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疫戰後,農村殯葬的儀式感、鋪張浪費可否借勢抑制,從簡而實在?

洞庭磚叔


不好說,等疫情結束後,大操大辦還會抬頭,因為,在農民傳統觀念裡,只有那樣,才有面子,才叫孝順,要徹底改變,還需從思想觀念裡轉變。


五峰果農1


正好正月十五過後一個發小肝癌晚期走了,發小生前是很喜歡熱鬧的,在他去世前一天我還給他說必須扛過這次疫情,要不然只能悄悄的把他送上山了,結果他說肯定扛不過,悄悄的就悄悄的吧,不能給政府添麻煩;他剛去世幾小時,政府和村委會的就上門做工作,大家都是明理人,就自家的至親、幾個好友及三二個道士就把他送上山了;要是平時,外地的侄兒侄女、堂兄弟妹、老表親家、七大姑八大姨等等的都會來,肯定得熱鬧兩三天後風光大葬;畢竟中國幾千年的禮儀不能一刀切吧,特別是老人;在這次疫情這麼嚴重的情況下,國家為什麼要求喜事停辦白事從簡呢,沒有一杆子說白事都停辦呢?說明白事是不能缺少的,但近幾年的煙花、樂隊、歌舞團表演這些確實屬於是攀比、鋪張浪費應該制止;至於請道士做個道場、鑼鼓隊敲鑼打鼓的,只要不影響周邊居民,不應該取消,畢竟這是流傳了幾千年的葬文化;在逝者追悼會前後舉辦的接待親朋好友的飲食上,應根據每個地區的經濟情況由當地政府給出一個參考範圍,嚴禁盲目的大操大辦,讓有的逝者家屬舉債辦葬禮;總之,按農村目前的情況看,葬禮的儀式感、親朋好友齊聚的場面肯定不能抑制,但在煙花爆竹、歌舞表演、飲食上可以藉此機會禁止鋪張浪費,當然這要靠咋老百姓自覺肯定不行,還得要政府發力才行。


農工結合拜哥


我這裡是北方的農村,就在前一陣村裡一位老人去世,因為疫情,家裡就出了10個人從簡而辦,也沒辦酒席,第一天發生的事,第二天就入土為安了。至於原先農村的儀式感和鋪張浪費,可能也就在這疫情期間能收斂,等一切恢復正常,還是會出現上述情況的。

農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在牌面上絕對是要面子,幾乎是能有多鋪張就有鋪張,過去農村白事基本就是喇叭嗩吶吹一通,然後守靈3天,擺酒席也就擺一天,畢竟那時候條件不好麻,有的棺材都是用幾塊簡單的木板釘一下就入土了。反觀現在的農村白事,大吹大唱三天那是基本條件,棺材都是用上等的梓木、楠木,有條件的還會用銅柩、石柩,酒席就更不用說了,過去都是一個小土包就堆起個墳,現在最少也要圈塊地,然後大修,弄得跟小公園似的,極其奢侈。就在去年夏天,我三奶奶去世,大爺家光修墓就花了10多萬,真的是讓我們這些後人壓力山大。

殯葬習俗是幾千年的習俗了,至於抗擊疫情過後能否從簡,這個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政府一直都在推行殯葬從簡的制度,畢竟社會資源有限,逝者已逝,還是想把一些土地、資源留給後代子孫,畢竟這中國是人口大國,如果都實行厚葬,那麼浪費的土地將會非常大,對於後代發展是有阻力的。所以殯葬從簡是一種趨勢,跟這次疫情沒有什麼關係。


布衣小農人


中國是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因此各地的農村殯葬風俗習慣都會不一樣,這些都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習俗,是不可能說沒有就沒有,或者說是改變就改變的。農村的殯葬風俗都不簡單,而是很隆重的一件事情。在這次的肺炎疫情期間,在農村一樣有老人去世,在這樣的特殊條件下,一般就是特事特辦,簡化流程,簡單辦理。



農村殯葬的習俗

我老家湖南那邊,老人還沒有去世前,女兒們就會準備好老人要穿的壽衣,壽鞋襪,壽帽子等。這個是由女兒準備,沒有女兒的,可以由家裡的侄女準備好,老家那邊流行土葬,壽材也是要提前準備好。如果知道老人會去世了,還要提前準備好鞭炮,紙錢,蠟燭,火盆等這些。鞭炮一響,附近的鄰居就知道老人去世了,就都會過來幫忙,安排入棺儀式。所有親戚到場,在入棺前看最後一眼。蓋棺後,道士會挑選出殯的日子準備儀式,然後等待1-2天的樣子安排接下來要做的時候,道士安排喪事儀式,有個坐庫房的主事人管理收支開銷和安排本家的人員辦些雜事,就是那些吃喝拉撒的事情,並且每天晚上要有子女守夜,隨後一般是響鑼鼓2-3天,最後一天就是抬棺材上山(我們那邊叫發喪,發喪後的第二天由子女過來複土)。我們這邊流行吃流水席。一般是響鑼鼓的前1天本家人和親戚就開始過來吃飯了一直吃到發喪後的中午(這頓叫發財飯)。但是我們這邊的正席是發喪的前一天晚上,這一頓飯就是所有的親朋好友都過來吃。吃完後燒些紙房子等很多祭品,然後就就是端著老人遺像在沿路都是火堆(一般是由木屑和煤油混合點燃的)的路上走一圈,回家後在道士的主持下還有很多的儀式,這個過程一般要持續到晚上11點結束。這邊的喪事一般要7天左右,整個過程下來是很累的。喪事是虧本的一件事情,因為連續幾天的流水席加上道士的費用,整個的開銷很大。但是家家戶戶都是這樣。



我們這邊的簡化流程也就是敲1天鑼鼓,其他的儀式一樣都少不了,例如入棺儀式和發喪儀式。擺酒席這種事情也少不了,都是大家庭,親朋好友那麼多,這能怎麼省?不像城市裡面,1-2天就搞定了。

湘女朱丫頭


舉例1:我們這有很多不成文的規定;就連家裡老人還沒過世,建好墳冢,立塊碑,都要擺一次宴席,收些份子錢。

舉例2:前幾年隔壁村有一戶人,可能是家庭比較困難,自家貓下了幾個崽也辦了個宴席,嘴裡嚷嚷“孩子滿月酒能辦,貓下崽也是喜事,咋不能辦”。後來親戚鄰居都拎著一袋貓糧隨份子,整的主人家好是尷尬,還弄了幾桌好酒好菜,讓本是不怎麼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舉例3:在這疫情期間,我們這的喪事,一切從簡;紅事一律推遲,等到疫情過後再辦。其他一切宴席都不準辦。

就像樂天,以前堅決抵制,現在成都牛王廟口那的樂天廣場也快修建完成了,周圍的人我沒聽到說樂天的話了。


芴憶兒


在我們這裡婚喪都從簡了,比如結婚的,路近的來一輛電動車接走,其他人都不去了,我們自己家有個姑娘嫁到城裡,都沒有通知我們,我們根本不知道,後來才聽說的,關鍵是不讓串門,新郎開車接來了也不能進村,在村東頭接的,從簡吧!



鉅鹿阿爽


五天前發小的姥姥逝世了,一時間村子裡的微信群裡都在傳播。可是大家除了驚訝,又能怎麼樣呢!在疫情蔓延時刻,做好病毒防控比什麼都強。畢竟要為所有人安全著想,葬禮儉約倒顯得很是冷清,近80歲的老人逝世,按理說兒孫滿堂,家族較大,應該說是“喜喪”吧!可在這非常日期,得為大家著想不是,所有的一切只能從簡辦理,沒有親戚朋友弔唁,更沒有準備酒席,連守夜的人員,也是選取了幾位本家的叔叔,就此事的發生村幹部也報備了鄉政府。

老人逝世在家裡只停留了兩日,第三天便草草下葬了事。小兒子一家人這幾年一直在北京打工,老人逝世之後大兒子第一時間給兄弟電話通知,小兒子一家人得知母親逝世後驅車數千公里趕回家奔喪,可到了村口,被檢測點人員攔下,經過講解宣傳疫情防控指南,小兒子一家人沒有進村。小兒子哭的很是傷心,把檢測點值班的員也看的淚水外流。但念及村裡人安全,送喪時小兒子也沒有參加,只能在村外果園裡的雜物間裡隔離。

農村殯葬禮儀實行多年,鋪張浪費也是根據人們的經濟條件決定,個人覺得對於根深蒂固的儀式感,並不會由於一場疫情,而變得簡約,疫情時期除外。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提高,近些年正如提問者所描述,農村殯葬確實從在儀式感和鋪張浪費,其實這也和人們的生活水平有關。但從對死者的敬愛來說,兒女們想的是死者辛苦一輩子,逝世後用一場較大儀式感祭奠九泉之下的亡靈。

從另一方面來講,強大的儀式感和過渡的鋪張浪費,除了敬畏死者為大,還從在一定的炫富顯擺。譬如誰家的老人逝世後,兒子把葬禮辦的多麼好,像這樣的閒言碎語是農村閒聊之時最常說的話語。所以在鄉村隴原看來,疫情過後對於農村人來說,從簡辦理葬禮可能性不大。

以上是 個人觀點,如有不妥,希望大家指正,點擊右上角關注鄉村隴原,我們一起說咱農民自己的事。


鄉村隴原


你這個問題,和前幾天有人問,這次疫情過後,還會有人吃野生動物嗎?是一樣的。

農村為逝去的親人,辦喪禮,其中有很多儀式。我認為這是習俗,披麻戴孝是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懷念不捨和尊重。我們這裡一般都是在家停放三天,第一天沒什麼事,第二天來幫忙的鄉親們陸續都來了。當然要讓鄉親們吃飯了。沒有什麼鋪張浪費的,就是普通的吃碗麵條。第三天就要讓離開的親人入土為安了。今天事比較多,有好多傳統的習俗,以表達對親人的尊重。

有些人說這是陋習,我不贊同這種說法。每個地方寄託哀思的表達方式不一樣。不能某些偽專家說什麼就是什麼。他們瞭解真實的農村嗎。他們知道有些傳統不能丟嗎?中華民族幾千年留下來的孝道風俗不能丟。當然我也不提倡鋪張浪費,普普通通埋葬了就可以了。厚養薄葬這個道理我們還是懂得的,量力而為就可以了。畢竟你說的那些鋪張浪費的都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辦喪禮的。

再來說一下,這幾天我們附近村莊也去世了幾個人。聽說都沒有動灶做飯,買了棺材,找了幾個親人就給埋了。當然這種方式其實挺好的,簡單,省錢省力。但是活著的人還是會覺得很遺憾,畢竟親人辛苦了一輩子,誰都想讓親人走的有儀式感些。當然並不是提倡鋪張浪費。

到底這次疫情之後,農村的婚喪嫁娶會不會借勢抑制,從簡而為?這個我給不了你答案,朋友們,你們覺得呢?不妨留言討論一下你的看法吧?





農民光頭三


對於今年初春出現了這場嚴重性的瘟疫,疾病的傳播引起了我國的一些紅白喜事辦理的程序。對於紅白喜事能簡辦的簡辦,能省略的省略,不會出現囉裡囉嗦的事情,一些語言傳統的規矩都已經被省略了。對於喜事方面要延遲辦理,對於喪禮這方面不能夠等著以後辦理,畢竟人去世了要入土為安,但是特殊時期也是特殊辦理,在儀式感、鋪張浪費方面省去了很多。

現在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對於農村實行了封村封路的措施,而且近期的管理制度升級,禁止任何外來的車輛和人員進入村裡面,即便是本村的外地回來的村民也不允許到村裡面,可以回到原來的地方,如果不回去就會隔離期是30天的時間。似乎這有點個不近人情,但是為了其家人以及全村村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考慮,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小心行得萬年船。


對於疫情期間去世的老人現在辦理的天數為兩天的時間,有的人親戚比較少的為一天的時間,主要是通知直系親屬前來弔孝,對於其他的一些親戚可以把喪禮錢封捎來就可以。外推的直系親屬或者親人也必須持有本村的開的證明,才能夠到村裡面弔孝。對於喪禮的主持一般有村裡的紅白理事會的成員全權代理,而且在這期間不是設聚餐的地方也就是不管飯,各回各家吃飯。在這個期間這樣做確實的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但是大家都是非常理解的,而且這種葬禮的程序基本上都省了,也非常的省錢。特殊時期特事特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但是疫情過後,或許會受到這特殊時期上的喪禮程序影響會減少一部分開支,但是喪禮的程序上依舊照樣進行,而且時間應該還是迴歸到原先三天的時間完成。畢竟我國農村的葬禮延續了幾千年,不可能短時間內會改變。因為在2003年也遇到非典的特殊時期,在那個時候的葬禮也實行了簡辦的程序,但是後期又直接恢復到原來的程序上。殯葬改革是我國最近幾年推行的一項改革,儘管在鋪張浪費方面有所收斂,但是在儀式方面依舊是按照原先的儀式進行。


所以,目前的特殊時期對於喪禮實行了特事特辦的原則,而且辦理的程序非常的簡單,對於花費方面沒有多少。但到了疫情以後,葬禮的程序依舊恢復原先的程序,對於鋪張浪費方面會增加的,這是對於去世的人一種尊敬。當然鋪張浪費談不上尊敬之說,沒有一個人去世願意向子女多花錢的。我國現在推行的是厚養薄葬的方式,但是現實當中有些事與願違,老人去世了開始鋪張浪費,老人在世的時候不孝順。這也就像現在因為吃了野生動物導致了疫情的發生,一旦疫情過後一段時間,人們照樣還會吃野生動物。就是有一些人計吃不記打,就是有一些人敢冒天下之大不為繼續吃野生動物。


宗元三農堂


在這場疫情中,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傳播性很強。所以從上至下,從城市至農村的殯葬要求從簡再從簡。

以阿麗本地來說,通常殯葬事宜,聚集的人一般都在50~100人左右,家庭條件非常好的花費都在10萬元以上。但遭遇疫情後所有的殯葬只請10個8個親近的人,讓人入土為安就行。花費也不超過2萬元。

那麼如題主所說,這場疫戰後,農村殯葬的儀式感、鋪張浪費可否借勢抑制,從簡而實在呢?

阿麗個人認為不會。

在沒有疫情時,在農村家庭生活條件普通的人家,如果家裡有老人去逝,一般也不會鋪張浪費,因為經濟條件有限,只是簡單而實在的讓老人入土為安就行。但是家庭條件好的一些農戶,如果家裡有殯葬事宜時,請的人多、用的好煙、好酒、好食材,一切都用最好的。

同樣的在疫情結束後,較富裕的人家還是會花費較多去辦理殯葬。因為疫情只是暫時讓農村人放棄了“儀式感、鋪張浪費”,卻並不能從根本改變農村人的這種世俗觀念。在傳統農村人眼裡,讓老人風風光光的安葬,代表著後人的成就和作為。

那麼,如何讓農村的殯葬從簡而實在呢?

這需要制定村規民約,需要長時間的引導、教育。

現在每個村都有村規民約的規定,其實一條就是倡導紅白事要從簡,不從事迷信活動,不鋪張浪費,不攀比等。有了這樣的村規民約的約束,通過長期的引導,逐漸改變人們傳統繁多鋪張的殯葬觀念。從而讓殯葬辦理的簡單而實在。

所以,在農村這場疫戰期間,農村的殯葬暫時會辦理的非常簡單。但疫戰後,並不能達到借勢抑制殯葬的儀式感、鋪張浪費的作用。要抑制這些,還需要制定相應村規民約,進行長期的引導和教育來改變人們的傳統思想。

我是村官阿麗,歡迎大家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