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是騙人的嗎?

了凡四訓誦讀解析交流


人們常常把不順歸咎於命運,是不是真有“命運”這回事?如果有,我們能不能改變既定的命運呢?走進《了凡四訓》,或許有所感悟,這本書被稱為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它是明代創世之作,幾百年來流傳至今!

《了凡四訓》介紹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應篇》的精華所得,講的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以此來教戒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袁了凡先生還告誡兒子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

書中有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包含了儒、道、佛三家學說,成為數百年來影響無數人的勵志寶典。

袁了凡真名叫袁黃,父親病逝,為了滿足父親學醫的心願,放棄學業去賣草藥,遇到了第一神算子孔先生,孔先生給他算命:袁黃以後是仕途中人,如果繼續讀書明年就可以中秀才。

孔先生見到袁黃母親,算中袁黃小時候很多事情。母親便同意凡去趕考,結果真的中了秀才,隨後多次考試都跟孔先生預測的一樣,一家對孔先生非常信任。

後來算到袁黃的未來:53歲壽終正寢,終身無子。後來經過了幾件事情,讓袁黃也相信了命數,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貧富貴賤,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強求。命裡沒有的,怎麼努力都得不到;命裡有的,不用努力,自然就會有。

直到遇到了一位禪師告訴他:一個人如果誠心竭力,為善不倦,數就拘他不得。反過來,如果肆無忌憚,怙惡不悛,數也保他不住。定數也可以逃脫,命由己立,福自己求,一個人只要真誠用功,多做善事,沒有不感應的。

於是袁黃先生拜禪師為師,獲得了擺脫命數之法—《功過格》,把自己的號改為了凡,他每天記錄、反省自己的功與過。每個月總結一次,將功抵過。

在一次科舉考試前,孔先生給他算的是他會考中第三名。

但是袁黃回到家中,立誓要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按照禪師說的認真、用心的去做,結果這次他竟然考了第一名!

接下幾次事件孔先生都算的失靈了,了凡先生就更加相信:命運是可以改造的!

再後來他不斷立誓行善,不僅順利得子還考上進士,不斷升官。甚至還活到了73歲,多活了20年。

這都跟袁了凡踏實用心行善有關係,他一生做過無數善事,而且心懷人民,為民做實事,深得百姓們的愛戴。後來他把自己的經歷寫下來,訓誡後人。

130年後,一名叫曾國藩的青年,也是讀了《了凡四訓》後,奮然振作,精勤砥礪,終成擎天偉器。曾國藩讀《了凡四訓》後說:“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將其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

《了凡四訓》就這樣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因此而被譽為"中國三大善書"之一。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早年有幸讀到《了凡四訓》並將其作為人生指導。他後來在其著作中說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寫的《了凡四訓》,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

《了凡四訓》認識

明清小說大多有濃厚的因果思想,所以小說結局必然都是政治正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麼多的因果現世報顯然不可能,不然這世界怎麼會這樣?所以明清小說是編的,了凡四訓也是編的。

《了凡四訓》裡,改命的契機始於禪師出場,這顯然是佛教的傳教需要,《了凡四訓》就是傳教與道德教化的產物。還有一種小本子也是傳教士編的,說製造色書的減壽二紀(一紀十二年),朋友在一起談論色情之事三次減壽一個月……太假了,恨不得自己當閻王。

再說行善的機會可不是說有就有的,除了直接給錢好辦,其他做好事都需要有機遇,跟升官發財需要機遇一樣難。刻意強求就是自私,如同硬攙扶老太太過馬路、放生毒蛇到公園裡,不叫行善了。認為行善容易,是想當然的紙上談兵。

別說古人什麼都能編,現代人也一樣。為了達到宣傳目的,任何東西都可以隨意編造篡改,學術方面更是。這也是道德至上導致的偽君子盛行,壓抑人性。現代社會大力提倡法治是非常英明的,法治能讓人成為正常的人。愛財不丟人,取之有道即可,遮遮掩掩的結果,全是變態。

人心存善念,做善事,能改過,這本就是為人之本,而了凡先生這四訓也是圍繞這一點來講述。

馬爾克斯說過:“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

一點感慨

努力就能改變命運,心善是最好的風水……都是道德教化的教材,罔顧客觀事實,這種抹殺真理、顛倒是非的觀點不是學術,是雞湯,是文人、教徒搞出來自欺欺人的。命運、風水,都是客觀的,不以善惡來衡量,也不會被人為改變。但凡讀過《了凡四訓》的朋友,只要不是槓精附體,都會對了凡先生成功改命的事蹟有所感觸,也必然會暗暗努力,自求多福。這是好現象,至少說明這個人還會被感動,還有得救。

我對問題的結論就是《了凡四訓》裡面的改命例子是人為編造的,多是出於讓自己能有好報而“行善”的目的編出來的。我的看法就是這樣,誰愛信誰信。

還是那句話,決定一個人富貴貧賤的主要因素,不是風水、不是星座、不是命數,而是一個人的"心田",即你的思想、你的品德、你的行為。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麼編寫,它就怎麼運行。信什麼,行什麼,便是什麼。幹什麼,是什麼,便成什麼。

過去的,已然過去,再悔恨也於事無補,不如立足當下,展望未來,為自己的命運譜下新的一章。至於命運,生在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的人的命運當然不一樣,但既然無法選擇出身,那就坦然接受,努力提高自身。在當下,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已是最大福報,再加上努力奮鬥,人生又是一番天地。一撇一捺,人易寫不易做。但既然生而為人,就算艱難,命運也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約八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上海聽了一場智廣阿闍梨的《了凡四訓》講座,那場講座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也改變了我的命運。

《了凡四訓》於我而言,是一條救命的繩,把當時因深陷低谷而迷茫的我拔濟出來;它又是當頭棒喝,警醒我認真審視自己的人生;它還是一味良藥,緩緩醫治我迷失在物慾橫流的世界中的良心。

在後來的幾年時間裡,我常常隨身攜帶這本書,常常翻閱來對照與反省自己。不得不說,時至今日,我力行得仍然很不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是,儘管如此,也已經感受到我的命運發生了非常真實的改變,我的親身經歷已經可以驗證佛法所言真實不虛。

歸納自己力行的心得與教訓,我覺得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每天至少要認真閱讀《了凡四訓》一次,對照、審視、提醒、鼓勵自己。習氣的力量是強大的,現代人的惡緣又多,古人“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現代人可能三個小時不讀聖賢書,面目就可憎了。所以,每天至少要認真閱讀一次,哪怕只是其中的一章也可以。

二、堅持記錄“功過格”。現代人心粗眼翳,遇事比較容易對外觀察而不對內反省,“功過格”可以幫助我們調整思維習慣,並且可以讓我們的心變得更細膩,覺察到一些細微的起心動念。

三、針對自己某方面的不良習氣,每天堅持做幾次相反的行為來對治(我個人建議6次以上)。比如以前小氣,不肯給予、付出,甚至愛佔便宜。那現在不僅絕對不能佔別人便宜,同時每天堅持上供下施幾次。因為任何習氣,不管善惡,都是通過日積月累反覆的串習培養而來的,用新的善的行為串習去替代過去不良行為的串習,如同當花園裡長滿了鮮花時,雜草自然也就會減少了一樣。一定要大量地長期堅持做某種正面行為,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我自己就有這樣的體會,當不斷堅持上供下施時,上供下施的心力就越來越大,當然回來的也就更多。

四、善事做久了很容易成為“老油條”,身做心不發,或者口說心相反。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把自己的一顆心調整為純善之心,事事為人著想,塵塵與人方便,不斷削弱自己的我執、對治自己的煩惱去成全、隨喜他人。

五、特別忌諱總拿傳統文化的標準去衡量、批評、腹誹別人,這樣做有很多壞處,首先你衡量一次別人,對別人評頭論足一次,你就失去了一次學習提升的機會;其次舊業之上又添新業,折福折壽;第三你總活在一個抱怨的世界裡,而不是一個感恩的世界中。

六、《了凡四訓》共有四個章節,第一章講改命的原理,第二章講改過,第三章講積善,這三章都是方向性的、原理性的,但第四章卻突然筆鋒一轉,講到了一個具體的品質——謙虛,由此可見,“謙虛”對一個人命運的改變有多麼重要!但這往往是現代人最缺乏的,哪怕知道也很難真誠的做到。以我個人多年的修行,我深深體會到,智慧的學習重在力行,如果做不到,改變命運幾乎不可能。

以上便是我力行《了凡四訓》的一點心得,淺薄之見,貽笑大方。


開卷品易


了凡四訓就算記錄的是真人真事又怎樣,這個故事只適合袁了凡一個人罷了。古今中外,再看看你周圍的人和事,有多少人是披著羊皮的狼,不照樣日子過的比誰都好。我老闆,吃喝嫖賭,包小三,生意紅紅火火,兒子重點本科,老闆娘也通情達理,是個大家閨秀。這他媽誰不羨慕,你要說他做善事吧,他也做了,但我覺得他做的不是人的事更多,如果說做善事能和自己做的惡事相抵消,這不就違背了佛道的原則嗎,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這不是給自己打臉嗎。說到這裡,肯定會有人說他的子女或者輪迴轉世會倒黴,你說這個虛無的東西有什麼用,他兒子已經自己創業開始盈利了,如果有下輩子的話,都已經清除記憶了,即使是他,那其實也不是他,能懂我的意思嗎。這種人多了去了,不只是我老闆,例子再舉也無意義。

最後,我不是勸大家做惡人,我是希望大家做善人,包括我自己也是個挺善良的人,發現老闆這些事後,我是第一個阻止他的人,結果可想而知我背開除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和命,只要不違法亂紀,就大膽的走下去。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絕不做惡事,偶爾做善事

所謂的輪迴善惡論,也希望大家不要太較真,把這一生活好,把父母照顧好,把妻兒照顧好,這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福報,這才是一個人應該做的最偉大善事。如果每個人都最好了,世界將不會再有仇恨和醜惡


雞蛋木耳蓋澆飯


是明代進士袁了凡的訓子家書。袁了凡本名袁黃後改名了凡。明萬曆十四年進士。

袁了凡的一生,對民生,軍事,教育,儒釋道等方面都有涉獵研究。對後世有一定的影響。曾國藩讀後,改號滌生。滌者取滌除舊染之汙也,生者取袁了凡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比如今日生也”。

分為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袁了凡虔信佛教,因而佈德行善,是他的一生所為。但是他有與一般的佛教徒不同。不是隻管修行,不問結果。他認為人的命運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改變。因此的核心思想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有的人認為是騙人的鬼話。可能是由於書中所講述的故事引起。其實,就是一本勸人行善積德的書。也是袁了凡集一生的經歷,編寫出來,教育子孫的書。至於書中所引述的故事是真是假,我們大可不必認真。如果讀了此書,對你的人生有所啟示,也就達到了本書的效果。

個人淺見,歡迎指正!


雲淡風清29


我認為《了凡四訓》不是騙人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觀點不正確,這是作者的認知問題,並不是作者有意去騙人。作者積極的對待人生態度是可取的,只是有一些做法太天真了,根本實現不了,下面我舉幾個例子。

餘問日:然則數可逃乎?

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

按:命不由我作,誰想什麼時間出生,就什麼時間出生這是不可能的事。下面一句是曲解了佛教的本意,佛祖的本意是眾生都可以成佛的,不是求什麼得什麼的意思。

何為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問日: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中峰告之日: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按:這是錯解了善惡的本質,有益於人,這不叫善,這叫好人好事。何為善,不知道,不懂得做惡為善,比如人之初,性本善。依據佛門的規矩而做為善,比如佛門中的十善道業。

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

按:這可能嗎?太理想化了,太不現實了。

就舉這幾個例子吧!





寂語堂齋


算命有三不準,一是大善之人不準,二是大惡之人不準,三是修道之人不準。

我們每天起心動念、語言造作,導致定數都在變化。如變化幅度不大,與你的定教就不會差距太多,一般算命看相的都能算得好準。如果我們的惡念善念、善行惡行變化很大,就把定數改變了。如你有大善,你命本來不好,它會變好;如你造的是大惡,你命本來很好,就會變壞。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起心動念,若是善念便增一分福,惡念便減一分福。因此,我們每天的言語造作,就會影響命運的增減。世間人的命運會被人算定,就是他增減的幅度不大,離開中線不太遠,所以算得很準。如果增減的幅度很大,命運就算不準。前面說過,大善之人命運拘他不住,大惡之人命運也拘不住他,就是增減變化的幅度太大。因此,有大善,禍會變成福;有大惡,福會變成禍,道理在此地。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了凡四訓》現在流傳的挺廣,都說積德行善,可以改命。人們都打心裡相信了,可是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則很難說。

從故事看,袁了凡,是真人,他說的話,也是真話,是他的生活經驗之談。他寫了這本書,屬於家書,本身也就是為了給子孫後代看的。所以,沒有什麼理由需要來騙人。要真正明瞭《了凡四訓》,就需要有一個過程的理智認識。這樣呢,就不會落入雞湯式,如果人們只當雞湯文來看,當然就是不可信的了。

行善積德改命,本身就是對的,也是可以操作的。但是呢,一般人做的並不徹底,這就是不能改,或者改也不明顯的最大原因。有一個比如,煮開水,一定要有到一定的熱度,才可以使得水沸騰。朋友們認可嗎?如果沒到那個程度,那即使煮一個月,一壺水永遠也煮不開的。

我們看袁了凡先生,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定力的人,他對自己的命運無奈的時候,可以在寺廟裡,一坐幾天,不起來。這樣的毅力,定力,有幾位朋友做的到啊?所以,當他相信行善積德可以改命的時候,他可以連續幾年用功過格嚴厲規約自己,直到最後,沒有過。所以,他的命改了。

所以,朋友們,要想行善積德改變自己的命運,是不是也要有一點毅力呢?如果沒這份毅力,那就要通過學佛培養啦。那麼,自然就對《了凡四訓》沒有疑問啦。本人命理師陳一宏,歡迎關注交流。


命理師陳一宏



看觀YANG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徳之效。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袁了凡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告誡兒子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但是一個前提必須多做好事!

了凡四訓可以看做是勸人向善的寓言故事。但是之所以他能夠得以流傳至今,因為他本身就是給我們導入了一種意念,相信命運更要相信因果,只要堅持做善事,必然會持續結善緣,最終會結善果!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 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讀過了凡四訓的人必然會在心田種下積德行善的種子。在浮躁不安的世界中找出本真!找到淡然處世的良藥。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風光亥卯未


應該分幾件事來看。

裡面最難以置信的是孔先生給了凡算命,把考第幾名都算準了,如果知道了註定考第幾名,難道加倍努力學習,也不能提升名次嗎?或者不努力了,名次也不會下降嗎?所以這件事存疑。

了凡拜訪雲谷禪師這件事應該是真的,因為有云谷禪師的弟子給雲谷禪師寫傳記,裡面提到了這件事,有旁證。

記功過格的事應該也是真的,畢竟記了那麼多年,他兒子肯定是知道的,不可能在寫給他兒子的書裡瞎編。

所以唯一存疑的就是孔先生算命這件事,不能確定真假,但這也是了凡四訓所說的理論的基礎,如果有他母親或妻子的旁證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