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精減官吏的做法,提高朝廷部門辦事效率,節省國家財政開支

房玄齡精減官吏的做法,提高朝廷各部門辦事效率,節省國家財政開支

房玄齡精減官吏的做法,提高朝廷部門辦事效率,節省國家財政開支

大唐貞觀名臣房玄齡,是唐朝最著名的宰相,也是被公認的一代賢相,又被視為古代宰相的典範,也因此得到了大唐第一賢相及中國十大賢相的讚譽。他為官有兩大成功要素:一是知人善任,一是不以功臣自居;後者尤其得到皇帝信任,不會功高震主。房玄齡能發揮每個人的優點,能將不同性格、長處的人,聚焦向共同方向努力,最終成就明君,成就良臣,成就盛世。

房玄齡在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一開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李淵也對房玄齡深加歎賞,對侍臣講:“這個人深重地瞭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一定能瞭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

房玄齡追隨太宗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備嘗創國立業之艱辛,時刻不忘創業之難,力戒驕奢淫逸,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房玄齡輔佐太宗,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二十年。

房玄齡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為貞觀善政之首。他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他重視吏治,認為吏治問題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國之要道。在選舉官吏的問題上,唐太宗主張“量才授職,務省官員”,“現在應當審查官吏,讓他們都能夠發揮各自的作用,那麼國家就可以無為而治了。”房玄齡忠實地貫徹了這一思想,大力簡政,並省官吏,“於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員總六百四十員”。

房玄齡精減官吏的做法,對經隋末大亂、人口銳減的唐初來說,既裁去冗官濫職,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門辦事效率,同時也節省國家財政開支,減輕人民負擔。管理如此大國,總數只有六百四十個政府文武官員,恐怕除了在唐初房玄齡的帶領下能做到,古今中外的政府,再也沒有能做到的了。

房玄齡精通典制政令。貞觀初年,時值天下初定,朝章國典還很不完備,他與尚書右僕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臺樓閣等建築物的規模以及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他們二人所制定,在當時獲得美譽。

房玄齡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其參與制定的《貞觀律》為後來的《永徽律》及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議》奠定了基礎;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他秉持“審查並確定法律和命令,將寬厚平和(的風格)做為宗旨”的思想,簡化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自房玄齡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後有唐一代都沒有發生過多大變動。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二月,房玄齡改封魏國公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他盡心竭誠,早起晚睡。加之明達吏事,法令寬平,任人惟賢,不分卑賤。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舊唐書》贊:“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因玄齡善於謀劃,如晦善於決斷,史稱“房謀杜斷”。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房玄齡護高祖山陵制度,以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封梁國公。與杜如晦、魏徵等同為唐太宗李世民的股肱之臣。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加太子少師,任宰相十五年。女為韓王妃,兒子房遺愛娶高陽公主,顯貴至極。但他卻常常深自卑損,不敢炫人傲物。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親征遼東高麗,命房玄齡留守京城。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齡病重,唐太宗派名醫為其醫治,每日供給御膳,並親臨探望。七月,房玄齡與世長辭,終年七十歲。臨終之時,房玄齡對諸子說:“當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東討高麗不止,正為國患。主上含怒意決,臣下莫敢犯顏。我知而不言,就會含恨而死啊。”於是抗表進諫,請求太宗以天下蒼生為重,罷軍止伐高麗。太宗見表,感動地對房玄齡兒媳高陽公主說:“此人病危將死,還能憂我國家,真是太難得了。”臨終之際,李世民親至其病床前握手訣別,立授其子房遺愛為右衛中郎將,房遺則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時能看見二子顯貴。房玄齡受遇如此,死時定當含笑。

卒年七十,誠為喜喪之年。唐太宗為之廢朝三日,贈太尉,諡曰文昭,陪葬昭陵。大臣著名書法家的褚遂良,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為玄齡公墓刻“房玄齡碑”。碑文二千餘字,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句是:“道光守器長琴振音,方嗣虞風仙管流聲。”

房玄齡一直告誡兒子們不要以地望凌人,切勿驕奢沉溺,並集匯古今聖賢家戒,親書於屏風上,分給各房子嗣,說:“如能留意上面的內容,足以保身成名。”

然而,房玄齡辭世後,因“房遺愛謀反事件”,盡毀房玄齡一世忠名,家族終為逆子惡婦所累,公主賜自盡,房遺愛伏誅,諸子都作為刑徒,流配嶺南。房遺直因父親之功,總算保得不死,除名為庶人。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