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前段時間,

“46歲能被媽媽打是很幸福的”,

這個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

故事的主角杜永華的母親,

在2018年時被查出患有老年痴呆,

還伴有三級高血壓、腦梗,

生活無法自理,

於是杜永華就每天帶著母親去上班。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後來杜永華無意中,

給了母親一根木棍,

母親就開始拿棍子打他。

杜永華小時候因為調皮,

沒少被母親教訓,

他覺得這可能喚起了母親的回憶。

母親的知覺彷彿也更好了一些,

以前出門要拉著媽媽走,

現在給媽媽一根棍子,

媽媽會在後邊拿棍子趕著他走。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一開始母親掌握不好力道,

會打的他很痛,

還在頭上打出過一個包

但母親慢慢掌握了力道,

不會再用力敲打,而是輕輕地碰他。

偶爾也有人不解地問他,

你被打怎麼還笑的那麼開心?

杜永華說,在這個年紀,

還能被母親打是件很幸福的事。

他還笑嘻嘻地對母親說:

“好好地活,活個兩百來歲,

我就活一百六,

天天照顧你,天天打我都行。”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有很多網友都說,

“幸福,就是46歲還可以被媽媽打。”

“真羨慕你46歲了,還有媽媽陪著,

而我媽媽已經離開我了。”

令人淚目,

可現實確實如此,

有機會將想做的事情,

做好的人是幸運的,

而總有人來不及將遺憾圓滿,

世界上最遺憾的,

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再讓你變老了。

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

正如筷子兄弟所唱,

父母親人們不僅會悄悄愛著我們,

還會悄悄老去,甚至是離開。

在《父親》這首歌下的許多評論,

也讓人看完後無語凝噎。

這條評論讓我印象深刻:

“那天晚上放晚自習回家,

老爸讓老媽進去看電視,

說要跟我單獨談談,

桌子上放了一晚熱熱的雞湯,

他說:我這個病(肺癌)不管治不治得好,

你以後都要好好跟媽媽生活,

不要讓她擔心,多幫她做點事,

我埋著頭喝雞湯,

眼淚往湯裡面一直流,

到現在都還記得那碗湯越喝越鹹。

不知道現在老爸在天堂還好不。”

這段話字裡行間都充滿了遺憾。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看到這裡,

我也想到了我自己的故事,

奶奶去世那一年,

我無數次午夜夢迴,

都覺得她還在我身邊,

每天都在假設要是奶奶在該有多好,

和小時候一樣,

餓了喊一聲奶奶過一會就有飯吃,

羨慕其他孩子有零花錢,

奶奶也偷偷給我錢,

讓我自己去買好吃的,

就算我爸媽會制止她,

她也是寵溺地說:

“這是我孫子,我不疼他疼誰啊。”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可是生活好像總是不如人願,

它從來不會等人,

還會催促著人長大,

當我們覺得還有的是時間,

以後肯定有機會好好愛他們。

可回過頭才發現,

遺憾總和如果搭對,

有些事,會成為一生的遺憾,

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

之前,

我在微博上看到廣州大學,

有一門“網紅課”叫做《生死學》,

有很多學生搶破頭都沒搶到,

可以說是一座難求。

課程的內容也很新奇,

學生不但要寫遺囑,

分享身邊的人去世時的感受,

還要給自己刻上墓誌銘。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有個上過課的學生說:

“聽說我選修了《生死學》,

家人都不太能理解,

後來聽說還要寫遺囑,

我媽就有點生氣了。”

這樣讓我想起,

還不懂事的時候,

只要我一說到“死”這個字,

就會馬上被大人嚴厲制止。

我想我們之所以會對“死亡”這麼諱莫如深,

是因為我們的心裡,

有一種對死亡無意識的恐懼。

不過我們都忘了,

只要我們一天活著,

就無法不去面對死亡這件事情。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記得有網友分享過自己小時候,

一段關於死亡教育的經歷。

他說,在他只有7歲的時候,

外公去世了,

那是他第一次面對死亡。

不懂事的他好奇地問媽媽:

“人為什麼要死呢?人死了以後去哪兒?”

媽媽看著他苦笑了下,

問他:“你是不是愛玩滑滑梯呀?”

他點點頭。

“那玩滑梯的時候,

你跟其他小朋友是不是要排隊?”

他說:“是呀,大家都要排隊。”

媽媽接著說:

“人啊,就像坐滑梯一樣,

會慢慢下降,慢慢變老,

等到落地,就要起身走開,

不然會擋住後面的小朋友。

那外公去哪兒了呢?

外公變成小朋友重新排隊去了。”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我們不得不承認,

生與死從來都不由人,

死亡便是我們一生中,

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這件事無法推脫,

也無法選擇,只能面對。

正如《奇葩說》中邱晨所說:

“死亡,才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

只有學會直面死亡,

未來才能從容不迫的,

和命運對抗,珍惜生命。

而學會接受死亡,

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大衛·伊格曼曾在《生命的清單》裡寫過: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

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

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

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

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

你悄然離去。

第三次,

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

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

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記得小時候,

大人們總跟我們說,

人死了會變成天上的星星,

我們所想說的思念,

他們都能聽見。

雖然我們都是善忘的人,

快樂會被遺忘,難過會被遺忘,

憤怒會被遺忘,

但我們唯一不會也不願遺忘的是愛。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說:

“親人去世後,大家是怎麼走出這一段日子的?”

我看到這樣一個回答:

“我始終認為,

對親人最好的懷念,

就是你好好過自己的生活。

我爸去世的時候我24歲,

在確診了癌症4個月之後,

不算突然,在我意料之中。

辦後事的時候,

我並沒有哭的很厲害,

我只在心裡默默的對他說:

“放心吧爸爸,我會照顧好媽媽”。

我和爸爸的感情很好,

我一直認為我樂觀、豁達的性格,

都是來自於他,

因此我沒有帶著,

對他特別深的思念去生活,

而是放鬆的繼續前行。

他在我的內心最深處,一直都在,

但我不會刻意在他的忌日,

有額外的懷念舉動,

大部分的清明節,

我也沒有回老家去祭奠,

在我看來這都是形式化的東西。

如今,我和媽媽過的很好,

每天歡聲笑語不斷,

日子過的簡單幸福,

我媽常說:

“我有很多願望你爸都沒幫我實現,

你都幫媽媽實現了”,

我想這就是我對爸爸最好的懷念。”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時間可能無法治癒,

那種失去至親的傷痛,

能治癒它的只有我們自己。

縱然思念不斷,

但好好生活才是他們最想看到的。

就像電影《尋夢環遊記》說的那樣:

“只要有家人牽掛你,

你便會在亡靈世界永遠活著,

直至百年後,

你的家人在那個世界與你團聚。”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遺忘才是。

之前,

在和朋友聊天時,

他跟我分享了他自己的一個故事,

他說:“我爸媽只會簡單地操作電腦,

我上班很忙,忙得發昏就很少回去。

所以就在電腦上弄了個360,

他們也不會殺毒,

每次我回去,都要開機一下,

體檢一下電腦,順便升級。

前幾天我老媽打電話給我說:

兒子啊,360已經提示187天沒有體檢了………”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聽完朋友這個故事的當下,

我也意識到自從開始工作後,

因為每次回家都間隔很久,

也讓我每次回家都發現,

親人變老了一點。

爸爸開始有點耳背了,

兩鬢也長出許多白頭髮了,

媽媽手機上的字體調整到了最大字號,

以前最愛看電視的她,

現在每到晚上看電視的時候,

就會打瞌睡了...

我才慢慢發現,

人生確實有很多事可以做,

但我們永遠要選擇先做重要的事。

2020朋友圈最暖照片:謝謝你愛我

我們常常因為工作而忽略父母,

因為追求外界的陽光,

而忘了身邊的溫暖。

浮雲朝露,韶光易逝,

如果想念就不要吝嗇,

大聲告訴他們自己的想念,

用力擁抱他們。

別等到一切都變成遺憾之後,

才追悔莫及當初沒有好好陪伴他們。

趁我們還年輕,趁他們尚未遠去。

就如韓寒在《後會無期》中寫道:

“每一次告別,最好用力一點。

多說一句,可能是最後一句。

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後一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