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滿族人為什麼要改漢姓?

徐雪丹


西曆1912年年初(大清國宣統三年年底),大清朝隆裕皇太后對於南方的革命形勢,以及袁世凱的脅迫處於無可奈何的狀態。最終,因民國臨時政府方面的妥協——民國政府表示大清皇帝退位後,會繼續承認皇帝的尊號,並且支付一定的生活費,於是,隆裕太后就坡下驢,大清國由此落幕。大清國的覆滅,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幕。

而大清國滅亡後,從大清國的國姓愛新覺羅,到尋常的滿族姓氏,都改姓了漢姓——比如愛新覺羅姓很多改姓了金,他他拉姓則改姓了譚,只是,為什麼滿族人要改姓漢姓?

個人認為:

防止迫害

滿清滅亡時候的局勢,和之前的朝代不同。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王朝滅亡的情況,有隋滅北周、明滅蒙元。但是在隋滅北周之時,鮮卑人和漢人之間的仇怨幾乎沒有。甚至隋文帝父子還委任宇文化及為重臣;而明滅蒙元的時候,大多蒙古貴族逃到了北元境內,即便是明朝想清算,也找不到對象。

辛亥革命建立的民國政權,除了傳統的漢地十八省以外還涵蓋幾乎整個滿洲和蒙古的故地,而早在光緒帝還在世的時候,革命者為了革命需要,曾撰寫大量反滿文獻(按:民國建立後,共和先輩也意識到反滿口號不利於國家統一,而強調五族共和),這就導致整個滿族群體,上到貴族下到平民,都處於惶恐狀態,擔心自己會受到民國當局的迫害。為了防止迫害,很多滿人只好改用漢姓,放棄滿族姓氏。

生計所迫

滿清滅亡後,宣統帝一家子和宗室貴族固然可以靠民國撥付的生活費過活,但普通滿族人的生計卻成了問題。為了餬口,很多滿族人只能靠給人打工為生。但民族歧視這個現象,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始終存在。很多滿人因為姓氏原因,受漢族僱主的歧視而失去工作。為了餬口,滿族平民需要隱藏自己的姓氏,因此,就需要改用漢族姓氏。這也是滿人改用漢姓的原因之一。

追求進步

此外,還有部分滿族青年出於追求進步的因素,而改用漢姓。

根據相關文獻披露,早在孫中山先生籌備共和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之前,就有部分滿蒙進步人士認為大清朝廷應該推翻而參與進步組織。這部分進步人士,在民國建立以後,改用漢姓。隨著民國立國日久,很多新生代滿人受共和思想、進步思想影響,而表示和傳統滿族家庭絕了,而採用漢姓。


藤樹先生


在離我們最近的歷史當中,最常讓人稱道的就是清朝的歷史,因為距離我們較近,所以人們對於這段歷史的探究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特別是對於滿族姓氏改漢以後的種種討論,更是讓我們對滿族有了更大的好奇。通過一個滿族姓氏改漢的對照表,我們就能夠看出滿族人為什麼最終大多會改為漢姓,他們改的漢姓到底都有些什麼樣的姓氏呢?在如今我們所沿用的又有哪些呢?看看你的姓是不是滿姓改的?

通過翻閱歷史資料,我們能夠知道滿族最大的姓氏,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愛新覺羅氏在其逐漸改化的過程之中,以金姓為最多。我們經常聽到的金姓人士,大多都是具有滿族血統,或者經過長時間時代演變而延續下來的後代。

除開這些之外,有一些與滿清貴族結親的鈕祜祿氏,在如今所改的姓氏是較為少見的,此姓為郎。當然通過對照表我們能夠知道的是現今有很多沿用的姓氏都是來自於滿族的改化,比如現在的宋以及馬、唐、高、齊等等姓氏都是從滿族的姓氏當中演化而來,那麼說到這兒,我們就不由得想要知道,為何這些從大清滅亡以後的國性改變成了如今的姓氏呢。在我們國家一直以來都是允許少數民族存在的,難道他們不能夠遵從自己的姓氏嗎?他們為什麼會改成漢姓呢?

通過一些資料查證,能夠知道的是滿族,自從大清滅亡以後,日子過得十分艱難,所以為了防止自己被有心之人迫害,他們不得不改名更姓。因為每一代的朝廷都會有國姓,而不同的朝代更迭之間,為了防止積怨解除仇恨,他們就必須要隱姓埋名,甚至改頭換面,這種防止迫害的方式古已有之,所以也是一個最為簡單而且沿用至今的方式,因此這些人集體改姓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當然除開這一點以外,他們在滿清滅亡以後,想要生活的途徑也變得越來越狹窄,因為滿清貴族在其執掌大權期間,沒有很好的學會生活的技能,所以為了養家餬口也不得不改頭換面去融入百姓的生活。但是由於滿人的姓氏是較為特殊的,一下子就能夠被人認出來,而他們曾經欺負過的人就會因此反過來找他們算賬,所以為了自己的生計著想,他們不得不退一步隱姓埋名,讓自己變得普通。而他們在這樣的一種改變之下,也更好的與漢族融合,成為了滿人改用漢人姓氏的一大原因。

一個朝代的更迭,除了有其朝代更迭的必然性之外,也有一些人是為了標新立異,甚至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他們有一些滿族青年,為了能夠表現出自己的特點,也開始跟隨潮流,改用漢姓。全國範圍之內擁有漢姓的人,往往比滿族的人更加受歡迎,他們也願意融入到這個集體當中。通過文化的碰撞以及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他們也開始沿用漢姓,甚至給自己起了各種各樣的名字,這就像我們如今的很多人喜歡起一個英文名是一樣的,這也是一種時代潮流下的文化演變。

文化的發展是一個相對較為漫長的過程,而姓氏的延用更是有著較為源遠流長的歷史源頭可以追尋。無論是滿族人改姓為漢還是兩族文化的融合,都可以看出我們國家是一個具有強大包容性的國家,所以在其文化發展過程之中,總是會呈現出異彩紛呈,有求同存異的狀態。

這些滿族人也是感受到了漢文化的魅力,所以才會改變自己的姓氏,甚至融入到漢族之中。當然滿族人的這些改姓的方式,並不代表他們將其自己的根本都忘記了,而是在不同的地域生活之時採用的不同方式罷了。我們如今能夠看到的這些滿族後代,有一些人也是沿用其原本的姓氏在生存著,不過這都是現代人的一種選擇而已。


貓眼觀史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不斷變革,特別是清帝退位之後,很多滿族的達官貴人也沒有了後臺,不得不自力更生,很多八旗子弟不得不隱姓埋名獨立生存下去,還有因為“驅除韃虜”的運動讓很多滿族人直接改了姓氏,藏在了漢族人中。 滿族人

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 現在看一下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就會發現,漢族人改姓氏的時候其實就是取了原來姓氏的一個字,這個字的諧音跟那個漢姓相同,就用了哪個漢姓。例如愛新覺羅這個姓,就用了金、羅、艾這三個姓氏,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姓氏,改姓人有自己的個人原因。還有烏雅姓氏取了烏的音,改為吳,而吳京就是烏雅姓氏的後人。還要不少名人其實都是滿族人,比如英達,他的祖先就是滿族人,老舍先生,也就是舒慶春,也是滿足的後人,還要著名歌星那英,也是滿足的後人。以下是滿族的對照表,看一下你有沒有可能是滿族的後人呢? 滿族的子弟
滿族姓氏尊貴排名 滿族的姓氏中有八大姓排在所有滿族姓氏的前列,這八大姓主要是佟(佟佳氏),關(瓜爾佳氏),馬(馬佳氏),索(索綽羅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鈕祜祿氏)八姓,這八大姓非常有代表性的是佟大為和關悅,他們兩個人都是滿足人,也就是說他們的祖先在當時也是滿族中比較尊貴的人。 滿族八大姓 滿族女人


用戶111176755536


在我國曆史上,滿族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民族,也是開創了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民族。可是,清朝恰恰趕上了封建時期走向沒落的時代,最終,在列強的堅船利炮的轟擊,以及國內不斷起義的情況下,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宣佈退位,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走向滅亡。

清朝滅亡之後,包括清朝皇室在內的絕大多數滿族人走上了“更名改姓”之路,特別是在更改姓氏方面,滿族人把滿族姓氏改成了漢族姓氏。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年滿族人更改姓氏幾種常見的類型。

1、用滿族姓氏的諧音來取漢姓。

這種改姓的方式是當年滿族人使用的最多的一種方式,可能是覺得這種改姓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之前滿族姓氏的內涵吧。利用了這種方式更改的有兩種姓氏。

瓜爾佳氏:瓜爾佳氏在滿族可是一個非常大的姓氏,這種姓氏貫穿在滿族八旗各個旗之中,瓜爾佳氏最著名的還要屬清朝五大開國功臣之一的費英東了。最後,瓜爾佳這一姓氏更改了成了“關”,在滿族語的發音之中,“瓜爾佳”和“關”比較相似。


塔拉切氏:這一姓氏在滿族中人數也比較多,最後,這一姓氏改成了“唐”。從現在滿族人的姓氏來看,姓“唐”的滿族人還是有一定的規模的。

2、用滿族姓氏中的一個字來做漢族姓氏。

這種改姓的方式相比之下還是最容易的,取滿族姓氏中的一個字來做漢族姓氏,而且,這種改姓的方式往往是取滿族姓氏中一個最接近漢族姓氏的字。

葉赫那拉氏:這種滿族姓氏相比之下是除了“金”之外人們最熟悉的姓氏了,慈禧太后就是這一姓氏,正是處於慈禧太后的原因,讓這一姓氏在滿族姓氏中變得更加尊貴了。最後這個姓氏分支成了兩個:“葉”和“那”,我們比較熟悉的歌手那英的祖先就是葉赫那拉氏。


另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姓氏還有“溫特赫氏”,溫特赫氏也是一個滿族貴族姓氏,最後改成了“溫”。“富察氏”改成了“富”,“佟佳氏”改成了“佟”,這兩個姓氏都曾經出過皇后,一位是乾隆的富察皇后,一位是康熙的佟佳皇后。

3、引用漢字中相同意義的字作為姓氏。

這種改姓的方式要說最有名的還要屬清朝的皇室“愛新覺羅”氏了,在滿族語中,“愛新覺羅”的意思是“金子”,所以,“愛新覺羅”氏改姓為“金”。不過,出於這個姓氏的特殊性,現在越來越多的滿族皇室後裔都改回了這一姓氏,而且,也有很多人當年自始至終都沒有改過姓氏,比如說“溥儀”。

另外幾種非常有代表性的還包括“倭赫氏”,滿族語中“倭赫”的意思是“岩石”,所以,這一姓氏改成了“石”。“阿克佔氏”,在滿族語中,“阿克佔”的意思是“雷電”,這一姓氏改成了“雷”。“尼瑪哈氏”,滿族語中,“尼瑪哈”的意思是“魚”,由於漢族姓氏沒有“魚”這個字,所以,後來這個姓氏改成了“於”。



以上大致就是滿族姓氏中幾種常見改姓方式,以及幾種常見的姓氏了,

那麼,當年驅使滿族人改姓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

1、滿族人已經漢化,接受了漢族的文化。

和漢族人比起來,當年入主中原的滿族畢竟是一個外族,雖說滿族在中原的統治力度和統治時間遠遠超過了當年蒙古族,但是,滿族人的數量不佔任何優勢,漢族人的數量遠遠超過了滿族,而且漢族的文化也要比滿族文化先進,所以,經過了兩百年的發展之後,絕大多數滿族人基本上融入了漢族人的體系之中,也接受了漢族文化。

其實,發展到了清朝末期,大部分滿族人如同漢族人一樣,甚至已經出現了滿族人自願更改為漢姓的情況,那時只有那些滿族的皇室和貴族們還在嚴格保留著滿族人的各種習俗。等到清政府滅亡的時候,滿族的那些皇室和貴族們也想普通的滿族百姓一樣,將姓氏改為漢姓。

2、清朝滅亡之後,滿族人遭到了漢族人的報復,很多滿族人因此而死。

清政府成立之後,曾經在江南等地進行過大規模的屠殺,而滿族人的這種災難性行為最終也在他們自己身上上演了,早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隨著清政府的統治力度每況愈下,全國很多地方出現了漢族人屠殺滿族人的現象。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非常出名的要屬西安爆發的屠城事件了,當年被屠殺的滿族人近10萬。另外,太原、南京等這些規模比較大的城鎮之中,被屠殺的滿族人也有一定的規模。

畢竟當年滿族人已經失去了對全國的統治力度,就像是之前那些被八旗軍隊屠殺的那些漢族人一樣,這一次災難降臨在了他們的頭上。出於對漢族人屠殺的恐懼,很多滿族人紛紛走上了便漢服、剪辮子、改漢姓的道路,想要藉此來躲避漢族人的屠殺。


3、即便沒有被屠殺,滿族人也成了漢族人欺壓的對象,滿族人迫於生計也要更改姓氏。

辛亥革命取得的巨大成果直接讓滿族人在全國失去了任何優勢,由於之前滿族人的統治給漢族人帶來了數不盡的災難,所以,在漢族人心中滿族人就是歷史的罪人,再加上漢族人長年受到滿族人的欺壓,這才有了上面說到的滿族人被大規模屠殺的史實。

辛亥革命勝利之後,那些沒有被屠殺的滿族人成了被漢族人欺壓的對象,為了生存,滿族人只能接受漢族人的種種習俗,讓他們自己成為一個“漢族人”,這樣他們才會儘可能的避免漢族人的欺壓,所以,滿族人紛紛改成了漢族姓氏和名字。

總結

總之,滿族人改成了漢族姓氏的原因是跟複雜的,既有歷史原因,也有滿族人自己原因。

我們也要知道,滿族人改成漢姓並不是從辛亥革命時期開始的,由於文化融合的原因,很多滿族人早就有了改成漢姓的念頭。

而辛亥革命的爆發,將諸多歷史因素放大了,失去了高貴地位的滿族人,成了漢族人屠殺和排擠的對象,所以,那個時候的滿族人即便是不願意改成漢族姓氏,也迫於無奈接受了這一事實。


夏目歷史君


滿族的先民就是女真族。皇太極建號立國之後,將大金(史稱後金)更名為大清,將女真族更名為滿族。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全國性的政權,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912年,宣統皇帝宣佈退位之後,大清國覆滅。作為全國性政權,國祚276年,從努爾哈赤的大金政權算起,國祚296年。

滿清政權覆滅之後,滿族人大多改姓。這也就是為什麼作為全國第三大少數民族的滿族(建國初為第二大),在日常生活中很難以姓名判別他們的民族。原因是他們早已經改為漢姓。

滿族改姓參照

作為滿族第一大姓氏的愛新覺羅氏,大部分改姓為金、肇、羅、德、洪、依、海、艾、鐵、普

佟佳氏改姓。(如佟大為)

瓜爾佳氏改姓關、白、汪、鮑。(如關悅)

寧古塔氏改姓寧、劉

富察氏改姓為富、傅

依爾根覺羅氏改姓為

納拉氏改姓那、南

鈕鈷祿氏改姓為紐、郎

完顏氏改姓為汪、完、王

馬佳氏改姓為馬、麻

盛佳氏改姓為

兀扎喇氏改姓為烏、吳

葉赫氏改姓何、赫

尼瑪察氏改姓

索卓羅氏改姓

委赫氏改姓

據考證,滿族姓氏多達600餘個,僅次於漢族。以上為較大的幾種姓氏變更情況。

滿族人為什麼要改姓?

①:漢文化的影響。起初的滿族姓氏多源於官職名稱、地緣名稱、民族習慣、圖騰崇拜等等。經過近三百年的演變,姓氏由多字向單字過渡已經成為必然。康熙時期的近臣佟國維,本姓佟佳氏,但其名諱已經與漢姓無二。

②:社會原因。筆者不是破壞民族感情,客觀來講,這方面的因素也是有的。清政府末期締造了中華民族最屈辱的歷史,百姓怨聲載道。如果沿用舊姓氏,怕是會帶來很多方面的不便。

③:政治原因。滿清政府覆滅之後,中華民國承認五族共和,民族平等。這位滿足改姓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結束語:在現代中國,奉行民族平等,改姓與否是個人事宜,我們不便多談。滿族文化豐富了中國文化,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表現。現今滿族也出現了很多優秀人物,如尚海(書畫藝術家)、楊靜(教育家)、富大龍、黃海波、胡軍、佟大為等。滿族已經成為力中華民族的一支,不應該懷有其他意圖。歷史上的事情,應該交給歷史,而不是整日掛在嘴邊。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strong>


楚南青史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可以表現出我們華夏民族的特色。特別是在姓氏方面,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百家姓,更是華夏姓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姓氏。歷史上出現過不少民族融合的事例,民族融合促進了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同時也讓彼此更加了解。

清人入關,建立了清朝,滿人雖然替代了明朝的統治,但是不得不說同時也是滿漢文化交融的時期。清朝的統治者對待中原文化雖然有接受的一方面,但是還是認為他們滿族文化才是尊貴的。所以,即使他們在中原紮根,他們依舊保留著自己的姓氏並以此為傲。

滿族人改漢姓

清朝推翻明朝,實際上也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結果。明朝末期,朝廷動盪不安,百姓們的生活苦不堪言,滿人趁機將其取代。

不過,清朝建立之後,雖然存在民族歧視的問題,但是好在清朝的一些統治者還是非常關注民生的,比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他們平叛亂、撫民心,那個時期的老百姓生活還是相對比較安定的。

正是因為在清朝統治之下,天下太平,滿人更是沒有向漢文化融合的意向。不過,這樣的想法在清朝末期就改變了。清朝末期,清政府的統治搖搖欲墜,在皇帝宣佈退位之後,清朝滅亡,而那些一直被他們視為尊貴的滿族姓氏也改為了漢姓。比如,愛新覺羅一族改成了漢姓中的金姓。

防止被迫害,尋求生存而改變姓氏

清朝滅亡之後,民國政府承諾會保證皇帝家族的吃穿用度,他們雖然不再是封建社會中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但是依舊可以享受高質量的生活。

但是,比起皇帝一家,普通的滿族民眾的生活就不是那麼好過了。在滿人統治期間,滿人居高自傲,歧視中原人。但是在清朝滅亡之後,情況就反過來了,飽受壓迫的中原人也不會給壓榨過他們的滿人好果子吃。

很多為了能夠找到工作,尋求生存之路的滿族人不得不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漢姓,通過隱姓埋名的方式得到機會。不僅如此,一些滿族的貴族在自己風光之時的罪過不少人,同時也為了躲避民國政府追查,改變姓氏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為了能夠取得進步而改變姓氏

清朝滅亡之前,一些具有進步思想的滿清青年就已經意識到了清朝滅亡已經是大勢所趨。同時,在孫中山先生籌備革命期間,不少的滿清進步青年參與其中,並且他們心裡的革命思想意識已經非常深刻。

而且在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成立,他們更加認識到共和思想的重要性,同時更加摒棄封建思想,為了擺脫舊思想的束縛,改滿姓為漢姓就成了他們表達自己對進步思想的追求。他們的這一做法,無疑也是受進步思想的影響。


舊時樓臺月


受漢族影響:滿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滿族入關後,其姓氏逐漸向單音節過渡,即與漢族單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實質上既有原多音節姓氏的內涵,又有與漢族姓氏相同的單音節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滿漢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質。

2.迫於生計:1912年,清帝退位後,長期不學無術的八旗子弟沒有其他生存技能,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做小商販是唯一的出路。賣水果、賣魚、上鞋底……根據調查,在辛亥革命之後,終日流落街頭,到處打零工的滿族人約佔到20%。與經濟上的窘迫相伴隨的,是更加讓人難以容忍的歧視。為了生存,八旗子弟埋名隱姓,隱藏滿族身份。婦女脫下旗袍,改穿漢服,家家戶戶收起懸掛著的從東北老家帶來的祖宗袋,只在除夕夜,才敢偷偷拿出來拜祭先人。一時之間,滿人改姓的風潮興起。

3.避禍: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時候,孫中山先生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北京以及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滿族旗人並沒有因此逃回老家去,而是紛紛改成漢姓,使用漢文漢語,就地包裝成漢族。

4.新時期的政策影響:新中國成立後,新中國實行民族大團結政策。通婚方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打破了各民族貴族與平民的界限,各族通婚不受到限制,只依據傳統習俗“同骨同姓不通婚”,遵守氏族外婚制,嚴禁氏族內聯姻;其次,徹底打破了在本民族內通婚的狹隘觀念和民族偏見與歧視,發展了民族通婚。北方各民族與大批漢族實行雜居,原各少數民族貴族和平民普遍與漢族結親。


阿寶真的很nice


嚴格來講,稱“滿族姓氏改漢姓”,還是不太準確的:

首先,滿族是個近代詞彙,但凡談及清代歷史,當用“女真”“滿洲”“滿人”等稱謂,而不宜採用“滿族”一詞;其次,滿人改漢姓,不僅僅是近代(答友多強調辛亥革命以後)才出現的。

滿洲人是有姓的,但在很快就出現了漢化。

滿洲人的姓,叫做“哈拉”,多是由地名或是部族名演化而來的,其所反映的內核問題便是,某一血族成員在地域和血緣上關係的親疏遠近。這個問題是很容易理解的,與歷史上漢人姓氏的產生和演變並無本質差異。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滿洲八大姓”之說,但實際上所謂的“八大姓”也僅是個概稱,只不過是滿洲比較顯赫的姓氏而已。如深究起來,許多大的姓氏又衍生出了許多氏,例如瓜爾佳氏姓便包括蘇完瓜爾佳、葉赫瓜爾佳等十二個大氏。

歷史上,滿人的習慣是“稱名不舉姓”。舉個大家所熟悉的例子,清朝的和珅原本是名,而並非是姓,他的本姓為鈕鈷祿氏。不過,按照稱名不舉姓的習慣,和珅的姓“鈕鈷祿氏”一般不會在見面時被算作稱謂的一部分。

如今滿族人的姓氏中,確有大量漢姓存在,而且由來已久。不少答主一再強調,這其實主要是受辛亥革命的影響,即清亡後滿人為求自保而改為漢姓。但事實上,這僅僅反映了民國後的一段歷史。

滿人改漢姓由來已久,絕非始於辛亥革命

早在明末清初時,便有一些漢人加入到了女真(滿洲)陣營,被編入八旗。當時,一些歸附滿洲的漢軍八旗,也會對自己的本姓進行“加工”——加上“佳”或“爾佳”,比如佟佳氏、王佳氏、張爾佳氏等等。

上述被“加工”過的漢姓,其意思便猶如民間俗稱的“老佟家的”“老王家的”或“老張家的”等等。這類姓雖然看起來像是滿姓,其實也是漢姓,卻存在於八旗組織。

另一方面,上到清統治者,下到滿洲八旗,始終未能脫離漢化的趨勢。在清朝皇帝的名字中,順治帝的名字“福臨”,其實就是漢名,與努爾哈赤、皇太極均有所不同。這種改變雖然尚未觸及到姓氏,卻也反映出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漢化”。

中國古代民族史中,有一個避不開的問題,那就是漢化。作為清朝統治者的滿洲,同樣也是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滿洲人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提及自己光耀的本姓,而是使用改後的漢姓。

舉個明顯的例子,到嘉慶年間時,有些愛新覺羅的子孫,平常竟使用了漢姓,對人聲稱自己姓“金”,而有些宗室子弟也自稱姓“趙”。

其實,這些行為倒也很容易理解,試想,在周圍絕大多數都是漢人的情況下,自己的姓有多個字組成,總顯得有些另類。正因如此,有的滿人便截取本姓中的某個字作為單字姓,比如舒穆祿氏改姓舒、富察氏改姓富、董鄂氏改姓董。

當然,滿洲姓氏的漢化過程,也存在著“阻力”,或者說是引發爭議的一面。在清統治者中,康雍乾三帝便比較注重保持“國語騎射”,甚至干預滿人姓氏的改變。比如,乾隆帝就曾要求旗人名字中的第一個字不允許用漢姓,以防止被誤解。

滿人改漢姓,還與滿語的漢譯有關

作為清王朝的統治民族,滿洲雖然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畢竟要面對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漢民族。這樣,滿洲人有時便需要將滿語漢譯,用漢字來表達其漢譯。在涉及姓氏時,受漢字書寫習慣和漢人姓氏的影響,便很容易向漢姓靠攏。

當然,到了清末,特別是辛亥以後,面對強烈的排滿情緒,不少滿洲人為求自保,也只好刻意隱匿自己本姓,對外改用漢姓,有時甚至連自己的八旗身份都隱匿了。


史海爛柯人


這是因為你不瞭解滿族的文化與歷史。滿族本身沒有姓,至少沒有現在你頭腦中的這種姓。如今中國人所理解的“姓”這個概念是來自漢族的。你所說的“姓”其實是指漢族文化中的那種“姓”。但在滿族的文化概念中是沒有這種東西的。滿族所謂的“老姓”其實根本不是姓。比如:完顏、瓜爾佳、富察、覺羅、馬佳、李佳、那拉....這種東西,滿族自有一套其本民族的理解方式。滿語把這些稱為“哈喇”所謂哈喇翻譯成漢語,其實就是“源親氏族”的意思。也就是說,滿族老姓其實是氏族的名稱,而不是漢族意義上的姓。今天很多漢族人把滿族的哈喇叫複姓,完全是在用漢族的思維習慣去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結果產生了這種錯覺。在歷史上,滿族人是基本不用姓的。比如:敖拜、明珠、阿桂、福康安、榮祿......,你可以看看這些人的名字,如果不查資料你能知道他們姓什麼嗎?再看看近現代的滿族人名:啟功、秉志、裎林、鐵瑛、卜山、烏拉熙春、英達、齊秦.....如果不是跟人家很熟你恐怕也很難知道他們的老姓吧?清代,滿族在入關以後取了一些臨時的漢姓,目的只是為與漢族交往方便。這些姓是不固定的。也可以隨意更換。比如,索卓羅家族就可以把索姓與曹姓隨便換。愛新覺羅家族也可以把金姓和肇姓隨便換。近代以後,很多滿族取的漢姓的確有迫於壓力。主要是兩次,一次是在辛亥之後,迫於當時形式而改漢姓。第二次是在60年代,迫於紅色壓力而改漢姓。但這些漢姓也未必是固定的,有時候也在經常換,只是應付戶口登記而已。

豆豆隨手拍


我單刀直入,就回答滿族人為什麼要改漢姓的問題吧。姓氏對照表網上可以輕鬆搜索到,沒有重複展示的必要。

我的回答:滿族人改漢姓,歷史由來已久,而決定性的因素,是由於辛亥革命之後強烈的排滿風潮。

下面我分成兩個板塊介紹這個問題,第一個板塊滿族人為什麼要改姓?第二個板塊,滿族人改成漢姓的三種規律。


1,滿族人為什麼要改姓?

首先要指出,滿族人改漢姓,早在唐朝就有過,當時不叫滿族,叫做靺鞨(讀音漠河)族。那時候靺鞨族首領歸順唐朝之後,就被賜姓為李。

到了明朝的時候,女真人中的佟佳氏,也就是後來號稱佔據清朝官場半壁江山的“佟半朝”佟姓,他們和漢族人有著密切的生意上的來往。佟佳氏因為長期和漢族人打交道,說漢語,穿漢服,甚至在明朝朝廷裡面當官,是女真族裡面歷史最悠久,身世最顯赫的大家族之一,後來也成為滿族老八姓的首位。

佟佳氏後來對外就稱自己姓佟。

順便說一句,為什麼佟家在清朝這麼厲害呢?這是因為,努爾哈赤曾經是佟家的倒插門女婿,順治、康熙、道光三朝的皇后,都是佟家的姑娘。

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雍正王朝》裡面,佟國維和隆科多為什麼那麼牛氣了吧。

所以說,滿族人改漢族形式,由來已久。

但是,真正促使滿人大規模改漢姓的,是辛亥革命。

回答歷史問題,不應該避諱類似這樣的問題。當年清兵入關的時候,為了征服漢族老百姓,採取了殘忍的血洗政策,不管是揚州十日還是嘉定三屠,那都是歷史上抹不去的慘烈事實。

同樣的,在辛亥革命之後,席捲全國的排滿行動,也是沒有必要回避的事實。

這裡鐵錘就舉兩個地方的例子,足以證明當時排滿的嚴重性和慘烈。

第一個地方,當然就是辛亥革命的發生地武昌。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那些滿族的八旗軍人不是戰死就是被殺掉。武昌城裡面滿族四大姓:包、扎、鐵、布無一倖免,八旗會館也被革命軍一鍋端。有人也許會問,怎麼鑑別滿人和漢人呢?腦門上也沒有寫字兒。

其實很好分別,因為那時候,漢人和滿人是分開住的。滿族人居住在自己的滿城裡,而且他們的服裝、語言都有自己的特徵。再說,滿族的女人是“天足”,是不裹小腳的,一眼就看出來了。

武昌起義之後,城市裡面滿族人被殺的有多慘?有一位在現場的傳教士回憶說,當時上萬具滿族男女的屍體倒在大街上,極其悽慘。

但是最悽慘的不是在武昌,而是在西安。

1911年10月22日在西安發生了大規模針對滿族人的流血行動。著名的傳教士李提摩太在自己晚年回憶錄《親歷晚清四十五年》中記載了其中的慘烈。

李提摩太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跟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恭親王這些影響晚清政局的關鍵人物都有密切來往,雖然和曾國藩沒有什麼瓜葛,但是和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關係密切,還是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的家庭英語教師!

可以說是最能影響清政府政治的外國人。

李提摩太在回憶錄中稱,當天有一萬五千名滿人被殺死。在回憶錄裡還記載了杭州和河南發生的大規模排滿事件。諸君如果有條件可以翻閱這本回憶錄,對了解晚清中國很有幫助。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在當時劇烈的排滿浪潮之中,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滿族人採取了各種自保的策略。他們剪掉長辮子,穿上漢族的服裝,女孩子開始裹小腳,對外都聲稱自己是漢族人。

但是有兩個地方算是例外,就是北京和東北。

因為這兩個地方的滿漢共存的歷史悠久,滿漢通婚也非常的普遍,互相之間沒有那麼多的芥蒂和仇恨,因此在東北和北京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排滿事件發生。

即便如此,那些以前的滿族老爺也受到了衝擊。旗人沒有了政府給予的特權政策,生活水平急轉直下,社會交往中也經常受到打擊。滿族的姓氏以前是他們的驕傲,現在成了沉重的負擔,備受歧視。

在種種壓力之下,滿族人紛紛改名換姓,成為了假漢人。

一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以前的滿族人才開始重新填報了滿族。

就連相聲大師侯寶林,也是到了1980年才承認自己是滿族人。

2,滿族人改漢姓的三個規律。

第一種,按照滿族姓氏發音的第一個音節或者諧音改成漢姓。

比如佟佳氏就改成了佟姓,演員佟大為就是佟佳氏。瓜爾佳氏就改成了關姓,關之琳和關曉彤這一老一小兩大美女,就是瓜爾佳氏後裔。

第二種,按照滿族姓氏的原始意義改成漢族姓氏。

比如鈕祜祿氏,就是清朝第一貪官和珅他們家的姓氏,在滿語裡面,鈕祜祿的意思是“狼”,可是姓狼太難聽,於是變形一下,改姓“郎”。著名鋼琴家郎朗,就是鈕祜祿氏後裔。

第三種,“隨名姓”,就是取爺爺或者父親名字中的第一個字,作為漢化的姓氏。

比如有個滿族官員名字叫海臣,後來他的後代就改成海姓。

後來還有很多的滿人,隨意取了漢族的形式,改換門庭。據資料統計,在辛亥革命之前有旗人600萬,辛亥革命之後初期,旗人的數量下降到了150萬。但是改革開放之後滿族的人口呈現穩步增長的特點,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滿族人口已經達到了1038萬。

總結一下:滿族人改漢姓,歷史很悠久,但是最大的推動力來自於辛亥革命之後的排滿運動。隨著社會的變遷,許多滿族群眾改回了自己的民族屬性,但是因為多種因素和習慣的影響,大部分滿族群眾還是保留了漢姓。

《滿族研究》2013年第四期《滿族老姓漢化考》

《民族研究》1983年第一期《滿族姓氏述略》

我是鐵錘文史,歡迎關注留言轉發我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