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犯了錯,管理者該怎麼批評或者懲罰員工才能讓其心服口服?

陪幼兒成長


“沈理職談”給你分析,如果你認真的把我寫的內容看完,面對員工犯錯這件事,你將會有教科書般的解決辦法。首先要明確的觀點是:員工犯錯了,批評和懲罰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是“在錯誤可挽回的前提下,讓員工通過這件事能夠有所成長”。因此,這個場景的核心點不在於“如何批評和懲罰”,而在於“如何讓員工認識到錯誤,並且不再犯錯”,這是我要說在前邊的話。

而對於管理者來說,員工犯了錯,具體採取什麼樣的策略,還需要根據這個員工的性格,犯錯誤的頻次,錯誤的嚴重程度等因素來綜合考慮,所以針對這個問題,管理者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一上來就考慮如何懲罰和批評員工,則很容易適得其反,也很難讓員工心服口服。因此,整體的原則是:在員工可接受的範圍內,幫助員工先找到“錯因”,引導員工“反思和改正”,最後才是考慮“懲罰或批評”,這是正確處理這種情況的邏輯。

人在職場,當員工犯錯的時候,很多管理者第一反應就是去“追責”,<strong>批評員工或者懲罰員工,想通過這樣的手段讓員工“長點記性”。但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多數情況下,員工都不會“主動犯錯”的,多數是因為對工作把握不到位、工作理解有偏差或者某些非個人主動行為所致,因此員工犯錯以後,想要讓他對你的指正心服口服,首先就是要做到“幫助員工認識到錯誤”,這才是管理者首要的出發點。而員工的性格也是多種多樣的,並沒有“唯一有效”的手段去面對這個場景,所以整體的建議有幾點:第一、不管錯誤的責任在誰,既然已成事實,管理者首先應該想辦法去彌補錯誤帶來的損失,避免給正常的工作帶來影響,先把局面“扭正”,再去“糾錯”,這是“對事不對人”的做法;第二、把局面扭正後,要去分析員工犯錯的具體原因,也就是這個局面下員工的“錯誤點”在哪,是員工自己疏忽大意,還是工作沒有理解到位,亦或者是員工沒有明白公司的策略等等,這些才是管理者去“教育和引導”下屬的關鍵之處,也是讓員工心服口服的關鍵點;第三、根據錯誤的嚴重程度、員工目前的態度、類似錯誤的觸犯頻率、是否違反原則等因素來具體決定是否批評教育、懲罰記過,甚至考慮開除處理。整體的方式和方法需要因人而異,但要做到既能讓其他員工引以為戒,也能有效的讓犯錯的員工能夠反思成長;第四、在批評和懲罰的時候,這其中的“力度”很重要,一定要和員工犯錯誤的“深度”相匹配,不可輕描淡寫,也不可過度懲罰,這樣員工才能“認識錯誤”,並且“長點記性”,而管理者也可在過程中去收攏人心;第五、<strong>每次員工犯錯,並不是一個“點”,而要將其上升到一個管理上的“面”,能夠在團隊中起到警示的作用,這才是管理者處理這個問題的最終落腳點。如果你把這幾點想明白了,那麼你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為管理者,員工犯錯了,如何做才能讓下屬心服口服呢?我相信這是很多職場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為了解答你的疑惑,幫助更多有類似情況的職場管理者,我將針對“職場中,下屬犯錯了,管理者如何做才能讓他心服口服”的話題展開論述,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本文可做類似場景的標準化教程使用:

第一、員工犯錯了,為什麼管理者首先不是批評和懲罰員工,而是要去關注如何降低錯誤帶來的損失呢?如何理解:想要員工心服口服,首先你要“做事”,而不是“做管理”

當員工犯錯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領導要“量力而罰”,因此很多人都在挖空心思的尋找委婉的批評和懲罰員工的手段,其實首要的關注點就錯了:想要讓員工心服口服,管理者首先的關注點是“解決問題”,而不是用什麼樣的“管理手段”的問題。

我們可以思考這樣一個邏輯:

假如員工犯錯了,這個時候你去批評他也好,懲罰他也罷,不管你的手段如何的委婉,也不管你的手段是多麼的高明,員工此時還是一種“自責”的心理,因為事情辦砸了,自知理虧,他在等待你的批評和懲罰。

而此時去問責的話,他並不意外,因為他認為這是他應得的結果,所以你並不能夠讓他從內心的認可你;相反,這個時候你去關注錯誤的本身,先去想辦法彌補錯誤,則就會“降低員工的負罪感”。既然錯誤已經“止損”,員工才能在沒有更多思想包袱的前提下來聽取你的批評和教育,這才是管理者收攏人心的第一步,至於問責也是錯誤解決以後的事情了。

我舉個例子:

假如銷售部的小張駕駛公司的商務車出去辦事,因為自己闖紅燈的緣故和別的車輛產生了剮蹭,你知道這件事以後,該怎麼辦呢?

如果此時你去批評他“怎麼那麼不小心,說過多少次了駕駛公司的車要小心,怎麼還不聽呢?”用這種方法的話,小張此時並不會反駁你,因為畢竟是他犯錯在先,但內心肯定並不認可你這種管理方式,甚至回來還會給你解釋一大堆理由。

有人說,可以用更委婉的方式和方法去批評,比如“公司的車剮蹭了,下次注意就好了,以後別出現類似錯誤了。”這種方法夠委婉了吧,但員工一樣不會對你“服氣”,因為你講的是“管理規則”,而不是“做事策略”。

如何做到在這個場景下“先做事”,“再做管理”呢?

作為管理者,正確的關注點是:“小張,剮蹭到別人的車,你自己受傷了沒有?你的人怎麼樣?車輛損壞大不大?對方提出了什麼要求?需不需公司派人過去先把事情解決掉,再把車開回來?”

小張如果聽到你這個時候不是去問責,而是關心事情本身,那他內心肯定對你有一絲感激之情,因為你是站在幫他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的,回來以後他也必定會給你承認錯誤的,而你這個時候可以去“批評和指責他了”。

這就是員工犯錯後,先做事,再做管理的邏輯,希望你能首先理解這一點。

小結:員工犯錯的時候,想要員工心服口服,作為管理者更多的是要做到“管理人心”,而管理人心的前提是幫助員工解決問題,這才是正確的邏輯,你Get到了嗎?

第二、員工心服口服的不是你的“批評和懲罰手段”,而是你作為管理者,讓他在這個錯誤中“理解到了什麼”

很多人都在關注“如何批評和懲罰”才能夠讓員工心服口服,在這種邏輯下,你一直在思考的是“管理的策略問題”,而沒有換位思考“員工為什麼會心服口服”?

真正讓員工心服口服的不是你的“批評和懲罰手段”,而是你作為一個管理者,讓他在這個錯誤中“理解到了什麼”,是否在這個錯誤中讓他真正的“有所成長”。

而管理者要做到的就是:

讓員工知道正確的工作方法是什麼,讓他認識到錯誤,讓他明白如果聽你的安排,就可以避免犯錯。他佩服的是你的“做事”能力,而不是“管理”能力。

我舉個例子:

銷售部的小張今天去拜訪客戶李總,客戶告訴他,你們公司這次的產品價格太高了,別人家同類型的產品能夠便宜300塊,這次就先不跟你們合作了。而小張則一個勁的強調你們公司的產品質量更好,甚至和客戶有所爭執,導致客戶很反感,直接把小張轟出門去了。

事後,客戶給你打電話投訴,說你們的銷售人員態度不好,此時你該怎麼辦?

其實你作為領導,很清楚小張所犯的錯誤:

A、客戶訴求點不明確;B、競品信息調研不足;C、自家產品的增值點不熟悉;D、對待客戶的態度有問題。

你去批評小張,或者因為產生客訴而去扣除當月績效?這個方法可行嗎?

我相信這種直接的批評或者懲罰的手段,必定會得到小張的反感,甚至會和你爭執。

而你要做的就是:

先告訴他正確的方法,讓他認識到錯誤,然後才是相關的批評策略。

正確的話術建議:

“小張,我知道你現在跑客戶很努力,也很辛苦,但我們和客戶的溝通也是要講究方式和方法的。就拿這次和李總溝通訂貨的事情來說吧:他說咱們產品價格高,其實並不是真的糾結於價格,而是想要更多的實惠,你要去揣摩他的心態。這個時候你要將咱們的產品進行“檔次分類”,並且講明白“產品溢價點”在哪裡,這方面我們也多次有培訓,你拜訪客戶之前是不是要準備好相關材料和話術呢?客戶手上還有其他公司的產品,雖然看似比我們便宜,但品牌價值和售後服務標準和我們是不一樣的,這都是要和李總溝通明白的邏輯點。至於李總表現的不耐煩的情緒,你也不能和他產生爭執,避免客訴問題也是公司多次強調的。這樣吧,我帶著你去一趟李總那裡,按照我剛才給你講的策略再進行一次溝通,讓你真正理解這些問題點。至於李總的投訴問題,公司也是有規定的, 該處罰還是要處罰,這樣其他人才能引以為戒。你也不要在意這點罰款,搞定了李總,從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是值得的。”

如果你按照這種“既肯定他的努力態度,又指出他的錯誤行為,同時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做法,並且能夠給他示範一次,罰款也有理有據,讓他實現了成長”那麼此員工必定對你心服口服。

小結:讓員工在犯錯的過程能夠成長,你能夠進行業務指導,這才是“收服”他的關鍵之處,而不是去思考如何的批評和懲罰。當員工佩服你的時候,批評和懲罰的手段已經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第三、如何根據不同的員工,不同的錯誤來選擇不同的處理手段呢?管理如何做到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呢?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員工的性格也是多種多樣的,犯錯誤的情況也是各不相同的,針對不同的情況,我們還是要做到因人而異,因事而已。

作為管理者,雖然不能過度的批評和懲罰犯錯的員工,但也不能過於遷就犯錯的員工。面對這個場景,管理者不僅要做好“教育引導”的職責,也要發揮“戒律院首座”的職責,這其中的“度”是需要準確拿捏的。

如何做到因人而異和因事而已呢?

1、屢次犯錯的情況

如果員工多次因為同一個原因犯錯,那麼你就不要去考慮如何委婉的批評了,因為確實要給他“長長記性”,這也是管理者應該行使的職權。

屢次犯錯,說明此員工並沒有吸取教訓,不知道反省。這個時候要給他立下規矩,再次出現以後要嚴懲,如果沒有好轉,這說明性格使然,該棄則棄之。

2、觸犯原則性的情況

觸犯公司原則和紅線的錯誤是不能容忍的,這個時候你去幫助教育是不起作用的,因為員工的本性出了問題,堅決按規矩辦事。

3、明知故犯的情況

明知故犯的行為一樣是不能姑息的,說明這個員工有“鑽空子”的嫌疑,視情況的嚴重性給予制度內的懲罰。

4、非主動犯錯的情況

非主動犯錯指的是員工並不是有意的,可能因為個人的能力問題、對工作的理解問題或者粗心大意等因素而導致。這種情況的話,要給予一定的改正機會,告知其正確的工作邏輯,教育為主,收攏為主,讓其認識到錯誤即可。

5、錯誤損失小,認錯態度好的情況

如果員工從內心深處的認錯態度是非常誠懇的話,視其錯誤的性質,嚴重程度給予一定的批評和教育。

目的只有一個:在保證公司利益的前提下,能夠讓員工以後少犯錯,這才是重點。

小結:對待員工犯錯這件事,作為管理者也要因人而異,因事而已。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員工,策略側重點也有所區別。

第四、在這個場景下,管理者具體應該怎麼去做?

作為一個職場答主,我認為:分析場景的目的一定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去指導具體的職場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人思有所得,得有所悟,悟有所行。通過一個點,讓更多有類似困惑的人能夠找到答案,這才是問答的本質邏輯。

員工犯了錯,管理者該怎麼批評或者懲罰員工才能讓其心服口服?

在這個場景下,我首先分析了管理者“做事”和“做管理”的先後邏輯;明確了首要的關注點在哪;同時也闡述了想讓員工心服口服,你需要讓他得到什麼;過程中也針對不同的員工和錯誤的嚴重性進行了有區別的建議;最後就是具體如何去做的問題了。這才是一個既能授之於魚,又能授之以漁的閉環邏輯。

具體的做法和建議總結如下:

1、利用自己的管理者權限幫員工彌補錯誤

根據我以上分析,想要讓員工心服口服,第一步肯定是想辦法去降低錯誤帶來的風險和損失,先降低員工的自責感和思想包袱,然後才能去尋找責任人。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去和員工溝通目前的錯誤點在哪,有多大的影響,涉及到哪些板塊和人,然後迅速的去“扭正”局面。

2、分析錯誤的性質、嚴重性,採用不同的策略

把公司的損失降低到最小後,你就要去分析這個錯誤的嚴重性有多大,是否違背原則,員工的認錯態度如何,根據我上邊的分析來採取不同的態度和策略。

對待員工的錯誤,沒有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也是靈活變通的。

具體如何委婉,那就是管理方法積累的問題了。

3、分析員工犯錯誤的具體原因,有針對性的解決

最重要的一點:你要能夠指出員工的錯誤點,對事不對人,讓員工真正的對錯誤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然後你告訴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正確的處理辦法在哪裡。

一定要做到讓員工佩服你解決問題和指導下屬工作的能力,這才是領導的真才實學。

4、完善公司的制度管理,防微杜漸,引以為戒

每個員工犯錯,其實也都需要領導者進行自我反思。

思考平時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宣教是否做到到位,如何能夠讓整個團隊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這都是需要管理者進行復盤的,這才是整個場景下最有深遠意義的舉措。

以上是我對你最真誠的回答,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後話:

員工犯了錯,管理者該怎麼批評或者懲罰員工才能讓其心服口服?

這個問題雖然看著簡答,但涉及到管理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內容。為了能夠對職場人起到通用的指導意義,我用了將近3個小時,五六千字來整體進行解答,就是真正想做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給更多的人帶來幫助。

如果我的回答幫助到你了,希望你能關注我。作為資深職場人,職業規劃師,沈理職談將會持續的給你的職場答疑解惑;創作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到其他平臺;多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得到!

沈理職談


我做員工的時候,也經常犯錯誤,只是錯誤有大小,所受到的“待遇”不同罷了。

有一次我寫報告的,居然把老闆的名字寫錯了一個字,幸好我的領導眼睛尖發現了,讓我及時改正過來,否則遞交到老闆那裡,以老闆那種眼裡揉不得半點沙子的人,恐怕凶多吉少,很有可能我得走人。

我要感謝我的這個領導,她在保護我呢。當時她沒有任何批評,只是說了一句:“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以後寫報告,包括郵件,一定要多檢查幾遍。”

當時別提我有多懊惱了,如果在那種情況下,領導罰我或者嚴厲批評我,我都認了,沒有任何話說,犯了這種低級錯誤,我還能有什麼理由呢?好在我跟對了一個既嚴格又寬容的領導——這樣形容好像很矛盾啊,我認為就是這麼對立統一的體現在一個人身上,領導的嚴格,體現在對工作要求上的一絲不苟,而她的寬容,就是不對下屬從來都是和顏悅色,總是保持治病救人的態度。

我幾乎沒有看見她發過火,但是大家對她卻都很服氣,在我們的心目中,她從不擺威風,卻很有威信,真的是神了。

不過我也明白,這樣的領導是不多見的,只可惜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後來我離開了那家公司,再也沒法找到類似的領導了,那是緣分。

回到題目中來,其實人都不喜歡批評和懲罰,這才符合人性,因為大多數人的真實心理是“我做錯了就已經很難受了,你還要火上澆油的批評我,讓我特別難受”。所以,說要通過批評和懲罰讓一個人心服口服,是不現實的,也是很難辦到的,除非這個領導在員工心目中的位置相當重要,對這個領導的人格魅力心悅誠服,否則是不可能的。

那麼,有沒有方法讓員工在做了錯事之後做到心服口服並真正有所改善呢?當然是有的。

比如說,我曾經帶著一個20多人的小部門,大家平時相處的挺不錯,但有個人平時不喜歡跟大夥兒來往,跟大家關係處的也不好,還爭吵過幾次,後來可能還是覺得環境待不下去吧,就自己辭職了。

他辭職我沒有留,他倒覺得有些委屈,沒想到我沒有留他,臨走之前還問過此事,我就直接告訴他:“我也不想說你什麼,只是說需要你自己反思,為什麼我沒有留你,還有大夥為什麼不願意跟你共事,這個你自己得思考……”

經過我的一番說明工作,他竟然抹了眼淚,第一次表示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這算是心服口服了吧?不過事後我也在反思,對這樣的員工,我應該早一點奉勸他,都怪平時關注的少,結果讓人家產生了許多誤解。

其實作為管理者,我也沒有什麼技巧可言,無非是將心比心,然後引導犯錯的員工自己反思自己的失誤,並且找到犯錯的原因,以及再次碰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解決的總結方法。

當然,中間要再加上一點換位思考和同理心,就容易獲得犯錯員工的認可,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覺得呢?

關注作者@喻派職言,今日頭條簽約作者,15年人力管理經驗的職業導師。有料有趣有態度!

喻派職言


在我當上管理者後,我一直以為最難的管理問題是如何帶領團隊發展。但沒多久,我就發現,對我這樣的人來說,更難處理的居然是,員工犯了錯,或是做出了不恰當的行為,我要怎麼樣批評他,更別說懲罰員工。

儘管很多人都在吐槽領導發脾氣、罵人、壓榨員工的形象,但其實,在我接觸的很多管理者,尤其是高層管理者,實際上都屬於性格比較溫和的人,很少會大發脾氣、罵人。而這樣的人,對於如何批評、指正員工的行為,確實很有困難。

所以,這道題其實對很多管理者,或是將來有意往管理發展的員工來說,是個很實際,而且至少會遇到的問題。

一、要批評,就要放下情緒,客觀而理性地提出意見、建議

批評的定義,從狹義的生活習語,是專指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它不是指責、不是抱怨、不是批判,反之亦然。

所以,批評並不是一個貶義色彩的詞語。但是,我們談批評的時候,往往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一種帶有貶義的行為,這也難怪,因為在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所有批評裡,都伴隨著對方負面的情緒、指責的態度。

所以,大家都在排斥批評的時候,其實是在排斥負面的情緒、指責的態度。如果所有的批評都如定義所講,只是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那麼相信員工也不會排斥,而是會認真聽講。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讓員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評,首先我們就要做到:

  1. 放下自己的情緒,不要帶著情緒批評員工
  2. 客觀談及事情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不是指責員工
  3. 真誠提出意見和建議,促使對方理解

做到這三點,員工才不會排斥批評,而是願意聆聽指導。

二、要說服,就要有理有據,分析清晰,意見可行

在員工願意聆聽的基礎上,想要說服員工,我們對事情的論述就要有理有據,分析清晰。其中有三點必須說明清楚:

  1. 有理有據,與員工分析他的錯誤行為或不恰當工作方法,給員工個人、部門/團隊,甚至於公司帶來的影響、損失。分析的過程,思路清晰,哪些行為錯誤、方法不對,要具體。帶來的影響,也要客觀、明確,能說服人。比如你這次罵了客戶,實在是不應該,它不只是使我們損失一個客戶,而是對公司的整個品牌造成負面影響,讓更多客戶覺得不受尊重……
  2. 提出的建議及意見,首先要很具體,其次對員工來說是可行的。有的領導在這方面就說的很空泛,比如以後要多加註意、要再學習提升等等,這些可總結為正確的廢話,沒有任何意義。我們應該說,下次遇到客戶發脾氣,我們可以先不說話反駁,倒杯水讓他冷靜下來先。
  3. 給予員工提出看法,甚至於反駁我們的機會。不要一味地說,可以讓員工適當提出他的看法,甚至於反駁我們,因為,只有擊倒對方的觀點,他們才會心服口服。

這三點,是說服員工必須做到的。

三、要懲罰,就要放下個人看法,有據可依,才能讓人心服

如果是要懲罰員工,還想讓他心服,那除了遵從上面兩步,讓員工認同我們的意見外,我們在提出懲罰的時候,必須有據可依。簡單來說,就是兩點:

  1. 公司最好要有明確的懲罰制度,我們直接按照制度提出懲罰,讓員工無話可說
  2. 一視同仁,日常就要遵守制度,建立公正的管理形象,千萬不能對某些人某些行為“放水”

說直白點,就是不能讓員工覺得,懲罰是領導說了算,而是有制度來處置,才不會對我們懷有主觀的看法,從而更容易心服口服。


學習委猿


在工作,員工犯了錯,管理者在批評或者懲罰員工的方式,很多人都會面對犯錯誤的下屬時不知如何應對,不懂怎麼樣才能讓其心服口服。其實管理者目的:真的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或者批評而批評,為的是讓員工認識自己的錯誤,希望員工做出改變為企業或者單位創造更好的業績。

講個小故事:我的朋友是一家外貿公司的負責人,在年初的時候,招聘了一個新員工小於。小於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因此她對有關英語的工作任務就非常的恐懼。朋友在佈置工作中時,小於一看任務當中有需要英文的郵件回覆工作,她就直接表明自己做不來。面對在佈置工作中小於拒不配合的情況,朋友並沒有粗暴的把她叫過去批評一頓,然後硬塞給她這個任務。反而卻是耐心的與其溝通,問其為何拒絕這份工作任務的原因。溝通後,朋友才發現小於並不是不想做這份任務,而是在於小於覺得自己英語水平不好,怕完成不了,導致了她不敢接受這個任務。於是朋友便對小於說:“小於,在佈置工作的時候,你就直接拒絕,這一點要批評你了,是你的不對!畢竟公司招聘你進來是能夠處理完任務,你可以在接受任務的時候,並提出自己的建議或者困難,而不是直接拒絕。明白了嗎?其實這個任務也並沒有那麼複雜,以你的水平完全可以勝任,只是需要一段時間多熟悉。這樣吧,其他的任務還是需要你去完成,最後郵件的任務,讓小吳幫你處理,但是你要跟著小吳去一起做,做到儘快的熟悉。”朋友便叫來小吳,讓最後郵件發送的工作的時候協助小於處理,並叮囑其教會小於,讓小於儘快上手。對於領導的尊重和理解,小於十分的感動。小於對於郵件發送的工作真的去充分了解了。自此小於對於收到這樣的任務時,都妥善完成!



一、以事實出發作為批評點

作為管理者,最忌諱的就是不能從事實出發去批評員工。很多管理者遇到事情,就是直接臭罵,罵得員工狗血淋頭,可實際上員工都不知道自己錯哪了!這其實是根本不能解決問題。正確的批評方式,一定要從事實出發,明確的告訴員工他錯哪了!這樣不僅能夠讓員工真正的認識到錯誤,還能讓員工減少對領導批評的牴觸感,畢竟有還少人會明知自己錯了,還死不悔改的。


二、批評懲罰是其次,重點要幫其改正

其實,批評也好,懲罰也罷!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管理者,能夠幫其真正的改正錯誤。如果就用批評或者懲罰,最終還是會形成你批評懲罰完,下次照樣還是會犯錯。所以說,你有幫其改正的辦法,就像小於一般,找了一個有經驗的同事教會她處理的流程,這樣下次就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


所以說,要想批評和懲罰員工得心服口服,一定要以事實出發,把批評,批評到點子上,同事幫其解決錯誤,讓其改正,助力其成長,鐵定會心服口服!


空格鍵很好


首先,最好是以建議的方式來指正錯誤,讓員工放下戒備心理,他才有可能聽進你的批評。

其次,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稱之為三明治效應。批評之前先肯定,批評之後再鼓勵,批評夾在中間。


做到這兩步,員工自然心服口服。

第三、作為管理者,在批評員工之前,自己也要有三個認知:

1. 要認識到:世上無完人

有些人確實比較完美,但誰也不可能完美感無缺。是人,都會犯錯誤,這是人類的共性。員工也不例外。除非什麼也不幹,幹活的人總會出現錯誤的,或遲或早,因為人不是機器。

2.要認識到:人人都有權力與眾不同

不要顯得自己無所不能。不要因為別人有不同的做事方式或習慣,或者做的不符合你的期待就吹毛求疵,和無端指責。

3.不要到處指手畫腳

人們大多討厭別人指出“你錯了”。你有權利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有時候最好還是別說出來,讓員工自查自糾,也許他下次就不會重犯了。


第四、作為管理者,在嚴格要求下屬的同時,也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1. 維護下屬

無論犯錯的員工有多討人嫌,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只要他還有留下的價值,那就要從他身上發掘一點可取之處,要知道,即使最可惡的、最無能人也一定有優點。

比如誇他很守時,誇他很少遲到早退,或者稱讚他很會應付難纏的客戶等等,並且在上司面前真誠地替他說話。

維護下屬會給你加分,為你贏得無數的擁戴,以後的管理就更加順利。

2.真誠讚揚

批評之前的讚揚,關鍵在於真誠,不可以隨意、虛偽、膚淺、造作或言不由衷。必須真摯、誠懇、發自內心、不加矯飾,同時要有意義。


要做到這些,讚揚時就要顯示出親和力,這是一種很棒的辦公室效應。最好的讚揚方式就是直接說出來,比如:”我很喜歡你剛才接待客戶的方式,你是怎麼想到的?“


”我覺得你這份報告寫得很好,你一定花費了很多心血。“


3.對事不對人

下屬雖然犯了錯誤,但這與他們本身是什麼樣的人無關。有個親子觀念可適合類似情況:”他並不是淘氣包,只是幹了一件淘氣的事。“或”她是個好孩子,只是這件事做錯了。“


管理者應該關注的是下屬的行為,而不是他們本人。千萬不要搞人身攻擊,比如指責員工懶惰、愚昧、撒謊、行竊、卑鄙下流、一無是處等等,這是絕對不行的。

也許犯錯員工需要接受重新培訓、重新定崗、再教育或新的激勵機制,但不等於你可以攻擊或侮辱他們的人格,這是管理者在批評時必須嚴格把握的分寸。



櫻桃莊園8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員工犯錯是可以酌情處理,幫助其認識到錯誤的根源,是人為的原因還是客觀的原因,達到懲治救人又收其心服,有些員工的錯誤是原則性錯誤就不應該去酌情處理,必須果斷處理,不留後患。

一般情況下,員工犯錯,我們先不去批評和懲罰他,而是把錯誤的事情降低到最低的損失程度。

當員工犯錯誤了,肯定會在本崗位上造成影響或造成一定的損失,這個時候作為管理人員不要馬上去責怪員工,應該把錯誤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安危是第一位的,任何時候都應該考慮到人的安全。

當管理人員到達事故現場時,第一件事就是把人轉移到安全地帶,然後著手減輕損失的程度,把現場處理完畢,回頭再對員工進行處理。

這樣做的目的,1、減輕因錯誤帶來的損失,2、留給員工一個思考錯誤的時間,3、給管理人員一個考慮處理方案,同時收服人心。


在考慮處理員工錯誤時,不能簡單的處理完畢就了事,而要舉一反三的進行警示教育,我們處理批評和懲罰,只是手段,目的是要吸取教訓,避免下次再次發生類似的錯誤。使其他人能從這次錯誤的事件中,吸取什麼教訓。

在做出處理決定時,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不能搞一刀切。

對如下幾種情況做出不同的懲罰手段:


1、屢次犯錯的員工

對待這類員工的犯錯,在批評教育時,要嚴厲批評,從重處理,不然他不漲記性,也是對其他員工的一種警示。如果屢次犯錯的員工,你處理輕了別人會不服氣,反而影響更加不好,沒有起到教訓的作用,只有從重處罰才能警示別人。例如:小明,在公司已經犯錯3、4次了,這次又偷拿了同事的鑰匙,私自開公司的車出去辦自己的,被別人吻了一下屁股,雖然損失不是很大,但是性質很嚴重,車輛維修的費用由其自己掏腰包,還要作出重罰的決定,因為是屢次犯錯,不知悔改的員工。



2、觸犯原則性的員工

任何事情的發生和處理都有底線的,超出底線範圍,說明這個員工對公司、對崗位、對從事的工作沒有一點的責任感,把自己所負責的事情當兒戲,對待這樣的員工,應以辭退為準,不留情面。例如:小陳跟公司的同事外出喝酒,交規規定“酒後不能開車,但是小陳已經醉了,還要強行開車,造成車輛嚴重損壞”,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事故。這種明知故犯,而且嚴重違法的行為,應當給予開除的處罰。

3、明知故犯的員工

明知故犯的員工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認識,就是對法律、對公司的規章制度不是很清楚,明知道犯錯,但是以為犯錯的成本或代價低,所以就想去試試。

對這類員工,除了嚴肅處理處罰外,還可以批評教育,爭取其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4、非主動性的犯錯

這類員工的錯誤是被動的或考慮事情不夠充分,粗心大意造成的,對待這類員工可以酌情處理,通過加強教育,基本可以使其認識到錯誤,而且多數會心服口服。

5、初次犯錯的員工

對於初次犯錯的員工,要根據事情損失的程度,事情的嚴重程度,做出酌情處理,一般性的錯誤和損失,主張作批評教育為主。不要一開始就從重處罰,讓人連一個認識錯誤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處理肯定是不得人心的。就是嚴重的事情,也可以適當降低處理程度,讓人心服口服。

那麼,作為管理者遇到員工犯錯了,該如何做出處理決定呢?

首先是在不違反公司規章制度的前提下,要把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方法,給犯錯員工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更不能以此打擊報復犯錯的員工,如果那樣做了,說明你的肚量也就是那麼一點,前途也就那麼一點了。

其次,要分析犯錯的性質、事情的嚴重程度、犯錯的根本原因,有針對性的,採取不同的策略。

管理人員也要認識到人無完人吧,用“求同存異”的策略,保護下屬,減輕對他本人的負面影響,這個下屬將來有可能會成為你的業務骨幹呢!

再個就是,經過這個事件,我們吸取了什麼樣的教訓,達到什麼樣警示效果,對於預防將來可能發生類似的事件,要採取什麼樣的防範措施,就是“防微杜漸、引以為戒”吧!

【總結】

遇到員工犯錯,作為管理人員,誰也希望事情的發生,但是既然已經發生,我們就要勇於面對現實,積極處理事故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把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然後再根據事情的性質,原因,具體嚴重程度以及員工本人認識錯誤的態度,酌情作出處理決定,讓員工心服口服,對其他員工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一秋緣


員工犯了錯 ,管理者該怎麼樣批評或者懲罰員工才能讓其心服口服?心語劉從事管理工作多年,我的體會是:

首先,管理者要端正進行批評或者懲罰的認識態度,這是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因素。

員工犯了錯時,管理者對犯錯員工進行批評或者懲罰只是管理工作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其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防止再犯錯誤,進而在今後的工作中得到進步提高;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為了懲罰而懲罰,更不是“落井下石”。這是管理者應有的進行批評或者懲罰犯錯員工的正確態度。

只有管理者在基於這一正確態度的前提下,在對犯錯員工進行批評或者懲罰時,才能出於一顆“公心”,一顆“愛心”。讓員工感受到對他批評或者懲罰,是對他的關心、愛護,才會虛心接受,對管理者也不會產生怨恨情緒。

其次,管理者在對犯錯員工進行批評或者懲罰時,要做足功課,對犯錯員工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 員工犯了錯誤,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及時將員工所犯錯誤的事實、性質做認真詳細的調查瞭解;一定要尊重事實,不做主觀臆斷、盲目定性,要做出恰如其分的事實、性質判斷。

  • 要對犯錯員工的基本情況做詳細瞭解掌握,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脾氣性格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尤其是脾氣性格更是關注的重點。

對不同脾氣性格的人,要採取不同的批評方式。因為,一個人的脾氣性格不一樣,對批評方式的接納程度就不一樣。如果用同一種批評方式,用在不同脾氣性格的人身上,效果就大相徑庭。

只有管理者瞭解掌握了犯錯員工的基本情況信息,在進行批評或者懲罰時,心中才能有底氣。

再次,管理者進行批評或者懲罰犯錯員工時,應把握好原則,注意方式方法。

1、把握的原則。

主要有兩點,一是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二是堅持“教育從嚴,處罰從寬”的原則。

  • 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也就是說,當員工犯了錯誤後,一定要根據員工所犯錯誤的事實,結合公司的規章制度來處理,不能摻雜個人感情因素,要一視同仁,尺度一樣,不搞“格外開恩,網開一面”。

  • 堅持“教育從嚴,處罰從寬”的原則,也就是說,對犯了錯誤的員工,如果能通過批評教育就能達到管理的效果,就不要採取處罰的方式,做到“寬嚴相濟”。

2、注意方式方法。

  •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語氣。

員工犯了錯誤,尤其是在員工不承認錯誤還進行辯解的時候,管理者難免會很氣憤,情緒會激動,進而便容易對員工進行大聲訓斥。

這種批評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很容易引起員工的頂撞。管理者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語氣,不要動怒。須知,“有理不在聲高”;“柔風細雨”比“狂風暴雨”更能滋潤心田。

  • 能私下批評的就不要公開批評。

如果員工所犯錯誤的性質不嚴重,也不是帶有傾向性的錯誤,私下批評要比公開批評效果要好的多。

即便是要公開批評,也得要先在私下做通員工的思想工作,打好“預防針”;貿然拿到公開場合來批評,員工會感到很丟面子,很沒尊嚴;如果遇到自尊心很強、脾氣暴躁的員工,很有可能會當面頂撞,讓領導下不了臺。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批評教育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

總之,管理者如何批評或者懲罰犯錯員工,並讓其心服口服,是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技巧,沒有標準的解決方案,需要不斷在工作實踐中來探索、總結,形成自己的管理風格。

【關注@職場心語劉,分享20年私企高管工作心得,職場困惑實話實說。】

職言心語


【“職抒己見”觀點】批評和懲罰,是一種負向激勵。之所以稱為“激勵”,就是要通過這種方式讓員工改進方法,提升能力,還要激發士氣。

現實中很多領導把批評和懲罰作為打壓人的一種手段,不僅起不到激勵的效果,反而會激起員工的不服與不滿,造成內部矛盾。正確的批評應該做到以下5點:

一、先處理事,再處理人。

員工出事錯誤,領導發現後第一時間不是去指責員工,而要先把出現的問題解決掉,把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

等事情處理好後,再來總結經驗,分析問題,教育員工。

先處理事,再處理人,會給員工一個感覺:這個領導是做事的,不是整人的。員工更願意跟隨這樣的領導幹事。

二、先關心人,再關心物。

孔子家的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家後,只問人是否受傷,而不問馬。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領導,員工開公車外出辦事發生事故,先問車子怎麼樣了,過了半天才問人有沒有事,讓大家心寒不已。

出現問題,領導把損失放一邊,把錯誤放一邊,先去關心人,僅憑這個動作,就能讓員工心悅誠服,基本上都能接受你下一步的批評和懲罰。

三、只評批事,不批評人。

就事論事,不要無限拔高,更不要進行人身攻擊。

哪些出錯,就批評哪裡,不要翻舊賬、揭老底,也不要擴大範圍。要能站在幫助員工改進的角度,有理有據地把後果分析清楚,把該負的責任講明白。現在員工越來越自我,也越來越敏感,更要把話說到點上,說到對方心裡。

也不要講太多大道理,這類教育應該放在平時。發生錯誤後的員工只關心自己會受到多重的懲罰,根本沒心思聽你長篇累牘。

四、先進行批評,再適當鼓勵。

在具體批評的時候,要根據“員工的可接受程度”和“兩人的關係程度”差異,採取不同的批評方式。

上下級關係較好,接受度也高的員工,可以直接批評。

上下級關係一般,但接受度高的員工,可以先批評,再適當鼓勵。

上下級關係一般,接受度也不高的員工,要先表揚,讓對方放下防備;再進行批評,把問題分析清楚,最後還要再鼓勵一番。

批評之後適當鼓勵,就是要讓員工把關注點放在今後的改進上,這才能達到批評的效果。

五、公平處理事,公心激勵人。

批評和懲罰必須公平,一有偏頗,無論你自己有多少理由,都無法服眾。這是處罰員工的第一法則。

要始終牢記批評教育的目的是要激勵人,是為員工好,而不是因為自己要被追責,受損失。

有些領導批評人時,青筋爆裂,暴跳如雷,想通過用更難聽的話罵,用再重的手段罰,讓員工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其實,批評和懲罰是有適用範圍,對一些批評無效、屢教不改的人,不如直接採取其他管理手段來解決問題。

總結:員工出現錯誤時,先解決問題、先關心人,這既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也為下一步開展批評打下基礎。在批評過程中,要注重批評的方式,程度的把控,讓批評能真正產生效果,而不是為了發洩情緒,打擊員工。


職抒己見


簡單,別想太多,就事論事。


批評時,要有事實有依據,不要故論玄虛,也不要翻老賬。


最忌諱的有兩點;1、是有的領導喜歡讓下面的人猜或籠統而言,比如:“你最近工作怎麼不在狀態呀?”“你知道你做錯什麼了嗎?”員工什麼工作不到位,你就直說,這樣籠統而言,有時員工會陷入雲裡霧裡。你罵痛快了,員工卻不服氣。說出具體的事例,說出哪些地方沒有達到你的預期,員工心裡才明白。2、出問題時不及時批評,而是過了許久,新帳舊帳一筆算。有什麼問題,及時和下屬談,如果當時不說,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下屬都忘記了你再談,那就很有秋後算賬的嫌疑。


給予下屬解釋的機會


有時下屬的工作失誤可能有客觀原因,或是下屬和領導之間信息不對稱造成誤會,所以應該給予下屬解釋的機會。

如果有誤會,借這個機會正好澄清;如果確實有客觀原因,領導也能提供相應的幫助。



明確對下屬的要求,給出切實的建議,讓員工的改進有目標


有時領導的要求和員工的自我要求有差距,可能在員工看來,自己已經做到了100分,但按領導標準來看,可能只是剛剛及格而已。如果不說清自己的標準,員工可能會感到很委屈。你把自己的要求說明白,員工就知道你是高標準嚴要求,也知道了你不滿意的原因,以後的工作就會按照你的要求來對待自己。


員工有時工作不到位,是能力問題,你就需要用自己的經驗幫助他們成長。針對發生的問題給出你的改進意見和建議,分享一些你的經驗心得,讓員工在每一次錯誤中都能夠得到成長。


儘量表揚公開說,批評私下議


都是成年人,需要給員工留一些臉面,除非是犯了原則性的問題。有什麼問題,單獨約談員工,在相對封閉的環境,拍桌子摔杯子,也只是兩個人看到,不會讓被批評的人在眾人面前失了體面。


總而言知,對員工的批評和懲罰,不是彰顯領導的權威,而是幫助員工成長,增強團隊的整體能力,也是為整個團隊賦能。


紅塵笑笑生


首先,犯錯就要“批評”和“懲罰”這想法就是錯!錯!!錯!!!


管理者或者領導首先是要會承擔責任,並且為結果負責。不是一出問題就推卸責任,要知道整個部門都是在你的管理和統籌之下,出問題先反思自己的問題,而不是讓自己的下屬背鍋。


這樣做會讓員工心寒,覺得跟著你,好事都是你的,壞事就是員工背鍋,那以後也不願意發揮更多自己的才華了,不願意做更好,這對於你和企業,以及員工本人都是損失。


做管理不是“坐著”就管理,而是激發員工的善和積極性


我們做項目的時候,部門員工犯了錯,最簡單的就是罵他,然後罵得狗血淋頭。但是,生氣就是自己無能的體現,出了問題生氣是沒有用的,最要緊的是一起想辦法把當前的問題解決掉,讓整個進度正常的進行下去。


我們公司之前的人事經理就是一個脾氣很火爆的人,而且沒事就喜歡罵部門的人事助理,基本隔一天就要被罵得狗血淋頭,而且脾氣來了,也不會分場合的,在公司公共場合就罵,也不管是不是有10來個人在場,直接就罵,助理的尊嚴是被踩在地上摩擦的。

脾氣好的助理就低頭聽她罵,有遇到過和她對罵的,當時場面就非常火藥味十足。先不說公司公共場合對罵的影響好不好,首先,在10多個人面前,被自己的助理指著頭罵,後面在部門裡面其實也是挺尷尬吧,說不定別人心裡還說罵得好。


這個人事經理身邊的助理也呆不長,最快的時候1一個月換了2個,呆得最久的一個幹了半年就走了,這就是領導的管理方法出了問題導致的。

我們現在時常說,帶小孩子不能沒事就打罵,連帶小孩子都知道了要進步,為什麼管理不先提升自己,在去找部門的錯呢?一個部門如果亂糟糟,辦事執行力不高,最大的鍋還是領導的鍋,先反思自己,在去想如何改變別人的問題。


如果員工犯了錯了,我們應該怎麼做?


首先,我們要看是犯的什麼類型的錯誤,如果是小錯,指導他錯誤在哪裡,修改就好了,沒必要小錯都要批評和懲罰,公司不是監獄也不是法院,遇到小事就要審判和定罪的。


如果是犯錯多次還不改的情況:


首先,你得換位思考,為什麼他要這樣做?他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因為大部分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都覺得自己的就是對的。

就像我們做管理,也並不一定100%全對對吧?要善於傾聽。


思考好了之後,就可以去找她聊聊,問問原因,為什麼多次還是這樣,如果對方說忘了或者什麼,你可以提建議,在桌上貼便利貼提醒自己。


如果對方說出了自己的理由,甚至能說服你,為什麼不明主一點,用他的方式嘗試一下呢?


在我看來,管理就是幫助團隊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完成1+1大於2的化學反應,是激發人類的善,而不是惡。

如果是重大的問題:


先解決問題,不要情緒上頭,最後單獨找員工聊,這個事情對公司的損失,以及他的行為有哪些需要改進,如果公司追究下來,可能要面臨一些個人的經濟損失。如果損失不大,自己是領導,自己也有責任,願意幫他承擔下來。


如果損失過大,兩個人合力承擔一些,下次吸取教訓一起更好的做。這樣員工也會感恩跟了一個好的領導。


以上情況是覺得員工合作還不錯,後續還願意合作的情況下處理的。


如果屢次犯錯,還不改進,同時給公司也造成了損失,可以通知HR面談,這個人可能不適合部門的崗位,需要調崗或者辭退,具體操作,交給人事去處理。


做管理不只是慈悲,也應該有強勢和果斷的一面,這得看對方是不是值得你去栽培的好苗子。


我是@多多職場說,四年管理經驗,曾任上市公司經理,關注我,每天和你分享升職加薪和個人成長有關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