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滅亡是因“烽火戲諸侯”還是王子復仇記?

引言:在《哈姆雷特》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

生存還是毀滅,這的確是個問題,究竟哪樣更崇高?是默然忍受命運無情的摧殘,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的苦難,把它們掃個乾淨

西周的滅亡是因“烽火戲諸侯”還是王子復仇記?

哈姆雷特劇照

周幽王的太子宜臼現在就站在了命運的十字路口,並不得不像哈姆雷特一樣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只不過他和哈姆雷特不一樣的是,他面對的是自己的父王和弟弟。因為他的父王把他的母后給廢了,自己的太子位也給廢了,而且給了弟弟。所以他必須得在生存還是毀滅中選擇一個。當然他選擇了後者,他沒有默黙忍受命運的摧殘,而是挺身反抗。於是他奔向了在申國的舅舅,結果就造就了歷史上西周的滅亡。

但關於西周的滅亡總是伴隨著一個典故“烽火戲諸侯”,而且褒姒還得背這個鍋,並且成功的從妲已頭上把紅顏禍水之稱號接了過來。關鍵是“烽火戲諸侯”還不是野史傳說,而是記載在二十四史排第一的《史記》裡面的,這更讓大家深信不疑了,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是如此嗎?

清華大學收藏了一批戰國時的竹簡,被稱為“清華簡”,在“清華簡”不斷被釋讀的過程中,有一篇編年體史書《系年》,在《系年》中關於周幽王的死及西周的滅亡是這麼記載的:

幽王起師,圍平王於西申,申弗畀,鄫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餘臣於攜(是為攜王,二王並立)。

這說的是周幽王主動發兵把申國及平王給圍了,鄫人、西戎發動了偷襲,結果幽王及伯盤都在這場戰役中死了。

西周的滅亡是因“烽火戲諸侯”還是王子復仇記?

清華簡

如果《系年》中記載屬實的話,那麼“烽火戲諸侯”就是一個小說段子了,而且周的滅亡也和人家褒姒一毛錢關係都沒有,那麼問題來了,西周的滅亡到底是因“烽火戲諸侯”而亡還是因為王子爭權而亡呢?

我們先看“烽火戲諸侯”這個橋段是否合理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史記周本紀

這裡是說周幽王為了取悅褒姒,居然點燃烽火臺的烽火和擊鼓。這烽火臺的烽火是用來給諸侯發信號,讓他們過來勤王的。諸侯一見烽火臺狼煙滾滾,紛紛帶著人馬過來勤王,但現場場一看啥事沒有,褒姒一看諸侯們被戲弄了於是就笑了。周幽王於是又玩了幾次,結果後面諸侯都知道這是周幽王在戲弄他們就再也不過來了。

這典型的就是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後面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按《史記》裡的記載,太子跑到他舅舅申國去了,申侯一聽女兒後位被廢,外甥太子位也沒了,於是大怒。

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

西周的滅亡是因“烽火戲諸侯”還是王子復仇記?

烽火戲諸侯圖

申侯與繒及犬戎起兵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這時點燃烽想叫諸侯過來勤王,但是諸侯被“狼來了”搞怕了,所以沒人過來了,於是周幽王,伯服被殺,而褒姒被犬戎虜去了。

那麼“烽火戲諸侯”這個橋段是否可信呢,或者說合理呢?錢穆先生早在《國史大綱》就指出了三個問題:

“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結論是,“此委巷小人之談”

錢穆先生指出“烽火戲諸侯”這個橋段有些問題,比如就算是周幽王舉烽火發勤王信號,但是諸侯距離首都又不是一樣的近,所以諸人肯定是不可能同時到達的,而且在沒有發現敵襲也不可能當場就返回,因為按常理肯定會怕敵人去而復返,所以必定會休兵住個兩三日再走,但這在筆者看來有什麼好笑的呢,難道褒姒的笑點會這麼低,如果她笑點這麼低的話那也就不會存在“褒姒不好笑”這個“烽火戲諸侯”的前提了。

另外關於舉烽火這事是漢朝時期防備匈奴來襲,如大家所知道的“義不反顧”這個典故: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西周的滅亡是因“烽火戲諸侯”還是王子復仇記?

烽火傳信

這裡講到的就是烽火示警軍隊備戰的情況,而且在西周時還沒有證據表時當時有烽火示警,而且如果周幽王對付一個小小的申國哪裡還需要舉烽火呢,正是基於此,所以錢穆先生認為這不過是街頭巷尾的談資罷了。

從《系年》及《竹書紀年》的相互印證來看周幽王及西周的滅亡

前面我們說了《系年》中記載了周的滅亡是因為周幽王起兵圍了申國,西戎和鄫國趁機攻打了周幽王,周幽王與太子伯服都在這次戰役中被殺了,而且是周幽王主動發兵的,而關於此次戰爭同樣記載於《竹書記年裡》。

王師伐申。十一年春正月,日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執褒姒以歸。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餘臣於攜(是為攜王,二王並立)。

西周的滅亡是因“烽火戲諸侯”還是王子復仇記?

竹書紀年

通過《竹書紀年》與清華簡《系年》的相互印證可以看出周幽王的死及西周的滅亡和褒姒其實沒什麼關係。這兩者的記載都是在述說一個故事,就是周幽王廢了原太子這引起了申國的不滿,周幽王為了平定申國滅了原太子而發生了戰爭,這是典型的“王子復仇記”呀,和“烽火戲諸侯”哪有一毛錢的關係呢。而且通過這兩者都可以看出周幽王及伯服死後,申侯、魯侯及許,鄭國在申國立了原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周平王,而虢公則立了餘臣為王,是謂攜王,所以就產生了兩王並立的局面。而且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了平王21年,攜王才被晉文侯所殺,結束了這種二王並立的局面。

《汲冢竹書紀年》: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

而且在《國語》中: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寵,生伯服,於是乎就與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於是乎亡。

我們再用《系年》、及《竹書記年》來印證這件事,這三者關於西周的滅亡都是太子被逐然後依靠著舅舅及鄫人、西戎進行復仇,最終勝利的天平傾向了宜臼而已。

所以通過幾方的印證筆者認為:

烽火戲諸侯這個橋段在史上很可能是不存的,應該街頭巷尾的談資而已

周幽王確實是寵幸褒姒,但並不能於此就認為周的滅亡是因為她“紅顏禍水”;

周的滅亡是因為周幽王不遵守“周禮”,廢長而立幼,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被申國和鄫人、西戎滅了,其他諸侯國也沒道義出兵相助。

綜上,西周的滅亡完全就是一出王子復仇記,而褒姒和周幽王不過是這出大戲裡的一個角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