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子與蠻子:北韃大金和南蠻大宋的中華正統之爭

北宋末年,宋與金簽訂“海上之盟”,共謀伐遼。在大宋皇帝宋徽宗的授意下,領樞密院事童貫的直接參與下,大宋欲行驅虎吞狼之策。

最終橫壓一世的大遼覆滅,僅剩“北遼”和“西遼”在苟延殘喘。北宋在與行將覆滅的大遼的作戰中,竟也一敗塗地,而大金則高歌猛進,攻佔燕京。滅遼一戰,大金對於自己戰力之強盛和大宋之羸弱有了更深的認識,知道和自己聯盟的北宋只不過是紙老虎。

韃子與蠻子:北韃大金和南蠻大宋的中華正統之爭

趙佶聽琴圖

1125年,大金正式對宋宣戰;

1127年,靖康之恥,北宋南渡。

此時的大金不僅佔有了遼的土地,並且更進一步的吞併了北宋的北方土地,比大遼有過之而無不及,一直到被蒙古滅亡,大金無論是在領土、軍隊實力、戰略攻守上,都佔據極大的上風,南宋與大金名為昆弟,實近君臣。

南宋蔑稱大金為北韃,而大金和蒙古都蔑稱南宋為南蠻。因此,現在網絡歷史圈不斷有人在討論:

北韃大金和南蠻大宋究竟誰為正統?

一、正統之爭,由來久矣

正者秉天地之正,統者王者大一統也。正統從一開始,就面臨者道義與實力的二重矛盾,正表示道義,統表示實力。自古以來的正統爭論,都來源於“正”與“統”之間的矛盾。

南北朝時期,北齊幷州刺史段韶稱宇文周為“西羌”,和“北虜”突厥相提並論;北齊李曉之孫李延壽(唐朝人)在修《北史》的時候,也將北齊亡國感嘆為“生靈厄夫左衽”,儼然一副中華正統淪為蠻夷的趕腳。按理說,北齊北周,都是蠻夷,裝什麼中華正統”?

並且,不止北朝內部的北齊瞧不起北周,南朝也瞧不起北朝,北朝也瞧不起南朝。“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謂南為“島夷””,如果按照所謂的中華正統來論,估計也得問一句北朝:你這蠻夷,哪裡來的face叫南朝為“島夷”?

異族和弱國往往更熱衷於強調正統,就像仇鹿鳴所說:

偏安江南的東晉南朝(包括之後的南宋)本以正統相號召,北伐自是經常掛在嘴邊的口號,但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便是口惠而實不至。十六國北朝各政權儘管多由胡族建立,但通過一統(至少是爭取混同宇內的姿態)來競逐正統的觀念似日漸為北族政權所接受。十六國各政權遽興遽滅,難以深論,僅符堅南伐前“非為地不廣、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濟蒼生”一語表達了類似的想法,但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漢化改制等舉措,與南朝爭奪正統的意圖非常明顯,孝文帝晚年亦汲汲於南伐,以至病卒於徵討途中。王通《元經》先以南朝為正統,至孝文帝后,改尊北朝,反映的便是這一正統之爭。

其實,只是話語體系的不同罷了。正統不正統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從中國古代傳統史學家吵到現在。司馬溫公作《資治通鑑》時,就對這個問題表示很懵逼,表示寶寶不敢亂說,暫且存而不論:

愚誠不足以識前代之正閏,竊以為苟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雖華夷仁暴,大小強弱,或時不同,要皆與古之列國無異,豈得獨尊獎一國謂之正統,而其餘皆為僭偽哉!若以自上相授受者為正邪,則陳氏何所授?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為正邪,則劉、石、慕容、苻、姚、赫連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舊都也。若有以道德者為正邪,則蕞爾之國,必有令主,三代之季,豈無僻王!是以正閏之論,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義,確然使人不可移奪者也

為什麼博學如司馬溫公,對於正閏的問題也是如此謹慎呢?因此如果按正統的觀點,道統沒法傳下來,例如在下面一段話裡面,就把這個道統傳的很尷尬:

據漢傳於魏而晉受之,晉傳於宋以至於陳而隋取之,唐傳於梁以至於周而大宋承之。

韃子與蠻子:北韃大金和南蠻大宋的中華正統之爭

司馬溫公《資治通鑑》手稿(現藏國家博物館)

晉傳於宋這個還能理解,陳傳於隋就蜜汁尷尬了。隋接的是北周的禪讓,要傳也是北周傳的道統。可是北周非華夏嫡傳,沒法傳,如果按這麼傳的話,隋就非正統了,只能蜜汁尷尬的把陳的中華正統傳給滅了自己的隋朝了,神傳球。

但是其實從隋朝非異族上面來說,也說得過去,正統論在隋朝也沒有破產。

二、韃子與蠻子:金與宋的正統之爭

金朝開國之後,對於自己道統的繼承也有過猶豫,一方面是實力上更勝一籌的大遼,一方面是道統上更加純正的北宋,究竟繼承誰?

金章宗最後選擇了繼承宋朝作為自己的道統,畢竟論實力,自己已經超過大遼,不需要再狐假虎威,缺的只是道義。

韃子與蠻子:北韃大金和南蠻大宋的中華正統之爭

金代鐵戰刀(來自博物中國)

因此,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大金也說自己繼承了北宋的道統,南宋也說自己繼承了北宋的道統,兩者還相互敵對,究竟誰才是正統呢?

歷史,就像分光鏡,一道光中有無數色彩,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它,也會看到不同的景象。

所以,所謂正統並不是看得實力,也不是看得道統,而是看得立場!

到了宋朝,特別是南宋,一方面是華夏之意識形態的急劇上升(參見宋人石介的《中國論》、歐陽修的《正統論》,以及學者陳學霖的《歐陽修《正統論》新釋》);另一方面,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宋朝也開始承認遼、西夏等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蠻夷,而是和自己對等的國家,韓琦、富弼等認為:

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當以中國勁敵待之,庶幾可御,豈可以上古之夷狄待二敵也?


《續資治通鑑》

當然如果你問宋朝人,他們肯定覺得自己是華夏正統所在,遼和西夏雖然不僅僅是蠻夷,更是敵國,但是他們不是正統。

文化正統論真正的破產在元滅南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發生了完全的異族佔領了完全的中國這一亙古未有之事。

因此元朝對於遼、金、宋的正統問題就很懵逼,如果說宋是正統,那麼遼和金雖然疆域遠超宋,僅僅因為自己是蠻夷,所以不能是正統,那麼,我大元豈不是也非正統了?如果說遼、金是正統,那麼估計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不可能同意。

正因為正統問題,所以《宋史》一直拖到大元朝快完蛋了,才由脫脫修完,並且對於遼、金、宋三朝等價齊觀,都修了史,於是元朝修了二十四史中的三部正史《遼史》《金史》《宋史》。

若依著苛刻一點的史學家來,咱古代的正統王朝也沒剩下幾個了,估計歷史系期末考試的學生挺喜歡:

若論古今正統,則三皇、五帝、三代、西漢、東漢、蜀漢、大宋而已。司馬絕無善治,或謂後化為牛氏矣。宋、齊、梁、陳,藐然綴中國之一脈,四姓廿四帝,通不過百七十年,俱無善治,俱未足多議,故兩晉、宋、齊、梁、陳,可以中國與之,不可列之於正統。李唐為晉載記涼武昭王李暠七世孫,實夷狄之裔,況其諸君家法甚繆戾,特以其幷包天下頗久,貞觀開元太平氣象,東漢而下未之有也,姑列之於中國,特不可以正統言。 《心史》

三、他者之眼:西藏人民眼中的金與宋的正統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更有趣的角度,那就是即不站在金的角度,也不站在宋的角度,去看看誰是正統?

正好,西藏的《漢藏史集》中記載了不少關於遼、金、宋、蒙古之事,可供參考。和蒙古人一樣,西藏人稱呼南宋為“蠻子”:

古時,當上都皇宮被蒙古人以大火焚燒之時,蠻子之王子雖敬重蒙古皇帝,但依然無法擺脫[厄運],被驅逐出了家園,遂往薩思迦,修習佛法,追隨其者甚眾。是時,蒙古皇帝之卜者曰:或有西方之僧人謀反,搶奪王位。[皇帝]遂遣使者往視,見

蠻子之合尊,為眾隨從環繞,回稟皇上。【皇上】遂下令殺之。往殺之際,合尊曰:我無謀反之意,若必殺我,來生必將奪取蒙古之皇位。其後,他轉世為大明皇帝,搶奪了蒙古之皇位。據說蠻子合尊被殺之際,流的不是血,而是乳汁。
《漢藏史集》(轉引自沈衛榮《大元史與新清史:以元代和清代西藏和藏傳佛教研究為中心》,73)

其中“蠻子之王子合尊”即為南宋末代皇帝趙顯,西藏人幻想他轉世為“大明皇帝”朱元璋。

而蒙古的正統從哪裡來呢?遼、金、蒙古是正統的傳承序列。

契丹大遼之王位傳八代之後,有大臣名阿保機者,奪取王位,傳其子阿爾坦汗,傳九代,建國名大金。至第九代哀王,蒙古成吉思皇帝於其手中奪去了王國。…………自漢地王統傳承之最後一位皇帝哀王手中,蒙古成吉思皇帝於陽土虎年奪取王國之疆土……。
《漢藏史集》轉引自沈衛榮《大元史與新清史:以元代和清代西藏和藏傳佛教研究為中心》,67

韃子與蠻子:北韃大金和南蠻大宋的中華正統之爭

文殊菩薩唐卡(藏傳佛教中,文殊代表漢地王者)

所以,如果你問既不屬於金也不屬於宋的西藏人,他們會告訴你:金才是正統,宋只不過是蠻子。

當然,這一點我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同意。

因此,正統這東西真的沒啥爭辯的意義(當然,“正統”思想的變遷是思想史絕好的資料),定義和立場不同罷了。

若真要追究,那:

宋朝欺負孤兒寡母,不算什麼正統;

明朝紅巾出身又殺小明王,不算什麼正統?

清朝塞外蠻夷,趁虛而入,不算什麼正統?

所以,正統論如今來看只適合作為思想史的資料去研究,而不適合以此論戰,至於什麼“遼金非中國”、“元清非中國”論,則更可以休矣。。

正如世界蒙古史權威亦鄰真先生所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近一千萬平方公里領土上發生的歷史都是中國的歷史”:

內蒙古的歷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中國歷史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過去時代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多民族的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由五十多個兄弟民族構成的國家共同體。中國歷史的全體,是由中國各民族歷史構成的。中國各民族的歷史都屬於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近一千萬平方公里領土上發生的歷史都是中國的歷史。 亦鄰真《內蒙古古代史中的若干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