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嘛意思?

一蘊o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說成是什麼 “人生三境界”,感覺玄了點,其實很好理解。


這三句話說的其實是:“對某個事物的理解程度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是“認識階段”。

在這個階段,你看到什麼新東西肯定要給它取個名,也就是定義一個概念,例如:我們一生下來,家長指著說這是“花”,那是”樹“。

我們認識一個新事物,我們總是先給它定義成一個整體開始的。

又如:黑洞,多數人就只知道有這麼個東西,就沒有然後了。所以,多人對於“黑洞”這個事物的理解程度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個水平。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的是"學習階段"。

這個階段,我們其實是把一個整體當成了群體來看。我們知道“人”這個字,不僅是“一個字”,它同時也是"兩個筆畫”;“一輛車”同時也是“一堆零件”。人和別的物質,是自己本身,也是一堆原子。


你對某個事物理解得越深,你看它就越不是那個整體的它,而是一群什麼。

例如:庖丁解牛


第三階段: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指的是"知道了為什麼"

到了這個階段,表示你對某個事物不僅知道它是什麼,還是它為什麼是這樣,瞭然於心,甚至可以將它給複製出來。類似於胸有成竹的“職業級別”。一般我們把這類人稱作“大師”、"某某家"。如:書法家、作家、工匠等。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階段的體會。

例如:我們學了數學的 三角形面積公式後,是不是所有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問題都可以解決了。這就是說,我們在對三角形面積這個認識上,達到了第三階段。


當你對某個事物的認識上達到了第三階段,你是不是想當它是一個整體它就是一個整體,想當它是群體它就是群體。所以,才會說成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你看,是不是很簡單。

甚至,這也是微積分的一種說法。


熵界


人生三境界,咱們還原到現實。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舉個通熟易懂的例子去了解這個境界的形成。

一,認知

我是一個產品開發人員,我來到一家新公司,漂亮的小姐姐為我介紹並演示各種各樣的機器人產品,有四足機器人,有人形機器人,有倒茶機器人。

模型亮眼,功能強悍,我興奮異常,並認真記錄著產品的種類,這是我第一次瞭解這些五花八門的機器人產品,並像別人一樣順理成章的稱呼這些產品的名稱。

這是第一層境界,瞭解並認知,看山是山。

二,解構

對產品有了興趣,我便認知去了解產品的原理,在下了一番功夫之後,我清楚了產品的構成,一個機器人,需要好的設計師設計精美的外觀和複雜的機械結構,需要有核心的控制器驅動舵機和馬達進行移動,需要不同的傳感器來豐富它得功能,還需要邏輯嚴謹的程序員為機器人寫下靈魂般的程序,各種部件需要不同的加工商來提供服務,還需要生產人員給出最合理的組裝方式,需要小批量驗證測試,需要通過各種國家認證來賦予產品資質,最終它才是一個完美的機器人產品。

此時,在我眼裡,面前的機器人已經不再是一個機器人,它是各種匠心設計的混合體,各種流程穿插的產物。

他已被我解構,看山不是山。

三,精通

經過不停的學習,不停的創新,不停研發出機器人產品,此時,在我眼裡,每一個機器人像被賦予了生命,它成為了一個整體,我不必在思索他的原理,也不必在糾結它的問題,因我已經瞭如指掌,我只需去看這個產品好不好,這個產品是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作用,此時,在我眼裡,他們還是機器人,是那個我一眼看透的機器人,這便是第三境界,看山還是山。

我覺得三個境界,就是從認知到了解再到熟識的過程。



榮耀詩人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細細品味琢磨,實感哲理深刻,意味深遠,真乃人生的經典寫照。形象深刻的描述了人生歷程不同的三個階段:人之初,幼小單純,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隨著年齡漸漸長大,走進了山水之間,發現山水不是我原來想象中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通過自己多年的修煉,茅塞頓開,迴歸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間,回頭再看,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道德經》講:”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嬰兒一樣。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你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山是山,畫水是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春秋交替;寒來暑往。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歷經了世事,漸漸變得不再那麼單純,而是,越來越成熟,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卻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進入這個人生階段,是激情的,不平的,焦慮的,困惑的,糾結的。你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了。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感嘆抱怨。山自然不再是那單純的山,水自然也不再是那單純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可嘆,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多年的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這時的你茅塞頓開,迴歸初心,迴歸自然,做回了自己。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繁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個時候的你,已走出了山水之間,回頭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能達到第三境界的人,不管他耳聞目睹了多少煩心事,遭遇了多少人生的坎坷挫折,都能面對現實,正視生活,以“花開花落都隨意,雲捲雲舒我自歌”的平常心,過自己快樂自在的生活。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人,一向能夠保持從容、灑脫的淡然,能夠冷靜沉著、處之泰然。他們不因高興而忘乎所以,不因傷悲而痛不欲生,也不因失意而蹉跎歲月不饒人。

每一個人都在走著自己的“路”,登著自己的“山”,把著自己的“調”,唱著自己的“歌”,每一個人都在演繹著各自的人生。人生就像一座綿延起伏的大山,有各自的頂峰與低谷,無論處在深深的峽谷,還是登上風光無限的頂峰,我自安之若素,從不放棄對快樂、美好和幸福的嚮往!

我們曾如此渴望生命的精彩,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者!

誠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然。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一輩子做人,怎樣算是做好了人?一輩子處世,怎樣算是成功的處世?不如豁達的心態,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曾經滄海後,再去看世事,無非是雲淡風清,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迴歸自然,迴歸初心。人,就是要修煉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如此,心靜人亦安“ 祝你安好,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





揚州講壇


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是參禪之初或者普通人,看什麼是什麼只看表面。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的是,禪有悟了,人開始思考表面背後的內在含義。

第三重境界: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指人生開悟,大徹大悟後,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貴與美好。

世間萬物,都由心生。

 

你面對的東西,你說是山,那麼它就是山,你說不是山,那麼它就不是山

 

同樣的道理解釋水

 

你也可以把山叫做水,把水叫做山

 

佛說了,世間萬物,都由心生

 

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於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人之一生,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們也經歷著人生的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我從一本哲理書上看到的一段話,

細細品味,覺得可以這樣來理解這段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什麼事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陌生的,只有通過家人和老師來教育,他們才會認識事物。你告訴他這是什麼,他便認識了什麼,不會故意認錯,以致說1是1,說2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點:一群大人在進行智力競賽,主持人出了“6+9等於幾”的題目,大家都想,智力競賽題目決不會就字面那麼簡單,結果誰都不敢立即搶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個幾歲的孩子說等於15,人們都向他投去異樣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佈他的答案正確時,人們才收回目光,並責怪自己的思想太複雜了,錯過了搶答的機會。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以致出現了許許多多現代版的“指鹿為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發現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淨,慾壑難填,永遠也沒有滿足的一天。有些人為名、為利、為美色絞盡腦汁,活得很累。其實,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樂便行,何必追求過高甚至不著邊際的標準呢!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種境界是針對老年人說的。步入老年,從崗位上退了下來,許多人都能認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後得到了什麼?有些人實現了理想,卻犧牲了健康;有些人積累了財富,卻失去了誠信。

 

善於反省的人才會最終達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認識到錢財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錢財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歸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計發揮餘熱,為群眾辦好事實事,為公益事業添磚加瓦,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再建新功,達到這種思想境界的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

 

寫到這裡,我想到了一段處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青埂峰下有情郎zjy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出自中國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是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境界。

原文為: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即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行思(671~740)俗姓劉,廬陵(江西吉安)人。唐代佛教禪宗高僧,世稱青原行思。惠能大師門下首座。

這幾句話指的是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看待事物的不同。這種不同緣於經歷也緣於心態。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生命最本真的一種狀態,沒有雜念,清清爽爽,純純粹粹。當然,這是對事物最表相的認識。就好象我們說有些人第一次見面就感覺份外熟悉,有些人見過多次也熟悉不起來。那是因為,我們在第一眼已經判斷了這個人是不是能夠和自己作朋友,已經決定了對方的氣場是否和自己的氣場相協調。

這是沒有深究的判定,是非常主觀的,也是絕對錶相的。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說我們在看到世間萬物之後,開始對他們進行思考,我們不再停留於簡單的第一印象,我們開始探尋事情背後更深層的東西。

這個階段的我們,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了在不同的人身上尋找不一樣的閃光點。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有些人是外冷內熱的,還有些人慧質蘭心卻低調沉穩。


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是一切不強求,萬事隨緣。這裡的山已經不是最初的山,這裡的水也不是最初的水。就好比,你突然感覺相識多年的朋友有些陌生,彷彿你從未真正地瞭解一樣。其實,是你沒有看清朋友身上的一些潛質,它們一直在,只是被你忽略了。

應該說,禪宗大師的這三句話是蘊含著大智慧的。看人也好,觀物也罷,很多事情是不能強求的,心明則眼亮。


悠然閱讀


這句話是唐代禪宗大和尚青原惟信說的,“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大和尚說的是自己參禪修行的三個階段,或者說是三種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還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那具體怎麼理解這個三境界呢?

年少時我,懵懂無知,看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山山水水,只是我眼中的形象,就像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一樣,它們沒啥意義,只是這個世界上簡單的存在,物質實體而已。

成年時我,歷經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的種種酸甜苦辣,再看山看水時,心中就有了想法。壓力很大時,我會說“壓力山大”,心情苦悶時,就會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激懷壯烈時,會說“山登絕頂人為峰”,感慨滄桑時,會說“滾滾長江東逝水”。這時的我,看到的山看到的水,已不是物質實體上存在的山和水,我已經給山山水水加上了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如今的我,耳順之年,退休在家,養花遛狗,心中已無工作、事業、理想、愛情等等的牽絆,再來看山,山就是山,再來看水,水還是水,不管人世如何,不管人生如何,山山水水自然而然,我陶醉其中,舒服自在,不再對山山水水強加個人的主觀或唯心意識。

概而論之,第一境界,處於一種懵懂無知狀態,是第二境界,處於一種深入瞭解的狀態,第三境界,處於一種大徹大悟的狀態。

然而禪宗大和尚說的這句話,他沒有具體的去闡釋說明,於是留給了後人無限的遐想,每個人可因時因地、因情因景,產生各自不同的看法。

不過總體來說,這三個境界,是依次遞增的,是螺旋上升的,人的經歷越多,情感越豐富,對此話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龍易國學


這句話指的是參禪悟道的三種境界。

原話出自佛教禪宗的史書《五燈元會》中唐代禪宗大師青原惟信語。

原文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即使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下面就談談我自己的個人觀點

第一層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意思是說一個人在剛開始的時候,初識世界,懵懂無知,就好似一張白紙似的,你說這是一匹馬,那他就認為這是個馬;你說它是一朵花,那他就認為它是一朵花。明明白白,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它本身。

第二層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意思是說隨著我們視野的開闊,所見事物的逐漸增多,我們關注事物已經不單單只是看它是什麼,而是更加註意並考慮它深層次的東西,它是怎麼來的,有什麼作用和意義,將來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所以會有“花非花,霧非霧”、“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陋室不陋”這類的成語,這時世間萬物又都不是它本身。

第三層境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意思是說經歷了人生苦難、起起落落;閱盡了世間繁華、人生百態。從初識到迷惘,再到最終的大徹大悟。所看見的事物從本身到延伸再到本身,返璞歸真,頗有一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的心境,這時世間萬物去蕪存菁,保留的就是他最本真的性質。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到之處,望共同探討。


凱鵬369


用禪意理解的話 那就是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了 …





蘭林ll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千年。進入這個階段,熱是激情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複雜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人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人就會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麼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往復,綠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裡能夠去與永恆和無限計較呢?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迴歸自然。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自有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一輩子做人,怎樣算是做好了人?

一輩子處世,怎樣算是成功的處世?

不如闊達的心態,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

曾經滄海之後,再去看世情,無非是雲淡風清,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水木清華76318705


青源惟信禪師講到自己修佛悟道的歷程時說:“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形容人在少年時,什麼事都是真實的,沒有欺瞞,看到什麼就說什麼。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形容人到中年,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一切。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形容人們步入老年,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能更真實的看到自己的人生,清醒的認識這個世界,也更有一種豁達的心態,於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