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擊敗天平天國之後如果順勢揮師北上,有可能推翻清王朝嗎?

萊茵之纓


公元1864年8月,如火如荼席捲長江以南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隨著天京城破,幼天王被擒終告崩潰。巧合的是,剿滅這支由廣西讀書人洪秀全創建的農民武裝的,是另一支來自湖南農民組成的武裝,他們的統帥名叫曾國藩,也是讀書人出身。不同的是,雖同為書生,洪屢試不第,四十幾歲仍是白丁一枚。曾青年得志,平步青雲,十年七遷,被後世遵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

曾國藩其人,求學刻苦精進,為官清廉忠君,治家勤儉節約,待人外圓內方,更兼識人之明,馭人有術,每每令今人亦不勝欽服。他既是飽學鴻儒,又是道學典範。作為同鄉,我們湖南人引以為榮,作為讀書人,天下人援以為範。

曾經,長毛作亂,江山可危,西太后許諾“克復金陵者,封王”。那時曾氏兄弟應該是心動的,豈料太后一介女流,事後反悔,以自來異姓封王下場不好,出於愛護功臣的目的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可見,“滿漢之分,非我族類”等等成見在老佛爺心中從未放下。但是曾國藩卻出奇恭順地領旨謝恩了,畢竟這在當時已是漢人能得到的最高爵位了。可他弟弟“九帥”曾國荃不這麼想,很為兄長鳴不平,加之剛剛親率大軍建下不世之功,頭腦正熱,投書一封致兄長,只有八個字:“鼎之輕重,似可問焉”。後者閱後如遭雷擊,旋即回信痛斥了這個自幼莽撞的弟弟。其實,在此之前,已有幾個人或明或暗地向他提出了這個設想,有密友,有同僚,有部將,都被他噤聲了。但這代表熟讀經史的他就沒有這方面的想法嗎?答曰,未必。

金陵克復甫定,統帥數萬湖湘子弟組成的虎狼之師,戈矛血腥猶濃;身為兩江總督兼管浙江,手扼朝廷賦稅財源咽喉;更有經年栽培舉薦忠心耿耿的各級湘軍系文官武將何止千百;腐朽的滿清王朝為平長毛之亂國庫早已掏空見底;旗營綠營糜爛不堪,根本無力與戰;唯摯友左宗棠的楚軍與學生李鴻章的淮軍稍可爭鋒,但他們規模與戰力,財力均處劣式。

於今天看來,假如曾國藩祭出驅除韃虜,恢復漢室的道德大旗,登高一呼,先據長江天險劃江而治,控制兩湖兩廣糧倉之地後進而北上,那麼定鼎中原應是指日可待的結局。然而,國人應當感謝曾文正公,在歷史的重要關頭,他以大義為先,放棄個人榮辱得失,既維護了中華版圖的完整,更使生靈免受又一次刀兵之災,盡顯菩薩心腸。“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我想,這應是他對自己跌宕崢嶸的一生最真實的境界表達。


不得不戒


從技術和實力上來講是完全可能的。因為當時的全國精銳都在曾國藩的手中,清廷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蒙古的騎兵,但是也難以自保。真正制止曾國藩造反的就是他長期奉行的綱常倫理與名教信仰。起兵造反是曾國藩的心目中永遠不會出現的選項。所以說,這種可能性只是理論上的存在。

當時的曾國藩手中掌握了30-50萬的軍力,一手把控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相當於原本的兩江總督兼理浙江事。同時,他還是三湘士林中的領袖,全國範圍內十餘個督撫中有大半與他關係緊密,如果他能夠振臂一呼,那麼兵馬錢糧,軍械輜重都一應俱全。而且,太平天國的聖庫私藏很有可能也在曾氏兄弟手中,有這樣的財力聚斂人心也是非常容易的。當時的李秀成已經投降,並且主動要求去說降南方的堵王黃文金等人,讓他們與曾國藩合兵一處反叛清朝。這個計劃如果成行,那麼清朝可能連一年也難以堅持就會覆滅。

然而,曾國藩也並非完全沒有後顧之憂。他的弟弟曾國荃英勇兇悍,深得軍心,雖然威望不如他但是行軍佈陣也有一定的本事。而且為人貪財狠毒,在勸進的過程中最為積極。曾國藩可能也是不希望重現一次燭影斧聲,讓曾國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才斷然拒絕了造反的提議。


經典守望者


曾國藩的湘軍是清軍的主力部隊,由於他採用的是兵歸將有的私兵制度,使得湘軍的戰鬥力有了明顯的提升。湘軍在訓練上比八旗軍和綠營兵都強化的不少,最終使得湘軍可以打敗太平軍成為清中後期最重要的軍隊。

曾國藩若反叛可獨霸江南

太平天國被湘軍消滅後,湘軍的總兵力接近30萬人,但李鴻章的淮軍有8萬人加上不服從曾國藩的左宗棠老湘營6萬人,其實在曾國藩手中的湘軍也就15萬人。湘軍當時的戰鬥力和裝備在國內都是最頂尖的,假如曾國藩反叛獨佔江南還是很容易的,此時的八旗軍在南方實力有限,是無力抵擋湘軍的。

李鴻章的淮軍也出自湘軍,假如曾國藩反叛李鴻章很有可能會處於觀望態度的,畢竟李鴻章師出曾國藩,論實力當時的淮軍相比湘軍還差的遠,僅憑在江南的左宗棠部是沒有能力阻止曾國藩佔領南方的。

曾國藩北伐能消滅清朝嗎?

依照湘軍的實力和曾國藩的指揮能力打敗清朝也不是難事,從謀略來看曾國藩的能力是清朝無人比擬的,因此完成北伐大業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清朝在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洗禮後已經是精疲力盡再和實力派湘軍作戰,取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曾國藩深受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的薰陶,作為一個儒生他是不會反叛的。當曾國荃多次提醒他獨霸江南時都被他婉言拒絕了。從他的內心看對於反叛是厭惡的,多年的戰爭已經讓江南民不聊生,為天下蒼生計停止戰爭是明智之舉。

歷史證明他是一位忠臣

對於飽受戰亂之苦的江南百姓而言結束戰爭安居樂業休養生息才是王道,連年的戰爭已經讓江南的經濟不堪重負。外國列強對中國也是虎視眈眈,戰亂是他們希望的結果這樣他們可以進一步瓜分中國,而作為有戰略思想的曾國藩是絕對不允許列強去瓜分中國的。

因此曾國藩不但沒有反叛還主動削弱了湘軍的實力,安心的做一名對清朝沒有威脅的權臣,他忠君愛國的行動也得到了後人的認可,而他的曾氏家書也成為後代們學習的治家經典。


秋雨魯北說歷史


曾國藩造反成功的幾率極低。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後,清政府雖然派兵鎮壓,不過此時的八旗和綠營已經糜爛不堪,屢戰屢敗。而更糟糕的是清政府國庫也已經見底,到太平軍攻下武昌的時候,戶部存銀大概還有100多萬兩,而當年平白蓮教前後花了差不多1個億。咸豐無奈之下,只能下令各地督撫、士紳自己籌集軍餉,招募練勇和太平軍作戰。

而在這些練勇中,曾國藩組建的湘軍無論是規模還是戰鬥力都是首屈一指,鼎盛時廣義上的湘軍號稱有40萬之眾。湘軍規模之大讓清廷對曾國藩也是頗有猜忌,曾國藩對此心中也有數,於是在鎮壓了太平軍以後就大肆裁撤湘軍。

曾國藩選擇裁撤湘軍自保,而不是藉著手中兵權造反,主要原因是他還是一個傳統文人,有忠君的思想。不過從他當時面對的情況來說,造反也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他對湘軍的控制力其實很弱。

曾國藩組建湘軍時,是利用師生、親友、同鄉、故舊等關係拉攏了一批人,然後讓這些人自己去招募部隊。士兵們只服從自己的直屬營官,營官則服從於主將,主將服從於曾國藩,形成了獨特的“兵為將有”格局。

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對部隊的掌控力其實非常鬆散。一旦某個主將拒絕服從他的命令,他根本無權指揮那個主將所屬的部隊。而曾國藩和手下各主將的關係又只是單純的私交和利益組合,並不可靠。

實際上後來在湘軍的基礎上,還產生了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多個獨立的派系。扣除這些分裂出去的山頭,曾國藩的湘軍不過10來萬,實力有限。而且在擊敗了太平軍以後,湘軍的各級將領大多有功名在身,打下天京以後又掠奪了大量的財富,此時正想著回去享受榮華富貴,有多少願意跟著曾國藩造反是個大問題。

而且此時僧格林沁還健在,在他手下還有蒙古馬隊和部分還有戰鬥力的八旗、綠營部隊。加上清政府還有一定的權威,可以拼湊出一支至少在數量上比較可觀的軍隊。曾國藩並沒有把握獲勝。

所以曾國藩在消滅太平軍以後真起兵造反,失敗的可能性極大。


不沉的經遠


補充其餘老師的遺漏之處,僅從軍事角度考量,曾國藩就難以推翻清王朝。

曾國藩的湘軍以劣勢兵力,在與太平天國的較量中取勝,在於太平天國的內部分裂,也在於湘軍的指揮有度。

百萬眾的太平軍四散自行攻略,而曾國藩指揮的湘軍則是步步為營向前推進,所以並不能證明,湘軍的戰鬥力在當時無敵。



湘軍長時間與太平軍的戰鬥,強化了水師,也強化了陣地戰的能力,步兵雖然依舊是主力部隊裝備火槍,但還是以冷兵器為主。

想推翻清王朝,湘軍的水師難以發揮作用,只要揮兵北上,運河必然被堵死,而內湖船隻想要到海上航行難度可想而知,還要在上海與山東遭到阻擊。

而湘軍的步兵面對蒙古的騎兵,處於天然的劣勢,如果湘軍快速推進,會被騎兵追擊消耗,但如果以陣地戰穩步推進,又會消耗過多的糧草。

中原運輸困難,而只要叛亂,各地督府將不再會支援湘軍,若劫掠民財只會激起更大的牴觸,使軍事行動即便勝利也難以建立統治。


多臻貴


國藩擊敗太平天國之後如果揮師北上,有可能推翻清朝嗎?

曾國藩,作為清末四大中興之臣之一,在其屬下湘軍攻克金陵後,既是建立不朽之功,也是走向沒落之時!

為什麼這樣說呢?

A,湘軍的歷史使命已完成了!

B,朝廷也不會容許湘軍如此坐大到擁兵自重!

既然題主問:曾國藩擊敗太平天國之後如果揮師北上,想推翻清朝很難!確切的說根本不可能!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湘軍在攻下金陵時,湘軍的周圍,是朝廷糸好的口袋!

其實,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在拼命圍攻金陵時,朝廷一直沒有放鬆對他的提防!

本來,圍攻金陵長達數月,無論是太平軍,還是湘軍,都是經過這一仗,太平軍徹底的消亡,湘軍也損失不少!這個時候湘軍繼續作戰,尤其是揮師北上進攻朝廷,那麼慈禧太后一聲令下,周圍早已準備好的口袋一系,湘軍就會成為甕中之鱉!

請看:

官文和他的兵馬在湘軍的左側!

沈葆禎和他的兵馬在湘軍的右側。

僧格林僧和他的八旗子弟在湘軍的前面!

李鴻章的準軍在湘軍的後面!

還有左宗棠,還有駱秉章……

你說,只要朝廷下令,四周合圍之勢,湘軍就成了餃子!



二,湘軍不具備推翻朝廷的條件!

雖然,湘軍在清朝末期最大的功勞就是消滅了太平天國的勢力,其實在曾國藩身邊的一眾文武之臣少之又少!

先看文職方面!

除了曾國藩本人,其他能力強的風毛麟角!後來的趙烈文還行!

再看武職方面!

雪帥彭玉粼擅長水戰,曾國薈呢?只是個狠角色,鮑超驍勇還可以!蕭孚伵也是一般般……

如果這一眾臣,面對左宗棠,僧格林僧,駱秉章,沈葆禎,李鴻章……會有好結果?



由此可見:湘軍攻下金陵後,還是不具備跟朝廷抗衡的能力和條件!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很重要!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回答勝負三七分!

勝算是有的,但不多隻有三分!

三分優勢在於,當時清朝政府所掌握的軍隊主要是早已腐爛不堪的八旗子弟。這些八旗兵們整天抽菸片,吃喝玩樂,早已經失去了剛入關時的戰鬥力。而曾國藩的湘勇團練則可以算是當時中國數一數二的軍隊,也是少數的能和太平軍作戰的部隊。這三分優勢則是他手裡掌握的軍隊所帶來的!

剩下的七分則全是劣勢!

劣勢其一

曾國藩兵雖多,將雖廣。但有一點很致命,那就是他們未必都是曾國藩的心腹,曾國藩如果要造反的話,他的手下可未必願意跟著他。他的手下中有不少是對清朝可謂是死忠黨,如左宗棠,李鴻章之流。更別說軍隊裡充斥的大量滿族軍官,他們就是清朝安在曾眼皮子底下的眼線,更不可能跟著他造反!

劣勢其二

清朝氣數未盡,還沒有到崩潰的時候!歷來的王朝更迭無不是前一個王朝氣數已盡,喪盡了民心,然後下一個王朝乘勢而起,取而代之!反觀當時滿清政府,清政府雖如落日一樣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但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時大部分的百姓還是認可清朝是國家的統治者,沒有民心所向,曾造反也就像太平天國一樣,只是個反賊罷了,沒有大義在!

劣勢其三

後援不足!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的是什麼?無非是錢糧罷了。曾國藩之所以能夠組建大量團練,靠的是湖廣地區源源不斷的錢糧供應,靠的是一路地主鄉紳的捐贈!而一旦他想要推翻清朝,那麼頃刻間,他對付太平軍最大的依仗後勤供應就會瞬間崩潰,湖廣當地官府不可能在供給他一兵一糧,而他造反者的身份也註定他不能以大義的身份向鄉紳們徵集錢糧,當時的統治階級地主鄉紳們也不會再給予他任何支援!

劣勢其四

曾國藩性格使然!曾國藩說到底是一個文人,是儒生!他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四書五經,忠君愛國!他的性格也因此而被造就,他的定位就是臣,他沒有稱王的能力,沒有當帝所應有的一種霸氣!他無法以一個君王的身份來發號施令,他的那套為人處世之法在為臣時可以屢試不爽,但如若用在為君的身份上,那可就要大錯特錯了!為臣子的,講究的是一箇中庸之道,是如何逢迎上級,並且做到不得罪下級,做到面面俱到,人人稱讚的境界!而為君之道講的卻是王霸之道,首先為君的沒有上級,也就不需太顧慮他人感受。同時對臣子,也不能太過安撫,只有做到恩威並施才是一個真正的帝王,只是讓臣子們都稱讚卻不畏懼,那麼這個皇帝是治理不好國家的!很顯然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道只適合為臣,卻不適合為君!

綜述所說,曾國藩如果順勢北上的話,不能說他沒有絲毫的優勢,但只能說很小,頂天了,三七分,這還是很高的估計了!

在曾國藩傳中也曾提到,曾國藩在其弟曾國荃的慫恿下,心底也曾出現稱帝的念頭,但很快就被他否決了,因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稱帝如果成功了,看似風光無限,但一旦身敗,就是身敗名裂,家破人亡!他還不敢冒這麼大的風險,況且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當一名名流青史的名臣,他現在已經做到了,沒必要再去冒險幹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了,所以他很快就否決了稱帝的念頭,並且在此之後,很明智的交出了自己的兵權來保全自己,而事實也證明曾國藩確實成為了一位名留青史的名臣,也被後世之人譽為“古今第一完人”!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大家有有什麼高見可以在下方評論留言,期待與大家共同交流學習!!


觀古鑑今說歷史


沒有可能。

1、曾國藩本人的思想。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薰陶,作為一名大儒,作為一名理學家,他曾經在自己的著述中,表示要“剖心肝以奉至尊”(曾國藩《雜著》卷四)。他從骨子裡不願造反,不願做“亂臣賊子”。

2、天下思定,國內基本政治局勢日趨平穩。金陵攻陷後,尚雖然太平餘部活動,捻軍活躍,但是局勢可控。而且《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簽訂後,列強支持清政府。當時,無論是官僚地主士大夫階層,還是普通民眾都希望停止戰亂,發展生產,安定生活。

3、湘軍兵力不足,暮氣沉沉。攻克金陵後,功成名就,名利雙收,更難期望保持戰鬥力,將士也希望裁撤。

4、滿清貴族對漢族官僚集團的警惕,以及漢族官僚集團內部的傾軋。受專制思想禁錮,很少有人支持造反或者起義,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未知可否,而且北方還有僧格林沁的重騎兵集團以及其它戰鬥力相對較強的部隊予以制約。


山東大蔥就是軸


1.時機問題.湘軍鼎盛時期十幾萬人,但是一朝攻破天京,那些彪悍的湘勇就成了大肆擄掠,等待早日衣錦還鄉的匹夫了.當年姜維鼓動鍾會造反,司馬昭不以為然,因為他知道那些士兵人心思歸不會為主將賣命.

2.湘軍內部不統一,李鴻章淮軍勢力早在太平天國未滅之前就獨樹一幟了,左宗棠自立楚軍,這兩大巨頭肯定不會對曾國藩死心塌地.瓜田李下,為了洗脫嫌疑,一旦曾國藩造反,打得最積極的恐怕就是這些羽翼以豐的門生.

3.曾國藩嫡系勢力沒有人才.湘軍最有才幹的幾個已經自立門戶,其他的嫡系分子如曾國荃,鮑超等要麼實力有限,要麼是一介匹夫,根本不是開國元勳的料.

4.當時是個爛攤子外因就很簡單了,造反即使成功,還要面對清軍殘餘勢力,各地民間武裝,以及湘軍內部的分裂,更關鍵的是外國的侵略威脅.曾國藩打天平天國比較狠,對付外國人他根本獨木難支。

5.清政府早有防範:早在咸豐四年,曾國藩攻佔武昌,皇帝很高興,準備封賞,不過有大臣密奏說曾國藩一介閒官居然能招募數萬兵眾,不是朝廷之福.這就動了滿清害怕漢人的心病,從這時起,已經開始防範曾國藩勢力。天京陷落,清政府不允許曾國荃八百里紅旗報捷,繼而賴掉咸豐帝"取江寧者封王"的許諾,只給了一等候的爵位,同時追究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脫的責任.並且在天京周圍佈下滿蒙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

6.曾國藩個人問題,曾國藩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寧可"求闕\

淡煙流水16


1.個人問題.曾國藩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寧可"求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