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電,晚上都在幹什麼?

無心插柳53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也只是猜測,所以根據一些史料和詩詞給大家推測一下古人的“夜生活”是怎樣的,希望能從中窺探出一些古人生活的痕跡。


首先我認為,古人應該比我們現代人睡得早,有句古話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家裡,我想應該是十分捨不得用燈或者用蠟燭的,畢竟在經濟上負擔不起,這個可以結合“鑿壁借光”的故事來理解。


再一個就是,古代的時候有一種制度叫宵禁,是指由政府、軍隊機關對平民頒佈禁止平民於特定時間外出的命令。


唐朝的《宮衛令》規定:每天晚上衙門的漏刻“晝刻”已盡,就擂響六百下“閉門鼓”;每天早上五更三點後,就擂響四百下“開門鼓”。凡是在“閉門鼓”後、“開門鼓”前在城裡大街上無故行走的,就觸犯“犯夜”罪名,要笞打(鞭打)二十下。

如果是為官府送信之類的公事,或是為了婚喪吉凶以及疾病買藥請醫的私事,才可以得到街道巡邏者的同意後行走,但不得出城。


明清的法律把這一條改為“夜禁”,規定更加明確,一更三點敲響暮鼓,禁止出行;五更三點敲響晨鐘後才開禁通行;在二、三、四更在街上行走的,笞打四十下(京城五十下);在一更夜禁後、五更開禁前不久犯夜的,笞打三十下(京城四十下);疾病、生育、死喪可以通行。


出行受到了限制,大家也只好早早入睡了,而且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皇帝有一個上早朝的習慣,這個早朝究竟有多早呢?

據大明會典記載:

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

凌晨3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

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

凌晨5點左右鐘聲響起時,宮門開啟,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


想想每天如此早的起來工作,晚上不早一點睡,第二天也是有點扛不住呀。


那轉念一想,古人除了早睡之外,就沒點什麼“夜生活”了嗎?可還真不是,古人的夜生活可是過得十分滋潤,比如元宵燈會。


據《資治通鑑》記載,燈會起源於隋煬帝時期,到了唐朝更為興盛。據《大唐新語》和《兩京新記》記載,唐代每年燈節這天晚上,洛陽城皇城前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是人山人海。

唐代詩人元稹的燈節詩篇,則是當時燈節盛狀的寫照,其詩云:“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裡,玄宗潛伴太真遊。”可見東京洛陽燈節真的稱得上是“燈火通明”了。


還有一位詩人也寫過元宵節,他就是晚唐的李商隱,當他聽說京都長安舉辦盛大的燈節,自己不能前去觀賞時,甚感遺憾,於是就寫下《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馬隘通衢。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這裡的上元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元宵節。


不僅如此,古時的元宵節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情人節,就是歐陽修詩中的寫照:“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也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好時機。


也正是應了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眾裡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代人很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十分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很豐富;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這樣算起來,古代的元宵節“放假時間”比我們現在長多了,不禁有點羨慕他們了。


除了這樣大型的“夜間活動”,古人也喜歡在夜晚開一些私人派對,比如我們的大唐第一偶像——李白先生。


李白有一首詩叫《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說的就是他和自家幾位兄弟們一起喝酒開派對的事情,就著園子裡的好風景,大家喝點小酒,寫幾首詩,然後把所有的詩排個名次。


其中出現了一句詩:“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這句話是有出處的,《古詩十九首》其十五中寫道:“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曹丕《與吳質書》中說道:“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可見,夜間嗨皮,自古以來就有。

古人雖說生活在一個沒有電的時代,但他們也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趣,將生活過得豐富多姿、令人羨慕,哪怕是如今的我們也想去復原古時那種燈火通明的燈會場景,期盼能找到屬於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情感共鳴。


不管我們身處哪一個時代,我想我們中國人身上流淌出來的那種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都不會因時光的變遷而改變分毫!



林憶南


我認為古代時期雖然沒有電,但他們會用火啊。他們會用古代時期的燈,給自己的生活創造便利。再說每個月裡面15天天上有月光,月光也會對人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沒有月光時候也天上滿星星✨。我家在農村,我小時候偶爾會斷電。我還記得我和爸爸在月光下還是能做一些事情。(雖然不想現在一樣方便,但基本能完成想做的事情)我家裡雖然沒電,但晚上我不會覺得太黑,因為滿天都是星星✨特別美。

可能古代時期,人們的睡覺時間可能比現在早,睡眠質量比現在好。所以古代可能比我們來說覺得落後,沒電不方便,但各有各的。我小時候我們家人很早就睡覺的,所以早上很早就起床,一般爸爸喝媽媽都是五點起床,我們小孩子們六點起床。但現在社會六點起床就很早了。(我當時爸爸們每次批評我沒有早起,現在我已經忘記了六點起床是怎樣一個感覺[捂臉][捂臉][捂臉])

總體來說,人類用電歷史比不用電得歷史比起來,用電時間才超過100多年,所以我認為現在電雖然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方便和好處,我對電的作用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我有些時候還是想念小時候沒有電的日子,當時我們小孩子門,一到晚上就開始玩捉迷藏。還有些時候看著天上的星星聯想很多很多事情。以前人門對天上的星星喝月亮都帶著很美好的想法。但說實話我已經好久沒有看過星星了。看星星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呲牙][呲牙](現在人們得星星都在手裡那就是手機)。所以我有些時候狠羨慕古代忍得生活,雖然沒有現在一樣各色各樣的燈,但也有著豐富多彩得生活。文章結構比較亂,希望你們理解[呲牙]

你們夜說說自己的看法吧,歡迎你們[呲牙]


勇敢者的世界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也過過無電燈無自來水的生活。六十年代的無電生活在農村很普遍很普遍,只要夜幕降臨,雞歸狗屬人收工歸家滿屋黑洞洞的抻手不見五指抬頭不見月牙的年代。農民用的是桐油燈,洋油燈,馬燈,風一大一下就吹熄了,全家人哇之一聲齊叫,哇!不要把飯放進鼻孔裡去了,不好弄出來的喲。

老人還講了一個好笑的故事,洋油燈被風吹熄後兩親家你怕我偷吃桌上的肉,她也怕對方偷吃桌上的肉,因為那年代要肉票肉,肉也緊張又沒錢又窮,所以兩親家抽手按住對方的手說,”親家今年的肉賣這個價”。這就是證明六十年代的無電燈無富裕生活的寫照。我們都是從那個艱苦歲月中度過來的人。都六十了,祖國和共產黨帶領全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奮鬥拼搏了幾十年才有今天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好了要感謝黨感謝人民,感謝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的勝利成果!


牛才玉


古代是一個沒有電的世界。那麼,古人們要怎麼過夜生活呢?


古代富貴人家豐富多彩的夜生活。

古代固然沒有電燈,但並不代表所有人一到晚上都沉浸在黑暗之中。

事實上,對於有錢人家夜晚根本不是麻煩事——

可以花錢買蠟燭啊!

事實上,燈火通宵正是富貴的一種象徵。平凡家庭是買不起好蠟燭的,只能用燈火微弱的油燈。但對於有錢人家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

舉個例子:

宋朝的著名宰相寇準就出身富貴家庭。他們家富裕到什麼程度了呢,用史料的話說:

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燃炬燭。

這句話的意思是:寇準家就沒用過油燈這種東西,全都用蠟燭。即便是在廚房,也都是燈火通明。

在這種情況下,有錢人家就能享受到各種夜生活。

例如,徹夜聽取看戲,徹夜聚會宴飲,甚至還會玩各種遊戲。

當然,古代的夜生活還與宵禁制度的廢除有關。宵禁,意思就是禁止在夜間活動。

北宋時期徹底取締了宵禁,當時的夜生活非常繁榮。根據筆記《夢粱錄》的記載:

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

這是杭州城夜晚的情況,各種各樣的買賣火熱開市,直到快天亮了,遊人才回去休息。這時候,早市的人又出來了。

當然,古代的夜生活是非常可貴的,還是跟錢有關係。這點使我對現在的生活更珍惜了。


HuiNanHistory


別古人了,我上初中的時候,國家電路改革,就是那種木頭線杆換水泥杆,不知道是資金問題還是什麼問題,一直停電一年半,從當年夏天到隔年快過年時在有電的。剛開始不習慣,點煤油燈,一到晚上瞎燈摸火的,做啥都不方便,但是一個月後就習慣了。和你們講講沒電的幸福生活吧!夏天,放學後趁著天沒黑就把作業寫完,晚飯後就開始串門找小夥伴玩了,只要是有月亮的晚上,基本都是晚上9點過後回家睡覺,禮拜五,六晚上基本都是半夜回家,抓魚,戴黃鱔,燒火,打泥仗,打花牌,打彈子等等。還有就是農村的“稻場”,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就是一個村都在一起打稻穀的地方,乾淨,平整,面積大,晚上基本一個村的人都帶著草蓆去乘涼,大人們幾家幾家聚在一起都在拉家常,講鬼故事,小孩就玩丟手絹遊戲。最好玩的就是躲貓貓,稻場四周都是各家堆的草堆,高約3米-4米,長10-20米左右,就在這裡面藏貓貓。男孩大點的就會偷偷爬到草堆上,在上面摔跤,講故事,整個夏天和初秋都是美好回憶,到深秋,天氣寒冷了,大人們無聊就自己組建戲團,唱黃梅戲。天天晚上一個村都聚在一起看戲,孩子們就打鬧,玩炮竹。也特別熱鬧,冬天晚上活動就比較少了,吃完就早早就睡覺了,來年一樣瘋玩[捂臉]。


輿論愚論


60年代到70年代初,那時農村照明一般是煤油燈,我小時候上,晚上做作業,還用過用鐵絲串幾個桐籽燃起來作照明。可見那時是很苦的。大人們晚飯後,一般是聚在一塊嘮嘮家長,農活之類。也不是說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


碧水藍天98372


回答這個問題我也記憶如新,60年代未,70年代初,我當地也無電的,煤油以票供應,每人一個月二兩,我很少的時侯坐煤油邊,一邊調大光,一邊寫字,父母跟常說調大火,用多油,到七十年代初,鄉里就有電燈泡,15w的,從晚上六點到十一點就電,其它吋間關電,也無風扇,熱天的時候只靠手搖的葵葉扇扇風,每戶一粒電燈,每月電費五角元,到八十年代才全面有電,無限制使用,各家才有電風扇,黑白電視,童年的生活是艱苦的,艱苦以經過去,美好在未來吧。


阿忠蟹店


我是七零年疏散人口時回的老家,那時冀中一帶有電用的不多,多數都是點油燈。女人們織布紡錢做針線活多數都是在夜裡(白天要下地幹農活),就靠那一盞昏暗的煤油燈。“日落而息"對於母親們那實在是太奢侈了,為了一家老小能有衣穿,有鞋穿,紡線,納鞋底子到半夜那是太平常不過的事了。一盞油燈放在磨棚裡磨面碾米到半夜也是母親們必須要做的。凡是從那時過來的人都知道做為母親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艱難。世上最偉大的人就是母親。

雖然沒有電,學子們照樣會在闇弱的油燈下苦讀。要叫父母過上好日子,父親累彎了的背,母親熬紅了的眼,都是有良心,有孝心的學子們努力學習的最大動力。

“夜讀經史七八部,

油燈常燎髮,每每額上黃”。

(這是我當時寫的一首非常不成熟的小詩中的兩句)


手機用戶6614498158一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還是比較適合額。原因是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在農村晚上也是沒有電的。我感覺和古代普通老百姓相差不會太多

晚上標配是煤油燈,蠟燭還是後期有電後,又經常停電,才用的。

記得那個時候晚上其實也很好玩的,可能感覺比現在有電後,晚上就是看電視,手機,電腦的生活更加有趣。首先當時晚上就是小夥伴兒一起玩的時間,大自然給我們玩的東西太多了。我們可以晚上做遊戲,捉魚,串門等等,每天總有無窮無盡的樂趣。大人們的事感覺也挺多,鄰居之間每天有說不完的話。

古代人,普通老百姓我估計也差不多就這個狀態了。

至於古代那些貴族,文人雅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所以說古代晚上更多的是人和人的交流,不會比我們現代人差的!


痴絕的


老人給孩子們講故事,一個屯有幾個會講的,都聚一起聽,天天聽到半夜,回家都不敢進院子,聽鬼故事,怕黑,站大街喊家裡人出來接,那時老房子,哪家都死過人,真有點怕。很多故事五六十年還記得那,我想古人也是這麼熬過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