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中出現了黑的不“黑”、白的不“白”怎麼辦?用用這4招

無論是黑皮膚的模特吃白糖,還是“白”皮膚的模特吃黑糖,本質上就是同一場景裡出現了黑和白兩種極端的顏色,特別的黑和特別的白同時出現在同一畫面裡,這時候的拍攝和後期處理確實會帶來一種挑戰。

拍攝中出現了黑的不“黑”、白的不“白”怎麼辦?用用這4招

類似的情況很多。比如同一場景中顏色深淺落差很大,淺色的與深色的服飾同時出現,比如白雪場景下人物或其他元素的色差,比如新娘的婚紗照,比如拍攝奮戰在戰疫情第一線白衣天使時,等等,這些時候我們就會面臨“大考”。

遇上這類情況時,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出現黑的不夠黑、白的不夠白的結果,產生色彩還原的失真,或者不能反映拍攝者的主觀創意。

拍攝中出現了黑的不“黑”、白的不“白”怎麼辦?用用這4招

處理這類問題的總體思路是,儘量設置科學、拍攝真實、還原出事物的本來面貌;針對不同的對象確立是保“白”還是保“黑”,啟用“有保有壓”手段,放棄面面俱到的“追求”。

拍攝中出現了黑的不“黑”、白的不“白”怎麼辦?用用這4招

第一、自定義白平衡。

正常拍攝時,同一場景裡同時出現極白、極黑的情況很為少見;一般拍攝時也無需很高的要求,大家都會使用“自動白平衡”來應對,這可以應對絕大多數的場景要求。

如果遇上極白或極黑或極白+極黑的情形,我們首選的辦法就是“自定義白平衡”。

自定義白平衡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選擇不同的色溫值,經過幾張、多張的試拍,直至發現拍攝的片子正好能夠真實反映場景中的黑或者白,之後就是用剛才最為滿意的一張拍攝時採用的色溫值拍攝。

具體操作過程是,將白平衡調整至“自定義”,選擇一個色溫值拍攝,如果嫌大,向下調整,如果嫌小,向上調整;經過幾張的試拍,總能找到一張是較為滿意的,記住這個色溫值開始你的“正式”拍攝;或者對著一張標準的黑色卡紙(或白色),使用類似的辦法試拍,直到自己滿意了是真正的黑(或白)為止。

拍攝中出現了黑的不“黑”、白的不“白”怎麼辦?用用這4招

這個過程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還是很繁瑣的,沒辦法,只要是你需要精細,就不能拒絕繁瑣。

第二、儘量精準測光。

儘量精準測光,這只是理論上的說法,實際操作時反而沒有這麼複雜。操作過程是,使用重點測光模式,充分信任相機,拍攝一到兩張,然後比較判斷,認為曝光不足,就啟用曝光補償,向右補償;反之向左補償,其實就是結合場景和創意,運用“白加黑減”手段。

第三、調整明暗對比度。

通過後期修正和調整明暗對比度、亮度等指標,也可以藉助於曲線調整手段,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黑”與“白”的真實性和可看性,只是這個調整的程度需要細心掌握,不能全部指望它來改變一切。

第四、重新定義黑(白)場。

色階手段的使用,特別是對於黑與白等顏色要素,能夠起到一個很好的矯正作用。

我們以“黑場”的定義為例。打開色階工具頁面,找到色階工具頁面上分別表示黑場、灰場和白場的三支“筆”,點擊一下表示黑場的筆,再回到目標畫面的目標“黑”的畫面元素上,在黑的元素上點擊,被點擊的這一點(其實是一個小區域),就立刻被定義成了“黑”的標本。

拍攝中出現了黑的不“黑”、白的不“白”怎麼辦?用用這4招

如果要定義灰和白,做法完全類似。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保證定義成的“黑標本”(或灰標本、白標本),很有必要將目標畫面放大許多,以便於精確找到黑標本的的精確位置。

對於一個具體的畫面,我們是定義黑、定義白,還是定義灰,這裡面與各人理解的側重點相關。一般的做法是,你認為黑最重要,就定義黑;認為白最重要就定義白;認為灰最重要就定義灰。但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同時定義黑、白、灰。

拍攝中出現了黑的不“黑”、白的不“白”怎麼辦?用用這4招

具體操作時,也不會一次成功和滿意,認為不滿意的話,就退回上一步,經過幾次的操作和比較,總會找得到比較滿意的結果。

小結一下的話,想要實現黑白灰以及其他的顏色的真實表達或者主管表達結果,關鍵在前期,補救在後期;一般情況情況下無需過多講究這些;實在出現較大的偏差或對作品提出精細要求時,可以在定義白平衡、測光、色彩、色階等環節上共同運用、綜合運用,以達成自己的主觀目標。

拍攝中出現了黑的不“黑”、白的不“白”怎麼辦?用用這4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