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病房有個“好消息護士”每天播報治癒人數為患者加油

2月14日,新華社以《隔離區有個“好消息護士”每天播報治癒人數為患者加油》為題,報道了陝西援武漢醫療隊隊員、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護士長劉勝妮在戰“疫”一線的感人故事。

隔離病房有個“好消息護士”每天播報治癒人數為患者加油

詳情請看

隔離病房有個“好消息護士”每天播報治癒人數為患者加油

“好消息護士”

“大爺,咱湖北昨天八百多人治癒出院啦,全國治癒人數也馬上要破六千大關了,您就安心治療,說不定下個出院的就是您!”2月13日早上,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七樓重症病房,陝西第二批援湖北醫療隊隊員、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護士長劉勝妮像往常一樣,一進病房就挨個走到患者床邊,俯下身轉達治癒人數等好消息。因為穿著隔離服,聲音阻隔大,她要靠喊才能讓患者聽清,有時候喊一圈下來自己的耳朵都震麻了。

劉勝妮說到,重症患者病情雖重但大多數意識清楚,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恐慌和焦慮,主要來自對自身病情的擔憂,以及不慎傳染給親友的內疚情緒。“藥物針對疾病治療,但患者心理狀態的好壞也將影響治療依從性及疾病的轉歸。要想打好這場‘硬仗’,身心健康同樣重要,希望通過每天不間斷的‘好消息’能給大夥兒帶去信心與希望。”


隔離病房有個“好消息護士”每天播報治癒人數為患者加油


從忐忑不安到沉著應戰

2月2日晚,劉勝妮隨醫療隊抵達武漢,隨後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七樓。經過紮實、嚴謹的培訓與考核,剪短頭髮的她正式進入病房接管新冠肺炎患者。

在此期間,她也練就了一些本領:為節省防護用具,堅持6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為減少護目鏡附著的水霧影響視力,她要在動作迅速的同時保持平穩呼吸;對自己接管的每一位患者的實時狀態做到心裡有數,一旦有風吹草動就能迅速處理;至於護目鏡和口罩留在額頭、臉頰上的壓痕和隨之而來的皮膚過敏,她說“處理一下、睡一覺就好了”。

隔離病房有個“好消息護士”每天播報治癒人數為患者加油

“穿脫防護服必須嚴格遵守流程,一共38道程序,14次手消毒,最初幾天每次都要耗費半個小時以上,現在十幾分鍾就能規範完成。”劉勝妮說,別看現在自己像個“老手”,其實在還沒踏進病房之前,心情特別的複雜、忐忑。

“非常時期滿腦子都是向前衝,可真到上戰場的節骨眼還是會因為對這個傳染病不夠熟悉,最擔心護理不到位。”劉勝妮回憶。當她進入病房看到躺在病床上、表情痛苦的患者時,心裡一下就釋壓了。“做了15年危重病人護理,眼前的患者和以往的沒什麼不同,護士的使命就是不論在哪都要竭盡全力去護理、去撫慰,這樣一想信心馬上就上來了!”截至13日,她已經為近百位患者開展護理服務,還成了83床大媽最信賴的“小劉”,也是許多患者每天都期待見到的“好消息護士”。

隔離病房有個“好消息護士”每天播報治癒人數為患者加油


隔離病房有個“好消息護士”每天播報治癒人數為患者加油


像哄孩子一樣哄著老人

輸液、吸痰、翻身、拍背、協助床旁排便等,都是常規護理項目。除此之外,包括劉勝妮在內的隔離區護士,還要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重症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受疾病和心理因素的影響,部分患者食慾差甚至排斥進食。

作為二孩媽媽,劉勝妮拿出哄孩子的經驗來“哄”難以進食的老人,一邊餵飯一邊聊天。遇到陽光燦爛的天氣,她就招呼著讓大家曬太陽,哪怕看看透過窗戶的光線也感覺溫暖。在這個相對封閉的隔離區內,醫護與患者接觸的頻率最高,成了在病魔面前彼此守望相助的親人。

隔離病房有個“好消息護士”每天播報治癒人數為患者加油

“護士,我想我孫子了。”“護士,聽說你們西安很好玩。”“護士,你們整天帶著大頭盔累不累?”劉勝妮最高興的就是看到患者精神狀況日益變好,開始拉家常的場面。親切的問候、積極向上的態度和每天道不完的感恩,她從患者身上感受到了更多的正能量。

“其實平時也常會有突發狀況和搶救的場面,不過是我們不提、患者不問,但都會為不幸離開的人難過,所以我才萌生了為大家帶來好消息的念頭。”劉勝妮常安慰患者:“疫情不退,我們不走!”(完)

記者

藺娟 採訪報道

口述:隔離區裡讓人淚目的瞬間


有一天下班,我剛走到隔離區門口,就看見一位中年男性帶著最普通的口罩、一直朝病房張望。我告訴他,這裡是隔離區,你在這逗留太危險了!

他紅著眼睛,一字一頓認真地說:“我不怕死,我的母親在裡面,我想見她一面。”聽到這,我的眼淚忍不住地往外冒。

“我幫你發視頻連線,但請你帶好口罩、往後站,儘量離我遠一點保證自身安全!”隨後,我通過聯繫病房內的同事,讓這對母子在微信視頻中見了面。

他的母親70多歲了,加上過往基礎性疾病,病情不容樂觀,但我還是滿心祈禱,老人家能扛過去,他兒子還說要推著她去看今年的櫻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