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有可能成為副中心的城市有哪些,分析來看看?

品多多VV


成都佔了四川接近一半的GDP,剩下的城市還有可能成為所謂的副中心城市嗎?發展10年後再說吧。就算按一個副中心城市的帽子,放到全國範圍也只會墊底。


在路上奔跑的Ted


川東北,南充,川南,只有內自同城,地理位置成渝中心地帶,腹地,地形屬於淺丘,開發難度較小,城市化程度較高,內江自貢城區邊緣距離就20來公里,不要看現在的GDP體量,兩個地方人口都少了其他城市幾百萬,地域面積較小導致能夠開發的土地指標相應減少,數據肯定沒有地域面積大人口多的城市這麼亮眼,但是人均和市區GDP不比其他差,而且,不靠近省域邊陲,可開發縱深寬廣,同時,距離雲貴距離不遠不近,處於很合理的輻射範圍之內,所以,更看好內自合力打造,至於官方層面,現在也在有力的推進,川東北南充,城市規模不錯,同時,有人口作為後續保障,所以也比較看好,


啥才沒人用


四川是我國西南地區的的經濟大省,其2018年GDP突破4萬億大關,達到40678.13億元,位居全國第六。但四川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省會成都在省內“一家獨大”,其2018年的GDP高達15342.77億元,佔全省的比重達到37.7%。成都之後,其它城市的GDP均低於2400億元,排名第二的綿陽,其GDP不到成都的1/6。


其實,這不是四川獨有的現象,很多中西部省份發展都不平衡,比如湖北和湖南,它們的省會在省內也是“一家獨大”,但有所不同的是,湖南和湖北都有2個以上的副中心,比如湖北有宜昌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它們的GDP都超過4000億;而湖南也有岳陽、常德、衡陽三個副中心,它們的GDP都超過3000億元。

擁有省域副中心,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省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而且有效的彌補了省會經濟影響力不足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四川除了成都之外,其它城市發展都比較一般,如果四川要確立幾個省域副中心的話,小編認為綿陽、南充、宜賓和攀枝花的可能性比較大。

個人認為省域副中心在地理位置上應該要儘量遠離省會,分佈各地,這樣更有利於避免經濟集中在某個區域,導致省內經濟發展更加失衡。參考湖北、湖南,它們的省域副中心就遠離省會。從地理位置上看,綿陽、南充位於成都平原的北部,而宜賓位於四川東南部,攀枝花則位於西南部,除了攀枝花外,其它城市的經濟規模都在2000億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因此它們更有實力引領四川各個方向的發展,降低全省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錦繡中源


2017年四川的經濟總量36980億,其中成都以13890億排在第一,佔比38%。總量是全省排在第二名綿陽2075億的6.7倍。即便在其他20個地級市中選擇一個作為經濟副中心城市,那麼這個城市也只能做一個撇腳的副經濟中心。

靠投入建設可以打造經濟副中心嗎?

要在成都之外選擇全省的經濟副中心,雖說有些晚。可這也是四川意識到成都一省獨大的風險性,也是8300萬人口的四川人這些年只對成都輸血的結果,以後還會反過來制約著成都的經濟發展,以及全省的經濟發展。

但這種經過幾十年時間沉澱下來的結果,很難在一朝一夕時間可以改變,以後只要能夠讓成都的佔比維持在這個1/3的水平不再增加已經很不錯了。

加大對一個新的經濟副中心的支持,主要是在經濟、產業、政策上予以支持。在投資加大的期間,基建快馬加鞭,產業以中低端轉移為主。可一旦支持熱度退卻,便又回到了常態,回顧到平靜。

要靠什麼才可以持續發展?

人口流入及中低端產業流入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從交通樞紐和教育投入二方面來突破。

交通樞紐主要是航空、高鐵、城際、地鐵、高速等交通轉運功能的建立。航空與高鐵以成都龍頭無法撼動。教育是以高校轉移的方式給予支持。

地鐵建設從面前的333審批要求分析,20個城市中沒有一個符合建設要求。未來即便有那麼一二個城市夠到審批條件,建設二三條地鐵那也形成不了地鐵網絡,起不來多少作用。

四川還有木有城市可以打造有潛力的經濟副中心?而不僅僅是喊口號。

筆者認為這個城市只有資陽市。資陽距離成都只有70、80公里,離機場更是隻要20公里。即便不能再把簡陽要回來,那也不能讓資陽再向成都輸出。

以全省力量打造資陽,建設與成都的城際,與機場的地鐵。以機場為契機,把資陽打造成一個航空產業基地。這樣才會有一個名副其實的經濟副中心,而這個經濟副中心就是資陽。其次,感覺沒有其次。


鞅論財經


最近幾年,圍繞四川經濟副中心設在哪裡?網上有大量猜測和探討,甚至出現將自貢市和內江市合併,共建一個貢江市的說法。

作為一個客居成都,祖籍自貢的人,自貢的點滴發展都牽動我的神經,希望自貢的天更藍、水更綠、經濟一年更比一年好。世間之事,十之八九不如人意,願望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骨感的。接下來我就客觀、公正的和大家討論一下這種合併。

經濟地理上說200公里產生一個大型城市,夾在重慶、成都中間,要長不短的,尤其現在快速交通的形成,對於內江、自貢兩地自身沒有什麼優勢的牽強合併,首先區位上有問題。

其二,如何吸引人口流入?不是簡單的修房造屋,搞一座空城,肯定要有產業來支撐,這是先要人還是先造城的問題,和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一樣無解。沒有產業支撐,居民不能安居樂業,通過行政手段來合併,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美夢而已。

其三、四川是全國的另類,舉全省之力建設成都,好處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可以把成都建設成內陸不靠江不靠海的超級大都市,如果全省均衡發展,和吃大鍋飯一樣,最終哪個城市都不怎麼樣,城市吸引力降低,都成了西都欠發達地區。成都獨大這個局面很受四川人民非議,其實看看韓國、日本,全國近80%的國民都集中在首爾都市圈、東京都市圈,發展得很好也很成功,是世界級的大都市圈。再看成都,四川一城獨大就很容易理解,城市大了,吸引力才會上升,不僅吸引本省人民還吸引外省甚至外國人湧入,有人口湧入和資本、產業帶入的城市才是欣欣向榮,充滿活力的,至少我是很認可目前成都現狀並看好其未來,當然和北上廣深、甚至杭州、南京、或者武漢相比,成都還要繼續舉全川之力發展自己。在當前成都獨大,又距另一座大城市重慶不算太遠,內江、自貢合併,夾在中間,去搶成都、重慶資源和機會,去談和諧發展,我看有點難。

參照北京搞一個雄安新區,成都好比是北京,把貢江比做雄安行不行?肯定不行,這首先不是一個量級的比較,接下來,北京的目的是城市功能的優化,雄安新區是在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產業升級,自貢內江組建的貢江市承接什麼?成都重慶忙於做大自己,不在城市競爭中打壓都已經很開恩了,靠自己,做什麼?城市如何定位?製造業、金融業、服務業還是什麼?現在兩座城市都在競爭中發展遲緩,比周邊的宜賓、瀘州、還有樂山都差,優秀的企業、高淨值人口在不斷外流,合併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合併的目的,是為了爭做四川經濟副中心,這是圖虛名,沒有實際意義,相信網友們不過是頭腦風暴法中的腦洞大開,民間茶餘飯後的閒聊。

說到四川省經濟副中心,綿陽GDP全省常年第二,但離成都僅百餘公里,太近;德陽工業基礎不錯,離成都才五十公里,將來有被成都同城的趨勢;南充有戲,人口多,離成都相距較遠,可以爭取一下;宜賓非常有區位優勢,又是川、黔、滇三省交界處,輻射近三千萬人口,陸路、水運、航空、製造業都在川內可圈可點;滬州這些年發展勢頭強勁,很有大都市範兒,但較之周邊,我更看好宜賓,至於貢江市嘛,只是個有想像空間的話題而已。

凡事無絕對,或許合併後,從中央到省級政府、到地方,鐵了心要建設好貢江市,把全省製造業、物流服務業等,像有人說的把省政府都搬過來,這種操作還是有希望的。


一路狂奔成都


我不是四川人,在四川工作生活。老婆綿陽人,兩個小孩戶口在成都。從我個人觀點來,如果只有一個副中心城市,不一定是經濟副中心,綜合四川發展大方向,應該是宜賓。理由有以下:一、從成渝城市群發展、整個西南城市融合發展以及西部物流大通道建設,川南需要一個副中心(宜賓、瀘州)。成都到貴陽和昆明距離太遠,相比貴陽、昆明,對貴州、雲南城市輻射和影響力有限,需要一個副中心輻射滇黔周邊城市,甚至和貴陽、昆明去競爭。二、從經濟GDP和交通,宜賓比瀘州更合適。GDP比較,宜賓 2019年上半年GDP 1045億元,增速全省第一,增速9.5%;瀘州GDP 891億元,增速7.0%,差距會越來越大。交通方面,未來宜賓有渝(蓉)昆高鐵(計劃2020年開始建設),成貴高鐵(2019年底全線通車),川南城際鐵路三條高鐵交匯,三條高鐵通車後,宜賓所有區縣都具有高鐵客運站,而瀘州只有渝(蓉)昆高鐵和川南城際鐵路兩條高鐵,且達不到所有區縣通高鐵。三、人口上宜賓會略佔優勢。宜賓人口550萬,瀘州500萬人口。目前瀘州在城市人口和城區建設面積上佔有優勢,但宜賓在宜賓縣改為敘州區,南溪縣改為南溪區後,兩個區經濟重心由農村經濟建設轉變為城市經濟建設,城市人口會逐漸增加。而且引進和建設了四川輕化工大學、西華大學、同濟大學宜賓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宜賓研究院,引進高端人才(材)和高端產業。五、至於為什麼不是綿陽和南充。綿陽和南充從經濟、人口和未來交通都具備成為副中心城市,但西北方向陝西城市和綿陽、南充之間距離太遠。而宜賓市區至貴州畢節市區、雲南昭通市區250公里,到貴陽400公里,昆明600公里。而綿陽(南充)至漢中350公里,西安700公里,而蘭州更遠,經濟發展一般。貴州雖然經濟一般,但發展速度快,居全國第二,雲南經濟居全國中游,發展速度全國第一,而且昆明在2019年被評為新一線城市,有巨大發展潛力。所以從大西南融合發展、四川借廣西出海、對接港珠澳大灣區等,川南宜賓成為副中心首選。當然,綿陽政府和人民不要懈氣,加油幹。做好產業發展,建設好綿陽京東方AMOLED產業,扶持長虹、九州做好做強實體產業,加快建成新一環,二環,建好成綿高速擴容,爭取渝蘭高鐵重慶至綿陽段獲國家支持上350時速,並儘快建設,宜賓在經濟、城市建設、交通上短期內也無法超越,你就是第二個副中心城市。南充不是很瞭解,不做詳細評論。人口比宜賓、瀘州、綿陽多,經濟GDP還可以,未來有成南達萬高鐵出川大通道,爭做成渝第二城。


周遊看中國


四川經濟副中心省上預選出了七個城市:

1、川西區域:樂山市

2、川南區域:宜賓市、瀘州市

3、川北區域:德陽市、綿陽市

4、川東區域:南充市、達州市

但是省上並沒有說明副中心城市,一共會有幾個,參考省外規劃1-3個都有可能。那麼最有希望成為經濟副中心的城市有哪些?這需要對比城市經濟、人口、交通、文化歷史和經濟輻射能力,最為重要的兩點是GDP總量和經濟輻射能力(帶動周邊城市發展)。

德陽市經濟基礎很好,GDP總量在四川排行第三,但郊縣GDP佔比很高,城區建設和市區人口是軟肋,加上夾在成都和綿陽中間,看似位置很好,但無法起到經濟副中心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重任,與成都融城可能性很大,所以排除在外。剩餘六城中綿陽市、宜賓市和南充市三市最有機會,經濟副中心必然從中產生。


贏在川東北


我是頭條號賀千城財經的作者,我來回答。

四川包括省會成都在內的一共有18座地級市,成都是它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那麼,自成都外,哪些城市在四川的經濟表現還可以呢,又或者說是四川的區域經濟中心城市?

四川城市行政圖

一座省內的經濟副中心城市,它可能不需要是省內的經濟二把手、三把手,但它一定要有足夠的經濟規模、人口數量和交通便捷度。

這3項指標均較好的城市才有很大的希望成為經濟副中心城市,如廣東粵東的汕頭、江西贛南的贛州等2座城市。

那好,接下來我給各位分析下過去的一年四川各市GDP的情況吧!

2018年四川經濟總量前5的城市是哪些

在2018年度,省會成都以15342.7億元的經濟總量位列中國城市榜的第8, 省內的第1。其它城市方面,綿陽的2302.8億元、德陽2213.9億元、宜賓2026.3億元和南充2006.9億元排在第2到第5位。

它們之外的四川各地級市的GDP均未邁過2000億元大關,特別是西北和西南的阿壩州306.6億元、涼山州1533億元和攀枝花市1173.5億元的經濟在四川內部排名靠後的位置,與成都以東的城市有較大距離。

所以我認為,四川成都西北和西南地區等多高山的城市沒有多大可能成為經濟副中心城市的條件,只能在綿陽、德陽、宜賓和南充4座城市之間產生了。

誰是四川的經濟副中心城市

宜賓地圖

首先我認為是宜賓,它是四川的一個長江沿江城市,位置又在四川的東南部,經濟總量排在四川前5,2018年常住人口達453萬多人,有條件成為四川東南區域的經濟中心城市。

宜賓還是一個水陸空交通樞紐的城市,金沙江、岷江和長江的交匯之地,有內河航運的優勢;宜賓對外對內還有諸如4條高鐵和一些高速公路聯通,到省內的城市都便捷,還是全國的為數不多的鐵路樞紐之一。

宜賓也是一座四川省內的重要的有航班的城市,可到達國內的十多個城市。

綿陽城區

第二,綿陽也是四川的一座重要經濟城市,它位於成都平原的北部,也是成渝經濟帶的主要城市之一。

綿陽是一座電子工業和國防工業發達的城市,境內還有四川第2大的綿陽南郊機場,環境較好,年載客量達百萬人次。

第三,南充是四川名副其實的副經濟中心城市,位於四川的東北部,2018年常住人口641.7萬人,是成都之外的第2人口大市。

南充產糧多,是中國的商品糧食基地之一,農副產品多種多樣,商業物流較繁榮。南充也是四川東北連接甘肅、陝西的門戶,是一座區域性交通樞紐城市。

綜合分析

結合我的上面的看法,所以我認為四川有3座重要的經濟副中心城市,如綿陽、南充和宜賓,無論是位置的不同、夠好,還是人口、GDP及交通方面,都有條件成為之。


賀千城財經


不要爭論這個無聊的問題了,四川沒有經濟副中心,不論是德陽綿陽宜賓瀘州還是南充,沒有一個可能的,一個一個看吧。

德陽:重工基地,擁有東汽東電二重幾大央企,工業發達。缺點是縣域經濟,幾大央企拉高了當地的“人均gdp”但並沒有給德陽這個城市帶來多大好處,還佔用了大把資源。代管了廣漢什邡綿竹三個縣級市,然而德陽市區本身並沒有什麼可稱道的。又是成綿德經濟帶成員,受成都輻射太大。

綿陽:四川在重慶直轄後真正的實力二哥,中國唯一的科技城,擁有多個大型軍工以及九院、827、624等國防工業科研院所和一大批長虹、京東方、惠科等電子產業配套。gdp看似並不比德陽高多少,但其綜合實力真的沒法說,因為某些特殊原因這些院所的gdp是不計入當地數據的。科研發達,科技產業落地政策很優勢,文教也發達,可以說中小學基礎教育吊打除成都外的川內其他所有地區。缺點也有,因為國防工業科研等的特殊地位,造成外資落地難度超高,而且同為成綿德經濟帶的成員。

宜賓:川南地理位置優越,優秀的水系資源造就了五糧液這種超級酒企,五糧液就是當地的龐然巨物,工業發展基本以五糧液系下配套和控股為主。缺點同樣明顯,五糧液的存在造成其他產業特別是對水有影響的一切工業均不能落地,高科技產業有成都和綿陽更高的政策選擇,造成發展受限。

瀘州:同宜賓的境地。。

南充:川內人口規模第二大城市,川東獨大,成渝之間,地理位置優勢。經濟受重慶更多輻射,但重慶畢竟是直轄市,政策永遠不會去支持南充,有點類似於北京和石家莊的感覺。所以也造成了南充毫無工業優勢,被當地人戲稱“重工業打石頭,輕工業打麻將,第三產業打鍋盔”。農業城市的確和工業城市差距很大,雖然是人口第二但更是人口流失率第一。

經濟副中心,不要想多了。。。

以成都為中心,成綿德經濟帶才是四川的真“核心”想法。


一馬青塵0612


何為經濟副中心?必是具有超越本市局部較大區域經濟輻射力話語權的城市。

這個命題不是隻從表面上看經濟一二三排排座。還要看到更深層的一些中心,首看區位,表現有幾點:一是否有便利交通支撐,無交通,無輻射,有何資格成為中心。二是踞離傳統經濟中心的踞離(當下一省經濟中心多指省會,四川亦不例外)。鄰近傳統中心,自主性差,自身尚且被輻射主動輻射力更談不上,難成副中心,好比紹興比不了寧波,也取代不了金華在浙中周邊對衢州全境,麗水很多區縣的影響力。

次看自身實力,包含經濟規模,產業,發展水平,城市大小,人口,面積,自然資源,等等最基本實力,亦包含教育,醫療,環境,宜居,宣傳等軟實力。有實力入選的就八個,大家都比較公認:綿陽,德陽,南充,達州,自貢,宜賓,瀘州,樂山。

一個個評價,直接點評不廢話。

綿陽,成為副中心可能性只有2分。無需成天科技城掛嘴邊。除了給涪城區加點神密感並無實際效用,也無需把四川第二大城市經濟第二大掛嘴邊。四川百萬大城市6個,成都外差踞都不大,經濟第二大比三百多萬人口德陽略多。其區位太一般,非交通樞杻,非熱門出發地和目的地,就是一過境城市。號稱二大,人口大量流出,自身的人口就業都解決不了,何來輻射。其經濟表現才是無法成為副中心核心。涪城區的人均gdp與成都主城金牛區相當,8萬多,三臺呢?2萬多,梓潼,2萬多,鹽亭,2萬多,平武2萬多,北川,2萬多,惟一拿得出手的江油,4萬多,看到了?綿陽的輻射力影響力出不了市區。目前國內最水的幾個第二城之一。被高估了。

德陽,被低估的一座城市。但可能性也是2分,綿竹,什邡,廣漢,羅江,旌陽等的發展水平比成都三圈層的都江堰,大邑,邛崍,彭州,等等還要高出很多。旌陽什邡廣漢人均gdp更在1萬美元以上。縣域發展水平優秀,與攀枝花不遑多讓。致命的是太近成都,地域太狹,近距離夾在成都綿陽兩個大頭間,輻射力太小,這才是主因,定位成都北部副中心比去爭全省副中心更切實際。理不順旌陽與廣漢為代表的小刺頭們間矛盾,成都北副中心的形成都將大打折扣。

南充,川東北地理中心,副中心可能:8分。川東北含廣元,巴中,達州,廣安,南充,遂寧6個,人口3000餘萬,四川盆地最窮,最不受重視,現在四川推進的是東進南拓經濟戰略發展川中南。這麼大個省又是個窮省,只可能一片片的搞,川東北一大片等不到政策,財政惠及的一天可能已沒救了,惟一辦法:集中有限財力先建設箇中心城市,選個代理人培養一下先自救,恭喜南充入選可能性極大,其實這聲恭喜的內心深處隱藏了多少心酸無奈,川東北人心中自知。但想成副中心自身還是太軟,主城不強,順慶人均gdp4萬多,廣元利州區,遂寧船山區也是4萬多,毫無優勢,縣域更不強,發展如射洪,華蓉,前峰,武勝,,這種川東北較好水平的的縣域尚且無一個,白廢閬中一張好牌。不做強自身,增加區縣凝聚力,做了中心也白做。

達州,全域無論區縣經濟水平都比較差勁,城建差,亂,成副中心可能性:3分四川在川東北想發展一二個大城市,首選南充,次選才是達州,其太靠近重慶,利益因素將來還是不是四川盤中菜都說不好,有近七百萬人,卻在省的邊緣,雖是交通杻紐但更多體現在出入境口岸上,缺乏如南充一樣盆地腹心區的龐大直接流量,一句話,棄之可惜,扶植又顧慮重重。比之南充總差了點。

瀘州,成副中心可能:3分。其區位似德陽又選勝德陽,綜合立體型交通樞紐。其區位似達州又選甚於達州,其發展模式已完全融入重慶,全域受重慶輻射,四川的基建狂魔,產業有優勢但單一。區縣發展水平極不平衡。自主性較差。輻射力差。同冤家宜賓相比,四川更願用九分熱情打造宜賓,而不是瀘州。

宜賓,可能性:5分。對比瀘州,遠離中心大城市,自主性強。綜合交通更成熟,無廣安瀘州的種種政區,邊緣帶等因素顧慮。區縣發展這點遠比瀘州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略高於瀘州。產業類似瀘州也較單一,輻射力處於岷江與長江兩帶交匯,對雲南東北一帶輻射力也較強。對比瀘州卻難以輻射遵義。

樂山,可能性:5分。成都平原,西部高山區,川南丘陵結合部的中心城市,輻射帶,雅安眉山涼山局部及本市,又一處綜合交通樞紐。因其自身人口少,城市也較小,入選中心尚有難度。其實入不入選不重要,岷江下游一帶的中心城市只會是樂山。無人可替代。

自貢,可能性:9分,區位類似南充,川南地理幾何中心。百萬人口大城市。鹽化產業優勢,川南一帶城鎮化最高,外流人口最少,就業水平最高,區縣最平衡,最發達的地方。但僅僅這些,還差點。與內江一體化的推行才是王道。自內局部一體化成副中心可能性最大:一是處於成渝兩巨頭之間,市場,資本,機遇自不多說。更處成渝內昆兩條鐵路大動脈交匯處,交通樞紐地位十分突出,僅僅這些?還不是,自貢全域十威遠十內江市區已形成一片較發達區域,有這個體量與基礎,更關鍵是成渝一體化大戰略推進之下,此地是首當其衝最大受益者。大戰略決定了其將來成就。但得取決於成渝能否打破隔閡,實打實的推行一體化。

急需一個副中心的,是川東北,本質上沒什麼好爭議的,但現實是既使成了副中心對大多數城市而言都無實質上的大影響,強省會背景下這個名號多半也是一個名號,好比人為財死,為了此蠅利,多少城市仍不顧一切搶破頭皮也要搶到手,牽扯各種平衡利益糾纏,最終川東北也可能無一入選,粥多僧少就當看社會的一曲百折千回的大戲。

順勢而為成為副中心的是自貢十內江,呼聲高的宜賓瀘州落選的可能性大,這個真不誇張,希望愈大失望愈大。一城如一人,到時候的心理落差,兩個人誰會承受力強點心中自知嘍。順勢之勢不是去爭搶就能改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