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寫詩很少有人會按格律?

雉縣光頭


詩歌文化雖著時代伴行,寫作的種類多種多樣。

寫作格律詩,寫好了困難大,寫不好沒人讀。因此當代文人學士廣大文學爰好都雖心所欲的娛樂著詩歌文字,就頭條網上拜讀不少。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這樣固定的音準創作句子,創作出上乘的文字是好,費時費力的事很少有人去勤奮。

當代詩文化出名的人物都不在格律這方面建樹,都寫一些詩歌以外的散文詩體。

好的戲劇劇本詩一樣燦爛,讀戲劇劇本的沒有幾個。

詩歌創作也一樣,創新困難,守舊更困難。總之一切文風主流都是大眾傾向,大概這就是積極的因素所在。



白雲3498


說實話,有這些疑問,是因為現在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詩歌的類別和體裁導致的,以為古代詩歌就只有格律詩。其實古代詩歌分為古體詩、近體詩。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才完全遵守格律,而除近體詩外的詩體,不必遵守格律。

而到了現代,又有新詩,新詩更加沒有規則。如果你是問,為什麼現在人寫古詩不遵守格律,那只是因為他們懶,或者根本不懂格律,更重要的是如果按格律寫詩,他們完全沒這個才力。

古人言:“填詞之大要有二:一曰律,一曰韻。律不協則聲音之道乖,韻不審則宮調之理失,二者並行不悖。”詞是如此,詩也是如此。

真正有才華,有才情的人,格律從來不會束縛他,像李白、杜甫、李商隱、蘇軾等等古代的所有人,格律束縛他們了嗎?

那些不服我說的話的,辯解說不按格律是因為不想受束縛的,那麼可以完全按照格律去寫一首詩詞出來,發在評論下,以此明證你有這樣的才力,只是不想受束縛。

還有人竟然把平仄和格律分開來談,平仄是格律的基本 ,不遵守平仄,談何格律?

平仄,就是古代的漢字發音“平、上、去、入”四聲,類似於普通話中的“一二三四”聲,不過又不完全相同,有些字古代讀仄聲,今天讀平聲。比如出、屋、福、屈、潔在今天都讀平聲,在古代都是入聲字,屬仄聲。

(注意,圖片中的平仄分類,是今天普通話的分類,而古代是有入聲字的。)



格律是近體詩的成熟規則,三大基本規則是平仄、對仗(律詩)、押韻,也可以說,只要遵守了平仄、對仗、押韻,就符合格律。反之,如果不滿足平仄、對仗(律詩)與押韻的基本規則,那麼不管你給自己的詩詞標榜什麼詞林正韻、什麼平水韻,以任何理由強詞奪理辯解,都是自欺欺人,混餚視聽。

有人說,古人很多寫詩都不遵守格律,那是因為,古人寫的未必就是格律詩。他們也沒標榜自己寫的是格律詩,如果你標榜你寫的是近體詩,那麼你就必須按照格律填詞。什麼“不以詞害意”是針對一流好詩,好句的,那種水平本來就平庸無比,還來個“不以詞害意”,我看是才疏學淺,讓這種人按格律寫詩詞,真是難為他。

《詞林正韻》、《平水韻》都是古代韻書。平水韻是宋朝劉淵編撰的,是根據唐人用韻的情況,把漢字劃分為106個韻部,是一種適用於格律詩的韻書。自平水韻問世後,後世的文人寫詩,一般都以平水韻為標準,包括今天,如果你寫格律詩,那麼也應當以平水韻為主,如果用《中華新韻》,那麼應該在題目旁邊標註。

詞林正韻是清朝編訂的書籍,是一本適用於填詞的韻書,也就是說,如果你要寫詞,那就用這個韻書做參照。

簡單歸納:寫格律詩,用《平水韻》,這是默認的準則,也可以用《中華新韻》,不過需要標明;填詞則用《詞林正韻》。

以上是關於詩詞押韻的參照書籍,《平水韻》同樣也可以作為詩詞平仄的校準書。也就是說,你的詩詞,哪個字合不合平仄,可以從韻書中找到答案。



關於平仄格式,其實並不難掌握,因為格律詩只有四種體裁: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絕句都是四句,律詩是八句,八句以上叫排律。

絕句和律詩都需要遵守平仄、押韻的規則,只是絕句因為只有四句,並不需要對仗,你只要做到平仄、押韻都對了,就合格了。但律詩除了平仄、押韻,還需要對仗,排律同樣需要。

格律詩的體裁有四種,每種體裁有四種平仄形式,總共十六種,只要掌握了這十六種,再學會拗救等技巧,近體詩創作就可以入門了。



格律詩的十六種格式:

一、五言絕句

1.仄起不入韻

王之渙· 《登鸛雀樓》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五言絕句以“仄起不入韻”為最常見,也是為最標準的格式。


2.仄起入韻

盧綸·《塞下曲》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3.平起入韻

《客思》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

春來憶故梅,凌雪向風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誰折寄將我,幽香伴夢迴。


4.平起不入韻

李端·《聽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鳴箏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二、七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1.平起入韻

李白·《 早發白帝城》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平起不入韻

白居易·《憶江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曾在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3.仄起入韻

杜牧·《秋夕》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4.仄起不入韻

杜甫·《絕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三、五言律詩的四種格式

1.平起入韻格。

杜甫·《題玄武禪師屋壁》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

何年顧虎頭,滿壁畫瀛州。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錫飛常近鶴,杯度不驚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


2.平起不入韻

王維·《山居秋暝》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明月松間照,青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3.仄起入韻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4.仄起不入韻

杜甫·《春望》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四、七言律詩的四種格式

1.平起不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2.平起入韻

毛澤東·《登廬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3.仄起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4.仄起入韻

陸游·《書憤》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認堪仲伯間?



以上,就是格律詩的16種格式。

總之,現在寫詩只要不是標榜寫的是近體詩(格律詩),就不必遵守格律。從詩歌的發展來看,去格律化是個必然,但是也不能完全丟掉先輩們的智慧結晶,比如平仄仍然很重要,可以賦予一首詩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感。

而押韻,能讓詩歌朗朗上口,便於傳誦。所以,現代人寫詩完全丟掉了平仄聲韻格律,是可悲的。總之,執古而御今之道才是正確的做法。


楚雲卿


又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實在不願再在這件事上妄費口舌,一則自己省了碼字之累,二則儘量避免遭受無妄之懟。但是又覺得也該有個小態度,故而只說兩句話:第一,凡不寫格律詩的人自然不按格律寫詩,因為格律詩只是詩詞這個大家庭的一員,儘管是很重要的一員,可也決不是詩的全部;第二,所謂很少有人按格律寫詩這種判斷缺乏說服力,因為凡是堅持嚴格按格律而寫近體詩的朋友絕不會每有作品都在這裡展示,甚至已發現有些成熟或比較成熟的詩友已陸續悄然告退了。而仍堅持在這裡發表大作的詩友們也分兩種情況:一是本身不屑格律的,雖然也冠以“七絕、七律”等,但他已“突破”了古已有之的格律而另創天地。因此自然就不按格律了;二是很多愛好者或剛入門者儘管勤於創作,不斷有作品推出,但因對格律尚未很好掌握,所以在作品中常常暴露出顧此失彼的缺陷,說實話,格律確實是個比較複雜繁瑣的、涉及方方面面的很多硬性規定,因而對於初學者的時而“出律失格”也是可以理解的,願意的可善意提醒一下,不願提醒也只管會心一笑了之,這都沒什麼奇怪的。總之,我個人認為按格律寫詩的人不是少了,而是越來越多了,只是我們目力所不及也。


積武145333984


格律詩創作其實也有幾種選擇。但不願受形式約束者,就會棄格律而選擇古體(雜言也可稱是古代的自由體)。

關於創作舊詩,我個人的經驗一般是寫成了五七言後,若覺得還滿意,偶爾也會嘗試改寫成律絕。如果改寫不順利,就不再削足適履,仍保留最初完成的古體詩形式。

寫平仄韻律相對“律絕詩”較寬鬆的古體詩,也要講究韻律的,但只須注意平仄相間,句尾壓韻即可。寫古體詩的功夫,會主要用在內容上,即意境營造和字句錘鍊上。所以崇尚自由的我,創作古體詩更多。

因為創作一首格律詩,往往會推敲苦吟到花兒都謝了,還難以圓滿定型。我想,這就是很多破格出律,被後人稱為拗體詩的唐代詩歌,會留下如此之多的緣故吧。如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一連用了六個入聲字的崔顥詩句,就是古今公認的超級七律《黃鶴樓》中“黃鶴一去不復返”的詩句。

下面附上的詩,就是由於做律絕較難,我便採用了唐代柏梁體的形式(柏梁體也不止一種形式)。其雖要求句句押韻,但比起律絕而言相對容易些,且可容納更多內容。

讀主席詩詞後,感嘆偉人詩史結合的高度無人可及,其作品按時間順序連起來讀,就是一部用詩詞記載的中國革命史。作為讀後感,我有意在詩中大量化用了主席的經典詩句。注:第四句在別無選擇後採用了“詩情”,而情qing和全詩不押韻。

一一《毛澤東.馬背上的詩人》一一

萬里長征請長纓,白龍馬上作龍吟。

聲聲槍炮敲詞韻,陣陣烽煙然詩情。

井崗山上笑敵遁,鼓角聲裡贊紅軍。

戰地黃花詠芳馨,霜天賦秋更勝春。

雪山攔馬創意境,赤水拍岸調仄平。

原馳蠟象繪遠景,指點江山賦雄心。

雄師渡江意猶興,快馬加鞭把京進。

蒼山如海湧日輪,詩人聲震天安門。


默金cc


寫詩不按格律或不喜歡按格律寫,這個現象自古有之。翻遍唐詩,並非首首都嚴格按格律寫的,就連大眾見慣熟讀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詩大多也是不按格律寫的,還有歷代和近代許多文學大家,偉人寫詩也是如此,並非句句咬文嚼字套格按律,大多隻是追求順口押韻。這是為何?

詩言志。必須在短句中表達出作者的明瞭意思,又要表現出意境,氣勢,情懷……假如每一首詩都套律按格,這會在很大程度上,約束通過以短句形式充分表現上述內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遣詞用字。以至往往我們讀到一首完全套律按格的詩會感覺很生澀拗口,既不易理解,又有種格律堆砌之感,彷彿不在言情達意為主,而是湊格拼律。譬如民國許多大師寫的詩,許多很生澀拗口難懂,多為湊格拼律而來。所以民國雖然文化氛圍甚濃,卻很少有什麼著名詩句傳唱流世。

而大文豪魯迅,郭沫若的詩,以寫意求境言志達志為主,追求格律次之,就給後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更要提到特別濃重的一筆是,我們偉大的領袖、偉大的詩人毛澤東同志,在其傳世的所有詩歌裡,也是不拘一格,以追求言志達意,追求和表現其特有的恢宏氣勢為主,不受格律桎梏,才能充分地展現出大氣磅礴的雄渾詩風情懷。是有格律論,不拘泥於格律論,不唯格律論的傑出典範。讀之鼓舞人心,意氣風發,天馬行空,大氣恢宏,感染力強。這都是在遣詞造句中不拘古律約束,用意精確所致。

我們在詩詞寫作中,不正是常會遇到用一個很貼切的字或詞時,又不合仄合律,合仄合律的,又不能準確地表達欲表欲達之意,甚至要找到一個生澀難懂的字才湊得上平仄對仗,符合聲律。反倒顯得很是呆板,缺乏生氣。這是個兩難問題。中國漢字雖然存字六萬多個,並非人人為了寫出一首既套律按格,又各方面都能恰到好處的點睛表達,而終其一生使這六萬多個漢字能夠隨情隨意地活現於腦海而呼之即出。做不到這一點,就終難解決用字精準又合格合律這個矛盾了。因此,許多人寫詩,有格律論,不唯格律論,才能更寬泛地在詩歌短句中的用字遣詞時得心應手,隨心所欲地暢達詩情畫意。

正如毛主席說,連農民都看得懂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大意如此)。所以,意境優美,用字遣詞準確,言情明瞭,朗朗上口的詩都是好詩。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為什麼現在寫詩很少有人會按格律?因為只有寫近體詩的人才須按格律,而大多數人寫詩並不一定寫近體詩,為什麼要按格律呢?如近體詩之前的古風只要押韻就行,不須講究平仄,因而未必按格律。寫新詩的,無須押韻,何談格律?詩歌要真正發揚光大,應鼓勵一部分愛好近體詩的去鑽研格律知識,讓格律詩發揚光大。愛好寫古風的讓他放手一搏,別指責什麼不合平仄格律。對於愛好寫新詩的只要讓人看得懂也讓他自由發揮,讓人民去鑑別好壞優劣,我們別去嘲諷他。總之,目前愛好寫詩的很多,基本形成三種流派:近體詩派,古風派,新詩派。三種流派應相互借鑑,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與時俱進,促進共同發展。


憂之聲


我也不清楚為什麼會有人,一說詩就說到格律上!

還有人說,這些人不懂格律不懂《平水韻》那好了

我們看看《平水韻》是個什麼書吧!

我們說的《平水韻》是清代康熙年間,後人所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其大概內容如上,說白了就是一部寫律詩和絕句的字典。

要求人們寫詩的時候,按照這個規定來寫。

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

而且給你表明了平上去入。

初學者要寫律詩和絕句可以把它當作字典,查字。

查字典有什麼懂不懂的道理!!!(有人說你不懂中華字典那就過分了)

還有《廣韻》等書給你來查

他給你標註了那些字是平上去入。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其餘都為平。你要是按照古音寫律詩和絕句

就按照這些書去查。

《廣韻》裡面有獨用和同用

冬、鍾合用,說明這兩個韻的字可以通押。

獨用就是隻能用這個韻裡面的字。

按照現在的發音寫律詩和絕句,那就是一聲二聲是平,三聲四聲是仄。(這個就簡單多了)

配合《中華新韻》去查字典。

用兩張a4紙打印出來絕句和律詩的各種格式。

然後去填,一個蘿蔔一個坑。


比如有人舉例子的這個(大概是答主自己寫的吧)

平起入韻

《客思》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

春來憶故梅,凌雪向風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誰折寄將我,幽香伴夢迴。

因為是平開頭,所以叫做平起,因為它入韻了,所以春來憶故梅的結尾字成了平,不入韻就是仄。梅、開、回都是灰韻平聲!

但是如果你查一下平水韻,凌是個平聲,誰也是個平聲!而按照現代讀音,凌和誰都是二聲也是平!可知這個這個至少不是按平水韻和新韻來的!

這樣寫出來是不是很麻煩?不熟悉的同學,肯定要寫一個字就要查一下。

而且現在我們有非常簡便的查詢方法,

有精力有興趣的當然可以嚴格的按照這種寫法去寫。時間久了你就會記下來,無他唯手熟爾!

平起不入韻

水平韻,五絕

試做《笑客》

春來無所事

平平平仄仄,

坐笑搞詩人

仄仄仄平平(韻)。

滿腦思音韻

仄仄平平仄,

裝為好律賓

平平仄仄平(韻)。


而寫詩玩玩兒的票友,當然不要上來就碰律詩和絕句了!能把意思說明白,能讀起來通順,能夠押韻,就可以了啊。

如果你上來就寫律詩絕句,一定弄的牛頭不對馬嘴!合律是合了,就是不能說人話了!


而且用典你要不要用?那用典又要從哪裡來?還不是要多看書!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這裡面可是用了兩個典故!!!

所以寫不出來律詩、絕句沒什麼大不了,不會就是不會,因為本來就難寫!

只是不要張口就說受不了束縛就好啦!


你再看圖片上這些,也是詩,是樂府詩!不過它們被統統叫做歌,言外之意就是拿來唱。

所以在我看來,只要你們寫的朗朗上口,就算是詩歌,只不過詩歌有好有壞的區別。

何必專求律詩,說個什麼《平水韻》一部字典,就覺得高人一等呢!!!

(我寫不了律詩,因為太難,也不勸各位寫詩玩兒的票友強行寫律詩)

以上

目西


目西


古人寫詩是遵照當初的語言習慣從春秋到漢末時期四字成句,到隋唐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再到宋朝的各類詞牌,再到元曲,再到五四後的近代詩,再到現在的現代詩。

詩歌在不同時代根據當時的語言習慣,一直在改變著,隋唐時候雖然也有人仿古風寫四言,但無可否認絕句律詩才是主流。為什麼叫絕句,其主要便是供人吟哦的,為什麼叫律詩,是配上音樂吟唱的。為了配合固有的曲調,自然需要嚴格要求格律。宋詞也是一樣,各個詞牌名有各自的曲調,各個詞牌下也就有了各自的格律。真正到了元朝的時候,詞曲已經開始進行一一匹配了。因為曲調的缺失,所以在後世看來,其便已經不太遵從格律了,其實不然,在我看來這正是詩歌演變的過程。

早期的《風》、《雅》、《頌》有著嚴格的階級,然而真正作詩的卻是士大夫階層,即便是《風》這一以下里巴人的生活為題材創作的詩歌其實質上也是陽春白雪,是高雅文化。

然而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社會動盪和社會階層的變遷(很多士大夫階層跌落民間,而一些原本社會階層不高的人進入高層)便造成了詩歌開始平民化,同時連年的動亂也讓記載方式落後的古曲文化大量失傳,哪怕有少量流傳,但因為文化傳承的斷層導致無法完成古曲的復刻。這一點跟我們現在追尋李唐時期的詩歌文化所遇到的情況類似,唯一的不同只是因為時間太長,中間經歷的文化斷層更多,只能根據古書中的隻言片語管中窺豹了。這也就決定了隋唐時期的詩歌結構單一,而唐朝到宋朝,只有北方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動亂,而南方保持著完好傳承,再加上宋朝經濟繁盛,江南地區更是青樓畫舫林立。

長期流連於青樓畫舫的是些什麼人?正是這些吟詩作賦的文人雅士,文人雅士每有詩成,便由藝伎彈奏吟唱,慢慢的便形成了如《臨江仙》、《雙雙燕》一類的曲調,但是青樓畫舫的藝伎們也無非就是彈奏琵琶,古箏,長笛,洞簫一類的樂器,音域比較狹窄,所以也彈不出那許多曲調,加上藝伎們再有才能創造力也是有限的,而能夠傳為經典的自然更少。慢慢的,一些經典曲調便流傳了開來。

鐵打的青樓畫舫,流動的文人墨客。漸漸的曲調便固定下來,文人墨客們便由之前的先寫詞再配曲,變成了根據曲來填詞(當然這其中是否有拍前人馬屁的意思在裡面就不清楚了),因此也出現了一些詞牌的變種比如"甘州令\


兮虞楓


這個問題有三個回答。

第一,現在寫詩的人按格律的不少,而且還越來越多。這是漢字藝術感的自然召喚,也是中文詩歌創作者到達一定年齡,有了一定閱歷之後的自然選擇。

第二,詩包含按格律寫和不按格律寫的兩種,之間互相併不衝突。最主要的是看他寫的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反映了什麼。即便是在唐朝,是否按格律寫詩也並非詩歌的標準,何況在新文化衝突,日新月異的今天。

第三,這個問題源於第二點,因為傳統文化的斷代,會產生大批題主這樣認為不按格律寫的東西就不是詩的看法的人。其中一部分為了進步學習格律,產生疑問,就像題主。而另一部分拋棄學習,用自由表達來鄙視格律。這兩種人又會互相看輕,甚至互相攻擊。

這幾天頭條上有很多文章:“新詩挑戰全網格律”、“死守無韻不成詩的是些什麼人?”這是一種譁眾取寵,故意製造矛盾的傻缺行為。

有很多朋友轉發並私信問我怎麼看。這裡一併回覆:轉發就是上當,根本不要去管。

這種人,要麼無知當有趣,要麼存心不良。

我不是格律派,但我的回答和文章卻是以講平仄和格律為多,因為問的人多。

其實還是不懂造成的誤解。

平仄格律,只是用來方便近體詩創作的一套漢字音韻工具而已。

格律是工具,是幫助我們學習、創作近體格律詩的東西,你不會使用工具,卻大吼“這是鐐銬”,可不可笑?

你可以選擇古體詩,新詩,這就完全不需要遵守格律,你甚至可以唱“英文歌”、“結巴歌”,完全不用管漢字的音律之美,同樣可以寫出傳世之作,為何一定要死揪著你用不到的格律不放?

說到底,這就是一種受害者心態。我寫不出好東西,肯定不是我的原因,得找個東西來背鍋,就大家都不太清楚的平仄格律吧,就是這個東西害得我寫不出好詩。

真懂格律的人,不拘於格律,李白的歌行體哪一首不是經典。他雖然不喜歡格律,他有沒有鄙視格律詩,鄙視杜甫?他在格律之上行雲逆風,實則句句合乎音律之美。不知者只看他長短不齊,卻不曉得他句類乾坤。

淺薄高下之分,顯而易見。

所幸還有很多人在認真求問,認真求知。其實格律也並不難,只是確實於現代生活沒有看得到的益處罷了。如果學格律高考能加分,你看看是否還有人不按格律寫詩?

藝術不是生存技能。

正因為這種生活必要性的喪失,使得格律成為了少數有精神追求的人的目標,也成為了一些沉澱在自由散漫的分段散文創作者抵制的藉口。

而這些人,是大多數。

所以現在寫詩的人很少按格律。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奇怪,詩的體裁有好多種,格律詩只是其中一種。如果題主能夠分清古體詩和格律詩之間的區別,那麼我就可以認為題主問的其實是“為什麼很多人不按格律寫格律詩?”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簡單,不按格律寫的格律詩當然不是格律詩了。但是這裡面還要細分幾種情況,即,是否因為自己對格律詩的概念瞭解不深從而產生誤讀了?

一、歷史認知差異形成的誤讀。

現在好多人都把唐初的一些名家名作當做格律詩來看待,併為自己的“出律”提供佐證。其不知,唐初哪來的“格律”?格律塵埃落定之時已是天寶年間的中唐了,科舉帖試的格律限定一舉奠定了“格律詩”一統江湖的地位。

但,當時還有很多詩人對“格律”不屑一顧,比如李白,就是當時復古派的傑出代表,崇漢魏而薄齊梁。在格律大行其道之時,故意寫了很多不符格律的詩作,其灑脫高古之風對後世歷朝歷代詩人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樣一位大家,竟然被一些人標榜為“才大可欺律”的典範。這些人考慮過李白的感受沒有?人家可是以“復古三大家”自居的人啊,寫的本來就是古體詩啊,真的以為人家不懂格律?寫過幾首格律詩只是告訴大家“我懂這個”而已,把人家的古體都當出律,然後大肆引用“你看牛人都出律”!說實話,這些人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我真的不好猜測。

二、文化差異形成的誤讀。

現在好多人出口必“平水韻”,閉口必“律不可害意”。唐人寫詩用的是《切韻》,宋人寫詩用的是《廣韻》或者《集韻》(廣韻和集韻都是是大宋科舉考試指定用韻),你一口夾雜了地方方言的平水韻去讀人家的詩,竟然還敢說人家的某一個字出律了,真不知道是誰給的勇氣和自信。更有一些人,連平水韻的鄰韻都不認識,就敢去玩兒什麼“通押”。好笑的是這些人還真敢“指鹿為馬”,說誰誰的就是出律,所以律不可害意!拜託,先把自己舌頭捋直了,好歹先擺弄出點意境之後再說人家出不出律吧!

三、技術差異形成的誤讀。

這裡面絕大部分是對“拗救”認識不足的人,特別是對很多詩例中的“對救”基本不知所謂,而導致的“只認其拗不識其救”,盲目跟風指拗為拗,然後引以為例大肆誤己的人。就是太自以為是了,從來沒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人家古人在玩兒格律的時候,我們那時在哪?

四、環境差異產生的誤讀。

就跟我們當下“復古”格律詩一樣,每個時代的詩人其實也都有一顆“復古”的心。生活在“格律制霸天下”的時代,並不代表人家不會寫古體詩。連當代人都知道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區別於“格律”,難道古人不知?一句五連仄或者七連仄就能搞定的事情,很簡單嘛!非要把人家的某一篇作品指作“出律”,就是為了方便自己“出律”嗎?記住,老幹部可以這樣,但是我們不能!

再看看《全唐詩》裡面有多少是格律詩的?然後再去看看《全宋詩》,王侯將相的詩比比皆是,這些人還用得著天天擺弄格律去應試嗎?所以,在整個“古詩”的框架下,格律詩只是其中一角。如果很多人是因為羨慕李杜的才情,或者諸宋的風騷而產生創作衝動的,那麼我勸你還是多去瞧瞧古體詩吧,格律詩根本就不是你的菜!古體詩裡照樣有平仄、有對仗、有韻腳,甚至粘聯也隨處可見,但它們絕對不是“出律”的格律詩!

綜上所述,如果題主衷心於格律,並且認為當下很多人在不按格律寫格律詩,那麼我的建議是,不去看就好了,反正“他”寫的根本就不是格律詩。或者,換個環境,跟經常按格律寫格律詩的人多多接觸。這樣,身邊不按格律寫格律詩的人就漸漸的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