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傳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楊堅原名叫普六茹堅?

驚覺五千年


隋文帝普六茹堅、唐太宗大野世民,聽起來好像略顯滑稽,倒也不算是空穴來風,這都是來自於鮮卑人入主中原的時代,是鮮卑文化與中原漢文化碰撞的結果。

一、太和改制

太和改制,又稱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統治者為調和鮮卑人與漢人之間矛盾而進行的一次偉大嘗試。在這次改革當中,魏孝文帝拓跋宏進行了非常大膽的文化改革,即將原有的鮮卑文化來向漢文化靠攏,其中最為典型的即是:禁北語(胡語)、改漢姓、尊孔子等。

“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魏書‧》

魏孝文帝下令:“自此改變諸位說胡語的習慣,三十歲以上的人可以不必馬上改變,但三十歲以下者,如若再說胡語,立即降級處理。”

與此同時,孝文帝還下令,將一系列鮮卑複姓改為了單姓、漢姓,如孝文帝自己便由拓拔宏改為了元宏,此外,獨孤氏則更為劉姓、賀賴改為賀性、賀樓則改為樓姓等等。


對孝文帝的這次改革的評價,可以說是譭譽參半,雖然說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漢人的矛盾,但是卻引來了眾多鮮卑貴族的不滿,也為後來北魏急速衰落埋下了隱患。

二、宇文泰復舊姓

宇文泰,是北魏分裂後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北周政權的奠基人。

魏孝文帝死後八年,宇文泰出生,是在漢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愛好儒學,但是他掌權以後,卻吸取了魏孝文帝的經驗教訓,進行了一次“反向”改革。



在對待儒學這方面,宇文泰可以說比孝文帝做得更加實際一些,他並不僅僅侷限於祭拜、尊奉孔子,而是將儒家思想真正作為了治國的武器,並開設國子學,專供培養儒家思想的人才。

但與此同時,他卻在公元554年,做了一件看起來與漢化完全相反的事,即恢復鮮卑姓。

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穿鮮卑服裝。——《周書》

宇文泰下令將恢復之前“太和改制”時改為漢姓的鮮卑人的姓氏,並且,這些軍事將領所率領的軍兵也都改從主將的鮮卑姓。與此同時,他還為一些漢族將領賜了鮮卑姓,比如楊堅的父親楊忠便被賜姓普六茹,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則被追賜大野氏。

這也是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的由來,但是段子歸段子,歷史還是要看一下當時的實際情況。

三、大定複姓

大定元年,即公元581年,即隋文帝楊堅代周稱帝的這一年春天,他下達了一條命令,即已經被鮮卑人賜姓的漢人,均恢復漢姓。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隋書》

所以,從這一年開始,普六茹堅便已經改為楊堅了,這一年楊堅40歲,所以說楊堅的前四十年確實是姓普六茹的,後23年則改回原來的楊姓了。

而李世民呢,他出生於公元598年,很顯然,並沒有來得及趕上姓大野。倒是他的父親李淵出生於公元566年,還是姓過十幾年的大野的。

水言水語

作為弘農楊氏、隴西李氏的後人,楊堅、李世民自然還是以他們的漢姓為榮的,所以,我們現代人也不必去撲風捉影地給他們重新加回鮮卑姓。

當時不斷修改的姓氏,也只是當政者們為了維護個人統治而採用的一些特殊辦法,可能成為偉大的改革,也可能只是失敗的註腳,而對於被改姓者,大部分還是願意傳承自己本來的姓氏的。


水一白聊歷史


這裡涉及到隋唐皇族的少數民族血統和姓氏問題。

楊堅叫過普六茹堅是無疑的,但是李世民出生時李家已經恢復李姓,沒有叫過大野世民。

一、李氏與大野氏

關於唐代皇族李氏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只看與大野氏有關的說法。

《古今姓氏書辯證》說道: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時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因追隨宇文泰平定叛亂,抵抗東魏,被賜姓大野氏。

《舊唐書》記載:“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

大野氏是鮮卑族姓氏,到了楊堅掌握北周的大權時,李淵家族才改回李姓。

“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

如此一來李淵是叫過大野淵的,但李世民出生時已經是隋朝,李家已經恢復李姓,是不可能叫叫大野世民的。

唐朝建立後,追封的先祖是西涼開國國君李暠,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門大族,這裡並不能不排除亂認先祖的嫌疑。

二、楊氏與普六茹氏

楊堅姓普六茹想原因和李淵家族是一樣的。

《隋書》記載:“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

楊堅的父親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因功賜姓普六茹氏。楊堅也就叫普六茹堅。

史書上是明確用過“普六茹堅”這個名字。

《隋書·帝紀一·高祖上》記載道:

齊王憲言於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帝不悅。

直到楊堅權勢越發鞏固之後,才恢復楊姓。

“大定元年(581)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這時候的楊堅已經由隋國公升級為隋王了。李淵一家也是在這個時候恢復李姓。

從這個時間節點上看,楊堅之子楊廣也曾叫過普六茹廣的。

綜上所述,楊堅父親和李淵祖父因功被賜予鮮卑族姓氏普六茹和大野氏,這兩人都是用過這個鮮卑族姓氏的,但後來楊堅在北周掌握實權,以前的賜姓都恢復了原來的姓氏,等李世民出生時李家已經恢復李姓了,所以李世民沒有叫過大野世民。


微史春秋


楊堅真的就叫普六茹堅,或者你可以叫他普六茹•那羅延,他兒子楊廣,你也可以叫他普六茹•阿摩。他另一個兒子楊勇,也可以叫做普六茹•晛地伐。不開玩笑,在公元581年以前,他們一家就是這樣姓名。看起來一點也不像中國人對吧。至於李世民,李世民從四歲起名開始,他活著的時候一直姓名就是李世民,不曾姓大野。但是他父親李淵,在十五歲以前的姓名應該是大野淵沒錯。大野淵父親大野昞,祖父大野虎,都姓大野。


芋頭170900173


不是相傳,就是事實!

雖為事實,但是這個結論還是有待商榷的,原因太過於果決而忽略了前因後果。

可以肯定的是,楊堅的原名確實叫普六茹堅,但李世民只是因為歷史原因而叫做大野世民,其本人並沒有使用過這個名諱。相反,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叫過大野淵這個名字。

為什麼隋朝與唐朝的開國皇帝會有一個這麼稀奇古怪的名字?這個疑問還得從鮮卑族入手。

說起鮮卑族,大家一定能夠瞬間聯想到北魏王朝。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燾改革,積極學習漢民族文化、制度,從而在魏晉南北朝期間成為北方與北周對峙的強國。

在這樣一個有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度之中,漢族人口數量是較多的。當時的民族政策是較為寬鬆的,人能為己用便是最好的結果,大量的漢族子弟為北魏王朝建功立業,建立功勳,他們也獲得了生產資料與地位。

除此之外,與少數民族的通婚也成為了風尚,其中就包括李世民的生母,北周上柱國竇毅與襄陽長公主之女,也就是後來的太穆皇后,同樣是鮮卑人,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李世民是一般胡人血統的原因,因為他母親就是鮮卑人。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古今姓氏書辯證》

對於為國家建立赫赫功勳的漢臣,統治者還會採取賜姓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楊堅的本名會叫做普六茹堅。普六茹為鮮卑族姓氏,以鮮卑族姓氏冠名在當時屬於地位較高的人物才能有的待遇, 就如同滿清時期的入旗。

李世民祖上最出名的為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為對北魏建立了赫赫功績而被賜姓大野氏,稱為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祖父大野昺(李昺),大野昺生下李世民父親大野淵(李淵)。

在隋文帝建國之後,宣佈恢復漢姓,普六茹堅也就成為了楊堅。大野淵也就恢復成為李淵。所以也就有了李世民原名大野世民的說法,實際上只是有一段歷史淵源,其本人並沒有使用過這個名諱。

結束語:這個觀點咋眼一看有點嚇人,隋唐兩朝的開國皇帝居然都和鮮卑族有這麼深的淵源。其實這有一些大驚小怪了,用我們現如今的話說叫做“民族命運共同體”,都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通婚、交流,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血統並不影響楊堅與李世民成為千古明君,個人能力與民族是沒有關係的。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strong>


楚南青史君


簡單來說,楊堅的確叫過普六茹堅,李世民沒叫過大野世民。

普六茹氏跟大野氏都是鮮卑族姓氏,而楊氏跟李氏則是典型的漢族姓氏,楊堅和李世民都以漢族自居,為何會跟鮮卑姓氏扯上關係呢?這就要說到他們的父祖輩了。

我們都知道北魏是鮮卑族政權,在北魏孝文帝時期進行全盤的漢化改革,其中一項就是把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則,將皇族姓氏由拓跋氏改為元氏,但這一規定後來遭到了反覆。

北魏末年,強盛一時的北魏在內憂外患中走向分裂,兩大實權派高歡和宇文泰各自擁立一個皇帝,國號均為魏,為了區分,將之分為東魏和西魏。

在西魏這邊,皇帝當然是傀儡,但命令還是要借皇帝的口發佈的,宇文泰的改姓令也是借皇帝詔書完成的。

《北史·魏本紀第五·文帝》載:(大統十五年)詔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並令復舊。

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一個年號,這道詔令可以說是明確無誤提出要求,讓西魏境內的漢姓鮮卑人改回鮮卑姓。

這道詔令的本意就是區分漢人與鮮卑人,但區分出來後,宇文泰發現比例相差很大啊,漢姓人數碾壓鮮卑姓,於是幾年後宇文泰又發了道詔令。

《周書·帝紀第二·文帝下》載:(魏恭帝元年)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

這道詔令的範圍極廣,上層將領漢姓改鮮卑姓,他們的部屬也改成他們的姓,鮮卑姓的比例蹭蹭地往上漲,而楊堅和李世民的祖先,就是在這次改姓潮中改的。

當時西魏實行府兵制,最頂層是八柱國,八柱國中宇文泰地位超然,元欣屬於皇族掛名,剩下六位各統領兩個大將軍,合起來就是十二大將軍,他們組成了府兵制的前兩層。

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是八柱國之一,賜姓大野氏;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十二大將軍之一,賜姓普六茹氏。

不過這個政策很快又被推翻了。

《舊唐書·本紀第一·高祖》載:皇祖諱虎······仍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隋書·帝紀第一·高祖上》載: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按照史書記載,宇文泰在魏恭帝元年,即公元554年下詔改姓,楊氏改為普六茹氏,李氏改為大野氏。

三年後的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建立北周,取西魏而代之。到577年,宇文泰的另一個兒子宇文邕攻滅北齊(高歡之子取東魏而代之),統一北方。宇文邕次年即去世,新君宇文贇昏庸早死,導致幼主繼位,楊堅奪得大權。

大定元年,即581年,楊堅借皇帝之口下詔廢除改姓令,將自己的普六茹氏改回了楊氏,大野氏等自然也都恢復。同年,楊堅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

算起來,這些姓氏只存在了27年,對541年出生的楊堅來說,一生經歷楊氏、普六茹氏、楊氏三個階段,不僅麻煩,還連累了他的兒子們。對598年出生的李世民來說,這都是上一代人的事了,根本沒有他的事。


平沙趣說歷史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所以我在這裡也就不故弄玄虛了。

普六茹

先說說楊堅他們家的事。

楊堅的父親叫楊忠,楊家是弘農華陰人,也就是後來的弘農楊氏。

當時的中國北方屬於北魏的領土,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因此有很多鮮卑族的講究。

這楊忠能征善戰,立下了許多的功勞,於是朝廷賜姓“普六茹”,這是一個鮮卑姓氏,賜給楊志表示嘉獎,給了他鮮卑貴族的榮譽。

所以,從那時候其,楊忠就改名叫普六茹忠了。

楊忠有個兒子叫楊堅,也就是後來的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

楊堅一開始也是叫普六茹堅,但北周宣帝宇文贇臨死前,託孤楊堅為輔政大臣。

楊堅又是個很有野心的人,輔政的過程中,逐漸把權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

當時的北周靜帝宇文闡才7歲,自知無法扳倒楊堅,便決定主動讓位給楊堅。

在禪讓之前,有許多的步驟,要給楊堅逐漸抬高地位,一直到禪讓的地步為止。其中有一項就是准許楊堅用回楊姓。

於是,普六茹堅又改回了楊堅。

大野

說過了楊堅,再來說說李世民他們家。

李家是隴西李氏,這裡要指出一點,那就是弘農楊氏和隴西李氏都出自武川鎮,這裡的鎮不是現在的鄉鎮,而是軍鎮的意思。

武川鎮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地方,因為這裡出了四個朝代的帝王,非常了不得。

李世民祖上有個叫李虎的,也是戰功了得,於是也被賜鮮卑姓,姓“大野”。

於是,李虎成了大野虎,按這麼排下去,李世民就叫大野世民,但是不存在這個情況,這裡要注意下。

因為楊堅改回楊姓的影響,後來那些關隴貴族都紛紛將自己的鮮卑姓改回了。

李家在李淵的時候,就從大野淵改回了李淵,所以李世民沒有叫過大野世民。

以上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謝謝閱讀。


無月文化館


人說隋唐都有胡人血統,可天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漢人,李唐認自己是隴西李氏,可人家說查不到,又給自己找個祖宗叫李耳,也就是老子。隋也一樣,天知道他們從哪裡出來的



驚覺五千年


所謂的大野也好,或者普六茹也罷,本就不是他們的原姓氏,李和楊才是他們的本來的姓氏。

胡化和漢化

南北朝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一段時期。首先有著名的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制,即胡人學習漢文化。然後六鎮起義後,北魏分裂了。宇文泰帶著一支六州鮮卑以及關隴豪右等胡漢混合的軍團輔佐傀儡宗室,建立了西魏政權,宇文泰死後,他的兒子代北魏自立,建立了北周政權,這個政權是偏向胡化的。

其實南北朝時期,胡化、漢化同時在進行,這兩者之間是一邊衝突,一邊融合。民族的融合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曲折的向前推進著,然後北方的多民族就完成了一次大融合。然後這個過程中就各有故事發生,各有各的特色。


漢人的鮮卑姓氏

關隴的這幾支漢人大族,在胡化的過程中就有了鮮卑的姓氏,比如給楊忠(楊堅的老爸)賜姓普六茹,隋文帝楊堅也有鮮卑化的小名“那羅延”,隋煬帝也有小名,而李虎則是被賜姓大野。所以這個問題所謂的大野世民、普六茹堅就是來源於此。然而這並不是他們原來的名字,只是因為在胡化主導下,被賜的鮮卑姓氏而已。


當楊堅建立隋朝後,當然就不再胡化了,所以果斷不再用鮮卑的賜姓,恢復了原本的姓氏楊,更何況後面的李唐,李世民出生的時候已是隋朝,所以也根本沒有鮮卑姓氏,只是他的祖先有而已。這個相傳不算對,像是普六茹,大野這種漢人鮮卑姓氏只是某個歷史時期,某種文化為主導下的結果,本就不是他們原來的姓氏。


淡看天上月


楊堅原名叫普六茹堅這個是歷史事實

這個在《隋書》裡是有明確記載的:

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

歷史記載楊堅出身弘農楊氏(陳寅恪先生對此有異議),其父親楊忠在北魏時跟隨獨孤信立下戰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時,楊忠跟隨獨孤信到了西魏,得到了西魏丞相宇文泰的賞識。北周成立時,楊忠跟隨宇文泰立下大功,因功被賜姓普六茹氏。

普六茹氏屬於鮮卑族姓氏,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而北周是北魏分裂演化而來,北周皇室是以前的北魏皇室後裔也是鮮卑族,皇室賜姓對一個人來說是一件很榮耀的事,除了賜姓他們還有鮮卑族名字,楊堅鮮卑族名字就叫那羅延。楊堅在北周掌權後就恢復了自己的楊姓。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隋書》

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這個是值得商榷的

唐朝時李姓有三個分支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唐李。據史書記載,李世民出自隴西李氏,但是陳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中根據《唐光業寺碑》考證,這個說法是值得懷疑的。李唐王室自稱隴西李氏有可能是為了得到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他們最有可能是出自趙郡李氏。而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李唐王室確實是出自趙郡李氏。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古今姓氏書辯證》

李世民的曾祖李虎在西魏時因功賜姓大野氏。同樣也是楊堅在北周掌權後,將李虎也恢復了自己的李姓。這個在《舊唐書》中也是有記載的:

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 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 公,諡曰襄。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

這個時候離李世民出生還有二十年的時間,所以他是不可能叫大野世民的。

綜述

所以綜合以上情況,楊堅確實曾經叫普六茹堅,而李世民叫大野世民那隻能是傳說,李世民就叫李世民而不曾叫過大野世民。


慕容讀史


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周書.帝紀》

這魏氏說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鮮卑朝(386年——534年),我們都很清楚一個典故叫做“北魏孝文帝改革”。這孝文帝就是北魏第七位皇帝拓拔宏,也是公認的北魏最有作為的皇帝,他的改革說來簡單:就是全數漢化,以統治漢族土地。

同時拓拔宏本人也是一個狂熱的漢學者,在他親政之後就開始著手漢化北魏的步伐,包括:遷都中原古都洛陽、變革胡服、改變胡姓等。鮮卑部落原有三十六大部和九十九氏族,也就是中原的大姓和小姓的關係。


孝文帝下令,將鮮卑族人全部改姓為漢姓,自己以身作則,最先改名為“元”姓,故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之後都以“元”姓冠名。其餘的:拔拔氏改為長孫氏、達奚氏改為奚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獨孤氏改為劉氏、尉遲氏改為尉氏、賀賴氏改為賀氏等。

之後到了北魏分裂成東西二魏,由權臣高歡和宇文泰分別掌管對立,當時的西魏在南北朝三國中實力最弱,隨時都有被東魏吞併的可能,為了增強軍隊的戰力,西魏權臣宇文泰對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西魏府兵制。

宇文泰將全軍分為六軍,設立六大柱國大將軍,以下各管二大將軍,大將軍各管轄二開府將軍,故西魏一朝的軍事主要由六柱國大將軍、十二大將軍和二十四開府將軍掌管,其中宇文泰因為有都督中外諸軍事,地位又是在其他柱國大將軍之上。而為了便於管理,宇文泰又恢復了原來的鮮卑姓氏。

除了被孝文帝改姓的大部和氏族之外,將所有有功的漢人也編入了鮮卑族譜中,其中功勞大的改為三十六大部的姓氏,次一點的改為九十九氏族姓氏,像楊忠改姓為普六茹、柱國大將軍李虎就改名為大野虎,這兩位分別就是隋唐開國君主楊堅和李淵的父親。所以楊家和李家的鮮卑姓就是普六茹氏和大野氏,但並不是說他們就是鮮卑人,而是被強制改姓鮮卑姓的漢人大臣。



之後到了楊堅做了隋王,掌握北周大權之後(宇文泰最後從元家西魏手裡接過政權,改國名“周”,史稱“北周),為了拉攏被壓抑太久的漢人階層,故將原先被強制改姓鮮卑姓氏的漢人全部改為原姓,極大地滿足了漢人“認祖歸宗”的願望,得到了當時國內漢人的大力支持。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所以楊堅並不是原名為普六茹堅,這只是他的鮮卑姓氏,是家族為了進入政權機關而被迫更改,以此來迎合統治者的:“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

至於李世民就不可能叫大野世民了,因為楊堅恢復漢姓是在北周靜帝大定元年二月(581年),而李世民出生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兩者相差十七年,此時的李家早已恢復漢姓,不可能再以大野為姓了,說李世民原叫大野世民者,多是出於調侃或者是為了驗證其混血身世而已。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