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有哪些保健作用,如何練習氣功?

雅勳


氣功的三要素是"三調",即調意(古稱調神)、調身(調整身體姿勢)、調息(調整呼吸)。

調意是指練功者用一定的方法,調整自己的意識,使自己的情緒、思想逐漸趨向於平和、寧靜,雜念越來越少,使大腦慢慢進入一種平靜、虛空、輕鬆愉悅的境界。如此可使人體五臟六腑及全身肌肉、神經、血管等各個器官組織,得到高度放鬆而恢復疲勞,使人體經絡得到疏通、氣血調和、精力充沛,從而充分培養並調動出人體自我調節(也叫自我癒合)的生理機能,以達到祛病健身和延年益壽的功效。

調身,是指按一定要求調整身體姿勢,使身體放鬆、舒適,在養生功法中,有專門放鬆身體的功法,如三線放鬆法,單練此法即可治療不少疾病。人是肉體和精神意識(靈魂)兩部分組成的高級生命體。一般的體育鍛煉活動只側重修練人的肉體,忽視了精神世界(即大腦)的修練,實際上對於人體健康起主宰作用的是人的大腦(精神)。因此緣故,一般的體育健身活動的效果,遠遠落後於傳統養生氣功。如果硬要將二者進行比較的話,可謂是:一個天,一個地,相差太遠了。中華傳統養生氣功強調身心並練,修心至上。這在各種養生功法調整意識方面,皆有淋漓盡致的表露。這點修練養生功法的人應該有一樣的共識。

調息:即調整呼吸。練功者通過調整呼吸(當然還有調意及調身)來培養和調動人體真氣,使之漸漸聚集並存儲於身體某一部位,如下丹田(小腹約中心處)。隨著練功的深入,越聚越多的真氣,便自動會形成一種"壓力",真氣會自動按其運行的規律,循經而行。沿督脈上行至頭頂,再沿任脈下行返回下田,此即為"小周天"。當然小周天有專門的修練功法,但這類功法採用人為意念的地方挺多,練功者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偏差。這是這類功法的不足之處。實際上,只要不怕寂寞,耐得住寂寞,練站功或坐功時,堅持似守非守,守住下丹田,練到丹田氣足,自會水到渠成,安全穩妥地自動完成小周天功夫的修練。只不過如此練通小周天,花費時日要漫長些罷了。氣功的呼吸方法有順腹式呼吸法、逆腹式呼吸法、鼻吸口呼法、自然呼吸法等等很多種。剛開始學練氣功的人,宜採用自然呼吸法,待練功稍有心得後再改練順腹式呼吸法,如此進行修練,既穩妥且容易收到較佳練功效果。

氣功功法有動功和靜功。好動不好靜的人學氣功,應先學動功,用動功的各種動作磨練磨練性子,培養一陣子好靜的性格,再由動轉靜,這時候練功者再練靜功,過入靜關就會比較容易些。氣功的神髓就是"入靜",入靜越深越好,不能深度入靜,不會收到良好的練功效果。中醫學上有句名言叫"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氣散亂",這句話言簡意賅地道明瞭三調在氣功修練中的重要意義。

怎樣練習氣功?我個人認為,練功者尤其是初學氣功者,應選擇簡單易學、安全穩妥、功效顯著的功法來練。我練了幾十年氣功,各種功法學了不少,到了最後,我挑來挑去,就選了三個功法,留作後半生每日修練的內容。一個是站樁功,一個是坐樁功,再一個是臥樁功。三個功法都是靜功,都是外靜內動的靜功。我把這種修練的"內動”稱為"靜中乾坤"或"靜中天地"。悟氣功悟了幾十年,我覺得靜極體內真氣之動,才是證明盎然生機之動,才是人長壽真正的動力。

有不少人問過我:"氣功都能治啥病?"我答曰:"氣功啥病都治,但氣功包治百病,不包治百人”。這是我練功幾十年得出的體會。實際上細琢磨琢磨,氣功真正的玄妙之處應是"治未病",本來該得此病,因為元氣充沛,將"病魔"在萌牙狀態打得土崩瓦解了。這才是國粹一一氣功真正的神奇之處!





靜中乾坤大


氣功有很多保健作用,特別對心理因素造成的病有特效,比如,高血壓,低血壓,結石,惡性腫瘤,良性腫瘤,胃病。也對頸椎病,腰椎病,風溼關節炎,內風溼,痛風等疑難病有治療作用,對於未病有頂防作用,病後保健作用。練習氣功主要還是跟師學最好!在師父的帶領下,口傳心授!動作也在師父指導下完成,經過幾個月的跟師一起練功就可學會自己單獨練習了!練習氣功可治百病,但不包治百病,個人的恆心,悟性,根基,與師父的緣分都有關係!有慢性病的還是配合藥物治療最好!有急性病的先用中西方法治後再練氣功,練氣功的人也會生病的,只是體質比不練的人好,得病用藥比不練的好得快點!


中西醫結合義診


氣功,祖國醫學稱其為“氣功導引之術”。氣功導引,是通過調身、調氣、調神,達到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延年益壽的一種強身保健的方法。其中,靜功以安神,運動內臟為主。動功以健身,運動形體為主。動靜結合的氣功導引,兼而有之。實踐證明,通過三千多年的實踐,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民族風格的醫學專科一氣功學一祖國醫學防治學的精華。

在曰常養身氣功導引鍛鍊當中,我們可選擇一些動作結構套路安排有序,簡單易學的鍛鍊方法,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它們都側重於精、氣、神的鍛鍊。長期堅持練功,除了能防病健身外,還能使精足、氣全、神旺。


dai春華


我體會練氣功是人防病治病的最好方法。至於能防哪些病,能治哪些病說不清楚,因人而異,因功而異。

先天素質加後天個性特徵,決定人練功的成果,不是簡單的功法選擇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