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這張圖片(後被證實為謠言)在社交軟件上廣為流傳,號召群眾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把好的待遇及資源留給一線科研人員,因為他們是支撐民族的脊樑,他們的努力也決定著國家興衰。
群眾自發廣泛轉載說明了群眾的價值觀導向已經在疫情面前發生變化,許多人開始看到科學家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關鍵作用。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政府早就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並已深耕多年,成效顯著。
英國《科學與公共政策》雜誌不久前一項研究顯示,2017年,離開美國回國的中國科學家人數比2010年增加69%。比起回國人員的數量,更顯著的是質量。中國的科研論文有12%出自有海外經歷的科學家,高影響力論文的比例也大於中國本土的同行。同時,那些歸國科學家培訓中國年輕一代科學家,使他們與21世紀日益全球化的科學研究相連。
改革開放以來,海歸人才在推動我國科技進步,人才培養,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發揮了特殊作用,他們心繫國家和人民,創新報國,追求卓越,鬥志昂揚,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打下了中國創新基礎,匯聚了中國創新力量。
華羅庚 中國解析數論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小時候,華羅庚就特別喜愛動腦筋思考問題,常常一動不動,別人都笑他“羅呆子”。華羅庚只有初中文憑,全靠自學成才,進入清華大學。1936年,華羅庚留學英國劍橋大學。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正教授。
1950年,華羅庚攜夫人、孩子乘坐“克利夫蘭總統號” 郵輪,拒絕美國伊利諾大學的高薪聘請,從美國出發回到中國。在香港停留期間,華羅庚發表了《告留美人員的公開信》,信中引用的“梁園雖好,非久居之地”,通過新華社向全世界播發,在留美科學家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華羅庚回國後,致力數學研究,讓中國的數學研究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還帶出來陳景潤、王元等一批世界頂尖數學家。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人民數學家”。
蘇步青 中國的數學之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
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1931年獲該校理學博士學位,後拒絕日本名牌大學高薪聘請,回國執教。並公開發言“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鬥,為她服務!”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後任復旦大學校長、數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教授。從1927年起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出版了10多部專著,他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他對"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的研究。
蘇步青主要從事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高維空間共軛理論、幾何外型設計、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鄧稼先 中國核彈之父
他在北平崇德中學讀書期間,與同學楊振寧成為好友。1948年,鄧稼先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
1950年10月,就在鄧稼先畢業那年,美國向他伸出了橄欖枝,美國有著優越的條件,無論生活條件還是工作環境都是“一窮二白“的祖國所無法比擬的。儘管如此他仍堅持回國,不畏任何艱險投身祖國建設,參與原子彈研究。
回國後,鄧稼先參與領導原子彈、氫彈研製。鄧稼先在研製中奮不顧身,遭受了輻射,患上了直腸癌。一年,回國探親的楊振寧問:“老同學,國家到底給了你什麼好處讓你把命都付出了,這般不要命?”鄧稼先笑著比了比兩個手指,說:“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
錢三強 中國原子彈之父
錢三強是浙江紹興人,他的父親是新文化運動時期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與魯迅關係極好。
1937年9月,錢三強留學法國。新中國成立後,錢三強婉拒同事挽留,不畏國民黨威脅,毅然回到祖國懷抱。
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研製原子彈的戰略決定後,錢三強擔任了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全身心投入到原子能事業的領導和統籌工作中。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巨響,震驚了世界。
朱光亞 中國核科學事業奠基人之一
1945年,蔣介石國民政府提出做原子彈的構想,派出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國考察。朱光亞以吳大猷助手的名義一同赴美。
1950年2月,朱光亞拒絕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的旅費,與華羅庚等科學家一道經香港回到祖國。併發出《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呼籲在美同學學成歸國,建設新中國。
抗美援朝時,朱光亞在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秘書處任英文翻譯。隨後,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爆炸、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籌建。
錢學森 中國航天之父
錢學森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學習,是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的回國受到了美國的百般阻撓。美國國防部海軍次長金貝爾認為錢學森知道的太多了,他去哪裡,都相當於五個師。
錢學森堅持回國:“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裡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錢學森回國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周恩來親自與美國交涉。並釋放11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飛行員作為交換。錢學森是當之無愧的“兩彈一星”元勳。有人說,他的回國,讓中國“兩彈一星”研究進程,至少提前了20年。
除此之外,錢學森還被稱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
梁思禮 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
梁思禮是梁啟超最小的兒子。1941年,17歲的梁思禮申請到了全額獎學金,到美國留學。1949年9月,梁思禮、陳利生、嚴仁英等人在乘坐“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迴國途中,用自作的收音機聽到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他們興奮不已,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船上製作了一面五星紅旗。
梁思禮是第一批迴國效力的留美科學家之一。回國後,梁思禮參與了中國航天曆史上的諸多“首次”,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四光 中國現代地質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取得地質學碩士學位,婉拒導師讓他留學深造的建議。“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儘快貢獻給我的祖國。”。
新中國成立時,李四光正在國外,他不懼國民黨的恐嚇,回到國內,參與中國地質工作。他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劉明偵 最年輕的副院長
年僅21歲,劉明偵以全系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完成了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學業,接下來的一年裡,她順利考入英國劍橋大學,以碩士學位畢業;後來,她又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牛津大學,在光伏光電研發中心進行博士課程的學習。
在她23歲時,她還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這篇論文還被世界頂級雜誌《自然》雜誌所刊登。聲名鵲起。她的優秀早就引起了國外多所大學的注意,他們都想將劉明偵留下來,並且不惜花千萬重金,但她毅然決然回了國,“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的第十二批中,就有她的身影。
回到自己心心念唸的祖國後劉明偵加入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任副院長,她是電子科技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院長。
八劍客 中國強磁場硬件躋身國際一流
一次偶然的機會,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王俊峰得知2008年中國要在安徽合肥的科學島建設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於是,王俊峰以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身份帶著家人回國,開始“島民”生活。
隨後幾年,又有7位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先後投奔科學島。其中劉青松和劉靜、王文超和張欣還是兩對科研伉儷,一同回來的還有張鈉、林文楚、任濤。哈佛博士後們把諾貝爾獎得主的照片貼在牆上,在實驗室牆上用毛筆寫下了座右銘:尊重科學,追求效率,關愛生命,敬畏制度。
隨著500兆赫、600兆赫、850兆赫(這是當時全國最高場強的核磁設備)核磁設備陸續進場,強磁場科學中心的硬件設施迅速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段路明 棄美國終身教席入清華
段路明主要從事量子計算、量子網絡、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冷原子物理方面的研究。現任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姚期智講座教授,曾任美國密歇根大學費米講席教授。他從2003年就在美國密歇根大學任教,在2007年就已經獲得了終身教席,但一直有顆報效祖國的心,辭去了美國終身教席的職位,回到了中國清華。
他認為要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帶回祖國,為祖國獻上一份力,他為中國學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給予他們更為豐富的知識,幫助學生能夠最大化的利用自己的長處,為祖國發展做貢獻。
段路明完成了量子信息應用領域的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提出用於實現長距離量子通信的“DLCZ”量子中繼方案,引發了世界上多個研究組的實驗研究熱潮,他發表的眾多論文都獲得了很多的成就,比如他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2篇論文,獲得了著名的美國斯隆研究獎,成為中國本土培養的博士中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科學獎。而且段路明的論文已被Google Scholar 引用了2萬多次。
魏坤琳 開創中國對人腦領域的研究
2007年,魏坤琳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選擇在美國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康復醫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其研究方向是人腦的工作方式以及人腦如何控制運動。在美國研究多年後,決定迴歸祖國的懷抱。2009年,成為北京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2014年,魏坤琳連續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和Current Biology這兩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多篇文章。這些頂尖論文,使得他被提升為北京大學正教授。2018年,魏坤琳成功被評選為2017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
雖魏坤琳現在已經成了一個網紅科學家,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做科研。對於魏坤琳來說,需要的只有冷靜的思考和堅持不懈,才能將科研做下去,即便沒有名氣,他都不會停下科研的腳步。
......
大批科學家回國的背後因素複雜,但總的可歸結為中國政府幾十年來對科學教育、研究和設施的不斷投資。今後數年,此類行動可能加快中國科學家回國,他們也隨之帶回經濟、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益處。假以時日,他們可能挑戰美國在科學領域的霸主地位。對中國來說,對科研投資的最重要回報,是在國外生活和從事科研的中國科學家歸國。
不計其數的新一代海外科學家已經歸國,當然我們也絲毫不懷疑,更有千千萬萬的海外科學家正在歸國路上。在這一批專業能力過硬的科學家簇擁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對於科學家的作用,也許正如中國科學院的辦院方針所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全息能源一直深知國家的蓬勃發展、人民的安居樂業,離不開每一位科學家傾其一生的奉獻。很榮幸,全息能源也一直在路上,尊重每一位科學家,為每一位科學家打造可終生奉獻的科研平臺,讓科學家們都能夠無後顧之憂地做研究,奉獻社會。這是全息能源應盡的社會責任,更是全社會人民該有的思想覺悟。
閱讀更多 全息能源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