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唐掐絲團花紋金盃

金銀器不光美觀,方便性更突出。最實在方式,如《水滸 魯智深大鬧桃花村》中所寫:便取出包裹打 開,沒要緊的都撇了,只拿了桌上金銀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裹。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金銀器方便且不易破損。真破損,價值並沒損失。遇見兵荒馬亂之時,學一下魯智深踏匾,也有可能。

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唐掐絲團花紋金盃

參照物

西安人有著固定的住所,不必像遊牧民族那樣搬家。可在盛唐之時,西安城裡有許多外國人,或與他們交往,或與他們貿易,金銀器是大家的共識,於是,盛唐的金銀器物極度的繁華。就金銀器使用廣泛來說,盛唐排在第一。

外國人與遊牧民族的金銀器文化,同樣傳給了大唐。

掐絲團花紋金盃,還有一個名字:金筐寶鈿團花紋金盃,明顯地帶有中亞粟特銀器的風格。

掐絲團花紋金盃由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窯藏出土。高5.9釐米,足徑3.5釐米,口徑6.8釐米。其口沿微微外撇,深腹,圈足。金盃的腹部焊接著四朵扁金絲編成的團花,杯沿與杯底上下各有一朵金絲如意雲。團花本來鑲有珠寶,現已脫落。可以想見當初這隻金盃的外觀是何等華貴美麗。其呈”6“字形的環形把手即是由粟特傳入唐朝,這種帶把杯曾一度流行。

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唐掐絲團花紋金盃

實物

遊牧民族,外國人,唐工匠一同打造了盛唐金銀器多樣性。

金筐寶鈿是唐人對一種精細、複雜工藝技術名稱的描述。把黃金錘成均勻的細絲,編成一定的花紋圖案焊接在器物表面,稱為掐絲焊接;將金液滴在冷水中炸開形成細小的寶珠,再將金珠焊接在器物上,稱作珠焊接;然後將寶石、琉璃等物嵌入,被稱為“金筐寶鈿”。

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唐掐絲團花紋金盃

實物團花圖案

此掐絲團花紋金盃是金筐寶鈿技術的代表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