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瓷器您得品,得細品

邢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唐代著名的瓷窯,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是隋唐時期七大名窯之一,是中國北方最早燒製白瓷的窯場,在唐代有著"南青北白"之說 。

窯址位於河北邢臺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邢窯稱謂是因內丘在隋唐時期隸屬邢州管轄而得名,主要生產白瓷及其它釉色瓷器,與南方越窯形成'南青北白'相互爭妍的兩大體系,奠定了邢窯瓷器的歷史地位,具有劃時代意義。 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邢窯白瓷的製作工藝,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並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製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邢窯器物造型樸素大方,線條飽滿酣暢,製作規整精細,釉色銀白恬靜,給人以既雍容飽滿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邢窯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黃等多種。邢窯白瓷按其胎、釉的質地,可以分為粗、細兩大類。

白瓷的胎質又有粗、細之分,粗胎的一類胎色灰白,胎質粗糙;細胎的一類胎體緻密,胎色較淡,但仍不夠白,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粗白瓷的釉質較細,有些還有細碎的紋片,釉色為灰白或乳白色,還有黃白色。粗白瓷產量大,生產過程中,不管是捏練還是陳腐都不夠充分,白中常泛黃,到五代時部分產品的工藝水平有所提高,胎體中少有氣孔夾砂現象,燒不熟的現象已基本克服,漸趨細膩。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細白瓷的胎色純白,個別的白中閃黃釉質很細,釉層中有微細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滿釉,釉色純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細之分,以粗者居多,細者佔少數。細白瓷在加工工藝上,每個步驟都很講究,燒成後白度很高。邢窯的精細白瓷,選用優質瓷土燒成,胎質堅實細膩,胎色潔白如雪,釉質瑩潤,有的薄如蛋殼,透明性能極好。一般器物純白光亮,有些則白中微微泛青。邢窯是鎂釉,高溫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澤度好,但釉色有乳濁感,不透明,釉色穩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調。這就使乳濁釉對胎體有良好的遮蓋性,器物施釉到底,質優者足心也施釉。而當時的定窯產品釉料配置不穩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細兩種,都不夠光潔,光澤度差。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但邢窯器物造型又有著共同的藝術風格,邢窯器物具有圓唇口、短頸、豐肩和鼓腹的特點,構成了莊重大方的體態。而這些長短曲線、直線的巧妙結合又使得邢窯器物具有了雍容華貴之美。陶瓷器皿既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唐代邢窯的工匠將玉石雕刻,金銀器的造型藝術應用於陶瓷製造上,在實用與藝術的結合上加以卓越的創造,製出了大量千古稱賞的佳品。如玉壁底碗白如霜雪、碗底形如玉壁。還有花口瓣足碗,花口杯等都是仿金銀器形制的製品。既是盛裝食物的實用品,又能滿足使用的審美要求。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邢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泛青,襯托在形體豐滿凝重樸實的器物上,使其既豐滿安靜,又華貴典雅。另外邢窯器物的形體既有直線又有弧線,但以弧線為主。整體線條有行有止,有抑有揚,或一氣呵成激流直瀉,或蜿蜒轉曲舒緩有序。特別是白瓷罐口沿下那條轉折的線角,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給完美的形體增添了生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總之,邢窯器物造型樸素大方,線條飽滿酣暢,製作規整精細,釉色銀白恬靜,給人們既雍容飽滿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邢窯瓷器您得品,得細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