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中國畫與西方藝術不能完全融合,但可以相互借鑑?

鎖溪笑笑生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中國畫,西方油畫,不能相互融合,但是可以相互借鑑

個人拙見,有一定的道理,為什麼?

中國畫,西方油畫,從藝術表現技法而言,國畫,油畫的創作技法是大相徑庭的

如油畫,注重光線,而國畫,是不會在畫中表現光線的

如寫實古典油畫,注重焦點透視,而國畫,注重散點透視,主觀構造

如油畫,特別是印象派油畫,注重繽紛豐富的色彩關係,而國畫,是最忌諱畫色彩繽紛的色彩關係,不然容易流於低俗,豔俗,失去國畫素雅,高雅的意境

那麼,油畫,國畫表現技法語言的大相徑庭,是因為兩者繪畫思想,創作思維的不同造成的

油畫,如客觀寫實的古典油畫,注重模仿自然,再現自然

而國畫,提倡天人合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主觀創作感受。

那麼,繪畫技法,繪畫思想都大相徑庭,如何相互借鑑?

油畫的傳統根基,是利用油畫厚重的藝術特性,表達畫面真實,客觀,逼真的嚴謹藝術效果

那麼照理說,中國畫的寫意性,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意境藝術效果,是不可能出現在追求模仿自然,客觀寫實的西方油畫中的

其實不然

其實在西方美術史上,油畫繪畫表現技法,包括坦培拉技法,直接畫法,間接畫法

在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米開朗基羅創作天頂壁畫時,先畫素描稿,然後再層層覆蓋,層層著色的間接畫法,達到客觀寫實的藝術效果

威尼斯畫派畫家提香,率先使用直接用色彩塑造形體的畫法,追求畫面大膽豪放,生動草圖的視覺效果,所以個人斗膽一說,直接畫法,在提香的繪畫風格中,初見鄒形

直接畫法,後來被巴洛克畫家魯本斯,其一次性完成的繪畫技法,已經形成

後來,倫勃朗畫中浮雕般的主觀筆觸,海景畫家透納畫中,其寫意豪放的筆觸,朦朧而奇幻的藝術視覺效果,頗具中國畫寫意的意境效果

直到莫奈創作了《日出印象》,其畫中鬆散,隨意,靈動豪放的筆觸,頗具中國畫寫意的意境

所以,個人斗膽一說,自從印象派誕生,突破了傳統寫實的客觀油畫風格

畫家們的油畫表現方式,已經形成主觀化,個性化

因為20世紀,東方藝術,日本浮世繪,中國畫傳入西方,畫家深受啟發

如波洛克抽象畫中隨意潑灑的筆觸,線條頗具中國書法式的線條

這就是中國東方藝術,中國畫對西方油畫創作的啟發和影響吧

但是,中國畫由於創作思想的深邃,其道家,禪宗思想,西方畫家不甚瞭解,所以西方畫家表現中國寫意的藝術視覺效果,只是表面的,因為畢竟地域文化的不同,所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這就是中國畫,油畫,可以相互借鑑,但是不能完全融合的原因吧。

在中國畫中,許多國畫家,也借鑑了西洋油畫中的表現方法

比如國畫家宗其香,其夜景國畫,在畫中表現了西方油畫中光影的藝術效果

徐悲鴻畫筆下的奔馬的造型,同樣吸收了西方油畫中,立體造型的藝術表現方式,用中國畫筆墨塑造奔馬的立體感。

中國意象油畫,同樣運用油畫技法,表現中國畫中似與不似的意境

但是,對於國畫,想表達油畫般真實,客觀,逼真的藝術效果,是不及油畫的優勢,因為國畫的水墨特性,特別是大寫意油畫,不利於油畫般層層覆蓋。

所以,要營造寫實,客觀,逼真的畫面效果,油畫,相比國畫,肯定更具備優勢。

個人粗淺的理解,這就是中國畫,油畫只能相互借鑑,不能完全融合的原因吧。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藝術狂人2


中國畫和西洋畫本來就是互不相干的藝術,從最初的構思到觀察物像,從材料到技法,完全完全地不一樣,我怎麼還這樣認為呢?

一百多年前滿清王朝,閉關鎖國,中國畫藝術不受任何外來影響,基因純粹,技藝純粹,傳承純粹,地地道道純粹的中國畫。自徐悲鴻一輩留學歸來,西學東漸,帶來了西畫的觀察方法和西方繪畫的造型技法,一開潘多拉魔盒,中國畫的面貌開始有了質的變化,中國畫現實主義題材的表現日趨成熟。

說說當代水墨,近二十年來是中國畫西化表現最狂躁的時代,各種各樣打了新水墨、當代水墨名號的中國畫作品層出不窮,水平參差不齊,探索者龍蛇混雜,狀態是積極的,效果各界褒貶不一,不爭的事實,推動了中國畫和西畫的融合速度。


這種融合主要表現在中國人物畫上,具體是在中國畫的宣紙上大膽採用西畫的視覺、色彩處理手法,更有甚者,借用些綜合材料描繪中國畫,最成功者當推田黎明、劉慶和、李津等人,確實,他們畫的是中國畫,還是可以和西畫色彩媲美的中國畫。看到田黎明先生虛淡色彩的人物畫,你能說這不是中國畫?或者說這是不是水彩畫?


我以此論斷,中國畫可以借鑑西畫,還可以融合西畫,現在都已經有探索者做成功了,將來只會是愈來愈多,越來越融合和豐富。

我的論點有脖大家的觀點,藝術可以有爭議,您說呢?


陳莊水墨畫家


用什麼樣的思想去思考就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創造。

東西方不是地域劃分而是文化區分,西方文明以古希臘文明為母體,東方文明是以中華文明為母體。希臘文明側重人文關懷,歌頌人承認人的能動和高尚。中華文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把個人融進群體,是空靈隱喻之美。

油畫追求的是在二維空間塑造出三維立體的感覺,形似在先。國畫則追求把三維甚至四維的表現為二維,神似在先。

西方繪畫講科學是具象的,國畫講哲學是意象的。

可以說他們的出發點,關注點,最終歸宿點是不同的。但同屬於視覺藝術,都是通過形象表達思想情趣,審美感覺。

當代國畫在走兩條路:一用西畫改造國畫。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蔣兆和等一路。二延革傳統。張大千,潘天壽,於非闇等一路。現在看各有千秋,都不錯。

但國畫借鑑西畫要有度,這個度很關鍵,表現技法造型可以拿來用但不能改變中國畫的審美情趣,更不能拋棄筆墨趣味。有人用毛筆宣紙畫出來的確實素描,這就超過了這個度,不能稱之為中國畫了。從來沒有人說這是不是油畫,但卻有人強調這是不是國畫,說明國畫從內涵到外延是相當自律自覺的,具有獨特的標準。

以前有個行為藝術,身上寫滿拉丁字母的公豬和身上寫滿漢字的母豬交配,以此象徵本土文化的弱勢被強姦。但我想說在歷史進程裡總會有偏頗,但最終我們血液裡的文化會復活並強勢迴歸,迴歸在更高的層面上。

中華文明是人類最高級文明,唯一綿延不絕生生不息,從不故步自封,在吸優去劣的過程中前行。永遠在路上!




唯美良玉


個人以為,中國畫和西方油畫可以相互借鑑滲透,但確實不能夠完全融合。

不錯,中國畫和西方油畫都是圖象生成的視覺藝術,同屬繪畫體系,從理論上講,是應該可以融合為一的,但是在實際上卻是不能夠完全融合的。其原因不是因為繪畫的理念不同,環境不同,主要是因為繪畫的工具、材料不同所致。就如同同樣是吃飯,中國人用筷子和勺子解決問題,而西方人則用刀和叉子解決問題。中國人用刀叉來吃中餐顯然不對付,西方人用筷子和勺子吃西餐肯定不得勁一樣。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經兩千多年,早已自成體系,在世界繪畫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響。西方油畫從歷史上看雖然時間較短,不過六百多年,但其發展迅速,業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繪畫畫種。



西方油畫自二十世紀初引入我國以來,從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等那一代老藝術家開始,歷經百年,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大膽探索,償試將西方油畫融入中國畫之中,使中國畫發生根本性革命性的變化,應該說,進行了大量的積極的努力,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但是,不能不說,試圖將西方油畫與中國畫完全融合的努力並未成功。實踐證明,中國畫和西方油畫是兩種不同的繪畫方法,可以相互借鑑,但若想完全融合,似乎不大可能。


燈影書畫


簡單地說,中國畫傳遞的是“筆墨文化”信息,西方油畫傳遞的是“色彩造型”信息,這話很容易理解,“筆墨文化”是個廣泛抽象的概念,“色彩造型”是可以具體形象的理解出來的,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人說中國畫與西方藝術不能完全融合,但可以相互借鑑?


中國畫與西方藝術不能完全融合,但可以相互借鑑

繪畫是一種再現的藝術,中國畫雖然注重寫意,但也講“像物象”,講“外師造化”,就是以大自然為師,大自然有飛禽走獸,有日月精華、生命氣息,所以,中國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要有神韻氣勢,可以沒有“形”,但一定要有“神”,就好比人一樣,五官身材比例不協調,但一定要有“精氣神”,

之所以中國畫與西方藝術可以相互借鑑,那是因為中國畫和西方油畫藝術,同樣追求“精氣神”,然而各自的“精氣神”是不一樣的,中國畫的“精氣神”依靠墨韻得來,西方油畫的“精氣神”依靠色彩得來,就好比不同膚色的人都有各各自的“精氣神”,這是可以相互借鑑的,



或者說,中國畫借鑑了西方油畫的“素描基礎”,為什麼中國畫會借鑑西畫素描呢?那是因為素描可以讓一個畫家的構圖有章可循,方便創作,當然了,素描也毀了中國畫,或許說,西方油畫的素描不適合中國畫,中國畫應該要有屬於國畫的素描;西方油畫也在借鑑國畫的“中國風”,從而豐富“色彩對比”達到所要的效果,


之所以中國畫與西方油畫藝術不能完全融合,那是因為中國畫與西方油畫的借鑑只侷限在視覺形式上,它們兩者在表現技巧上並不能相互借鑑,這和各自的載體有關,國畫的載體是“筆墨”,油畫的載體是“色彩”,國畫“以書法入畫”要求一步到位,油畫可以反覆修飾,這些表現技巧的差異,也是文化的差異,自然就無法融合。


詩夜城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西方文明是不同的兩種文化土壤與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是在不同的生命與生態界面中,行使著神對人類生命與靈魂深處所蘊含的藝術因子化為藝術的靈性對話,從而以藝術做出生命的詮釋與靈魂對話。如果硬要完全融合,那就像黑人白人一樣,生出的孩子成為混血種。而成為混血人,那麼,還叫完全融合嗎?


所以,中西方藝術是不能完全融合的,只能相互借鑑。而這種借鑑,也有著生命理念,文化觀念、技術形式、色彩概念、審美趣味的差異,有著教育制度、政治生態、經濟環境等的差異,從而在不同的生命理念之上,詮釋出不同的繪畫語境與審美特質。


現在的中國繪畫,自從徐悲鴻等走出國門,來到西方,被西方的藝術迷離了雙眼,從西方的寫實概念中,尋找適合於中國的繪畫特色,就在解構中國傳統藝術中,從心理心態上,改觀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根本,使中國繪畫不中不洋起來。而西方的不少藝術家,也從中國的水墨中,尋找繪畫的靈感,但無論怎麼畫,就是力不從心。這就像中國人畫西畫,也是力不從心那樣。從而說明,不同的文化基因,所塑造出的藝術,自是差異很大。即使努力的去學,也是不倫不類的。所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神祗,造出不同種族的人種來,這是上天安排好的,不是人類的努力可以改變的。


為此,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只可以相互借鑑,取長補短。而不可以相互融合。但取長補短的不妥之處在於讓東西方純正的藝術變得不倫不類起來,失去了原始而樸質的味道。



用戶62081517873


自從油畫藝術被引入中國後,藝術家們對於國畫與油畫藝術的相互借鑑便尤為重視。尤其是奠定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徐悲鴻、林風眠等人,更是在油畫創作與國畫創作之間一直嘗試著相互借鑑與融合,雖然說不上非常成功,還是取得了不容忽視的藝術成就。



因為東西方文化方面的明顯差異,加上東西方繪畫工具、繪畫技法和美學理念都完全不同,雖有可資借鑑之處,要想完全融合幾乎是不太可能的。

作為林風眠的門下弟子,吳冠中先生在東西方繪畫藝術相互借鑑方面的嘗試有著很大影響。因此,李霖燦先生稱吳冠中先生的繪畫藝術是“通古今之變,成中西之美”。欣賞一下吳冠中先生的那些繪畫作品,這樣的評價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中肯的。


吳冠中先生早年有過留學經歷,並先後執教於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等地,藝術成就斐然。最為難得的是,他理解古今藝術變化規律,融合中西藝術之長,創造了一種新的、有獨特個性面貌的藝術風格。這樣的嘗試和探索對於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大有裨益,影響深遠。

應該說吳冠中先生的繪畫經歷還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趙無極、朱德群、陳逸飛等等藝術家大致都是如此。他們最先都是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汲取養料,然後又深受西方繪畫藝術和創作思維的影響,將東西方繪畫藝術的各種元素結合得很好。



要想了解東西方繪畫藝術之間相互借鑑的成果,吳冠中先生的創作經歷是不能不知道的。他的繪畫源於寫實,逐漸走向表現,又不斷輸入中國寫意元素和抽象元素。所以,很多時候欣賞吳冠中先生的畫,總有種用油畫顏料在畫國畫的感覺,表現出一種很獨特的意境之美。

國畫也好,油畫也罷,其實都比較重視情感的表現。藝術家們要善於把自己內心的激情融入點、線、面、色彩和獨特的構圖之中。在這方面,吳冠中先生無疑是表現得相當出色的。

重視寫生,重視對客觀自然的體驗,但更重視自己的感受,這是當今從事美術創作的人都應該要注意的問題。正如吳冠中先生的藝術一樣,跳動著時代的節奏,帶有鮮明的中國色彩並具現代性。這才是東西方繪畫藝術相互借鑑的最大意義所在。

總的來說,所謂借鑑,就是要在藝術形式上的敏感和堅執,以及形式創造的創新,大膽打通油畫和水墨畫的載體界限,在具像與抽象兩種繪畫形態之外,創造出意象的藝術境界。這是一種創新意識的繪畫表現形式,雖不能使東西方藝術完全融合,卻能使“寫意”的中國傳統藝術語言以現代的方式展現出來,獲得無限的可能性。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在當今,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日趨廣泛,越來越多的藝術都善於從其它地區的藝術中吸收技法和理念,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繁榮。文化藝術要繁榮發展,必須交流和融合。

如果按照“藝術相通原理”去理解中國畫與西方油畫的創作,完全能得出,它們之間不但可以相互借鑑,還完全可以融合,能融合出一種嶄新的繪畫面貌。

至於融合出來的繪畫形式,到底是國畫還是油畫,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歷史上,融合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畫家不在少數,中外畫家都有,像印象派大師莫奈,就曾經把“散點透視法”和平面畫法吸收到油畫創作中,弱化了油畫的立體感和造型感,引起了西方油畫的革命。

又如後印象派大師梵高,常常把一些中國元素,如梅花、、蘭花、春聯等融入到油畫中,同樣創作出別具一格的繪畫形式。

(郎世寧·馬)

實際上,第一位對中國畫與油畫融合很成功的畫家,要數清代康雍乾時期的宮廷畫家郎世寧(1688年——1766年),他是意大利人,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後,本想給華夏大地傳播西方文化,但他很快發現,康熙大帝對西方文化並不感冒,為了得到皇帝的賞識,也為了生存,郎世寧主動改變油畫的創作方法,一方面努力學習中國畫,一方面嘗試著中西合璧,把油畫中的透視原理和光影技巧統統去掉,按照中國畫的創作方式來畫油畫,最終,郎世寧創作出了既有凹凸立體感,又有筆墨味道的繪畫形式,人們就把這種畫稱作“郎世寧體”。

(徐悲鴻·愚公移山圖)

到今天來看,郎世寧的繪畫作品依然有很強的感染力,為繪畫在中西合璧上提供了一條寶貴經驗,讓後世畫家受益匪淺。

到20世紀初期,隨著我國一大批藝術才子,如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李叔同、潘玉良等人去歐美或日本留學,學到了正統的西方藝術理念,學業有成後,他們回到國內,以西方藝術理念對中國畫進行了大力改造,進一步發揚了中西藝術融合的魅力。

(徐悲鴻·三匹奔馬)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要數徐悲鴻與劉海粟兩位大師。

徐悲鴻把素描技巧,光影技巧,透視原理,以及解剖原理引入到國畫中,讓國畫的立體造型感大大提高,因此,我們能看到,徐悲鴻筆下的馬神態各異,造型逼真,活靈活現,似乎能看到飽滿的肌肉和力量,非常振奮人心。

(劉海粟山水)

劉海粟先生的繪畫同樣是中西合璧的典型,現代性很強烈,他在遵循立體造型的基礎上,把絢麗豐富的色彩融入到國畫中,讓國畫生髮出斑駁陸離的視覺衝擊力,並體現出層次分明的光色效果。

到當代,在繪畫創作上,融合東西方繪畫的例子就更多了,像當代著名畫家王子武,何家英,賈又福等人,都從不同層面借鑑了西畫。


鴻鵠迎罡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首先我要肯定的回答:中國畫和西方的藝術,只能是互相借鑑而不可能是完全融合。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本身也不希望他們要完全融合。

每個國家所產生的藝術都和這個國家的民族文化緊密結合,什麼樣的文化就造就了什麼樣的藝術。中國畫在中華大地上繁衍、傳承了幾千年,它承載著我們中華文化的元素,寄託著我們中國人的情感表達,同樣的西方藝術也是。

如果兩種文化相融合了,那麼就不存在所謂的中國畫或者是西洋畫了,那麼他們什麼都不是,這就使得兩種非常璀璨的藝術變得面目全非,沒有了自己的獨特性、沒有了自己的民族性、讓世人無法識別它們的情感符號,我們不期待有這麼一天的發生。

但是這兩種藝術可以互相借鑑、取長補短,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藝術是完美無缺的,他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我們可以遵循“洋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方法。任何事情都要與時俱進,那麼我們的藝術也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既保留住我們的民族特色,又與世界接軌。這方面我想舉兩個例子,第一位就是我國著名的繪畫大師吳冠中先生他就把東西方藝術做了一個很好的結合,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契合點,你看他的油畫,雖然是用西方的藝術表現形式,但他表達出來的情感卻是東方的。另一位就是畢加索,他晚年的很多創作都是從中國的水墨畫和書法當中受到了影響,他在自傳當中說到:中國的水墨畫是世界最高級的一種藝術形式。由此不難看出,只要是好的藝術,它是不分國界的,是世人都能看懂的,他們沒必要完全融合,就因為世界上各地的藝術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是獨具特色的,所以才使得世界藝術長廊精彩紛呈。所以我們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智慧和才能,他當時對中國文藝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我想這一個方針不僅對我們中國,

對全世界的文藝都是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的。







藝言藝語


你提出中國畫西洋畫融合借鑑的問題。徐悲鴻早就給出理論和實踐的回答了。


1918年,徐悲鴻被蔡元培聘為北大畫法研究會的導師,他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五個之”,其中“西畫之可採者,融之。”就是徐悲鴻畫畫思想的重要“一之”,也是徐悲鴻繪畫實踐的重要理想。這一年,徐悲鴻還沒有出國留學,但是,只有23歲的徐悲鴻,已經在國內對西畫的繪畫方法非常崇拜,也非常向往去徹底瞭解一下了。

中國畫與西畫“融合”是一個長期實踐的問題,也是可以多元實踐的問題。

我們看徐悲鴻、蔣兆和、吳冠中、吳作人、李可染、黃胄、何家英、史國良都是直接與西畫融合的畫家。他們的繪畫作品的中國畫味道差別也是很大的。


所以,我們不能用中國第一代嘗試中西畫畫融合的實踐來看,中國畫與西洋畫你不能融合。

比如說,徐悲鴻與蔣兆和兩個人,都是用西洋畫的方法畫中國畫的。但是,他們的繪畫差別也是很大的。

例如,徐悲鴻畫人物畫可以用“陰陽臉”,蔣兆和也是用“陰陽臉”畫人物的。

但是,徐悲鴻的陰影部分就沒有蔣兆和處理的好。因為蔣兆和的陰影部分,往往有一定的筆墨韻味兒,而徐悲鴻的陰影部分,就直接是“明暗交界線”了。


我們再看看吳作人、李可染,他們的中國畫幾乎看不到直接的西畫最大的特點明暗了。

例如,吳作人畫魚,哪裡有“明暗”?有的是中國畫的筆墨。

李可染的山水畫都說是素描逆光法,李可染自己也承認素描對他的巨大影響。

但是,李可染的山水畫,可不是“明暗對比”,而是用筆墨來表現明暗的。


事實上,筆墨和明暗有一定的聯繫。沒有明暗也就沒有筆墨了,只是對明暗的組織不一樣罷了。

西洋畫的明暗是“明暗分明”,而中國畫的明暗是“虛實”關係,即,明中有暗,暗中有明。所以,我們前面也提到蔣兆和與徐悲鴻畫法不一樣的問題。

在“融合”中西繪畫的過程中。我們很多人片面地把明暗和虛實對立起來了,結果,就會產生一些生硬的“中不中西不西”的“中國畫”。事實上,如果我們處理好“明暗”與“虛實”的統一性,把西洋畫與中國畫融合起來,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


例如蔣兆和後期的作品,何家英的工筆人物畫就是成功的例子。為什麼說中國畫與西洋畫不能融合呢?

其實,中國畫與西洋畫在畫畫原理體系上是完全不同的繪畫。

中國畫內部的工筆畫和寫意畫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但是,中國畫與西畫的原理差異非常巨大。

最典型的就是西洋畫有畢竟完整科學的透視解剖體系,而中國畫相對來說,在透視解剖方面,沒有西洋畫的科學精確。


中國畫的這個缺陷,不可能產生高寫真的繪畫。尤其從繪畫實用來說,不能畫出高度寫實的人物畫,而且,中國畫由於繪畫美學的轉型,從人物畫向山水畫主流發展,而西洋畫始終是以人物畫為中心的,所以,相比較而言,中國人物畫也是衰退的。

徐悲鴻從西方留學回國,志在把中國人物畫復興起來,那麼,要復興中國畫,當然不能再畫陳老蓮那樣的人物畫了。所以,寫實主義的人物畫,也迫切需要藉助於西方繪畫的一些科學原理來充實中國畫,這是沒有錯的。

中國人物畫在一百年的發展中確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現在,中國人物畫是寫實水平,遠遠不是古代人物畫可比擬的。

這也是“融合”西畫的成功實踐。

但是,我們由於對西洋畫過分的崇拜,把寫實原理作為繪畫藝術的最高範疇了,這就是嚴重的文化盲目性。


事實上是,中國畫除了人物畫急需西洋畫的科學原理“補課”,但是,花鳥畫、山水畫就沒有那樣著急了。

所以,這就有一個“借鑑”問題。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要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山水畫和花鳥畫,既可以用傳統方法,也可以適當吸收和借鑑一些西洋畫的技法。

例如,適度的寫生,相對的色彩等等,也可以適度吸收一些解剖透視。

但是,過分在山水畫和花鳥畫中強調西畫的原理,中國畫的味道就沒有那樣突出了。

中國畫是一個文學性特別強的繪畫,中國傳統的文學有深厚的山水詩藝術,這些藝術深刻影響中國畫的發展。

宋代以後,中國畫轉向以山水畫為中國畫的繪畫主流,與中國文學的影響和制約是分不開的。作為山水畫的延續,花鳥畫也是文學是的引申。


而詩歌的抒情性必然是以山水花鳥為依託。而敘事詩是要以人物為依託的。

這就是中國畫與西洋畫在文學背景上也有巨大不同的地方。

所以,借鑑西洋畫不是完全模仿西洋畫。

例如吳作人先生畫的犛牛,很有中國畫的筆墨趣味。但是,我們仔細的分析,吳作人先生的筆墨已經不完全是傳統的筆墨,他也吸引了西畫色彩構成。所以,感覺中國畫的味道很濃。


後來,吳冠中先生又提出用西畫概念“黑白灰”統領中國畫精神,結果,畫面的對比出來了,但是,卻沒有了中國畫的筆墨“虛實”的藝術之美。

這說明,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畫與西洋畫的“融合”與“借鑑”還有很長的路。

當然,藝術永遠在路上。那麼,中國畫與西洋畫的融合與借鑑也是永遠在路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