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社群”成為實體企業救命稻草,難道社群真的有用嗎?

  • 【關注】萬群聯盟頭條號,每天收穫最實戰的社群技能幹貨。
  • 本文2870字,閱讀全文約6分鐘

說到社群,其實應該是17年、18年的熱點詞了,到了19年已經慢慢沒有那麼火熱了,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社群再一次成為熱點,尤其是一些實體企業紛紛開始研究如何做社群。

要知道,社群可不是簡單的聊天群,簡單的拉一些人,或者一些客戶,就可以稱之為社群了。

面對嚴重的疫情,顧客不能進店消費,門店開門一再延遲,很多企業迅速進行自救,這是無可厚非的。

可是不謀而動,不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盲目跟風轉型線上,除了簡單的自嗨之外,疫情過後必是雞毛一地,毫無作用。

我們可以簡單看一看,疫情之下,一些實體企業在慌亂之中是如何“誤入歧途”的。

一、疫情之下,企業慌亂之中建立社群

延遲開工的通知下發之後,各大企業的管理人員開始要求員工線上辦公,基於線上的企業還可以勉強開展工作。

可是對於一些實體企業就沒那麼好運了,於是老闆們看到了新的機遇,就是轉型線上,建立企業社群,通過線上運營用戶,營銷產品。

包括我在前幾天都收到聯想總部發來的邀請,希望給他們的線下門店進行一次社群營銷的培訓。但是很多企業,在慌亂中建立社群,出現了很多問題:

疫情期間,“社群”成為實體企業救命稻草,難道社群真的有用嗎?

1、員工完成任務,沒質量

最直接的就是,社群這個概念,或者說玩法,可能只有老闆大概瞭解一些,老闆將這個任務交給在家辦公的員工。

一方面,在家辦公,本身就沒什麼狀態,效率也不高,另一方面,對於員工來說,社群又是一個全新的玩法。

於是就會出現,員工隨便找一些客戶的微信,然後建一個群,拉在一起,說兩句祝福的話,問候的話,然後就沒然後了。

負責一點的員工,可能會把群裡的人數搞的多多的,看起來很熱鬧,讓老闆看著覺得效果不錯,但實際上,還是沒什麼質量,就好像純粹的“趕羊進群”。

2、粉絲畫像不一,粘性弱

建立用戶社群的時候,不考慮用戶的屬性、畫像,導致社群成員素質參差不齊,人員大量流失,幾天就成為死群了。

《小群效應》中提到,社群的活躍特徵應該是“三近一反”,也就是年齡、愛好、地域相近,性別相反,這樣才能保證社群更好的活躍。


疫情期間,“社群”成為實體企業救命稻草,難道社群真的有用嗎?


3、社群沒有規劃,秩序亂

其實,社群跟普通微信群最大的不同,就在會一個有規劃,一個沒有規劃。

普通的微信群,我們隨時都能建,建起來了想聊點什麼就聊點什麼,可以沒有目的,沒有規劃。

但是社群就不一樣了,很多商家在疫情之下建立社群,就是盲目的拉人進群,沒有想過社群規則、社群目的、內容規劃等等,到頭來只會越來越亂。

4、營銷目的太強,體驗差

說到社群建立的目的,很多企業會一口回答:賣貨、營銷。

沒錯,最終目的也許是這樣的,但前提是建立用戶粘性,首先要讓用戶不排斥你,接受你的運營,提升用戶的體驗感,你才能繼續賣貨,否則就是徒勞。

疫情之下,很多實體商家,社群建立起來了,直接把自己的產品搬到線上,猛猛刷群,給出自己認為非常誘人的優惠和打折,可是效果甚微。

據統計,每天有200萬—300萬個微信群被建立,其中40%以上的微信群會在7天內死掉,只有30%以內的能夠艱難活過1個月。

對於一些500人的大群,活躍人數通常也不會超過總人數的10%。

可想而知,社群並不是建立一個微信群那麼簡單的事情,這也是這次疫情之下,很多企業在建立企業社群上的一個很大的誤區。

那麼,疫情之下,企業,尤其是實體商家到底該如何趁這個機會,建立好自己的社群,並運營好自己的粉絲呢?


疫情期間,“社群”成為實體企業救命稻草,難道社群真的有用嗎?


二、疫情之下,企業如何有效運營社群?

疫情之下,一般的實體企業,想要做好社群,應該做好以下幾步:

1、社群定位

沒有定位的社群,就相當於沒有根基,社群定位廣義上可以分為:商業社群、非商業社群,當然我們要講的肯定是商業社群。

商業社群,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純粹社群運營,一種是借力社群運營。

純粹社群運營,就是通過社群進行拉新、激活、留存、復購、推薦、裂變等等方式,實現社群產品的銷售。

借力社群運營,就是指藉助社群的力量,加強與經銷商、消費者的粘性,維護企業資源。

與消費者加強溝通,就是採集消費者對產品,以及市場對產品的反饋,以便提高商品的銷售效率,不會或者很少直接在群內進行銷售活動。

所以,定位就是要搞清楚你建立社群到底是為了什麼?例如擴展人脈、銷售產品、裂變拉新、老顧客維護、學習成長、打造品牌等等。

定位搞清楚以後,就要圍繞這個設計社群的商業變現路徑了,包括社群文化,組織架構,內容輸出、建立信任等等,後面內容會講到。

2、打造文化

文化是加強社群粘性的粘合劑,沒有文化的社群就像沒有靈魂的團體,註定走不遠。

社群文化可以說是社群成員彼此間的默契,也是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具體來說包括:

儀式感,例如自我介紹、早晚安、生日祝福等等;

參與感,群內分享有價值的內容,被授予管理權力等等;

成就感,基於社群成員一定的精神或者物質上的獎勵。


疫情期間,“社群”成為實體企業救命稻草,難道社群真的有用嗎?


3、設定架構

社群架構,可以說社群未來穩定運營的有效保保障,大致包括以下幾塊內容:

01、社群規則,告訴群員哪些不能做,鼓勵做哪些,注意有趣味、不生硬;

02、設群門檻,前面就講過社群活躍的原則“三近一反”,如果不設置門檻,那什麼三教九流的人都進來了,社群生命週期會非常短。

一般的門檻包括:付費、做任務、邀請制等等。

03、成員架構:群主、管理員、講師(分享者)、KOL(群員中的意見領袖)、普通群員;

04、內容輸出:運營內容也就是社群的價值所在,在前期主要是運營者輸出,帶動社群氣氛,表明社群價值。

後期就需要去中心化,不再指望某一方輸出內容,而是帶動其他社群成員一起輸出內容,例如打卡、筆記、簡單的分享等等。

4、引流粉絲

引流粉絲主要就是設置引流路徑,包括引流話術、引流誘餌、種子用戶,一般實體商家的種子用戶,就是之前的一些老顧客。

用一些好的誘餌,例如現金、打折、禮品等等,吸引他們幫助宣傳、引流新人進來,新人進來後,為了獲得“誘餌”,再次邀請新人,由此循環往復。

5、產品營銷

產品營銷一般分為促銷、分銷、場景營銷3種。

促銷,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見的打折、拼團、預售、滿減、返現等等銷售形式。

例如我們可以用“時間有限”、“數量有限”、“錯過這次再等一年”、“已有10000+報名成功”等等,來達成促銷效果。

分銷,也就是通過佣金獎勵,讓社群好友幫助營銷產品,這樣不僅產品賣出去了,還能起到裂變的效果,引流一批新粉絲進來。

做分銷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分銷產品,也就是讓利比例比較大的,然後分銷流程簡單,降低分銷阻力,最後一定要給予分銷人員,或者是關鍵的分銷人員最大力度的支持和指導。

場景營銷,主要就是帶動社群氛圍,讓社群用戶產生衝動消費的心理,一定要注意馬甲號的跟進,和曬單、曬好評。

疫情期間,“社群”成為實體企業救命稻草,難道社群真的有用嗎?


三、疫情之後,線上、線下相結合

線上聊百次,不如線下見一面,如今是特殊時期,我們可以借這個機會,建立好我們的用戶社群,在線上建立信任,宣傳我們的品牌和產品,產生一定的用戶粘性。

等到疫情之後,一定要組織社群成員走到線下,一方面是鏈接成員之間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能走進實體店,增強體驗感,加快與鞏固關係閉環。

當然不是簡單的線下吃吃喝喝,線下活動也要有主題、目的、流程規劃等等,不然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當然,<strong>希望我們的疫情早日結束,也希望所有實體商家與用戶能夠早日走到線下,一起參加活動,聯絡感情,共同學習,互惠互利。

—— END ——

作者|肖歌

  • 關注【萬群聯盟】頭條號,
    每天收穫最實戰的社群技能幹貨。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 關注我,私信回覆【運營】,即可獲得最新的社群運營禮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