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教授們都願意搞科研,而拿不到項目的老師卻安排上很多的課,你覺得科研和教學誰重要?

踏雪賞梅


二者都很重要,但二者不能割裂。科研和教學分開了,這就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頭條的頭條


在大學裡,要永遠切記,科研是第一。科研第一,科研第一,科研第一。重要的話說三遍。


為啥要說三遍?因為社會啦,學校啦,會說大學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學比科研更重要,對教學要進行考核,而且學校對教學非常重視,有各種獎勵。如果你聽到這話,按照這話來做,那幾年之後,你就後悔了。

<strong>

我就想起,有一陣我想嘗試下股票,遇到股災。我是一個新手,遇到股災,本能地我要撤,但那時不懂,媒體上說,國家要救市了。於是,我天真地就在裡面等著,結果是越套越深,最終我徹底遠離股市,因為搞不懂各種聲音的意圖,好多還是官方的聲音。


關於教學和科研也是。一方面說重視教學,一方面對科研不好的,教學極好的人毫不留情。前幾年,清華有個新聞,挺轟動的。清華人事改革,一大堆的政策,但被清華老師總結為

非升即走,就是講師、副教授在規定年限裡沒有評上副教授、教授,那麼,對不起,請你離開清華吧。評教授、副教授靠的可是論文、科研成果,可不是教學成果。


清華一個挺轟動的新聞是:2014年,外文系一位講師,9年滿了,沒有評上副教授,要轉崗職員。學生髮起了請願,認為她是外文系最負責任的老師,但這個並沒有打動校方。除了這位老師,還有一位數學老師,在清華更為出名,稱為“大清第一助教”,講線性代數的,廣受學生喜愛。照樣為了這個原因離開了清華。


清華不會對教學好,科研不好的老師網開一面,但有可能對科研好,教學不好的老師網開一面。學校每年會對工作量進行考核,教學和科研,很多科研大牛的教學很馬馬虎虎,教學學時不夠。怎麼辦?花錢買,一學時多少錢。對於每年研究經費千萬元的大牛來說,真的是很少的錢。


現在反過來看看,據新聞報道,在2017年,清華舉行首次長聘教授聘任儀式。

校長在會上說:

“世間上百年名校無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職業還是教書。”類似的話,全國的校長們講過不少,跟真正的行為相比,是不是很可笑?如果有些青椒聽了這話跟著做,是不是很傻?

當然,功成名就之後就可以來教學生了。教學生其實另有一種樂趣,據我所知,很多教授也挺喜歡的,但只能當上教授之後再幹。現在很火的姚期智院士,他在清華親自上課,愛跟學生交流,當然,這樣的科學家需要大加宣揚。只是要注意,他已經獲過圖靈獎了,獲過圖靈獎再做教學,那是大大的加分項。

上個月中旬,姚期智獲得了首屆教學大師獎,從這個獎金額度來看,將是中國老師教學方面的最高獎了。其他還有5位老師是傑出教學獎。說句實話,姚期智在教學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是不如其他5位老師的,他得教學大師獎,跟他是圖靈獎得主是有一定關係的。

一位普通教授,窮其一生撲在教學上,也沒人看你一眼。

<strong>

我有一位同學,他媽媽是一位院士。他介紹他媽媽對他如何關心,就是在工作空閒的時候,能陪他打羽毛球,讓他很感動。我們說,像我們這種普通媽媽,一天24小時操心、操勞小孩的事情,也不會讓小孩感動的。


所以啊,在高校的老師們,千萬不要以教學為重,雖然學生喜歡這樣的老師,但學校不喜歡。


五道口的顏學姐


問題中的前兩句話表述都是不準確的,教授們不是願意搞科研,拿不到項目的老師也並沒有被刻意安排上很多課,但教學和科研確實都很重要,是高校發展的兩架馬車,短了一個都不行。傳統上高校一般都重科研輕教學,但從最近的政策來看,高校的教學也應被更加重視才行。

教授做科研並非全都是他願意

現在對高校老師的管理制度越來越嚴格,給老師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除了個人意願外,至少還有三個原因驅使教授們搞科研。

  • 第一、在高校的績效考核體系中,高校老師不僅要被安排上很多課,還必須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不同職稱的老師考核的指標工作量不同。
  • 第二、高校對科研成果都有配套獎勵,一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就可能獎勵他基本工資的數倍,這對老師來講是很誘人的。
  • 第三、學校對各學院每年的科研任務也有目標要求,若完不成目標,會影響整個學院的績效考核。所以,學院為了完成年度科研任務目標,必須動員全院所有人申請課題和完成定量的科研成果,所以教授有時候也會被動員搞科研。
當然學校之間的政策也有不同,有的學校可能對教授級別的可能寬容一些,要求沒那麼嚴格,搞不搞科研也就更多地看他們的意願了。

拿不到項目的老師並不會被刻意安排很多課

  • 相反的,很多高校會設置一定的科研崗,這個崗位招聘的人員不安排教學任務,只讓他們專職做科研,一般都是年輕人,而且他們也不一定就能拿到科研項目或者出科研成果;還有的學校對待新進的年輕老師,會讓他進來學校的前幾年專職做科研,而不安排教學任務,這都是為了學校在國家級項目和高水平成果上能有所突破。
  • 一個老師上課多少還與學科性質和院系老師數量有很大關係,每個學校的情況也不太一樣。有的學校的重要學科小到講師大到教授的授課任務量都很大,而有的學科則相反,這是在每個學校都存在的不平衡現象,與拿沒拿項目沒有多大關係。有的教授拿了很多項目,如果實在沒有老師可以安排授課,他也必須被安排教學任務。有的教授的課比年輕老師還多,因為他們還有碩博士研究生的課要上。

教學和科研誰重要

這是無法比較的兩個方面,它們都是高校的重要職能,少了一個都不行。只不過,現在我國高校的這兩種職能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以前往往重高校科研而輕高校教學,造成了我國很多大學的畢業生質量不高的問題。但政府也正意識到這一點,最近很多高校已經響應政策要求,清退了很多不合格的學生,這對大學教學的發展來說,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Pleeza


說說當年自己讀研時,身邊那些教授們的情況吧。

專業:工科,比較熱門專業;

學校:排名前20的985理工類大學。

當年自己讀研究生的時候,學院裡的老師,都是名家大師,都比較有實力,不管是院士,教授還是副教授,一般有點水平的老師,每年手上科研項目都很多。包括橫向項目和縱向項目,一般縱向項目是用來發表論文,提高行業知名度的,但對於教授們來說,不怎麼賺錢。

所以,教授們更喜歡做的是和企業合作的橫向項目,金額大、留成高,教授們最後能夠拿到手的錢也多,而且有的還很容易出成果,畢竟企業的項目偏實用型,國家的縱向項目偏理論研究。

我記得我們學院當年的老師們,每年手上項目不斷,有的老師一年項目總額幾百萬,有的幾千萬的也有。這些教授們每年忙得不亦樂乎,手下的碩士博士們也忙得屁癲屁癲的。對於這些研究生來說,老師有項目,這樣就能學到很多實用的專業知識,可以發表高水平論文,可以順利畢業。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大家都很高興。

那麼,學院的專業課怎麼辦?一般來說,專業課不上不行啊,有本科生的,也有碩士還有博士的,總不能讓外學院的老師來說,於是,一般專業基礎課都是由年輕老師去上,特別專業的專業課,在這個專業領域裡的學科帶頭人,或者安排其它教授來上,但說實話,最後落到每個教授頭上的專業課並不多。

這些教授們,個人猜測從心裡是不太願意去上課的,沒人在乎這些課時費了,完全是為了完成任務,他們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科研項目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那時候還是十幾年前了,我們學院很多教授們,住別墅開豪車的真的很多,名利雙收。

最後說回到學校的科研和教學哪個更重要?個人覺得,對於大學來說,科研要更重要一些,因為到了大學,學生應該要具備一種自我學習的能力,在一些專業基礎課上,有老師帶入門即可,教學學到的更多的是理論知識,特別對於一些理工科專業來說,動手實踐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一個大學,沒有科研能力,沒有科研項目支撐,那麼它的科研水平,專業研究都無法更進一步(個別理論研究的專業除外)。

所以,不管是本科生也好,還是研究生也罷,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才是大學裡最應該學到的東西。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教育有故事


有溫度有靈感的高校人才真經為你解答。

關於大學裡教學和科研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爭論的焦點。兩者都是大學的基本職能,缺一不可,但誰更重要呢?我先給大家講一個例子。

真經有一個朋友,在我們學校一個“雙一流”學科當老師。能評上“雙一流”學科,足以說明這個學科的實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學科應該是國內該領域內科研做得最好的。確實,他們幾乎每個老師都拿項目拿到手軟,一些大牛,一年科研經費超過千萬。即便是年輕人,一年拿百十萬的項目也很輕鬆。此外,這個學科的實驗室條件也是國內最好的,很多老師都有國內獨一無二的實驗室,出科研成果也更加容易。

我的這個朋友,和其他大多數老師一樣,從留校起,就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科研上,教學就馬馬虎虎過去。然後一路評職稱,最後在不到40歲的年齡,評上了教授。應該說,功成名就了。這個時候他如果花時間做一些企業橫向項目,很容易年入百萬。但當他開始招收碩士的時候就發現,儘管是雙一流學科,培養的本科生水平也不怎麼樣,專業基礎不紮實,進實驗室之後,還需要大量補課。所以,他晉升教授後,非但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做科研,反而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目標是打造一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另一方面,他也開始從大二學生中遴選部分優秀的學生進實驗室,開展研究性教學。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經常交流。對於教學和科研的關係,他有這樣的體會:

第一,教學更重要,但是大多數年輕教師無法體會教學的重要性。雖然在學院的安排下,不得不去做教學工作,總感覺心有餘而力不及,一方面因為科研壓力很大,很難沉下心來去思考教學的事,更多的時候是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是教學經驗匱乏,體會不到學生們究竟需要什麼。

第二,如果沒有科研,教學就只是一個熟練工種。隨著教學經驗慢慢豐富,甚至可以做到不備課就講課。在做科研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很多書本里沒有的內容,就會下意識地把這些內容記下來,然後作為教學內容講給學生。這些知識,也會形成與課本上不一樣的體系和邏輯關係。這就是科研反哺教學。如果沒有科研,這些新東西不可能出現在課堂上。

第三,講得好不如學得好,聽不如做。老師講得再好,知識再豐富,學生不聽或者接受不了,都沒有用。而要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只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動手。所以,有條件一定要讓學生(本科生)自己動手做科研,做一次,比上幾節課更管用。

第四,在科研和教學兩者間選擇,考驗的是教師良知。教學的重要性其實大家都知道,從來不會有哪個老師認為,教學就是隨便教教就可以了。但是,面對科研工作產生的巨大效應,很少有人能夠抗拒,特別是對一些來說,科研甚至意味著生存。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有豐富科研經驗且沒有職稱壓力的教授、副教授們是最應該去做教學的人。而年輕人,應該更多地做科研,待科研有所成之後再來從事教學。

只可惜,現在國內大多數大學的情況是相反的。也許,我們要討論的,不是教學科研誰輕誰重的問題,而是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


高校人才真經


領導總是和你說,教學是生命,是底線,是良心。然而評職稱拿課題的時候,命不要了,底線沒了,良心幾毛錢一斤了。其實他們自己心裡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嚴肅忠告青年教師,進了高校,啥都別管,就往死裡幹SCI,質量不好就靠數量來湊,拿SCI堆出個國基,評上副教授,再照死裡重複來一遍,評上正教授。那時你再回頭看,認認真真搞教學的,還是講師嘞。


好好說話嘿


高校本是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才是高校、教師的主業。相反,科研卻本應是高校的副業,是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之餘根據自己的專長搞的。

可是在諸多的考核評價、職稱評審機制的指揮棒下,教學和科研的地位完全顛倒。一方面高校要爭取好名次,需要申請高水平的項目,發表高層次的論文專利;另一方面,高校教師需要評職稱,就必須把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到出成績和成果的科研領域,根本無暇顧及教學這個主頁。

近年來飽受詬的高校大學生培養質量,無不是這種惡果所致。

這似乎成了一個死結,就像高考一樣,找不到比它更公平的替代辦法,高校也只能繼續爭成果、要排名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高校教師如果拿不出像樣的成果,似乎飯碗可能都難保,只能去上課了。


潘潘51600001


這個問題有些不符合高校實際,教授除了科研還必須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壹兩門課,主觀願意搞科研不一定能搞科研,首先要選擇好有創新性的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首次評審由五位同行專家匿名評審,至少4名評優方能進入第二輪專家組評審。競爭十分激烈。絕大多數教授的科研項目是由教授指導讓碩士生博士生去完成的,沒有項目經費就不能招收研究生,而指導研究生也是高校重要的教學工作,可以折祘為教學工作量。因為國家更迫切需要高水平人才。申請不到科研項目的副教授按基本工作量要求就會自然多上一些課,優秀的教學為主教師如果評上全國優秀教學課程或出版全國優秀教材也可破格升教授,但無科研經費仍然不能招收研究生。這些都是我和其它教授經歷的實際情況。對於教學和科研原則上各學校都相當重視,不願偏廢那一項。


秦浚川


高校三大任務就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現在還要加上一個傳承文化。所以,對於高校來說,教學和科研都很重要。

但是對於每一個老師而言,並不是都能二者兼顧,有得擅長於三尺講臺,有得更善於在實驗室搞科學研究,並不是每位教師都是教學、科研齊發展的全能型人才。

因此,“精細化分類管理”教師,讓長於教學的老師專心教學,不勉強其從事科研工作;讓長於科研的教師安心科研,同時也安排時間、精力反哺教學;許多教育專家也如此呼籲:不少學者建議,針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應充分考慮教師勞動連續性、複雜性、創造性及個體自主性特點,探索多元、開放的評價標準。才能合理分配師資,讓二者更加平衡。


小剛哥說教育


高校,以教學為主,科研為付,是培養人才的基地。

倘若以科研作為主要方向,那樣,就稱之為科學院吧,

把教學讓沒有科研任務,並且年輕的沒有經驗的老師講課,

一則誤人子弟,二來教學質量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