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分文理


“德”不分文理

《老子》《大學》《論語》等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主要思想代表,影響深遠,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老子所創立的道家和由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先秦諸子,面對分崩離析的社會現實,各自在進行認真的思考,在總結歷史的、現實的治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力圖尋找出一條適合社會發展的治國之道。由於他們思考的角度和方法的差異,所提出的理論自然也有很大的不同。此後兩千多年間,中國歷史的發展表明,諸子中對後世中國文化產生最重要影響的是儒、道兩家。道家更加註重哲學的問題,認為天地運行“道”,不能違背“道”,由天道、地道、人道三部分組成,具有鮮明的思辨物質,而儒家更注重現實問題,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論道家還是儒家的思想都屬於哲學範疇的問題,對樹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有重要意義。

“德”不分文理

德不僅僅是指道德禮儀層面,還有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思想層面,只有先進的思想、先進的文化指引,才會培養出先進的人,否則只是沒有思想的機器而已。這也是符合了老子的“道”,違背了“道”就會走向極端。實踐也證明了先進思想的極端重要性,解除了思想禁錮,才有可能發展。歐洲啟蒙運動後,因思想文化大解放,才造就歐洲近代科學技術大繁榮大發展。我國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後,解放了思想,才有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成就。歷代許多大成就之科學家首先是一位哲學家或對哲學深有研究的人,比如萊布尼茨、笛卡爾、高斯等,時空觀念的哲學思想直接導致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與其說是愛因斯坦物理學、數學多麼牛,倒不如說他發現了一條新的時空哲學觀,等等。

長期以來,由於文理分科導致了學生知識結構不協調,走向偏激,對個人也好,對整個時代都產生影響。

不可否認,文理分科確實讓學生有更加專注文科或理科上,擁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專業學科上,但高中階段學習是打基礎,與大學專業學習是完全兩個層次,過早的分科,不但專業不“專”,而且還會基礎不牢,導致其他的一些問題。理科生對文科的知識學習不夠,影響了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沒有正確哲學思維指導實踐,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人處事就很容易走向極端,比如近年來,患抑鬱症等心裡疾病的學生越來越多,無法面對人生的挫折或困難而選擇極端方式。在長期的非此即彼理科思維影響下,判斷也容易走向極端,常見於學生評論一件事情上,比如在理科課堂上問學生如何收回臺灣,竟然有90%的人認為武力收回,在此不討論答案的準確性,只有討論思維多樣性,學生的思維僅限武力統一和和平統一的二選一思維裡,就沒有其它思維了,等等,此類非此即彼的現象多著呢。同樣的,文科生對理科知識學習不夠,影響了邏輯判斷等,或過於悲觀或過於樂觀,很容易陷入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邏輯混亂中。

“德”不分文理


無話理科老師還是文科老師在教育新形勢下都應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好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思想發展更加協調全面,不應該有門戶之見,因此而失彼,為培養全面的人而努力。這也是順應了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

最後再強調,“德”不分文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