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伐齊是不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

光輝十萬


恰恰相反樂毅伐齊是以強擊弱,燕王的繼位是由趙國和秦國扶持起來的。樂毅是趙人首先想到的是趙國的利益,趙國身為四戰之地東有齊國西有秦國南有楚國皆是強國。趙國的戰略基本上就是聯合三晉國力抵抗秦、楚、齊三國並與燕國修好,趙國交好燕國的契機就是燕國內亂趙王扶持質趙的燕國王子為燕王(趙國扶持的燕國王子是秦惠文王的外甥)。秦國初次伐齊時曾慘敗過而秦國為了一統天下也一直想消弱齊國,趙、魏、韓、燕、秦以齊國滅宋為契機發起五國聯軍攻齊。秦軍困住了齊軍主力部隊,樂毅帶領趙、魏、韓、燕四國精兵攻打齊國臨時徵召的民兵才有了樂毅伐齊的輝煌戰果。事實上也證明了在沒有了趙、魏、韓三國的幫助樂毅都攻不下齊國的最後2城,甚至於在秦軍放開齊軍主力後齊軍能迅速收復國土擊敗燕軍。


秦牧5


齊國,戰國時期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可一切都在齊湣王吞併宋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偌大的齊國被燕國樂毅率領的軍隊攻佔了幾乎全部城池,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

想象一下,以北邊苦寒之地的燕國國力能夠以弱勝強,打敗山東列國中最強的齊國嗎?顯然是藉助了外力。

齊國的鄰國在齊國吞併宋國之後,個個恐懼不安。原本國力就凌駕於他們之上,現在又吞併了宋國,國力暴增,不得不怕。痛恨齊國已久的燕昭王抓住列國恐懼齊國的心理,派使者入列國建議合縱伐齊。恐懼齊國的趙、魏、韓都加入了聯軍之中,連遠在西邊的秦國也派軍隊加入伐齊的大軍。五國聯軍由樂毅統領。

面對五國聯軍的攻勢,齊國雖強,可根本招架不住。齊湣王在臨淄心急如焚,可依據齊國的國力,根本抵抗不了五國的聯軍。齊軍的主力在濟水以西一帶被擊潰之後,齊國首都臨淄繼而也被攻下。見齊國的首都被攻下,趙、魏、韓、秦的軍隊都回到了本土,剩下燕國的軍隊繼續對齊國進行攻打。喪失主力的齊國被燕國一舉幾乎攻下所有的城池,只剩下了莒和即墨兩座城池。

總結

樂毅伐齊不是以弱勝強,而是以強勝弱。身居北邊苦寒之地的燕國,靠自己的國力根本撼動不了齊國這座大廈。沒有了四國幫助的燕軍,面對齊國的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幾年都攻不下,還被齊國翻了盤。


永樂解史


樂毅伐齊:不是最經典的以少勝多,而是經典的外交致勝的戰役

前言:在春秋戰國這兩個時代中,齊國一直都是作為霸主的形象出現,春秋時期率先稱霸並且實力第一,雖然在齊桓公之後實力受損,但是卻在後世的經營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但是就這樣一個強國卻被小小一個燕國給佔領了72座城池,還差點被滅國,雖然此次燕國屬於一個以少勝多的狀態,但是其中最關鍵的是外交的作用。

戰爭背景

齊國在齊湣王時期,因為齊湣王仗著自己的強大所以就四處征戰,當時分別打敗了楚國、趙國和魏國,甚至聯合韓、趙、魏這三個國家一同進攻秦國,為了讓自己國家經濟快速發展,還侵佔了經濟最發達的宋國,這時的齊國風光無限,無疑也同時惹怒了其他諸侯國。

燕國跟齊國相鄰,所以這兩個國家之間時常有鬥爭,而齊國強大所以每次都是燕國吃虧,有一次齊國又侵佔燕國十座城池,雖然最後燕王通過謀士將十座城池要回,但是兩國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所以在齊湣王惹怒眾諸侯的時候燕昭王就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馬上聯繫當時的大將樂毅商量如何破敵。

征戰齊國

在燕昭王提出攻打齊國之後樂毅表示同意,但同時也分析出雖然齊國現在惹了眾怒,但是他的基業依舊很強大,所以還是需要聯合其他的國家一塊進攻最好,燕昭王覺得有理,就按照樂毅說的去做,由於齊湣王的不可一世徹底惹怒了眾國,再加上此次由燕國牽頭,所以韓、趙、楚、魏再加上燕國決定一同征討齊國。

濟水之戰

在得到五個國家的同意後樂毅帶著五國聯軍在濟水迎戰齊國軍隊,縱然齊國再怎麼強大,也定然敵不過五國聯軍的攻擊,一時間齊軍連連敗退,最終樂毅決定鋌而走險,直接長驅直入勢要一舉拿下齊國,最終雖然樂毅沒有徹底地滅掉齊國,但是在齊國征戰五年佔據城池七十二座,給齊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蘇秦之功

是不是感覺燕國瓦解齊國實在是太容易了?按照表面來看的話確實是樂毅的功勞,因為畢竟是他親率軍隊去攻打齊國,但是我要說的是,如果沒有蘇秦,那麼縱然燕國有十個樂毅也打不過齊國。

蘇秦在最巔峰的時候是佩戴著六國的相印,讓秦國在十五年的時間內無法出入函谷關,但是在蘇秦早期想要遊說的時候確實處處碰壁,沒有一個人願意看好這個只會動動嘴皮子的讀書人,這時候只有燕國接待了他,並且願意按照蘇秦說的來,這就相當於對蘇秦有知遇之恩,這個可是人才最器重的恩情,所以後來蘇秦就處處幫著燕國對付齊國。

討回十城

上面說的燕國被齊國佔領十座城池,就是讓蘇秦去齊國要回來的,在見到齊王之後就勸解齊王把燕國的土地還回去,不然秦國勢必會攻打齊國,原因是秦國和公主和燕國的太子通婚,名義上兩國之間畢竟是親家,欺負燕國就相當於欺辱秦國,所以為了齊國的將來,不還也要還,最終就是齊王大驚失色,然後速速將佔領的十座城池給還了回去。

五國伐齊

五國伐齊也可以說是蘇秦的功勞,上面所說的是樂毅去聯合其他國家,這確實沒錯,但齊王為什麼要去惹怒眾多諸侯國呢?都是因為蘇秦的勸說。

這件事最明顯的就是齊國攻佔宋國,當時的宋國經濟最為發達並且實力不算強大,所以位於中原的宋國就成為了所有國家眼中的“肥肉”,但是誰都不想先吃第一口,因為後面還有其他眼紅的國家,就這樣一直僵持著這個局面。

蘇秦看中了這個機會,就遊說齊王前去攻打宋國,因為齊國這時候國力強大根本不懼任何國家,甚至是秦國也可以進行抗爭,齊湣王自然知道宋國雖然很好但是非常棘手,但是耐不住蘇秦的持續性勸說,最終齊湣王直接下令攻打宋國,在此過程中齊湣王還打敗了幾個想分肉的國家,真是不給國家留一點湯,最終雖然齊國順利攻下宋國,但是齊國自身實力也大幅度受損。

接下來就是主角樂毅的登場,這時候的齊國實力受損,並且在攻打宋國的時候已經徹底的將其他國家惹怒,在去尋求聯合的時候就非常的容易,這才最後有了最後的成功,可見此戰中雖然樂毅功不可沒,但是蘇秦所佔據的重要性明顯要更大一些。

結語:自古在戰場上都是武將最終獲取勝利的結果,但其實每一次戰役的背後都離不開謀士的作用,如果沒有謀士,那麼武將縱有萬夫不當之勇,也難以在戰爭中獲取勝利。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這些隨手之舉,就是對文青最大的鼓勵和支持,謝謝。


文青聊史


“五國伐齊”,使齊國自找的。形象點說:齊國步子邁得太大,扯著了DAN,而正好被虎視眈眈的各國撿到機會;至於燕國,則是最好的牽頭國。所以並不是以弱勝強,反而是泰山壓頂。

齊湣王捅了馬蜂窩

到公元前288年的時候,魏國早就被打廢,楚國則被揍趴下,甚至楚懷王還被關在咸陽悲慘的死掉。這個時候東方各諸侯國中,只剩下偏居東邊、隔山帶水的齊國風頭最勁,不但沒吃過虧,還時不時從身邊各國身上佔點小便宜。

這一年十月,秦昭襄王自稱西帝,派人立齊王為東帝,約對方共同夾擊趙國。這一行為看起來像是承認齊國的地位,實際上是要挖坑:周天子還沒死呢,竟敢稱帝?但我秦國夠牛,誰敢來揍?至於你齊國,那就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了。

但齊國人也是不傻子,經縱橫家蘇代提醒,齊王過了把癮就閃人:

稱帝二日而服歸之。

秦昭襄王無奈,也跟著去掉帝號。

但一時清醒,不代表永遠機靈。而讓齊閔王犯渾的,是順利吞併宋國。公元前286年,趁著宋康王執政混亂,齊國一舉滅掉有著“戰國第八霸”之稱的宋國。被這場巨大的勝利,徹底使齊閔王變成了傻子,下一年,他一下子被打了雞血、四面出擊(《資治通鑑·周紀四》):

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為天子。

戰國中期,各國最在乎的就是實力平衡,即使強大如秦國,也只是採取逐步蠶食之策,對於身邊的弱韓也沒下過狠手。齊國這下倒好,連滅周都喊出來了。在其它各國眼中,周天子雖然沒什麼地位,不過被噹噹令牌還是好的。於是,各國紛紛動了修理齊國的心思。不過牽頭的並不是秦國,而是向來被稱七雄最弱的燕國。

臥薪嚐膽二十多年,燕國等的就是這個機會

燕國雖然國土不小,但一直採取溫和的對外政策,再加上地處幽、遼苦寒之地,向來不怎麼強大。不過兔子急了也咬人,再弱的國也有仇人,這個仇人就是齊國。

公元前314年,趁著燕國因燕王禪讓引發的政局動亂,齊國揮師北上,用時50天佔領燕國,並殺死了燕王噲。接下來,齊軍在燕國境內的舉動猶如禽獸:

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

本來還指望脫離內亂苦海的燕國人當然不敢了,他們紛紛奮起反抗;其他諸侯國也不願坐視齊國變強。於是在三年後,齊國撤出了燕國。而燕昭王姬平即位後,立志要向齊國報國仇家恨。而使國家恢復,首先得有人才,於是他低聲下氣四處求才,成功吸引到了樂毅,由此開始臥薪嚐膽。

而當探到齊閔王在胡整時,燕國君臣認為機會來了。但光靠他們的實力肯定是不行滴,樂毅就說:

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約趙及楚、魏。

於是他們分頭去聯絡。然而沒想到的是,對齊國有意見的不僅僅是趙、楚、魏,史書稱“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爭合謀與燕伐齊”。第二年,燕、秦、魏、韓、趙五國聯軍伐齊。沒看錯,有秦國、沒楚國,後者是想著趁機獨自撈好處呢。

為了集中指揮,五國軍隊一致推舉樂毅為總統帥,這在歷史上的多國聯合行動中,可是從沒有的事,可見齊國多招恨。在濟水西岸,齊國的舉國精兵被擊潰,從此毫無抵抗之力,樂毅順利佔領齊國,只剩下即墨、莒硬撐。

最終齊國得以復國,但從此實力大損,再也沒有逐鹿中原的心氣和實力。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齊國錯就錯在:明明已經變成了招人恨的投機犯,卻還要招搖過市。


正史漫談


回答這個問題,要考慮幾方面的問題,齊國此時是不是真是一個強國,還是外強中乾?聯合起來的這些國家是不是就是弱國?為什麼樂毅能一下聯合起這些國家一齊對齊?我們先從上面的問題找一下答案,也許還有其它因素。

樂毅伐齊是發生在公元前284年。齊國國君是齊湣王;燕國是燕昭王;秦國是秦昭襄王;楚國是楚頃襄王;而趙、韓、魏相對弱暫以大國來說說。

首先我們從齊國說起,公元前301年齊湣王即位,而在齊湣王即位早些年,當時齊國的齊宣王就趁著燕國國內發生內亂,而派出名將匡章出兵燕國名義是幫助燕國平亂,實際是想一舉吞併了燕國,所以燕國在這次內亂中,差不多要亡國。

燕國被齊國要滅亡之際,趙國的趙武靈王於是在公元前312年把在韓國為質的燕公子職護送回燕國,並幫助他即位,這就是燕昭王,也稱燕昭襄王。燕昭王的母親就是秦惠文王的女兒,秦昭襄王的父親也是秦惠文王。所以趙武靈王護送燕公子職回燕國即位,而秦惠文王更是也出兵幫忙穩定外甥的地位,為表示秦國對燕國的強力支持和扶助,也把當時還是公子的秦昭襄王送到燕國作為人質來維護這層關係。

秦昭襄王也是在公元前306年由趙武靈王派出軍隊到燕國護送回秦國即位。秦昭襄王的母親一羋八子宣太后,就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輔佐秦昭襄王,秦國的國力也是非常強大。

而燕昭王的母親也是一個比秦昭襄王的母親差不多的女強人。在她的輔助下,燕昭王拋出重金,設置“黃金臺招賢納士”,天下名士一時之間,全都聚集燕國,樂毅就是這樣被燕昭王招為聊士。燕昭王在公元前312年就即位了,通過招賢納士,全力發展燕國綜合國力,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國力也是有了很大提高。

而楚頃襄王是在公元前298年即位,楚國的國力雖然有所削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怎麼說也可以是一個強國。

反觀齊湣王在公元前301年即位後,就開始不斷的對外用兵。這些用兵他不是去打擊那些小國,而全是挑大國來打,像戰國七雄的六國秦、楚、燕、趙、魏、韓會打個遍,還不止一次。你說打仗打的是什麼?打的就是經濟,像現在的美國這樣的強國,也不敢專挑大國來打,你說齊國這樣打,就是有再強大的經濟為基礎也經不起這樣打。

再看看秦國、楚國這兩個大國,人家本來就有很強大的實力。加上燕國實力也上來了,人家等在在那不發展?

趙國雖然實力有所削弱,但是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騎兵應該是當時最強大的。

所以說,到了公元前284年,其實樂毅統領的秦、楚、燕、趙、魏和韓國(韓國的床弩車也是最強大的存在)是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大家都想報復多年來受到齊國的打擊,都是帶著仇恨而來的,像燕國是帶著當年差點被齊滅亡的仇恨而來;秦國更不用說了,恨不得就一次直接搞了齊國,為他的統一先去掉齊國這個強大的對手。

齊國滅了宋國,更是激怒了老對手趙國,趙國當然也是想借此機會重重地打擊齊國。就這樣,由樂毅帶領的六國軍隊,就像一群惡狼一般,誰都想狠狠地啃上一口。

面對這些強勁的敵人,齊國連年征戰,整個國家的民眾已經都處在厭戰情緒之中。所以說樂毅伐齊是以強勝弱,而不是以弱勝強。





百粵天話史


在齊湣王統治時期,他傲慢專橫,經常欺負弱小國家,許多諸侯國都對他不滿特別是,它也是之一,為王時,子之是他的丞相,後來燕王噲聽了壞人的話把王位讓給了子之,結果這個國家陷入了混亂,趁此機會襲擊了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

燕王噲死後燕昭王即位,他恨齊國總想報仇雪恨,但他知道自己的國家小地勢偏僻,和齊國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於是他,有人對燕昭王說,他的老大臣郭隗學識淵博有見識,請他幫忙招賢納士是不會錯的,在與郭隗交談時燕昭王覺得郭隗果然很有才華,於是為他建了一座精美的房子,並拜郭隗為老師,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聽說燕昭王誠心招收人才,所以來到了燕國,樂毅作為魏昭王的使者來到了燕國,燕王在賓客的禮遇下接待了他,樂毅禮貌地謝絕了他,並在燕王面前聲聲稱臣,閻昭王高興的任命他為亞卿,經過調查發現他真的很有才能,於是把國家事務交給了他處理。

經過幾年的努力燕國的國力越來越強,燕昭王看到齊國的潛在危機逐漸暴露出來,便與樂毅討論如何征伐齊國,樂毅認為齊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單憑燕國的力量是不容易取勝的,他建議燕昭王與其他國家聯合起來一起攻打齊國,燕昭王同意了樂毅的意見,派樂毅去聯絡,派其他使節到和聯絡,還請趙國去勸說秦國共同出兵,諸侯各國深受過齊湣王驕矜暴戾之害,都願意跟燕國討伐齊國,時機成熟後燕昭王任命樂毅為將率全軍,同時趙惠王也把首相的印章交給了樂毅,賦予他全部權力,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趙、魏、秦、韓、燕五國的軍隊攻打齊國,齊軍不敵眾國之勢,大敗。

齊國將領達子召集逃亡的齊國士兵,並在整頓後繼續戰鬥想挽回敗局,但齊湣王拒絕給予任何幫助,達子帶領軍隊在秦周(今山東臨淄西北)再次與五國聯軍交鋒又再次被打敗,達子死在亂軍中,這兩次戰役嚴重破壞了齊國的主力軍,不能再與五國聯軍交戰,樂毅遣還秦、韓等國的軍隊,讓魏國攻打前宋地區,趙國攻打河間,他自己親自率領燕軍攻打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逃走了,齊國的領土被分割,勢力大大減少。

五國聯合征伐齊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場大戰爭,後來六國之間的自相殘殺變得越來越激烈。


雍榮嫻雅


樂毅伐齊是戰國中期經典戰役,也是導致戰國各國整體格局變化的轉折點。

雖然其歷史意義重大,但卻算不上以弱勝強。

五國伐齊除楚國未參與外,戰國各國均有出兵。燕國更是舉全國之力。兵力,國力以及戰爭器械方面,聯軍絲毫不弱於齊國。

開戰之初主力戰場切割兩塊。齊國東部齊國主力部隊被秦魏韓牽制,只能被動防禦。齊國北部燕趙聯軍通過濟西之戰突破防禦,直入齊國腹地,破齊都臨淄,連下齊國七十餘城。

故,伐齊之戰可以稱為經典戰役,戰國關鍵戰役。卻不是以弱勝強




小何才漏尖尖角


樂毅伐齊不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應該是橫聯合縱的戰例。

。彼時,雖然齊國強大,但齊湣王驕橫暴戾,百姓不堪忍受他的暴政。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和樂毅商議攻打齊國的事情。樂毅建議合縱連橫,出使趙國,楚國,韓國等國遊說合縱攻齊。樂毅指揮五國軍隊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齊湣王率殘軍逃回都城臨淄。樂毅攻打臨淄,齊湣王逃至莒邑據城固守。樂毅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城邑七十多座,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編,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即使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

久拖則變,燕昭王死後,燕惠王中齊國田單的反間計,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軍,並召回樂毅。結果田單大敗騎劫,接著輾轉戰鬥,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

樂毅運用合縱連橫的戰略,最終功虧一簣,算不上經典。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樂毅伐齊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戰爭開始後楚也加入聯軍)。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當時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樂毅圍城,三年不下。昭王死後,剛剛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撤掉樂毅,由騎劫掌軍攻城。久攻不下,卻中田單的火牛陣,身死軍敗。齊國趁勢收復所有失地。樂毅伐齊之功盡失。樂毅解職後,燕惠王企圖將他召回都城,而樂毅擔心被殺,遂投奔了趙國。

明明是以多欺少,以眾擊寡。何來以弱勝強呢




大李冠軍侯


個人認為嚴格意義上來說,樂毅伐齊不是以弱勝強的戰役。

誠然,樂毅伐齊之時齊國國力顯然是強於燕國的,但燕國打敗齊國卻是聯合了秦、魏、韓、趙等多國共同行動的結果,並非燕國憑一國之力而戰勝了齊國。

齊滅宋後秦國率先出兵和齊國有過交戰並打敗齊軍,在燕國聯合各國伐齊以時,齊國尚未從滅宋的戰役中恢復過來,各國聯軍也是在打敗齊國主力之後才撤出的,此期間燕國軍隊受到各國的幫助還是很大的。

因為個人認為樂毅伐齊並不是以弱勝強的戰役,而是以燕國為主導燕軍為主的五國合縱伐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