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詩《草》,為什麼只有前四句?問題出在後四句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一個疑問,小學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古詩《草》,為什麼只有前四句?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公元786年,也就是唐德宗貞元二年,16歲的白居易,在一場科場考試中,寫下了這首應考習作。

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詩《草》,為什麼只有前四句?問題出在後四句

按照唐代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後來也稱為“賦得體”。所以白居易的古詩《草》,其實原名為“賦得古原草送別”。從它的原題中,我們可以得知除了關鍵詞“草”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詞,也就是“送別”。而我們小學語文課本中缺少的後四句,寫的就是送別的內容。

那麼小學語文課本為何刪減了後面送別的內容呢?我想肯定不是放上全詩就怕我們背不下來。至於其刪減的原因,應該是為了讓當時還是小孩子的我們,專注於“草”的精神。畢竟後四句詩中所抒發的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小學生們很難感受到,而且還寫得極其含蓄。

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詩《草》,為什麼只有前四句?問題出在後四句

因此白居易的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時候,為了小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詩的內涵,就這樣刪減掉了後面四句,以及還把題目改成了更為簡潔明瞭的《草》。那麼白居易的這首詩,它的後面四句究竟寫了啥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白居易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詩《草》,為什麼只有前四句?問題出在後四句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四句,也就是我們從小就能背誦的四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它的意思也很簡單,即古原上長滿了茂盛的青草,它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大火無法燒盡它,春風一吹它則又遍地滋生。簡單的從字面意思來看,它就是一曲讚美野草的頌歌。

而從其所具體的頑強生命力來看,它又可以昇華為生命的頌歌。我們說白居易這兩句詩所寫的道理,其實每個人都懂,但是能夠像白居易一樣,在年僅16歲的時候,就能將其寫入詩中,且語言樸實有力,對仗天然工整,一字一句皆水到渠成就很難得了。所以白居易這首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

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詩《草》,為什麼只有前四句?問題出在後四句

據張固《幽閒鼓吹》記載,白居易在京城謁名士顧況時,準備投獻的詩文中便有這首詩。但顧況一開始沒有在意白居易,反而取笑他的名字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即長安的米價很貴,想要在長安混不容易呀。而當顧況讀到“野火燒不盡”二句時,不禁大為嗟賞,說:“道得個語,居亦易矣”。也就是有這樣的才華,在長安就很容易了。後來更是幫白居易到處宣傳此詩。

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詩《草》,為什麼只有前四句?問題出在後四句

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後四句,也就是小學語文課本中缺少的那四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它的意思是說,古原上的青草香佔滿了古道,陽光下的翠綠草色連著遠處的荒城。我在這裡又送友人遠去,這萋萋芳草都是離別之情啊。“遠芳侵古道”二句,是繼前面四句所寫的野草頑強生命力後,對野草的清香著重進行了描寫,同時也有一種春草蔓延擴展之勢。

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詩《草》,為什麼只有前四句?問題出在後四句

至於“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它其實化自《楚辭》中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原詩中的意思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遠遊未歸的人。而白居易這裡則是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加了送別友人時的愁情,彷彿古原上的每一片草都包含了詩人的別情。可見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結尾啊,但也正是它的意味深長,所以小孩子就很難理解了。

綜觀白居易的這首詩,主要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而隨著我們人生閱歷的增加,相信大家如今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無論是對於詩中的“草”的精神,還是白居易送別友人時的別情,都有了更為深刻的屬於自己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