝盛世、五代紛爭、宋金劫難的大佛,在元朝抵不住戰爭的傷害,沉淪於山石泥土之中,終於重見天日。

時間在到了2007年,太原市開始對蒙山大佛進行了開發與保護,加固佛身、重修佛頭,終於在2008年10月,消失了600年的大佛再次展現在公眾的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