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和保護自己的脊椎

有許多人說:“我的脖子疼,太痛苦了,死的心都有。”有的人甚至還沒有等到症狀到來就突然去世了。如果說脊椎病是長壽的瓶頸,那頸椎病就是瓶頸中的瓶頸。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頸椎病也不是一二日產生的,它有一個發展過程。


一般來說,我們把關節的退行性病變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骨節間有炎症,疼痛,僵硬,但是還沒有實質性的改變;第二階段,開始有初步的骨刺增生了,椎間盤有一點點變薄了,關節液比較僵硬;第三個階段,骨刺進一步的長大但是還沒長到一塊,還未“搭橋”,這時椎間盤就變的很薄了,但是仍然存在,關節更為僵硬,神經孔越來越小,甚至神經根就有可能受到壓迫。如果這些神經根受到壓迫就有可能會升手腳麻木,血壓不穩,忽高忽低,甚至心臟功能異常,到了第四個階段,兩個椎體就完全長到一塊了,“搭橋了”。關節也就費掉了,椎間盤完全消失了。


詳細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椎體間存在無菌性炎症,病人會有痠痛的症狀。此階段上無骨刺與椎間盤退化等永久改變,神經根受壓的機會較少,一般始於25歲以前。


第二階段,椎間盤有少量退化,骨刺開始少量出現,病人會有關節僵硬,偶爾會有頭暈,頭痛,手腳麻木的症狀;脖子疼與落枕是常發生的事;早晨起床後會有關節不靈活的感覺,需經過一定的活動後才能緩解;坐的時間長了會腰痠背痛;做電腦工作容易疲勞,上背部疼痛,開始出現脊椎相關性疾病。此段發生在25~45歲。


第三階段,椎間盤更薄了,但尚未“消失”;骨刺更長了但尚未“搭橋”。上述的症狀更為嚴重,並且由間斷性發作轉為持續性發作。尤其是各種脊椎相關性疾病更多而頻繁。年齡多為45~65歲。


第四階段,一個以上的椎間盤完全消失,骨刺開始搭橋,各種症狀揮之不去而較嚴重。椎間盤在變薄的過程中,神經根受壓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至椎間盤完全消失時,如果該脊椎受到了神經根,則該脊椎無法復位,只有進行手術。如果尚未壓迫神經,則該脊椎也就不會壓迫神經了。但是,該椎間盤的上一個或下一個椎間盤則會以更快的速度退化,更多的神經根就會受到干擾。一般此間斷多發生在65歲以上,此階段對人的健康與壽命影響最大。


你的脊柱有多柔軟,人就有多年輕。

人老先從脊椎老。俄羅斯著名醫生尼古拉?阿莫索夫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衰老不是從眼角的第一道皺紋,鬢間的第一根白髮,或腰部的第一塊贅肉的出現才開始的;身體柔韌性的減弱,才是衰老的第一徵兆,而很多疾病也是因脊柱病變而引發的。


由於脊柱病變發展緩慢且不明顯,很多人沒有太多的感受,只是覺得自已處於亞健康狀態,卻不知原因出在何處。因為脊柱變形,椎間盤逐漸變薄,椎骨腔隙內的所有神根和血管都受到壓迫,與它們有關的器官因此受到傷害,血液流通和神經感應不暢,造成大腦指揮失靈,很多器官的功能因而受到影響。


而長期的伏案工作,讓我們的腰背在不知不覺中彎曲。首先受累的往往是胸椎,其次是腰椎,有些人還習慣半側著身體寫字、打電腦,只以臀部的左側或右側傾斜著支撐身體,這更容易使脊椎如蛇一般地左右彎曲。


保衛脊柱

春天是各單位體檢的季節,在今年的體檢表格上,多了一項“頸椎側位”的X光檢查。而最後的檢查報告中,“生理曲度變直”與“骨質異常”成了同事中很普遍的現象,即使沒有被診斷出問題的,也很少有人能逃脫腰背痠痛的困擾。對於每天需要坐在辦公室、經常開車以及所有需要長時間保持伏案低頭動作的人群來說,很多人幾乎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脖子和腰部靈活自如時候的樣子。圍繞脊柱產生的病患,已經成為典型的“都市綜合徵”。


作為愛自己的現代人,如何保護自己的脊柱,如何科學健康地使用我們的身體,就從今天的“脊柱保養手冊”開始吧。


瞭解自己的“脊樑”

脊柱之所以被稱為“脊樑”,是因為短短的脊柱骨,的確是支撐我們生命的“大梁”,就像花的莖、樹的幹,連接大腦與五臟六腑,承擔著輸送養分、神經傳達等重要作用,所有的神經脈都起源於脊髓,難怪被醫學家稱為“

人體的第二心臟”。


人類直立行走後,脊柱承受了較多的壓力和地心引力,變成了最容易出問題的部位,據醫學調查,70%疾病都由脊柱起源,而脊柱如果出現異常,那種含糊不清的疼痛會比身體其他任何部位都多,使人長期處在亞健康當中。


頸椎、腰椎、脊柱側彎是現代人最普遍的“脊椎病”

普通的頸椎和腰椎問題,如果沒有出現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等病變,大部分配合推拿即可得到緩解,嚴重的則需配合牽引、藥物等治療。一般頸椎部分的常見症狀是第3、4塊頸椎接合不正,生理曲度變直等,頸椎又分為脊柱、肩周兩個部分,所以頸椎病和肩部僵硬經常是如影隨形的。另外,由於上班族或學生坐姿不正,導致的脊柱側彎也很常見,如果不找專業醫生確診,很多人是沒有察覺的。


習慣、寢具是脊柱病之源

脊柱病變的根源——人體的骨骼是被肌肉群包裹著的,當一個人保持同一動作過久,氣血流通受到阻滯,勢必會造成肌肉群疲勞,久之造成肌腱、韌帶的勞損,無力支撐它們包裹著的骨骼,就造成了脊椎穩定性的改變。


所以習慣是重中之重,日常的一些不正確的坐姿、站姿或其他習慣性動作會導致脊柱彎曲。另外,睡眠也是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原因,很多人由於睡眠的床和枕頭不對,肌肉在睡眠中不能得到放鬆修復,就更加重了勞損的情況。袁主任告訴我們,正確的枕頭應該是高度在10—12釐米之間,前部比後部略高的形狀,可以剛好托住脖子的生理曲度。而床墊也自然是越硬越有利於脊柱健康的。


很多疾病源於脊柱

脊髓—神經—組織三者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脊柱不正不僅是影響形象問題,還會引發多種看似無關的疾病,如頭痛、失眠、耳鳴、胸悶、腰膝痠軟、全身乏力、便秘等。因為背脊不正時,通過椎間孔的脊髓神經就會受到壓迫,其結果是這些脊髓神經分佈的臟器或組織的功能,受到不良影響,久而久之,人就容易在相關臟器或組織表現出生病了。


醫生小貼士

1.站、坐、臥都保持端正的姿態,把辦公桌椅調適到正確高度對於保持脊柱健康很重要。


2.保持坐姿一小時左右後,一定要起身活動3—5分鐘,讓緊張的肌群得到放鬆。


3.坐的時候最好讓腰部有靠墊之類物品的支撐,可以為腰肌減輕負擔。那種靠在床頭或窩在沙發裡看電視的姿勢,看似舒服,其實對於頸椎和腰椎最不利。


4.選擇偏硬的床和高度適中的枕頭,讓身體在睡眠時好好修復。


5.要注意睡眠和日常的頸部、腰部保暖,不要受涼。


6.多做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等上肢充分活動的運動。


7.等公交、等電梯、開車等紅燈時……有很多“等待”的時候都是活動脖子和腰的好機會,關鍵是要留心並形成習慣。想想平時小小的一些動作,就可以避免脊柱不健康帶來的惡果,就不難養成這種意識了。

“玖玖骨科”——骨科疾病專業管理平臺,上玖玖骨科,解決骨科疾病問題,請關注“玖玖骨科”公眾號,請搜索jiujiug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