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語言需要言簡、意賅、易懂,而不要“之乎者也”等古代語言

日本在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上至政客,下至平民,多次大批量向我國捐贈救災抗疫物資,從某一方面顛覆了我們曾經對日本這個帝國的認知,在慈善這件事情上日本確實做得很好,該拋開民族感情色彩,應該為他們點贊,也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

日本捐中物資的箱子上,寫了很多很有詩意的句子,“山川異域,日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卻被我們某些人過份解讀,說日本人更懂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傳承得更好,而我們國人只能說“武漢挺住”和“武漢加油”。說句心裡話,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對於一箇中文系畢業的中國人,也不一定全都能熟悉上面那些句子,在不借助工具的情況完全理解其中的釋義。

救災語言需要言簡、意賅、易懂,而不要“之乎者也”等古代語言


救災語言需要言簡、意賅、易懂,而不要“之乎者也”等古代語言


救災抗疫這件事情十萬火急,標語必須面向所有受眾,讓大家通俗易懂,諸如“今天不聚餐,是為了明天還能吃飯”,“戴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出門聚會是無恥之輩,一起打麻將是亡命之徒”,“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相會”等,雖然宣傳段子有些不嚴謹,但只要是上過幾年學的人,就能秒懂,達到廣而告之的目的。

救災語言需要言簡、意賅、易懂,而不要“之乎者也”等古代語言


救災語言需要言簡、意賅、易懂,而不要“之乎者也”等古代語言


救災語言需要言簡、意賅、易懂,而不要“之乎者也”等古代語言


救災語言需要言簡、意賅、易懂,而不要“之乎者也”等古代語言


總在來說,古文也可用,不會改變捐贈的性質,對於外國捐款者用古文,我們不發表評論。但一百句古文的宣傳效果也不如一句“武漢加油”或者“抗疫必勝”,古文還是留給課堂、留給專家去學習、交流與探討,而我們疫情需要的是口號式的語言和通俗語言,“武漢挺住,武漢加油!”

您有什麼看法,請在下方評論,加 我們一起探討生活的點點滴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