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一塊大洋抵現在多少人民幣?

老馬識途1971


民國這個詞在很多歷史學家的眼中有被當成是一段時間也有被當成是一個分界線,更被看作是一個跨世紀的水平線,就目前最科學最普遍的說法,民國指的是從1912年到1949年算起的這段時間。

自1912年辛亥革命之後,新的思潮在東方這片沃土上不斷興起盛行,這些思想就像是星火一般,以摧枯拉朽之力迅速在中國這片大地上燃起。正是在這些思潮的更新中,生活在近代的人們有了新的認知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貨幣,總之什麼都是新的。

在辛亥革命之後,革命黨人在革命地區建立了新的制度,這些制度包括新貨幣的推行,辛亥革命的結果就是成立了民國政府,貨幣由民國政府臨時成立的中央銀行發行,大部分地區主要以銀元作為法幣。

銀元的推行一般的說法是從1914年開始,不過銀元本位幣在民國初期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銀元因為發行比較隨意,沒有受到政府機構有效的約束,而且國內發行的貨幣還是存在一些異樣,接受度不高,央行的信譽度也不行。

所以法幣在人們的心中還是沒有大洋有用,尤其是金條和白銀,當時民國很多官員也正是清楚這一點,所以通過利用法幣兌換出的白銀和金條進行斂財,因為民國官員大量的印製銀元,以此收回白銀,防止白銀外流,導致貨幣貶值。

那麼當時的銀元放在現在應該值當多少錢呢,首先,需要將民國1912年到1949年分幾個時期。民國初期,人們口中所說的大洋其實並非指的是古代時期的用白銀打造的大元寶,而是指上面提及到的銀元。大洋原本是有幾種說法,在明朝也出現過大洋,俗稱銀元,在清朝末期也是存在的,也發行過,到了清末民初,袁世凱篡取勝利果實之後,民國相關類似於銀行的機構也發行過所謂的大洋,當時大洋上還印製有袁世凱的頭像。

因此,在歷史學家們的眼中,一直將印製有袁大頭的銀元作為民國初期的大洋。在1912年,銀元這樣的大洋剛發行不久,當時的一塊大洋可以買到60近左右的大米,我們可以計算一下,現在的一斤米按照市場價算是2.5人民幣,如此計算,一塊大洋也就相當與現在的人民幣150元左右。當然這只是從當時的經濟情況來考慮,如果是從文物的角度來考慮,就不一樣了。

現在很多人家裡都會收藏有過去的貨幣作為傳家寶收藏,所以過去越是古老的貨幣就越值錢,按照時間推算,民國初期的銀元還算是文物,隨著我國物價的變動,民國時期的大洋也不只值150元人民幣了。

在民國成立不到20多年的時間,一個普通的工人可以拿到20個大洋,老師和技術工人可以拿到60個大洋,當時可以拿到120大洋的人就算是高薪,可以過上小康生活了,所以當時的一塊大洋還是比現在的100人民幣值錢的。不過民國初期的大洋貶值也是比較厲害的,到了中期,大概也就不值這個數了。


舊時樓臺月


大家好,我是搞笑小探員,今天剛寫了篇文章探尋100多年前人的生活。

在當時的北京下魯迅當了教育部的老師,這時候的月薪在350塊大洋左右,而胡適當了北大的教授月薪是240塊大洋,而那時候的毛主席只有8枚銀元,普通老百姓過生活一塊銀元足以溫飽。

那時候的袁大頭是含銀的,一塊大洋裡面含銀23.9克,按照當時的消費水平和購買力來看一塊大洋是能買到20斤米和8斤豬肉的,今時今日的比較來看這兩樣加起來需要200塊的。

不過光這樣判定就太簡單了,因為袁大頭有好幾種,最初發行的袁大頭三年,八年,九年和十年,還有蘇維埃簽字版,英文簽字版,最後一個是甘肅省的,等等還有很多。

據我去愛藏網搜了一下,最貴的袁大頭應該是大s版,估價是10000-14000之間,大s版的袁大頭存世少,所以比較貴。



第二貴的就是小s版了價格在8000-11500之間。

第三個就是O版實心O了價格在6500-7200。

其他也在幾百到幾千了,由於種類繁多,也沒用實物去對比就說到這樣了。

至於袁大頭到底價值多少,還需要內行人士來講解,這些價格不可全信,需要驗出真假才行。


搞笑小探員


若按今天的對比就100元左右。若是按當時的國情和民生問題來說1000元都不止。我曾祖父當年外出務工 他娘給了他一個銀元作為保命錢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用的。那年河南鬧饑荒曾祖父硬靠那枚銀元作為路費沒捱餓回來 不過當然吃的不好。回來時還順帶了一個河南女子。上世紀30年代,乾果糕點一個銀元可以買十幾斤。窩頭,雜糧餅可以買100多斤。當時的窮人只要不捱餓就很幸福了。後來臨近解放時曾祖父投靠一大地主發了財。曾一天消費過十幾個銀元。對比當時的鎮上可以說是數一數二了。可是對比今天的物價大概就2000塊。只能說是今天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消費越來越高了。現在農村也有人均消費不足5元一天的。他們的日用品要用很久而且能不買就不買。糧食菜自己種。隔天吃一頓肉 上街割肉的2斤20來塊錢 足夠五口之家吃上一頓。


阿晨帶你看


小時候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塊大洋的故事》,講的是1940年的一個春天,一個小戰士跟隨抗日部隊參加了革命用一塊大洋換一塊假大洋的故事。

一塊大洋的故事

1940年的春天,一名剛入伍的戰士路過橋邊,看到一個老太太在賣茶水,坐在攤前愁容滿面,淚水不止,小戰士上前問詢,老太太答道:

上午國民黨的部隊路過這裡,一個當兵的中年人買了我一碗茶水,給了我一塊大洋,把我的零錢全部找給他了,走了後我才發現這塊大洋花不出去,不能用的,我一個月也掙不出這麼些錢啊!

隨後小戰士用自己身上僅有的一塊大洋換走了老太太手上用不了的大洋,善有善報,正是這枚沒用的大洋在戰場上替小戰士擋了一枚子彈,挽救了小戰士的性命。

從此這塊大洋伴隨了小戰士的一生,最終帶著它入土,享年86歲。這個小戰士名字叫王光祥,他是解放前渡河燒坊王漢鐘的兒子,茅臺鎮渡河酒廠王先均的父親,在酒廠《一塊大洋的故事》廣為傳頌。

1940年的和茶水攤(一個月賺不到1塊大洋),放到2019年的今天雖然比不上一個小型“水吧”,至少也能顧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費,不算水電煤氣網,考慮到一個老太太飯量小,僅吃飯所費那就是至少300塊。當然這是民國大後期了,在民國初期,以當時的生產力水準,一塊大洋的價值要更高。

《銀元時代生活史》中談及民國初年不同行業工人的工資,這些工資足夠一家人的吃喝用度。

按照平均最低工資算差不多1個月是1毛*30=3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2000塊;

按照平均中等工資算差不多6塊大洋一個月,相當於今天的4000-5000塊;

按照高級技工差不多一個月10-12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8000-10000塊;

可見江西贛縣區,民國時期1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800-1000塊。

當時大洋種類很多,各地方的大洋實際購買力不同,最貴的地方1塊大洋的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2000-3000塊,足夠農村整個家庭一個月的吃穿用度。

而一些側面的史實也能看出端倪:

1、當時八路軍隊長用一塊大洋在飯攤子上可以讓十幾人買一頓飽飯,還夠給每人打包一份乾糧,當然那個時候的飽飯無非就是“饅頭包子花捲油條”之類的。但是要放到當時的社會環境,當時的生產力和今天生產力折中一下,十幾個人一頓飽飯其實和聚餐沒什麼區別了,頂的上七八百塊還是有餘的。

2、據資料介紹,清末與民國初期,五個銀圓(亦作銀元,也就是現大洋)可以買一頭大水牛,一個銀圓可以買一擔米。一頭大水牛今天的價格一萬多,這樣換算一塊大洋頂的上2000塊。

總之大洋是很值錢的,我們這裡三十年前經常有人用“假袁大頭”行騙,騙了很多“冤大頭”,我自己的一個姨夫就因此事最終鬱鬱而終,自此,個人對文玩古董諱莫如深,這輩子不打算碰一下

史味人生


民國的錢幣換算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據當時的物價來做對比,而參考的商品最好的就是百姓通用的吃穿等物品。

那麼,知道了對比的商品後,還要根據年代的商品價格為例。

  • 1872年時,白米每舊石為2.7銀元,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為1舊石=160舊斤=177.7市斤。也就是說當時每斤白米為1.5分銀元,這時候的一塊大洋摺合人民幣為一百多塊。

  • 1901年時,白米每舊石為4銀元,也就是每斤為2.2分錢,這時期的一塊銀元大概為今天70元左右。

  • 1911年-1919年,米價漲幅不大,當時每舊石為6銀元,也就是每斤米是3.4分錢。1銀元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斤只要1角2分,1銀元可以買8斤豬肉。這時的一銀元相比現在人民幣為40-50元。

  • 1920-1925年,上海米價到了每市石9.5銀元,1市斤=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要5分多錢,1銀元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為1角4分左右。這時候的1銀元摺合人民幣為35-40元左右。

  • 1926-1936年,米價每市石需要10.2銀元,每市斤為6分多。1銀元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為2角左右。這時的1銀元等於人民幣30-35左右。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到清末民初時一塊大洋的價值概念。雖然當時上海的物價要比北京高出10%左右。

民國初期到後期的物價相差極大

在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可以請吃西餐;可以買20張公元門票;可以買10張演出入場券,而報紙這些,一份只要3分錢,一塊銀元就可以包月。

據資料記載,清末民初時五塊銀元就可以買一頭水牛,一塊銀元可以買一擔大米,到民國後期一銀元是一擔谷。

根據清末時期銀子的換算,當時一塊銀元等於0.8-0.9兩銀子,以這個價格兌換現在實物的話,那一兩銀子就100元以上,民國初期時約等於250元。

我們可以按當時魯迅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當教授時的工資300大洋來算,相當於現在至少3玩人民幣,而當時一般工人的工資也就5-10個大洋,蔡鍔將軍當雲南總督時月薪也才65個大洋。

以民國初期的物價推算,當時的一塊大洋價值約等於今天的250元,而到中後期時的價值就沒有這麼高了,只能值現在的100元人民幣。


大國布衣


說起大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大洋即銀元,中華民國時期貨幣的別稱,為圓形,價值相當於七錢二分白銀,主要有袁大頭等。除了壹圓的銀幣,還有角幣。補充:一元等於十角等於一百分等於1000釐,一文錢等於一個銅板。



要說一塊大洋等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就得對比下民國初期和現在的生活水平了。(民國初期物價起伏不大)

一般情況下,民國初期是指公元1912年——1927年間(即民國元年——民國十六年間),為民國成立到蔣氏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期間。



首先,介紹下當時的工資水準。

1914年北京警察局劃定的貧困標準則是,“維持一個兩口之家一年生活的費用是65元,四口之家一年的費用是93元”,處於這一標準之下的則被視為貧困。



1917年4月,周作人受聘暫任北大國史編纂處編纂一職,月薪120元,後擔任北大文科教授,月薪“教授初級為240元,隨後可以加到280元為止”,胡適於同年8月被聘為北大文科教授,他在10月25日的家書中寫道,“適在此上月所得薪俸為260元,本月加至280元”。


此外,工人階級在當時的環境中收入較低。1917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學生在對曹家渡的調查中發現“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須15元”,而針對普通工人10元左右的月收入,他們得出“非有一人以上在外謀生不可”的結論。也就是說工人家庭中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外出打工。



其次,便是物價

咱們以主要食物價格計算:1911-1920年間,大米每斤三點四分錢;豬肉每斤一角二分錢,白糖每斤六分錢,食鹽每斤一到二分錢,植物油每斤七到九分錢;出入乘坐“洋車”人力車,費用在城裡每次只有一角錢左右;包車每月十元。據記載,北京城內一座八至十間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僅二十元左右;一間二十平米的單身宿舍,月租金四至五元。

(1914年的照片)

魯迅在1923年一度租用的磚塔衚衕六十一號,三間正房月租金八元。他的女傭除了全包食宿以外月工資僅三元(見《魯迅日記》)。

而今天,超市散大米一般均價2.8~4塊一斤,一般普通人家吃的是2.2元~3元一斤。雖然,各種品牌的價格差異都比較大,但一般都在兩塊至三塊之間,2018年9月,生豬的價格是14元/公斤。至於房子,就拿北京四合院來說吧,每平方米的價格都要在8萬至30萬之間,而且如果要買獨門獨院的話,按照最低標準是300平方米左右,8萬的話,至少也得需要2400萬。根據調查顯示,2014年北京最大四合院成交價為11億8000萬,況且那還只是2014年的價格。



再者,2019年5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18年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其中,城鎮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為82461元,城鎮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為49575元。此外,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職工工資為6000-7000區間。再對比當時普通工人10左右月收入,可以推測出一塊銀元大約等同於現在600—700元。


小姐姐講史


現在缺乏民國時代詳細的經濟數據,所以要想知道一塊大洋兌換多少人民幣也只能估算,下面來講講。

民國初年的貨幣

清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銀元,有一種銀元稱為鷹洋,重七錢三分,光緒年間又有“龍洋”。到了民國初年,又有了“袁大頭”,這些銀元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是可以等價使用的。

另外還有兩種輔幣,一是“毫子”,一是銅板,這個銅板兌換銀元並不是固定的,一枚銀元大概在民國初年能兌換一百二十八枚銅板左右。

民國初年的物價

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交易用銅板居多,比如民國初年上海一個銅板能買到大餅和油條各一件,生梨一兩個等等。吃一碗肉絲麵要四個銅元,那時候的雞蛋很貴,一塊銀元只能買一百五十多個。

現在早餐一碗肉絲麵少說要六塊人民幣(取一般城市物價),油條一塊人民幣一根。按照六塊人民幣一碗的肉絲麵來估算,一個銅元相當於1.5塊人民幣,那麼一塊大洋就相當於190多塊人民幣左右。如果按照油條一塊人民幣一根計算,一個銅元能換2塊人民幣左右,那麼一塊銀元就相當於250多塊人民幣了。不說用單一商品的物價來估算本就不正確,就說這用單一商品的物價來估算誤差還極大,是不可取的。



當年有人調查過底層人民的生活,很多兒童沒有上學,而是自己販賣東西,一個月下來賺幾塊到十幾塊大洋不等,得看販賣什麼。然後普通工人一個月賺幾塊到十五塊之間,30塊大洋一個月的工人幾乎很少。在當時他們的生活都被當時的人認定為貧窮,只能省吃儉用,很珍惜每一塊大洋,如果不是祖上有房,根本就別想擁有自己的住房,即使祖上有房亦是家徒四壁的居多。反觀民國的大學教授等等,一個月少則300-500大洋,若是來個兼職,一個月上千大洋是隨便的,這些幾百上千大洋一個月的都是豪宅大院,多房姨太太。

正因為民國的收入極其分配不均,所以用單一物價來估算是不能說明什麼,我個人認為,一塊大洋是真的抵不了多少人民幣。隨著後來戰亂的來臨物價飛漲,一塊大洋就更不值錢了。


淡看天上月


大洋就是銀元,是民國初期的主要貨幣,包括很多種類:墨西哥鷹、日本龍洋、袁大頭、孫小頭都能叫“大洋”。大洋本身就是白銀貴金屬,一般都是90%左右的含銀量,一般在0.7兩左右,所以大洋的購買還是很強悍的。

【1】

有人說當時五六塊大洋就能娶個小老婆,北京一套最平常小四合院也就600多塊大洋。由此得出,民國一大洋相當於現在萬數塊錢,這個就不合理——那時候的小老婆都是窮苦人家孩子,給口吃喝基本是半買半送。那時候也沒那麼多人,土地不緊張,也沒人炒房價,房價還是相當低的,做不得參考。

【2】

因為大洋本身就是貴金屬,現在銀價很便宜了,大概在4元/克左右,按現在銀價折算,一個大洋也差不多現在100元了。另外,大家可以參考下當時的資水平。大頭兵包吃包住有5塊軍餉,一般底層工人每月工錢10塊,一般教師工務員30-40。像魯迅這樣的大咖,每月300多大洋,另外還有稿費賺外快。

現在最低層工人資差不多2000,一般教師務負差不多5000(當然有地區差異)。這樣看來一塊銀元,差不多相當於現在200元左右。當然,現在一平均下來的話,工資水平還是很高的,普遍生活水平要好點。

【3】

再以物價作一下對比:1911-1920大城市米價,一大洋買上等大米三十斤;一大洋買豬肉八斤。再看現在,打豬肉30多元,一斤優質大米5塊以上。這樣看來,一個銀元跟現在200多塊錢的購買力差不多。

再看,那時候的記錄:一般飯館四五個人吃一頓涮羊肉要一個大洋;吃一次兩人份西餐要一個大洋;一個大洋可以看100場電影

綜合看來,一個銀元高於現在200塊購買力。


爾朱少帥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都很少用現金了,有時候有可能一禮拜包裡都沒有一塊錢,那麼在百年錢的民國,一塊大洋就是非常多的了,對於大洋、顧名思義、一般都是指“袁大頭”,而袁大頭作為民國主流貨幣之一,鑄造量很大,直到袁世凱去世之後,仍然不停的在鑄造,袁大頭共四個年份鑄造,分別是:民國三年、民國八年.九年、十年,但版本最多的還屬三年造。

在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可以買8斤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塊大洋拿去買棉布,可以買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錢。白糖一斤6分,油貴一些,一斤8分。那時候的鹽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說,一塊大洋摺合人民幣大概就是45元。

在民國時期三五塊大洋就夠娶一個老婆呢,所以不能以那時的購買力來衡量它現在的市場價值。

通貨袁大頭現在市場價值在700-1000元左右。

下面一起來看看部分袁大頭的市場行情價值:

民國三年袁世凱像壹圓銀幣一枚,正面左上部分內齒缺失,甚少見,

成交價:4370

民國三年袁世凱像壹圓銀幣一枚,三角“圓”版,

估價:1000-2000

成交價:5520

民國八年袁世凱像壹圓銀幣一枚,缺口“造”版,

估價:2000-3000

成交價:9775民國八年袁世凱像壹圓銀幣一枚,牛“造”版,通體彩色包漿,

估價:1000-2000

成交價:12650

民國九年袁世凱像壹圓銀幣一枚,中發版,通體彩色包漿,氧化均勻,完全未使用品

估價:5000-8000

成交價:17250民國九年袁世凱像壹圓銀幣一枚,精發版,

估價:2000-3000

成交價:7475

民國十年袁世凱像壹圓銀幣一枚,銀光亮麗,狀態極佳,

估價:4000-6000

成交價:11500民國十年袁世凱像壹圓銀幣一枚,豎點“年”版,較少見,幣面打有流通戳記,

估價:1000-2000

成交價:4600


小開收藏


大洋是指中華民國成立以後,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鑄造的帶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俗稱袁大頭。這種袁大頭的鑄造始於1914年,這一年,袁世凱在北京以大總統的名義頒佈了《國幣條例》和《國幣條例施行細則》,明文規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

同年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1915年後,各省仿鑄,到1923年止,共鑄發7500萬枚。

袁大頭就是後世所說的大洋,而在袁大頭之前清朝就已經鑄造過銀幣了。乾隆時期鑄造過帶有班禪頭像的紀念銀幣;道光元年鑄造過賞賜用的銀幣;光緒八年開始使用機器造幣,試造了一批銀幣——吉林通用一兩幣,數量很少,極為罕見。

五年之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奏準在廣東造幣廠試造新式銀幣,銀幣正面鑄有“光緒元寶”4字,上圈有“廣東省造”4字,下圈有“庫平七錢二分”6字,背面鐫有龍形及一串英文,鑄成之後,在市面流通,這就是最早的龍洋。以後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為龍洋。

國民政府成立後,繼續鑄造銀幣,1928年國民政府草擬了《國幣條例草案》,確定本位幣是銀元,“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零八毫為價格單位,定名曰圓”。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財政部公佈《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每枚銀元淨重26.6971克,含銀89%,純銀重23.493448克,這種銀元背面有帆船圖案,又稱為"船洋"。

除了中國鑄造的銀元之外還有從海外流入的外國銀幣。比如墨西哥的鷹洋,這個銀幣上有一紙老鷹的形象,所以叫鷹洋。魯迅的小說《祥林嫂》當中就有使用鷹洋的情節,可見當時這種貨幣流通之廣。

民國初年,國家的總體形勢是軍閥混戰,人民還在苦難中掙扎,各種物資都很稀缺,導致物價上漲,像袁大頭、龍洋、鷹洋這樣的貴金屬製成的貨幣就比較值錢,因為那個時代的物價比較畸形,是不能反映正常的商品價值的。

有人用那個時候北京的四合院的價錢來證明銀元的購買力,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那時候處於戰亂狀態,誰還敢大量的購買房產?所以那個時候的房產價格偏低是正常的。

袁大頭的產量不少,一共鑄造了7500萬枚,而且袁大頭的成色比較好,所以在亂世都被作為財富收藏起來了,導致袁大頭的價格上漲,加上近年來,社會上興起的收藏熱,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袁大頭的價格。

再者說,如今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萬美元了,袁大頭的價格也會繼續攀升,所以一枚袁大頭在今天也就比較值錢了。

從袁大頭本身的所含的金屬銀的成分來說並值不了多少錢,但是這是個收藏品那就不一樣了,從近些年國內收藏品市場的拍賣情況看,“光緒元寶雲南造庫平七錢二分”以160萬元人民幣起拍,最終以769.5萬元的價格成交,中間競價13次。

可見銀元的價格是在走高的,特別是存世量稀少的銀元,更是受到藏家的追捧,往往能拍出高價。袁大頭的價格應該在1萬元左右,一些品相好或者有其他特殊之處的銀元價格應該會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