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中,對教育的思考

2019年末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防疫戰讓我們想了很多。對每個人來說這是一場很深的生命教育課。舉國上下以最嚴厲防控措施,以最周密的安排,以忘我的奉獻精神來與新冠搏鬥,與時間賽跑。當然我們的教育更不能停,更應該抓住很好的教育機會。因為少年強則國強,美好的中國夢就是要讓我們的年青一代去書畫,更強,更大,更美的中國更讓我們年輕人來書寫。

“戰疫”中,對教育的思考


然而一句“停課不停學”很多地方誤解其初心了,沒有很好的抓住機會來落實“停課不停學”。在當下關頭,我不建議只讓孩子安心讀書,正是神州有事時,鋪天蓋地的線上教育廣告紛至沓來,停課不停學,這是好事。

故而學校忙碌,老師忙碌,家長忙碌,網絡忙碌。忙忙碌碌之中卻總感覺缺點什麼,缺什麼呢?

安心讀書沒有錯,但只安心讀書是不是就不那麼對了吧?這是一場大災難,每個人深陷其中也身在其中,《國歌》裡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樣的危險時候沒有確指,無疑包括現在這樣的時刻。

男兒應是重危行,

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

羽檄爭馳無少停。

這個時候,我不建議只讓孩子安心讀書。我們的教育部門,我們作為教育者更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一些問題,想一想17面前的非典衝到一線晝夜奮戰的是終南山,然而十七年後的今天仍然是84歲的鐘南山院士衝到一線,73歲的李蘭娟院士,難道中國缺人嗎?這17面我們的教育再做什麼?當問及孩子理想是,為何想做明星?為何大部分孩子價值觀跑偏了?難道我們的教育部門沒有一點責任嗎?這段時間李蘭娟院士對教育的建議刷屏了,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個好事。真心期待待戰勝疫情的那一天,待春暖花開時教育的春天也能到來。

“戰疫”中,對教育的思考


我們應該把災難當成教材,把我們應該做的、能夠做的、通過努力能夠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最佳,保持良好的、積極的心態,共同完成好這場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在抗擊疫情的戰役中進一步樹立和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堅忍不拔、從容不迫的奮鬥精神和赤誠仁愛、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真正與祖國一起成長,在災難和不幸面前,讓災難見證我們堅定成長的足跡,讓不幸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樑。我們相信,有大家共同的努力,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我不建議這個時候只讓孩子安心讀書,哪怕是高三即將高考的孩子。孩子們需要和他們的時代同頻共振,求學是起點不是終點。真正屬於他們的未來,需要的是他們建立在人格之上的本領。知識和本領是力量,良知和人格是方向。

“戰疫”中,對教育的思考


教育者們,家長朋友們:

讓我們給孩子們上一節家國情懷課,告訴他們,我們與未來的關係;讓我們給孩子們上一節敬畏自然課,告訴他們,我們與災難的關係;讓我們給孩子們上一節個人素質課,告訴他們,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心底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願我們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