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援华物资上的诗词,原来出自中国人之手。

捐赠物资时还爱带上两句诗词的日本,被人夸了快半个月。

相信即便不是本兵这样的重度网络用户,这两天都也该知道了。

对此,有网友编了个段子:《论读书的重要性》,自我嘲讽中还不忘号召大家好好读书。

日本援华物资上的诗词,原来出自中国人之手。


说真的,这份心意领了。

但也有部分人,觉得编段子自我嘲讽还不够痛快,又开始陷入了酸腐文人的自我反思。

比如台湾作家龙应台,就全文转贴了中国作协会员韩晗的大作,而后指出,“为什么别人会写‘风月同天’,而你只会喊‘武汉加油’”,这是有原因的,“如果集体的语言贫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这样的贫乏、草率、粗糙和粗暴就会体现了集体的心灵上。

日本援华物资上的诗词,原来出自中国人之手。

总而言之,这些人是吃得太饱了以后,又忘记了当年国民党失败的教训:不走群众路线。

平心而论,“风月同天”当然很美,但“武汉加油”也很必要。

此二者不是互相否定的关系。

但在这群酸腐文人的眼里,人家日本能想出来,那就是“传统文化在日本”,我们丢失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美好。

听上去可笑极了。

而就在昨天,@环球时报 的一篇针对性的采访,更将这份可笑推上了巅峰。


日本援华物资上的诗词,原来出自中国人之手。


是的,你没有看错,连日来,日本驰援中国抗击疫情的物资上,那些火爆的古诗词,譬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几乎都是中国人想出来的。

疫情发生后,除了最先援助我们80万口罩的“伊藤洋华堂”,第二个被关注到的,就是NPO法人仁心会联合日本湖北总商会等四家机构。

当时,他们联手向湖北捐赠了3800套杜邦防护服,包装纸箱上用中文写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援华物资上的诗词,原来出自中国人之手。


这句诗词出自《诗经·秦风·无衣》,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本兵还记得彼时微博上的赞叹,各种溢美之词毫不吝惜。

可实际上,NPO法人仁心会是一家在日华人组织,由在日或有留日背景的医药保健从业者以及相关公司组成的新生公益组织。

此外,由于第一批捐赠物资是防护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恰好可以表达海外华人华侨与一线医护人员共同战胜病毒的同仇敌忾之情,流露出对同胞的守护之爱。

日本援华物资上的诗词,原来出自中国人之手。

以及,在日本舞鹤市驰援大连的物资上,每个箱子外都贴上的那句中文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则是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意思是“虽分离两地,但两地云雨相同,明月也不分两乡,可以共睹”。

而且这句诗也是一名在该机构进行交流的中国人想出来的,来自大连。据日方交代,之所以使用这句诗,是因为他们认为诗里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日本和中国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不久后还将送达第二批驰援物资。”

至于另一首被赞叹不已的小诗——“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则是富山县经贸联络官孙肖原创的。

据孙肖本人回忆,当时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思考,想要把“辽宁”和“富山”都写进诗里,以此表达两地的友情。“同气连枝”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日语里也有同样的说法,放在诗里比较合适。最后“共盼春来”既有“盼望春天来临”的含义,也饱含“希望疫情早日散去”的心愿。

不仅如此,孙肖还说道,富山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有些人误以为是“富士山”,希望借助这次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富山和辽宁、和中国的故事。

孙肖感叹说,“我们都在中国出生长大,接受教育,后来学习不同的语种,定居海外。没想到,代表中国文化的诗句今日以这种方式回到祖国,文化的传播轨迹非常神奇”。

唯一跟中国人沾不上边的,则是HSK事务局驰援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自《绣袈裟衣缘》。作者是日本长屋王,源于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

可不要忘了,HSK的全称是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虽然HSK事务局的法人确实是日本人,但这群人精通汉语,那不是很正常吗?

本兵认为,对日本方面的热心援助,我们有必要表示感谢,毕竟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但硬要贬低自己的同胞,甚至把不是日本人的心意,转嫁到日本人身上,还故作深沉地反思自己,这就有点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