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子兵法》看待漢中之戰,理論上曹操毫無勝算。


從《孫子兵法》看待漢中之戰,理論上曹操毫無勝算。

黃忠劇照

漢中之戰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其影響非常深遠。此戰是劉備集團進入鼎盛時期的關鍵性戰役,改變了曹魏碾壓吳蜀聯盟的局面。同時!也使曹魏的國策由對外擴張,逐漸轉為了防守待變。——換句話說,漢中之戰前,三分天下只有一幅雛圖框架,劉備、孫權幾乎沒有與曹操正面為敵的資本。而漢中之戰後,天下才算真正意義上的三分了。

曹操集團號稱北方霸主,橫掃關中、進吞漢中,一度勢不可擋。為什麼反而敗給了剛剛在赤壁之戰崛起,又在益州與劉璋苦戰三年,政局還沒有完全穩固的劉備集團呢?


從《孫子兵法》看待漢中之戰,理論上曹操毫無勝算。

孫子

孫子曾經說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每一場戰爭都會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必須要詳細觀察、冷靜分析、認真研究,然後才作出決定。打與不打?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戰爭第一個應該考慮的問題,就是能不能進攻,以及對進攻時機的把握。早一天打與晚一天打,都有可能收穫不一樣的結果。曹操在時機的把握上出現了重大的失誤。

從《孫子兵法》看待漢中之戰,理論上曹操毫無勝算。

曹操劇照

實際上!曹操初下漢中的時候,才是進攻劉備的最佳時機,而且是唯一可以進攻劉備的機會。當時劉備舉大軍入荊州,打算與孫權爭奪荊南三郡,益州的防備嚴重不足。

加之劉備初得益州,以詐力強取豪奪。又許下將士們攻入成都之後,府庫中的財物可以隨便挑選的承諾。將士們入成都後,奔向倉庫爭搶財物,一度造成益州國庫空虛、軍費嚴重不足。後來劉巴建議鑄造大錢、平抑物價、設立官市,才漸漸改善了益州國庫的頹勢。——益州人民並未真心歸服劉備。

從《孫子兵法》看待漢中之戰,理論上曹操毫無勝算。

曹操與司馬懿

因此!在最關鍵的時刻,丞相主簿司馬懿站了出來。司馬懿認為,益州人民並未真心歸服,劉備又遠爭荊州,這是天賜良機,應該一鼓作氣擊潰劉備集團。曹操想了一下,對司馬懿說道“既得隴,復望蜀邪!”,於是拒絕了他。不過話說回來,曹操向來認為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司馬懿提出的建議,他不得不慎重考慮。不採納其計情有可原。

從《孫子兵法》看待漢中之戰,理論上曹操毫無勝算。

劉曄圖片

然而!緊接著劉曄也站出來勸說。劉曄是曹營謀士團隊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名位與程昱、郭嘉等人相當。雖然他是東漢皇族的後代,但是曹操非常信任他。劉曄直言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劉備更是人中豪傑。如果猶豫不決延誤進攻。一旦使蜀地人民安定,據住險要,就再也沒有進攻的機會了。但是曹操仍然拒絕了。

過了七天,曹操得知蜀中一天發生十幾次驚擾,將領們常常採取武力鎮壓方式,仍然不能使之安定。曹操再去問劉曄,劉曄認為蜀中已經初步安定下來了,魏軍錯過了最佳時機,不能再進攻了。正趕上這時候孫權與劉備講和,以十萬大軍偷襲合肥。曹操於是率軍返回了中原。留夏侯淵、張郃、徐晃、杜襲等駐守漢中。

從《孫子兵法》看待漢中之戰,理論上曹操毫無勝算。

由於曹操的決斷失誤,使魏軍錯過了這次滅掉劉備集團的最佳時機。同時也使魏軍在漢中徹底處於被動,被劉備擊敗只是時間的問題。

孫子曾說過“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應該通過五個因素去考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兵家五事”即“道、天、地、將、法”。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接下來從這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孫子兵法》看待漢中之戰,理論上曹操毫無勝算。

孫子兵法

第一、所謂道,指君主和民眾目標相同,可以同生共死,不懼危難。通俗的理解就是“人和”

劉備採用劉巴鑄大錢、平抑物價、設置官市的做法,短時間內使益州國庫豐盈,恢復了益州的經濟。趙雲勸諫劉備將原本打算分封功臣的田地、房舍都分給益州的百姓,使得益州百姓安居樂業。然後劉備又綜合三大派系,提拔各派系中有才能的人,化解了內部官員的矛盾。

經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改動,至少劉備在世期間,益州很大程度上是處於“人和”狀態的。

而曹操返回中原後,杜襲遷徙了漢中八萬餘口百姓入洛陽、鄴城。漢中區區一個郡,八萬人口幾乎是漢中境內的全部百姓。杜襲遷徙漢中百姓的舉動,實際上已經標誌著他們放棄了抵抗,他們只想賺取更多的百姓、物質等資源,使劉備即使拿下了漢中,也不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其實力。

襲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

因此!魏軍在漢中,實則是沒有民眾基礎的。自古以來民眾都是維持軍隊的基礎。喪失民眾基礎的隊伍,何談“人和”?

從《孫子兵法》看待漢中之戰,理論上曹操毫無勝算。

夏侯淵劇照

第二、所謂“天”,指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即我們常說的“天時”

夏侯淵、張郃等在漢中待了四年之久,對這裡的陰晴、寒暑應該早就適應了。魏軍在此期間也沒有出現過水土不服導致軍隊疾病等情況。至於天災山洪、地震、乾旱等情況也沒有出現過。所以這方面對雙方的影響不都大。

從《孫子兵法》看待漢中之戰,理論上曹操毫無勝算。

蜀道難圖片

第三、所謂“地”,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就是“地利”。

曹操曾說過“南鄭就好比人間天獄,中間的斜谷道更像是五百里的石穴。”因此他慶幸自己的漢中之行能夠成功救出夏侯淵軍。

——正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道之深險不言而喻。

漢中戰場更靠近益州,劉備不用擔心蜀道難行的問題。魏軍不遠千里、長途跋涉入漢川作戰,戰線的拉扯過長,物資的轉運、兵員的調度、援軍的支援速度,使其後勤工作得不到持續的保障。進一步給了魏軍很大的壓力。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魏在地利、人和兩方面都佔有絕對的劣勢。分析前面三點,勝負已經顯而易見了。

從《孫子兵法》看待漢中之戰,理論上曹操毫無勝算。

劉備劇照

再看“將”與“法”

“將”指將領勇敢果斷、足智多謀,軍紀嚴明、賞罰有信。無論魏軍將領夏侯淵、張郃,還是蜀軍將領黃忠、張飛等人,他們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作為“統帥”都是頂級水平。

“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魏軍在人員編制以及資源保障方面明顯吃了大虧。

——曹操在返回中原之後,只留下了夏侯淵、張郃、徐晃等少量將領,他們所面對的是蜀漢的全部官員將領。

——漢中無民眾基礎,資源保障必須從後方運送,而且需要前線將士親力親為。無形之間又加大了魏軍的壓力。資源得不到保障。


因此!根據孫子所列舉的“兵家五事”對漢中之戰局勢的分析。曹魏方面毫無勝點可言。除非在魏軍拿下漢中之初,立馬就對劉備下手,一旦失去了這次機會,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曹魏留駐在漢中的隊伍一定會被劉備擊敗,只是時間的問題。

顯然!張郃、杜襲等人也清楚這些問題,所以他們並沒有組織百姓發展漢中經濟,以求長久對抗劉備。相反他們前後組織了兩次徙民,將漢中等地拔為了空城。

本文完!感謝您的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