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這輩子一共人有三次長大,你認為是哪三次呢?

咕嘟蜜蜂


我一輩子的三次長大

我是生活領域創作者,覺得這個問題也與人的生與活有關係,也來回答

14歲轉學,是我第一次長大

1958年8月未本來上初中二年級了,上午到一中報到,中午我就聽說,鶴崗南山礦成立技術中學,又學技術又學文化,關鍵還給十塊錢。這十塊錢吸引了我,有了十塊錢在姑家吃住就不是"白吃白住了”。吃過午飯,我持高小畢業證,沒和任何人商量,(父親也來鶴崗上班了,不知道,母親和3個妹妹仍在農村,我哥哥已在鶴崗上班4年了),自已作主在

1957年過春節,按慣例我隨父親坐火車到鶴崗給姑姑拜年。2月未父親對我說,轉學你到鶴崗上學,住在你姑姑家。我聽了高興極了,我本來在鶴崗生的,來農村8一9年了,我在萬慶已唸完6年上學期了,轉學就意味我跳出了農門,又回城市,我又是城市人了。3月1號我到鶴崗市南山小學6年2班讀書。住在姑姑家,姑姑待我象母親一樣,我大表哥已有5個孩子了,7口人住在小屋,不幾天老街基給房搬走了。還有2個表哥1個表弟和姑姑住在一起。把我安排到另棟單獨住一小單間(是給三表哥結婚留著的,三表哥在瀋陽選送上大學),裡邊大屋表姐二人住。

我住在姑姑家,雖沒寄人籬下的感覺。但我14歲知道必竟不是自己家,不能象在父母跟前"耍個嬌""懶一下",一下子長大了,不是小孩子了。除了上學,活要搶著幹,清早一起和表哥抬豬食到半里多地處餵豬,喂完再去上學。放學後到菜地鏟地,背壠,晚上主動用水刷裡外屋廚房地板。可以說,在家裡沒幹過這些活,我爹孃用不著我幹。

15歲參加工作是我第二次長大

1958年8月31號上午到鶴崗市一中初二報到。中午聽說南山礦成立技術中學,既學技術,又學初中文化,關鍵給十塊錢。這十塊錢改變了我的命運,不然我繼續念下去。63年一定會考上大學,以後不也獲高級職稱,在企業退休多漲一千幾百元嘛。就是這十塊線,交姑姑,就不是在她家"白吃白住"了。中午吃過飯,我持高小畢業證,沒和任何人商量,自已作主,在技術中學報了名,分到鉗工班。不多時間,全市動員參加興安臺挖露天礦,技術中學全都去了,約11月回來,技術中學黃了,人員直接進南山礦機電修配廠當工人。工令從1958年8月31日算起。在"大躍進"的特殊時代,用現在的政策,15歲工作是"童工",用現在人的眼光,15歲還是孩子呢,正是上初中唸書的年代,那能參加工作上班呢。我15歲自己作主參加工作,是不是長大了,象個"小大人了"。

26歲結婚,是我第三次長大

結婚了,不能象單身,"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不用管別人。結婚了,就意味著勇於擔當,對家庭負責。首先對妻子負責。結婚不是兒戲,對妻子不在乎,那是對妻子的不負責任。有了兒女,又要對兒女負責。不過七十年代,3個孩子好答待,只要不餓著不凍著就行了。我一心為工作,全是老伴為孩子操心。孩子們的學習我沒乍過問,學習都不怎麼一樣,初中畢業就不念了。這也是當父親的失責的一個方面。還應負起對父母盡孝的責任。父親患鼻息肉手術,我請假到鶴崗護理,發現是鼻菸癌,父親來我市醫學院確診,我陪著。父親上南京治病,我出一千元(我的復員費)。75年1月父親被癌症奪去了生命。小妹結婚後又回家和老孃一起住,我娘81歲前挺硬實,我有時間坐火車帶老伴丶孩子回家看看。97年夏娘病危,我和兄妹,侄等日夜守護在身旁,後來老孃奇蹟般醒過來了。83歲病故前痴呆了,成天昏睡,苦了小妹妹,是她和二個妹妹哥哥盡孝。我沒在跟前伺候,做的不夠。


用戶6096一帆風順


被親生父母拋棄,被男人騙,被女人騙。其實很連貫,那個女人騙我的時候,我被男人騙了,處於低谷期,同時被父母拋棄過,所以很缺愛,那個女的抓住了弱點接近我,我當時頭腦一熱,就被騙了。


爆炸的毒辣椒


我覺得第一次應該是學業完成後出來工作碰到的,為人處事,社會交集,等等,會使他蛻變長大。不再是每天上下學就可以了,接觸的明顯不同,為人處事也不再那麼單純,身邊的人也都不再像同學般友善。

第二次應該是結婚,生孩子以後身份的轉變,初為人父母的心裡變化。身上的責任明顯加重,不單是為人丈夫了,而且已經為人父母了,需要考慮的更多,關心的更多,是一家之主,是家裡的頂樑柱。

第三次晉升為爺爺奶奶之後,什麼事情都寬容了許多,想法也會隨之而改變,處處以孫子為重,哪怕犯了一些錯誤,也會處處袒護,變得幼稚,嘮叨。跟孫子玩的特別好,像回到從前,童心未泯的狀況,唯一不同的就是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

每個人都不一樣吧!以上是個人見解。






鄉村木子


第一次成長

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剛步入社會參加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們,會經常抱怨,會經常不解:

為什麼以前那麼嚮往畢業後獨立的生活,也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美好,現在卻發現外面的世界好殘酷?

為什麼自己看到的世界和想象中的大相徑庭?

為什麼自己始終處於這個殘酷世界的邊緣?

剛畢業的他們每個月賺著微薄的工資,交了房租,便所剩無幾。從此,他們發現,以前年少輕狂時想過的夢想真的只能是夢想,然後便沒有了然後。

追溯過去,無論出生的家庭環境是否優越,但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餓了就有奶吃,冷了就有衣蓋,髒了會有人換洗,鬧了就會有人哄。世界就好像是為我們而生的,我們是其中的王。

那個時候,好像這個世界一切都依我們的情緒和感受來運轉,我們把自己當成是世界的中心,我們便是絕對的主角。

但是慢慢發現:

同學聚會,你不去了,他們依然玩得開心。

工作生病,你不去了,他們依然有條不紊。

活動比賽,你不去了,他們依然拿了第一。

突然發現,你好像沒那麼重要,這個世界是否有你都正常運轉,你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員。而缺了你,什麼似乎都沒有改變,什麼似乎都是正常無比的運轉。

在芸芸眾生,大千世界,我們只是其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只是類似於滄海中的一粟,星空中的一點,渺小似乎都不足以概括你的普通,無論我們是否存在,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有絲毫變化。

第二次成長

是發現有的事,無論怎麼努力,依然無法改變結局,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

有一次我和一個高中老友一起吃飯聊天,多年未見,他留學歸來在大部分人的眼中他似乎是一個讓人羨慕的海歸,然而一紙文憑卻耗費了他大部分的芳華,在外求學的他用了將近別人兩倍的歲月才得到那滿頁寫著英文的文憑。

每天看著自己逝去的青春,他心急如焚,但怎麼努力都似乎無能為力,心中暗戀已久的女孩,也隨時時間匆匆而錯過,最後兩個人在不同的城市,他還會偶爾關注她的信息等到的是她已經結婚生子。

很多時候,人就是這樣,拼命努力,希望可以得償所願,但是到頭來,發現有些事情,不是說努力就可以改變的。也發現,無論怎麼努力,很多事情似乎並沒有什麼是你經過“所謂的努力”就能夠改變的。

命運弄人,你決定不了愛人的去留,延緩不了父母的衰老,無法拒絕生離死別的到來。很好很好的朋友,走著走著就散了。你指責不公,厭惡黑暗,拼盡全力,卻很難改變分毫。

好像被陷在一個巨大的旋渦中,到處是網,除了按部就班,被洪流挾裹著衝向前方之外,別無他法。

第三次成長

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我們從小獲得的經驗常常告訴我們,當我們戰勝拖延懶惰的自己,我們就能收穫成績的進步;當我們戰勝懦弱自卑的自己,我們就能長出豐滿的羽翼;當我們戰勝自負傲慢的自己,我們就能擁有謙虛的胸懷……彷彿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於是乎,和自己較勁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時時刻刻想著如何與自己為敵。那麼,我們與自己的“鬥爭”一直會帶來成功和快樂嗎?

當別人弄潮商海而“我”在立足平凡,當別人在精心打扮而“我”素面朝天,當別人娛樂消遣而“我”在埋頭苦讀,當別人在環遊世界而“我”在原地守望……“我”會不淡定,會蠢蠢欲動,拼盡全力把自己改造成別人期望的樣子,強迫自己做不喜歡做的事,用別人的方式讓自己活下來。如同瑪麗一樣,經歷過一頓橫衝直撞的熱鬧或成功之後,看著鏡子裡滿臉倦容、茫然若失的“我”,這個人還是我嗎?如果當熱鬧和成功忽然轉身而去,我們如何才能面對空虛無助的自己?

不要害怕做“平凡的瑪麗”或“怪人馬克思”,即使“貧窮、低微、不美、緲小”,那是真實的我們,腳踏實地,有血有肉。沒必要用所謂的“成功”來綁架自己,因為我們努力學習,認真工作為的是做最好的“自己”,不是做差強人意的“別人”。不是所有人都要腰纏萬貫,不是所有人都要無所不能,不是所有人都要名垂千古……不糾結於和“我”無關的繁華絢麗,只為“我”最在乎的人和事不斷努力,捍衛“我”最應該堅持的信念。這樣的“我”即使和這個世界的熱鬧和成功不太搭邊也值得我們熱愛和珍惜。因為他們真正的留下過腳印、溫度和力量,不是滿天煙火、一地雞毛。

正如一首歌曲吟唱的那樣,“不要和平凡的自己為敵,也不要變得不像自己……與自己所處的現在促膝長談,寫生命中所剩不多的情感……用溫熱的手臂擁抱自己。”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平凡,請不必驚慌著急,請悅納這個充滿缺點的自己,踏踏實實地做手中的事,愛身邊的人,走自己的路。我們永遠是亭亭而立的生命,頂天立地的良心,無憂無懼的心靈。

人生有三次成長:

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

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尼可爾斯中國


第一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大概是進入小群體的時候,你會發現在群體之中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想法,有不一樣的決定。而這些不一樣的想法會讓你明白這個不是你一個人就可以決定的。群體的多樣性,矛盾性,社會的複雜性這些都告訴你你不是那個唯一中心。這個或許就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唯一性,也發現與他人的合作性,交往性,發現越早其實對於自己來說是越好的。第二次成長大概就是競爭性開始出現的時候,可能高中,也可能大學,更有可能是一些突發情況,例如自然災害,生理疾病等等,更有可能是出去社會之後,你會發現有些東西不是努力就可以獲得,比如權利,廣闊的人際關係,在這次成長中,它告訴的是我們不能決定情況的大聲,只能盡力改變與修繕,即使結果不如人意,但勝在奮鬥過。這是一種精神,即使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甚至很糟糕,你想到的不會是放棄而是繼續,這對我們來說個人認為是很必要的,畢竟沒有信念是很難進行下去的。第三的成長我覺得是建立在第二次的成長的,畢竟人生很長,不是沒件事都順遂,如果沒有這種成長,遇到一些應該奮鬥(當然得自己判斷,畢竟每個人所注重的是不同的)的事情卻不為之奮鬥,那麼到頭來後悔的肯定是自己。這三次其實是層層遞進的,也是一個人三觀的慢慢形成,必要而特別!


欲魔絕愛


第一次長大是、離開爹孃獨自玩耍 去上學、工作。第二次長大是:離開爹孃 結婚自己獨自去一個陌生的家庭,為人妻 為人母。第三次長大就是、婚後為人妻 為人母、過得不幸福 自己要獨自面對所有的一切一切問題,自己獨自默默的承受痛苦,然後熬過去,所有的一切都熬過去了,自己的人生也快過了一半,最後什麼都懂得了 看開了,也就釋懷了 放下了,所有的一切都無所謂了🙂這就是我人生的三次成長!!!



可惜沒如果52728


這個問題挺有趣,各有各的看法,肯定無固定答案。談下個人看法。

第一次長大,校園畢業,進入社會,你需要獨自面對各種人,各種事情,這個時候你會知道父母告訴你的都對的,知道世間冷暖。

第二次長大,失去陪你一起吃苦的那個她。學生時代的愛情是最純真的,最沒有物質的。但是,經過了學生時期,很多人都會變的,不是說女生會變物質,而是,男生相對成熟晚於女生,這個原因造成很多男生在該奮鬥的時候沒有奮鬥,讓女生失望而去,最終,永遠失去了那個她,只有失去了,你才會成長。

第三次長大,結婚生子。只有你結婚了,有孩子了,你才知道你身上的重擔,才知道家裡脊樑的重要性。


追求在奔跑的路上


第一次是你離開家求學的時候,你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要學會自己獨立照顧自己,這就是你長大了,第二次是你結婚的時候,只要有新的家庭要成為這個家庭的頂樑柱,要成為爸爸或者媽媽,要過上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你必須要成長,才能擔負起家庭責任,第三次是你的父母離開你的時候,那時候你終於知道生命是多麼短暫和無常,你也終於知道你是該堅強起來,因為你還有愛人,還有孩子,是第三次成長


阿涼掌櫃


第一次,被親人拋棄,同事踩打,身患重病之後,開始建立獨立人格體系。

第二次,找到自我,價值感,尊嚴,找到了自信。

第三次,走出自我,與周圍這個大生命體建立良好互助關係,使自己既能獲取力量,成就自我,又能在其中發光發熱。


鶴壁你早


我是被渣男騙財騙色、更為與渣男爭孩子的撫養權花費了大半身家⋯⋯最後及及奮鬥地努力工作、為孩子爭取一個安穩的學習生活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