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付小付3


古代發明火炮前,攻城一方通常是以築土堙塞、挖地道、火攻、水攻等四種戰術攻城。

所謂“築土堙塞”,通俗的說就是堆土。城牆不是很高嗎?那就讓士兵在城牆下填土,堆出一座可以爬上城牆的小山坡,然後讓士兵沿著山坡衝入城內。

當然由於築堙費時費力,所以後來發明雲梯這類攻城器械後,此類戰術便不再用,只有當戰場環境不適宜使用攻城器械時(比如狹窄地形),才會又重現於戰場之上。



挖地道,顧名思義,就是挖地洞。有些城池的防禦很嚴密,單靠雲梯攻不進去,所以古人就想到了兩種“地道戰”破城思路:

第一種是直接挖地道,從城牆下穿過,挖通至城內,士兵由地道潛入城中,與城外大軍裡應外合,消滅守城敵軍;

第二種是攻城士兵以戰車等器械做掩護,推進至城強下,然後在牆腳下挖地道,並用木頭樁子頂住城牆,防止垮塌。等到地道挖好後,最後撤離的士兵在地道內放火,燒掉頂樑柱,城門會因為失去支撐力而崩塌。


這兩種戰術在古代攻城戰中經常出現,案例也非常多。比如安史之亂時,唐軍大將李光弼就是用第一張方法,直接挖地道,挖穿了安史叛軍駐守的懷州城牆,並趁著夜色裡應外合,攻破了懷州城;東漢末年,袁紹攻打公孫瓚駐守的易京,就是用第二種方法,搞塌了城牆,攻破了易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火藥發明後,地道戰術得到了更廣泛應用。比如太平天國時,太平軍攻城就習慣於派人挖地道,然後在地道內埋炸藥,最後點燃炸藥,伴隨著轟的一聲,城牆就被炸藥炸塌了。

再說第三種,火攻。在火藥發明之前,火攻也是很常見的攻城手段。古人用薪柴膏油做燃燒材料,主要依靠人工縱火、火箭、火車等手段進行具體操作。特別強悍的部隊,還會訓練飛禽走獸攜火種燒城。

由於咱們國家的古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一旦燃燒,幾乎沒法救火。所以火攻戰術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攻城手段。

說到這裡,回答一下題主的提問——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什麼不用火燒門呢?

其實很早以前的攻城戰,只要有條件,攻城一方都會放火燒城門。比如春秋時期的晉齊平陰之戰,攻城的晉軍就是直接放火燒了齊國首都臨淄的四個城門才攻破了臨淄城。所以說,古代並不是沒有放火燒城門的案例。

好,既然如此,那為什麼火燒城門戰術不常見於後世戰爭呢?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其實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攻防戰中的防守一方逐漸意識到了城門防火的重要性,以各種方式保護城門,保證城門不會燒燬。所以直接燒城門的戰術也就不多見了。

舉幾個例子。


比如元朝末年擴建的蘇州城,其城門的門洞內就專門設計了灌水口,用於應付敵軍放火燒城門戰術。

這裡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放火燒城門時,對面守軍在城樓上往門洞裡面灌水,城門這把火還燒的起來嗎?

還比如從明朝保留至今的城牆,很多都設計有翁城。攻城方想靠燒城門破城,難度相當大,遠不如挖地道,炸城牆來的容易。

所以燒城門不如炸城牆,這在古代是共識。

最後說水攻。

水攻就不用多解釋了。古代城池一般都會建在河流附近,攻城一方控制河流後,可以利用自然水災、人工築堤抬高水位,或者人為決堤等方式攻城。比如戰國時期的秦楚鄢郢之戰,楚軍固守不出,秦軍統帥白起令士兵在夷水的上游築堤蓄水,並修了一條長渠直達城下。等到正式攻城的那天,秦軍開渠放水灌城,直接把鄢城淹到了水底,楚軍主力受到嚴重打擊,軍民溺死數十萬。

從這點可以看出,水攻如果用的好,效率比前三種要高很多。

當然運用水攻是要有技巧的。如果攻城一方搞不清楚地勢的高低,河水的流向就盲目採用水攻,只會是反受其害。比如蒙古軍第一次圍攻西夏國都銀川城時,就因為沒搞清楚黃河的水文條件,結果決堤之後,西夏人沒被淹,蒙古軍反倒被河水淹了個夠嗆。


Mer86


既然古代的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木門,木頭怕火燒,那麼為什麼在攻城的時候很少甚至不燒燬城門呢?這樣不是更容易攻破城池嗎?木頭怕火燒這麼淺顯的道理古人肯定知道,之所以古代的城門用木頭做成,而且攻城的時候不怕敵軍燒燬,敵軍往往也不會用火攻去燒城門的方式攻城,這其中是有原因的。

城門都是用堅硬結實的木頭做原料的

對於城門,在古代是非常重視的,做城門的木頭旺旺都是到深山裡採伐的那些前年巨木,而且木頭還要是堅硬,一般用的是棗木,榆木這樣的木頭,奢侈的用鐵樺木等作為原料。這樣的木頭防火能力很強,一時半會你是燒不著的。而且城門都是相當厚的,即使燒著了,要燒穿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城門經過了防火處理,更加不容易燒著

城門做好後,還要經過防火處理這道程序,經過了防火處理後的城門,還要報上鐵皮,釘上粗大的銅釘,經過這樣處理後的城門,你就是在城門洞裡鋪滿柴草一時半會也燒不著,而且往城門洞裡搬運燃火之物也會造成進攻方很大的損失,所以一般不燒城門。

城門有防火措施,很難靠近堆放大量易燃物

古代對於城門的防火措施是很有一套的,一是城門都在城門洞中,很難靠近;二是一般的城門前都有護城河,並且有吊橋,更加不容易接近城門;三是城門洞裡都有預留的孔洞,就是用來戰時滅火的,敵人一放火,這些孔洞就會被灌滿水留下來將火澆滅。

城門後邊有可能被沙石堵上,燒城門不一定管用

古代作戰,一般防守方都是處於弱勢的一方,為了能夠更好的防守城池,城門洞都會被沙石填滿。這樣的話,即使你把城門燒著了,而且還燒穿了,可能你面對的也是一個被堵死的城門,根本進不去。即使攻城的時候沒有堵塞城門洞,危急的時候也是會迅速的被堵上,因為平時用來堵城門的沙石都是準備好的,堵上是很快的,進攻方要想靠燒城門破城一般希望都是渺茫的。

城門防守嚴密,進攻傷亡大還沒有攻擊城牆快

城門上方一般都有城門樓,還有護城河和吊橋,從城門進攻有許多阻礙,在進攻中會遭到猛烈的打擊。古代作戰不像現代作戰有炸藥,有機槍,有的只是弓箭,弓箭的掩護進攻效果對於城門這個地方來說很一般,進攻的部隊不但要擔心城樓上的進攻,還面臨著護城河和吊橋的阻礙,進攻速度慢,而且被殺傷的概率更大,因此進攻方一般對於城門往往都是佯攻,主要的進攻還是城牆。

即使進攻城門也是撞更有效果

前面已經講了,城門防火性能好,而且還有防火措施,用火燒城門速度太慢,這樣會給進攻方帶來很大的損失。撞就不一樣了,智瑤能夠突破護城河和吊橋,進入城門洞,幾十人抬著撞木使勁撞就可以了,效率比用火攻高多了。所以,即使進攻城門,也大多采取撞城門的方式而不是火燒。


老王春秋觀史


看過《三國演義》等古裝片的同學,對古代的城池都會有一個初步的瞭解:高大而厚重的城牆,在冷兵器時代,就是絕對防禦的最佳寫照。

進攻方若想攻下一座城池,通常有兩種方法——攻上城牆,打開城門。

如果進攻方的主帥不想損兵折將,又想盡快拿下攻下城池,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破開城門。攻上城牆雖然也是一種攻城策略,由於其難度係數太高,稍微有“理性”的將領都不會採取此法。

很多時候,只要不是太重要的城池,進攻方的將領寧肯圍困,也不會強攻。

比如說,太平天國起義期間,湘軍為了擊敗天京城(今南京)的太平軍,就選擇將天京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圍困持續了多久呢?從1862年一直到1864年,整整圍困了2年之久!

在如此長的時間裡,清軍想盡了各種辦法,包括挖地道、扔死屍(原始生化武器)、斷糧草、切外援、攻城牆、攻城門、轟火炮等等方法,均以失敗告終。

這麼久都打不下天京城,是清軍不夠強嗎?太平天國起義初期,清軍的確弱的一筆,可是,仗打到最後,漢人地方團練已經有了相當強悍的戰鬥力,卻仍然拿堅固的城牆無計可施。

說到底,中國古代的城池太過堅固!

上圖,是一組“完善”的古代城池建築示意圖,城池防禦建築包括:城門樓、翁城、箭樓、閘樓等。

城門樓和箭樓,其作用除了美觀,士兵也能夠通過城門樓的高度優勢,可以有效觀測遠處的敵情。

甕城與閘樓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甕城是建在城樓前的一座小型城池,其作用是把防禦 線由城門向城樓外移,起到保護城樓的作用;箭樓是建在甕城的正中間,與城樓相對。

有敵軍來襲,要麼是攻城牆,要麼是攻城門。

從上圖可看出,如果敵人攻城牆,則城牆凸出的“敬臺”,會增加防禦面積,使得強行攻城牆的敵人三面受擊,從而大大提高城池的防禦力。如果敵人選擇攻城門,則必須通過甕城,才能進攻城池正門。

敵人一旦損耗大量兵力“破開”甕城,若想進一步打開正門,必將進入甕城的360度無死角的攻擊範圍。到時候,飛沙走石、弓箭弩擊、火燒油潑等等殘忍的手段,就由不得他們了。

看這張甕城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甕城之外,還有一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

護城河有什麼作用呢?一方面,護城河可以起到防火作用;另一方面,護城河在限制敵人的攻擊規模,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你想啊,護城河那麼寬,敵人要是沒有船隻擺渡,就只能游過去,天知道護城河裡有沒有喂著鱷魚。敵人如果不想被餵魚,就只能通過狹窄的通道去攻城門,如此一來,不論敵人來多少人,攻城的人數則被限定了。

看到這裡,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牙!

那麼,有人就會問了,既然城牆這麼堅固、城門這麼難攻,可不可以通過火攻,將木質城門燒燬,以此達到攻城的目的呢?

只能說,辦法可行,卻不太現實。

哪裡不現實呢?守城方又不是傻子,能站在甕城城牆上,眼睜睜地看著敵人將城門燒燬不管嗎?就算來不及澆滅“城門失火”的火,也會及時採取辦法將城門堵住,阻止敵人通過。

所以啊,想攻城,還是老老實實打吧!


祗樹


因為攻城的一方很難接近城門,而且城門也並不容易被點燃,有的城門甚至設了好幾道門

古代攻城,奪取城門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在炸藥出現之前,大部隊想入城還是需要通過城門的。後來隨著火藥的出現,炸塌城牆或用火炮轟塌城牆也可以允許大部隊入城,但總之還是走城門最方便。

相對而言,城門是城牆最薄弱的一個環節,畢竟相比於厚實的城牆,城門就是一道木板。為了加強對城門保護,大型城市城門外的護城河都比較寬,而且守軍在對城門的防護也是非常周密的,敵人想接近城門是非常困難的。

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擊寧遠城,明軍守將袁崇煥誓死抵抗。在攻打寧遠的戰鬥中,後金敢死隊一度衝到城南城下,拿著刀斧硬生生地在城牆上鑿出一個大洞,幾乎就將城牆鑿穿了,要不是袁崇煥身先士卒血戰到底,後金軍差點就把城牆給拆了。

相比拆城牆,拆城門的難度肯定是更低的。但是後金卻放著“單薄”的城門不拆,偏偏要去拆堅固的城牆,這顯然不是後金的腦子壞了,而是城門非常難於接近,後金無奈之下才選擇去拆城牆。

除了守軍對城門看護嚴密以外,城門本身也是非常堅固的,許多城門外部都是包鐵的,用火是燒不著的。

當然在歷史也有許多火燒城門的例子。公元1461年,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吉祥聯合忠國公石亨在京師謀反,企圖謀害明英宗朱祁鎮。

由於謀反之事意外洩露,曹石二人只得在夜間倉皇中起事。在攻打東安門的時候,石亨就縱火燒門,企圖毀門而入。但讓石亨崩潰的是,東安門的守軍非但沒有滅火,反而給大火添柴,導致火勢越來越大,成功地阻擋了叛軍的進入。

不過這種情況是萬不得已才出現的,通常情況下,城門是燒不著的,即便是燒著了,城內也會即使拿石塊、磚頭、土堆給堵上,有事甚至用鐵水將城門給焊死。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為了更好的保護城門,甕城開始興起。

甕城就是在城門外再修建一個半圓形或長方形的小城,用以保護城門。

甕城的防禦能力是非常強的,即便是敵軍攻入甕城,也會立即受到周圍城牆上360°無死角的射擊,簡直就是甕中之鱉。(甕城就是在城門外又修了一座防城牆,後來甕城越來越大,甚至出現好幾層甕城,一層套著一層,甕城外面還有護城河,這一套防禦工事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主城門)

(北京居庸關甕城)

在大多數城市中,甕城都是修在主城們外面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城門。但有些城市的甕城卻是修在城門裡面的,繼續讓主城門當第一座防線,而甕城則變成了第二道防線。萬一城門被攻破,敵人仍舊無法攻入城內。(中華門的甕城就是修在城門裡面,但是主城門前面還是有很寬的護城河做保護的,圖中左右兩個城門不是主城門,而是民國後為了疏導交通後開的)

(中華門有三個甕城,足以讓敵人崩潰)

總的來說,主城門是一座城市防守的重點,守城方必定會對主城門嚴加死守。在真實的戰爭中,攻城方想接近主城門都很艱難,更別提火燒城門了。

而且大多數城市的城門都是包鐵的,或者外面包有一層鐵架子,燒掉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一塊木板,想點著它也是很費勁的。並且有的城門甚至設了好幾道門,哪怕燒了一道門,結果還有一道。

當年湘軍攻打南京城時,湘軍主將曾國荃放著南京的13座城門不去攻打,而是是通過挖地道,把城牆炸塌了一段才攻入城中的,由此可見城門之堅固,超乎你的想象。


千佛山車神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用火燒城門,吃力不討好!<strong>

古人打仗攻城門的方式有,抬著柱子撞門,利用衝車,弩車,火箭等各種方式。

我們電視劇中看到的敵方攻城門樓用的最多的就是爬雲梯,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損傷最大的,也是最傻的。這樣也很好的詮釋了送人頭這個概念。但實際上軍隊打仗攻城門很少用這種方式。

因為城門作為古人戰鬥中最重要的一道防火線,防守一方最為重視,肯定需要周密佈置。城門樓上會有重兵把守,守城門的將士們會利用石頭,弓箭,甚至於火燒,潑熱油等方式來防禦攻城的敵人。而且力度遠比城牆上的其他地方要大!

古代建築中用的最多的都是木材,城門也不例外。木頭最怕火燒,那麼為什麼古人打仗時寧可用各種方法去撞城門,也不用火攻呢?

放心,古人可沒那麼傻,他們不是想不到用火攻城門,不過火燒城門成功的難度係數實在是太大了,不實用!


只最開始打仗時候,古代也試過用火燒城門攻城,而且頗有成效,後來為了防止再次發生這樣的危險事件,他們對於城門做了一些改進。

一是在木頭城門外包裹了一層鐵皮,這樣不會輕易就能點燃。甚至他們在絕境時期,還會以巨石、鐵水把城門封死,我出不去,你也進不來。

二是城門上邊留了縫隙,一旦遇上城門外防火,通過留的縫隙往外灌水,這樣很快也能夠把火撲滅。

再有一個環境因素,一般城門都有護城河,這就是為何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種環境下,還怕火?最重要的是,短時間裡這個城門你是燒不壞的!

城門都是被深埋在泥土中的,這樣城門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點燃的,得需要支撐點不斷的續火。

而這個火堆的支撐點也是難以找到的。

所以一般攻城的方式就是撞城門,或者爬城牆!

對於古人,因為科技的不發達,低端的條件限制造就了他們的防禦模式。但古人不傻,而且是非常有智慧的。對於城防上來說,他們已經是物盡其用,保持了最好,最穩固的防禦模式


比如說,古代的城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門都是往裡推才能開的,跟現在我們每個家庭裡用到的防盜門是反方向的。

這樣的開門方式也是為了更好的防禦外敵入侵的。試想一下如果門是往外推的,所有的防禦就會處於被暴露的被動狀態。

現在農村許多門口的大門,也都依然保留了古代城門往裡推才能開的這點防禦優勢的。


白話歷史君


攻城一向是影視作品中最能牽動人心的場面之一,衝車、撞木、爬牆門......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在看著士兵們花樣百出、浴血奮戰只為闖入城門之時,想必會有不少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古代的城門明明就是木質的,為什麼不直接一把火燒了?省時又省事。下面就來說說為什麼古代不用火直接燒城門。

首先了解一下城門所使用的材質問題。

古人也不傻,自然也曾想到過用火攻城的方法,但是被攻城的也不傻,慢慢地就對城門進行了改良。

城門一般都用巨木製成,而且大多都是選用堅硬、防火能力強勁的木材,這樣一來,若想再使用火攻就非常困難了,即使燒成了,一時半會想要燒透城門也不現實。

另外,建造城門的人往往還會給城門上邊留點縫隙以澆滅大火,這樣一來,火攻費時費力不說,收效也甚微。後來還有人將城門外層裝一層鐵,或是將城門深埋泥土之中,如此,火攻之術就更難派上用場了。

其次就是護城河問題。

俗話說得好,“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城門之外是由護城河存在的。護城河的作用就是保衛皇城,防止敵軍、攻城器械靠近,有了護城河的存在,火種靠近、點燃城門的幾率會變得更低,與其苦苦追求高難度的“火燒城門”,還不如另闢他徑來得實在。

其三是守衛軍的存在。

大家都知道,城門上有重兵把守,在敵軍攻城之時這些守衛兵會不斷進行攻擊,從而增加攻城難度。而城門的設計決定用弓箭是無法點燃城門的,想要使用火攻之術就必須冒著守衛軍的滾石和箭雨,不斷向城門運送火種和助燃物,而古時候是沒有打火機或者汽油這些東西的。同時,城門的另一邊還有守城者把守,只要這部分人不斷給城門澆水降熱,那麼城門就不可能燒起來。

最後就是門被燒開後一系列的“後遺症”問題了。

燒城門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即使是燒開了,將士們第一時間衝進去也難免會受到火燒的影響。

另外,若是用火攻之術毀掉城門,那麼在一段時間內想要造出一扇一模一樣甚至更好的門是非常困難的,這時候該城防禦能力將會急速降低,變得極其難守,且易受到其他敵軍的偷襲。

這時候一旦有人趁機攻城,那麼火攻成功的一方將會得不償失,消耗大量精力攻城不說,還輕易就被後邊的“黃雀”佔了便宜。

城門乃是一座城防禦的重中之重,守城者對城門的看重自然不會少,從城門的材質到設計必然都是一一經過仔細盤算的。明朝時期的朱元璋就曾經設置過千斤閘置於城門之後,有效防禦瞭如火燒、衝車等攻城手段。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能想到的問題,古時候身臨其境的人自然也能想得到,有人想得到火攻,那麼肯定也會有人想到相對的應對方法,這是必然結果。


舊時樓臺月


記得以前看《三國演義》,裡面有許多攻城的戲:

士兵順著梯子,嗷嗷地往上爬,剛剛爬到一半,只見頭頂上熱油、飛箭、亂石如雨點般砸了下來,頓時腦漿迸裂,鮮血亂濺,哭爹喊娘一片,好不悽慘。


除了爬梯子,還有大木樁子撞門的,幾十個大老爺們抬著個大木樁子,頭頂上矢石如雨,死了一個又一個,後來好不容易抬到了城門前,開始狂懟城門,一下,兩下……,眼見城門就要懟開了,突然城門上一盆盆熱油澆了下來,頓時又是一片哀嚎,死傷一片,懟門失敗!

不少觀眾一定心生納悶,這城門是木頭制的,為何不放火燒啊?大夥兒一起抱著柴火,衝到城門底下,點起熊熊大火,把城門燒開不就得了嗎?

只能說你想的太簡單了,既然你能想到,古人一定也能想到,應該有不少人試驗過,只是失敗了!

要知道,古代城門的木不是普通的木,而是深山老林中幾百年的榆木、棗木,而且城門又經過了防火處理,表面有一層厚厚的鐵皮,火根本燒不著它。


再者,城門之上一般留有洞口,這些洞口就是滅火使用的,你這邊放火,他那邊澆水,怎麼可能點著城門呢!

再次,古代城池相當堅固,遠超你的想象,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將襄陽城圍的水洩不通,又是架雲梯,又是衝車撞城門,但襄陽堅如磐石,固若金湯。

太平天國時期,湘軍將南京城包圍達兩年之久,又是挖地道,又是火炮轟,又是撞城門,甚至於扔死屍(生化武器),但均宣告失敗。不是湘軍太垃圾,而是城池太堅固。

看了下面這張圖,你就知道攻城有多麼難了?


最外一層是護城河,南京明長城護城河,最寬處334米,最窄處9米,平均深度5米,護城河上只有一座吊橋,敵人來了,吊橋就升了起來,敵人要不游泳過來,要不造船,要不架浮橋。

再往裡走,有閘樓,閘樓正對著吊橋,它就像閘門一樣,倘若敵人過來了,只需將門一關,城牆上放箭的放箭,扔石頭的扔石頭,不讓敵人前進一步。

再往裡有個甕城,有個成語叫作請君入甕,甕城得名於此,倘若敵人攻進了閘樓,本以為勝利在望,殊不知甕城才是真正致命的所在。

敵人一旦進入甕城,箭雨、亂石、熱油四面八方地招呼了過來,進也進不去,出也出不來,只能等死。甕城將城樓的防禦功能前移了,極大的減少了主城牆的防禦壓力。

古代的城池設計充滿了智慧。


一半秋色


古代建設城池的目的一是防備洪水的侵襲,二是進行軍事防禦。古人很聰明早就在防禦這方面做的很到位,特別是城門防火這方面。面對城門口的木頭門,敵方當然想到了一把火燒掉城門,攻下城池,但是火燒城門確實是件很難辦到的事。

在古代最初攻城的時候用這個方法是可以的,例如商湯滅夏桀的那場戰爭,“天命融降火於夏之城間西北之隅”都西北角,毀掉了夏都的城池。

枟惠帝紀枠載:“張方入京城,燒清明、開陽二門,死者萬計。”

但是隨著進攻方的攻城方法越來越多,防守方更是加強了防禦。

一、不好接近城門

城門四周設有護城河包圍。守城方早就在城牆底部挖掘出一道壕溝,環繞整個城,並注滿水成為護城河。城門口放上吊橋之類的東西,當得知敵人要攻城的消息,守城方早就把吊橋抽走了,那些穿盔甲的士兵硬攻的話很容易掉到水裡面,因身體太沉重,大都會被淹死。所以攻城者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就是突破護城河,再用攻城塔或雲梯來攻城。


二、靠近城門損兵折將太嚴重

對於防禦方來說,守住城門是關鍵中的關鍵,城門失守就等於城池淪陷了。所以城門附近安排的士兵最多,且是精兵。城門上有城門樓,上面佈滿士兵,他們居高臨下,對敵人的一舉一動都一目瞭然,射箭或投擲石頭,潑開水,扔火球等對攻城者重擊。那些企圖燒城門的敵人卻是完全暴露在沒有隱蔽的空間裡,而往上射箭殺敵顯然很困難,城下的士兵很快血流成河。

與此相比還不如搭雲梯翻城牆,或者用衝車、樓車、發石車等分散守軍的注意力,掩護同伴用攻城門車撞破城門來的利索。

三、城門有防火設備

1、城門用的皆為很厚的實木,大都是些千百年的老樹木,厚重結實,門後儲備大量的水,有專門的防火設計。用火燒城門還未等城門真正燃燒就被澆滅了。例如南北朝時侯景攻雲臺,就是“持火炬燒大司馬、東西華諸門”,被守軍“鑿門樓下水沃火”。另外,早在戰國時期,木質城門就用銅、鐵箍加固,不好燃燒,有的城門完全用鐵皮包成,根本燃燒不了。


2、防禦方提前就把城門澆溼了,敵人放火也不會很快燃燒。另外多道防禦,在發生戰爭前,守方早用泥土沙袋、巨石等方法把城門堵住了,敵人燒城門根本沒用。

3、城門內有防盜門——千斤閘

既然城門是防禦的重中之重,就必須加強它的堅固性和靈活性。例如明成祖朱棣不但加固了北京城牆,而且對城門加強了防禦,以防備衝車、撞木、火燒等對城門攻擊。他在城門後設置可以升降的包裹著鐵釘、鐵皮的實木千斤閘,利用機械的滾動原理控制千斤閘的隨時降落。敵人就算燒了城門,也不會燒掉千斤閘,更不能撞毀千斤閘。有了千斤閘比巨石堵門更方便出城配合援軍作戰,千斤閘可謂保護城門的神器。



燒不了城門,進攻方往往會用火焚燒城樓、箭塔以及城內房屋等建築來攻城,城內老百姓住的房屋多為茅草屋,敵方會選擇往城內放火箭,用火弩攻城比燒城門攻陷的更快。



《宋書·王玄謨傳》載:“初圍城,城內多茅屋,眾求以火箭燒之…… 其 晚, 臺 軍 射 火 箭 燒 東 北 角 樓, 至 夜 城潰。”


小姐姐講史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不假,但是攻城並不僅僅是攻破城門就可以達到攻城的目的。古代的城防並不僅僅是一道城門這麼簡單,而是一個綜合防禦系統。

在城外有野戰部隊的防守,城下有又寬又深的護城河,河裡可能還有竹籤、鐵釺之類的暗器防止敵人泅渡。再說城牆,城牆都是又高又厚的,從殘存的古代城牆就可以看出來,城牆都是高十幾米,厚幾米到幾十米不等,城牆上可以行車。

城牆也不是一個平面而是有突出,這個部分叫馬面。專門迎擊敵人兵馬的一個突出的面。等於是吧防禦兵力前伸了,馬面可以左右呼應,可以和城牆對敵軍構成三面包圍的態勢。

所以燒掉木質的城門,還是過不了護城河,還是要受到城牆守軍的遠距離的弓箭殺傷,近距離的刀劍殺傷。攻破城池還是難以做到。

這是一個原因,另外古人也預見到了木門有被敵軍燒燬的可能,所以在選材上都選用木質堅硬的材料做城門,城門做好以後還要再進行防火處理,然後再在城門上包一層鐵皮,通過這些技術出力過的城門基本上就安全了,一般的火器或者明火是燒不著城門的。

即使城門被燒著,在建築城門的時候已經預留了管道,只要想這些管道或者縫隙澆水就可以迅速澆滅城門的火。從古代很多戰例看,堅守城池很大程度上是攻防雙方精從古代很多戰例看,堅守城池很大程度上是攻防雙方精神和意志的較量更是智慧的較量。

古人在堅守城池是會最大限度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比如天氣,《三國演義》中曹操就接受夢梅居士婁子伯的建議利用嚴寒天氣凝冰築城。一夜之間在鬆軟的沙土上築起一座冰城。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古代城池大多挖有護城河,這些河既可以阻擋敵軍的正面攻擊,也可以避免敵人挖地道暗地攻擊。因為護城河很深,如果挖地道就要挖的更深,而且還要防止地道經過護城河時河水不滲漏。技術難度極大而且施工量巨大,所以這種辦法很難採用。

城牆上的守軍都會因地制宜的採取一些辦法抗擊敵軍的進攻,比如使用強弓硬弩,南宋時發明了床子弩,這是一種遠距離殺傷武器,它射出去的不是一支箭而是一支長矛,所以威力很大。

還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發明的連珠弩,也是一種很厲害的遠距離殺傷武器。這些在城市保衛戰中都能發揮巨大作用。戰爭中攻防雙方就是矛與盾的關係,在激烈的鬥爭中推動上方技戰術水平的提高。

當上方相持不下,都抱定必死之心時,守城的一方會用鐵水木材石頭等材料將城門徹底封死。由於城門市城市保衛戰的薄弱環節,所以防守一方會下極大的氣力加固城門,所以城門這個薄弱環節越來越強,最後已經不是進攻的重點了。攻城也就不會去燒城門了。


小小嬴政


中國古代的城防體系是很完備的,往往一個固若金湯的城池,只要城內的兵員、武器、糧草都比較充足,敵人甚至圍困攻打一二年之久都無法攻克。

但要說起攻城一方,想要攻克城池,那方法也是很多的。比如可以利用雲梯去搶攻,用攻城車去撞開城門,挖地道以便讓城牆垮塌,藉助地利水淹城池,還有就是可以藉助一些攻城工具,像投石車、火藥兵器,諸如大炮、火箭等來攻城。



不過,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卻很少有人直接通過火燒城門的方式攻破城池,這是因為古代城防體系早已考慮到了這一威脅,並對之做出了防護措施,攻城者往往空費力氣,卻無法攻克城門,所以也就不再火燒城門了。

一般來說,城防是一整套系統,不僅僅有城門和城牆,還有護城河和吊橋。尤其一些重要的城池,護城河十分寬闊,想要渡過護城河直接火燒城門,就要面對守城一方在城樓上的各種攻擊,所以很多情況下攻城一方往往損兵折將也沒法接近城門,伺機放火。



還有,大城池一般都設有甕城。所謂甕城,就是在真正的城門之外再套上一圈城牆,將城門圍起來,敵人一旦攻入甕城,就會被一圈城牆圍住,然後城牆上的守軍就會群起而攻,猶如甕中捉鱉一般。所以就算火燒城門,燒的也是甕城的城門,一旦進去,就會遭到守軍360度無死角的進攻,損兵折將,也無濟於事。

再者,為了防止敵人火燒城門,城門洞裡早已預留了灌水口,一旦有敵人放火燒門,孔洞裡就會噴出水來,將火澆滅。所以即便敵軍費了牛勁,攻到城門前,火燒城門,結果孔洞裡噴出水來,一下澆滅了火,人白死了,還得從頭再來。



所以,與其用火燒城門這種費力不討好的辦法來叩開城門,還不如想想別的主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