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個單位會議越多,說明領導管理水平越低,你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語文小管家


這要看會議是企業內部管理例會、銷售業務例會,還是一般性解決技術、管理方面問題的會議。會議性質不同,開會頻次多少與領導企業管理水平並非成反比。舉幾則實例說明:

十多年前我入職深圳沙井港資某大型塑膠企業,任中級管理幹部,該公司是我見過例會最多的企業,每天早上9點生產部長召集各部門開會,內容是:一、審核昨天各部門提出的問題解決的結果,二、今天提出存在的問題,三、協調各部門之間共同存在的問題。沒有廢話,會議短時高效。該企業是執行汽車行業ISO/Ts16949管理標準,產品賣給汽車行業如廣汽、上汽等,也給世界電動工具巨頭博世等企業的產品配套。每天開例會管理高效啊。

在直銷、保險等以銷售為主的企業開會真是多,我曾進入這些行業做過銷售。行業內有這樣一句俗話:銷售人員三天不進會場面目可憎。許多企業銷售人員每天要開早會:鼓士氣、定目標,晚會:報成果、分享經驗和療傷等等。平時動不動就要開大大小小的會議,可以說會議的頻次與銷售業績成正比,沒有進入過這個行業很難理解為何會議如此之多。

另外,會議的頻次多少也與企業處在非常規快速發展期還是平穩時期有很大關係。如果企業處在快速發展期,會出現大量的超出現有管理標準的新問題,這就需要臨時增加會議次數來解決。這種情況也並非開會越多領導管理水平越低。

如果會議務虛空運作,會議變成領導演說廳,會議開過從不追蹤結果,或以會議來代替日常管理等等,這樣無效或低效的會議的確會越開問題越多,惡性循環,這種不會高效運作會議的領導,才是題目所說的企業會議越多說明領導管理水平越低。


職業者之家


這樣的說法太片面了,會議次數多並不代表管理水平弱,每個國家的領導人每天參加的會議被安排的滿滿當當,但是他們卻負擔整個國家的責任,因此說會議越多但是管理水平越低這句話是錯誤。

1、一個公司整體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了公司的發展速度及規模

就像題主所說,很多單位的會議是比較多的,但是這不代表他們領導的管理能力低,正可能因為公司企業比較大,產品比較多,因此需要更多的會議溝通,這都是在所難免的,相反正因為會議比較多,所以才可以看出這個公司的業務比較繁忙,公司的業績蒸蒸日上。

我朋友在一家電商做HRBP,每天晚上加班到十點左右,公司業務繁重,從下班六點多開始到晚上九點一般都會參加兩個產品會議,基本上每天都會有這樣的產品會議,因此很多工作時間都在開會,但是他們的公司業績蒸蒸日上,從2011年的一個小某寶門頭到現在3000多名員工,我想這都跟這些會議息息相關。

因此一個公司的發展離不開各種會議,所以說會議不能體現一個公司的領導力,但是公司日益發展的規模跟速度才彰顯了公司的領導力水平。

2、高效會議會幫助公司解決更多的問題,無效會議讓公司發展不斷後退

這兩年培訓機構有一節課叫做高效會議,主要講的是如何在會議中提高效率以及在會議後如何做到落實跟跟蹤,就像上文的案例,會議雖然很多,但是都是高效會議,因此發展的很快,但是想要做到高效會議需要領導者需要比較高的職業能力,如果沒有這樣方面的能力,出現了無效會議情況。

無效會議最終的結果是導致公司發展不前,公司人才流失嚴重,最後要不一直是這樣大的公司,要不就是破產的情況,因此我們要避免無效會議,就算是不開會也不要出現無效會議的情況。

3、如何協調會議頻次

其實開會跟培訓一個樣,都是需要有一定的時間、頻次把控的。

我曾經在一家電銷公司做培訓經理,主要做公司內訓工作,那段時間我就出現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一週培訓幾次比較合適,因為培訓次數多了,就會嚴重影響公司業務團隊的業績,後來經過跟各部門的溝通,將一些通識類課程放到網上去自己觀看,將重要的培訓進行組織,這樣的話基本上一週也就一節,節約了大家時間,也促進了大家參與的積極性。

開會亦是如此,天天開好幾場,可能確實對於自己的業務幫助良多,但是這會開多了,肯定會影響工作,到頭來還是需要自己加班加點去完成,最後導致大家都不願意參加,因此要把握好開會的節奏更好,做到高效會議。

我們看待事物的性質,要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去考慮,不要偏激,要公正的去看待並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成份。


筆記簿杏豆


有人說一個單位會議越多,說明領導管理水平越低。山西1哥的看法是,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說法,不值得采信。因為一個單位是不是會多,怎麼樣才算多,為什麼會多,原因比較複雜,並不能一言以蔽之。反過來講,一個單位會少,也並不足以證明領導的管理水平就高。以我多年的體會,一個單位會多,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其實和領導水平高低沒有直接關係。


第一,貫徹會議的會議

相信體制內單位的朋友對這個感觸比較深。上級開了一個重要的會議,要層層貫徹落實,不開會就是領導不重視,就過不了關。我認識幾個政府部門會務科的朋友,一般情況下晚上十點下班,就算是早的。籌備會議又是需要特別用心的事情,他們每天都處於高度緊張之中,生怕哪個環節不小心出了問題,造成不良影響。

第二,法定要求的會議

相信在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工作的朋友對這個有體會。從治理層面講,有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還有各式各樣的專門委員會。從黨群層面講,有黨委會、職代會。從經營層面講,也有不少是屬於制度安排的會議,這些會議一個都不可少,少一個都有瑕疵,都屬於履職不到位。

第三,解決問題的會議

任何一個單位,總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要得到妥善處理,就不能讓它自生自滅或者隨意積累。而要妥善處理,就總需要商量商量,議一議,這就是開會。尤其是經營性質的單位,凡是正常經營的,事情都不會少,內部的外部的,經營的管理的,所有的問題,不開會就解決不了。



總之,我認為會議多少,不足以判定領導水平高低。而且,會議越多的單位,說明這個單位是在發展期。反而是會議不多的單位,不是領導不負責任,就是單位在走下坡路,值得小心。

我是山西1哥,混跡職場30年,喜歡琢磨職場上的那點事兒。我所說的話,只給想聽的人聽,是你嗎?關注我,私信必復。

山西1哥


講講我之前的一個單位吧,每天開會,然後老闆每個部門問一遍情況,然後給出決策意見。比如銷售部的銷售管理,後勤部經理要聽著,不相干啊!然後就是批鬥大會,會議上各種推諉,從下班一直開到晚上2點鐘。部門領導第二天還要8點半到公司準時上班。然後第二天仍然討論前一天沒有實施的措施,又是下班開到晚上1點。老闆會議上各種發飆,部門經理會議上各種互相推諉。然後我走了,這哪是開會,這是批鬥大會啊~~


海顏梧


一將無能,禍害三軍。有些領導為了開會而開會,導致會議過多過長,可以說很多會議是沒有必要的。那麼領導開會的目的又何在呢?

領導無能,以開會落實工作

上級安排了工作,然後就開個會吧,把上級的方案讀一下,提幾點要求,無非是大家要思想高度重視,嚴格抓好落實。領導既沒有說思路,也沒有講方法,更沒有具體的落實措施。如果幹不好,給上級理由是自己安排了,下級不重視不用心,把責任全部推到下屬身上。

領導感到沒地位,通過開會刷存在感。

這樣的領導總覺得下屬時時刻刻就應該圍在自己身邊,這樣才能顯示自己的領導地位。開會就是很好的辦法,這樣的會議既不安排工作,也不解決問題,就是聽領導講話。領導講的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國家形勢,經常還讓大家記筆記,就這樣的會議領導還總是樂此不疲。

領導爭權奪利,通過會議進行鬥爭

體制內有句話叫:小事開大會,大事開小會。意思就是像人事調整等重大問題都是幾個領導小範圍商量確定後,然後才開個大會走個過場。可現實往往是由於權利鬥爭小會解決不了問題,然後根據大會會議少數服從多數這個原則,在大會上進行權利鬥爭,逼迫或利誘中間人士表態,從而爭取利益打擊對方。

所以如果出現上面這三種情況,結果就是會議越開越多,內耗越來越大,下級愈加反感。當然,也間接說明了領導能力不強,對單位的掌控力差。


參謀職場


有人說一個單位會議越多,說明領導管理水平越低,你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我覺得這種說法非常有道理。為什麼要堅決治理文山會海?其根本就是要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效率。

一個單位會議特別多,至少表明了以下幾個方面,而這些方面,恰恰就說明了領導管理水平的高低。

第一,會議越多,說明單位實幹精神欠缺,務虛的事務抬頭。

一個單位如果總是泡於文山會海,說明這個領導是不幹實事的,更是缺乏擔當的,總是想著以會議貫徹會議,以講話落實講話。這種會議、講話的事情多了,多半就是玩虛的,不會去幹實事。

一個不能幹實事的領導,一個幹不好實事的領導,肯定缺乏一定的管理水平。畢竟開個會、講個話,對於領導來說,不算什麼能力水平,會議有下屬安排,講話有下屬去寫,只要按時到個場,照著稿子念,又需要什麼樣的水平呢?

所以難怪有的領導事先不作功課,即便照著稿子念,也往往念出錯別字,鬧出大笑話。

第二,會議越多,說明單位的制度建設存在不足,總是需要靠“人”的作用來推動、來解決。

如何體現一個領導管理單位的水平,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單位的制度建設。一方面需要全面,另一方面需要科學,再一方面需要高效。現在有一些事情往往讓人看不懂,明明都是有法律法規規定的,大家照著做就行了,為什麼非得要通過層層會議才能落實到位?

這其中說明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制度規定的不夠細緻,缺乏可操作性,執行者不知道如何操作,只能等待每一次領導的安排與部署。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制度缺乏剛性的執行力,誰違反了制度,似乎受不到什麼懲罰,或者是懲罰的邊界不清,使得制度往往成為稻草人。

所以有的單位,明明制度很多,卻往往就是執行不了,沒有執行。而一個單位制度建設的好壞,恰恰就體現出了領導的高超管理水平。

第三,會議越多,說明團隊的執行力不夠,缺乏擔當精神,推一下就動一下。

一個單位的凝聚力、戰鬥力,當然要體現在整個團隊的合力上,這個合力需要分工協作,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不能你吹你的號,他唱他的調,否則就展露出領導的管理水平來了。

有的領導事無鉅細,什麼大事、小事都要管,捨不得放權,結果讓下屬無所適從,只得凡事都得聽從領導安排,而這樣的安排,很多時候就是大會小會,全無主動性可言。

有的領導獎罰不分明,用人選人規則不公正,嚴重挫傷了老實人的積極性,使得單位缺乏幹事創業的氛圍,這樣當然導致團隊人心渙散,誰也不想出力,只得說一下、動一下。

所以有的領導會上講得斬釘截鐵,實際操作中卻不能是非分明,久而久之,威信慢慢喪失,即便開再多的會,團隊的執行力也會大打折扣。

從三個方面來看,一個單位能不能有實幹之風,能不能有健全的制度,能不能有團結的團隊,檢驗的正是一個領導的管理水平。而當一個單位文山會海氾濫的時候,正是說明這三個問題越發突出,何以體現管理水平呢?


碧翰烽


會議越多,管理越差,領導能力越低,這樣的說法只能出自不懂裝懂的人之口。

會議做什麼,會議就是集中群體的思想和智慧,形成共識和行動方案,落實責任,制定措施,接受結果的評判和檢驗。

沒有會議或者會議很少的公司,結果會怎樣?我們說企業最可怕的是“三拍”———拍腦袋決策,拍大腿後悔,拍屁股走人。而個人意志,一言堂,憑感覺的管理背後,總是存在決策無依據,信息不準確,方法和措施漏洞百出,結果是天天修正,時時返工,南轅北轍。

會議怎麼開那是有講究的。不是開會了事情就做好了,問題就解決了。

會就是集,把相關人員集中一起,議就是討論,把一件事或者幾件事情大家一起討論,充分發表意見建議。議了要形成決議,要有一個共識,就是“議而決”,形成共識,出臺方案了就要“決而行”。要把方法措施,責任人,完成的時間節點,完成的標準清清楚楚的白紙黑字寫出來,共同遵守,落實責任,接受獎罰。最後還要“行而果”。不能共識留在會議上,行動停在發言裡。要依據會議的紀要進行跟蹤,檢查,修正,要出結果,並且要用結果的標準去衡量。這就是體現能力和執行力。

當然,會議本身要講究效率,不要讓會議成為責任人推卸責任的工具,大事小事一律會議,不要沒有中心,東拉西扯,議而不決,也不要開起來沒完沒了,開成疲勞會。


西洲折梅


只有開會才能顯示出領導的權威,會議讓領導們充分展現自己的無能,和高高在上的醜惡嘴臉,滔滔不絕的廢話感覺權利無限的膨脹,檢查紀律,檢查衛生,檢查物品擺放,檢查已學習資料,扣錢扣錢,看看多威風,說一不二,只有在更大的領導來了時,它們搖著尾巴端茶倒水,阿諛奉承,被罵的狗血噴頭。你們也是這樣嗎?


世風日下見利忘義


非常贊同這種說法,真正領導能力強的領導絕不會天天把精力放在開會上,而是放在解決問題和創造效益的地方,越開會越體現出來的是這個領導的無能,真正有能力的領導開會也是三言兩語,言簡意賅,將主要問題安排,重在落實,而不是形式主義的會議,如果光沒完沒了的開會,不去落實,那麼這種會議確實就沒有了意義。

舉個身邊的例子,筆者所在合作單位一項目經理三十歲,不管是大事小事都是關起門來開會,而每次開會說的絕對是冠冕堂皇,聽起來思路清晰,頭頭是道,可是每次開完會從不落實會議內容,久而久之他手底下的人也不服他了,因為手底下的人也不乏有能力的人,想幹點事實,可是項目經理開完會下面人想落實的時候,第一個放水的反而是項目經理,結果導致施工現場一團糟。

這是切身經歷的例子,確實開會平繁,平繁到一個特別小的事能在會議室扯幾個小時,而實際效益又上不去,其實有些問題壓根沒必要上會,很簡單兩句話安排下去就能解決的,可是要偏偏把時間一天花到開會上,而落實起來又是另外一碼事。

所以當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單位每天都關起門開會的時候,而真正不去落實的情況下,那這個領導絕對不是一個有魄力的領導,過於形式化,而不注重效益,這很難解決問題,反而讓手底下的人都沒有了信心。

筆者覺得重在落實,也不完全否定開會,開會還是有必要的,但是絕不能沒完沒了的開會,只是口頭上的冠冕堂皇,而真正的並沒有解決問題,落實困難,這種會議就是形式主義,沒有實際的意思。


珞珈社


不太認同這種說法。誰都不喜歡開會,領導也一樣,尤其是佔用下班時間開的會。可是我們為什麼一邊討厭著開會,卻又一邊開著會?肯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一、傳達上級精神

  • 上級精神不傳達行不行,光傳達到領導行不行,在下發會議通知前領導已經考慮了好幾遍,能開小會盡量不開大會,能開短會盡量不開長會。領導也很難,不想開會,卻又不得不開會。不傳達是不作為,光傳達到領導是傳達不到位、部署不到位、工作棚架,責任全壓在了領導身上。而且大部分工作要靠基層來落實、執行,開會是傳達上級精神最快捷、高效的方式。因為很多內容不適合以文件、通知形式下發,很多工作通過會議的形式才能引起大家的重視。


二、安排部署工作

  • 會議的形式傳遞的更多的是態度上的重視,想要達到的是統一思想的目的。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會議的另一主要功能就是部署工作,安排專項工作也好、部署生產銷售任務也好。會議是最直觀、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快速召集相關單位人員,會上噼裡啪啦宣讀下重點內容,明確各單位職責任務,不明白的,現場詢問、確認,各單位自行受領任務、回去執行就是了。上級心裡有了底、下級明確了任務,既提高了部署效率,也提高了工作執行力。


三、聚集思考智慧

面對工作中的難題,一個人的辦法總是有限的,把大家聚集起來集思廣益,把不同的想法匯聚到一起,思想的碰撞、交融、啟發,能產生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金點子”。有人可能說,讓大家通過紙質、電子形式上報意見,那樣就成了彙總意見,不是思想的碰撞,產生不了太大的融合、啟發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